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氨酸是耳蜗内主要的传入神经递质,其对听觉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过量释放的谷氨酸引起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与许多内耳疾病的发生有关.耳蜗中可能存在谷氨酸摄取系统,即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本文对耳蜗中可能存在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学说的来源、作用机理、及相关分子的分布特点、临床意义等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谷氨酰胺转运体ASCT2、LAT1及LAT2在豚鼠耳蜗中的表达,初步探讨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中,谷氨酰胺从支持细胞进入内毛细胞的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白色红目豚鼠6只,Trizol法提取耳蜗中的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SCT2、LAT1及LAT2在耳蜗中的表达.结果 正常豚鼠耳蜗中有ASCT2、LAT1的表达,且ASCT2表达较强,LAT2在耳蜗中无表达.结论 在正常豚鼠耳蜗中含有谷氨酰胺转运体,支持细胞中的谷氨酰胺可能是通过谷氨酰胺转运体进入内毛细胞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外源性谷氨酰胺合成酶对豚鼠耳蜗电位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杂色豚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应用豚鼠全耳蜗灌流技术,分别经耳蜗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和不同浓度的谷氨酰胺合成酶2小时,记录灌流前和灌流后的耳蜗电位;同时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灌流前后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结果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后豚鼠耳蜗电位及形态学无改变。灌流0.5U/L谷氨酰胺合成酶后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s,CM)非线性特点无改变,但其幅度略有下降,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阈移为5.50±3.33dB;灌流1U/L谷氨酰胺合成酶后CM非线性特点无改变,其幅度下降较灌流0.5U/L谷氨酰胺合成酶时明显,CAP的阈移为10.00±4.17dB,灌流谷氨酰胺合成酶后耳蜗内、外毛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未见改变。结论内毛细胞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被谷氨酰胺合成酶过量摄取后引起了传入神经功能的改变(CAP阈值升高),证明耳蜗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中确实有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兴奋性氨基酸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能选择性地损伤可被其兴奋的神经元。有学者认为急慢性神经病变的最终共同通路都是谷氨酸类受体受到过度刺激 ,进而认为 ,研究和开发临床实用的有效的谷氨酸类受体拮抗剂将引起神经科学治疗的革命[1] 。研究表明 ,耳蜗内毛细胞可能释放谷氨酸作为传入神经递质[2 ] 。谷氨酸及其受体在各种耳蜗病变的发生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正成为耳神经科学关注的一个问题。1 谷氨酸相关的耳蜗病理研究发现 ,耳蜗Ⅰ型螺旋神经节细胞存在三种类型亲离子谷氨酸受体 ,即 :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 (N -methy1-D-asp…  相似文献   

5.
隐性听力损失是一种症状十分隐匿的阈上听觉感知功能缺陷,仅表现为噪声环境中言语识别率下降,临床上常规听力阈值检查无法发现,因此往往未引起重视。本文着重从耳蜗传入通路三个重要环节(包括内毛细胞、内毛细胞与螺旋神经节之间的突触和突触后传入通路)的障碍,耳蜗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障碍和耳蜗传出系统(包括外侧橄榄耳蜗束与耳蜗传入突触复合体形成的第三突触和内侧橄榄耳蜗束)的障碍来阐述隐性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和主客观听力学表现,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断隐性听力损失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为隐性听力损失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源性谷氨酰胺合成酶对噪声暴露引起豚鼠听力损失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豚鼠全耳蜗灌流技术,右耳耳蜗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和不同浓度的谷氨酰胺合成酶2小时,同时持续性给予右耳白噪声2小时,分别记录噪声暴露前和噪声暴露后的耳蜗微音电位(CM);并且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噪声暴露前后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全耳蜗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同时给予100dB SPL的白噪声2小时,CM幅度显著下降,并且其非线性特点消失,复合动作电位(CAP)阈值为79.5dB SPL;全耳蜗灌流0.5μ/L和1μ/L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同时给予100dB SPL的白噪声2小时,CM幅度下降减轻,但CM的非线性特点仍不存在,CAP阈值升高,其中灌流1μ/L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时CM幅度和CAP阈值的恢复更明显。形态学显示1μ/L谷氨酰胺合成酶+噪声组内毛细胞及其下方传入神经纤维基本正常,但是外毛细胞仍存在空化。结论谷氨酰胺合成酶通过摄取噪声暴露时过度释放的谷氨酸,对噪声性听力损失有部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谷氨酸是内耳毛细胞与传入神经树突之间主要的神经递质,在介导突触兴奋性活动和突触可塑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谷氨酸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神经毒性物质,可对耳蜗产生毒害作用。本文就谷氨酸在耳蜗的来源、影响耳蜗内谷氨酸浓度的因素,作用机制及对抗谷氨酸毒性的药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耳蜗传入神经活性物质目前尚不清楚。众多实验表明,谷氨酸可能为耳蜗传入神经活性物质。本文就谷氨酸在内耳的合成、释放、高亲和的摄取系统及酶活性测定、电生理及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噪声暴露对豚鼠耳蜗内毛细胞谷氨酸样免疫反应的影响,探讨噪声暴露引起耳蜗传入神经损伤的谷氨酸兴奋毒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噪声暴露后不同时间豚鼠耳蜗内毛细胞谷氨酸样免疫反应的改变。结果:在噪声后8小时,豚鼠耳蜗内毛细胞谷氨酸样免疫反应减弱。结论:噪声可引起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递质谷氨酸的过度释放,继而对耳蜗传入神经产生兴奋毒损伤,这可能是噪声后耳蜗传入神经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证实谷氨酸在耳蜗毛细胞-听神经传入过程中的递质作用。方法:用半薄切片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正常雏鸡基底乳头及螺旋神经节的谷氨酸免疫反应。结果:高、矮毛细胞浆均呈Glu-IR阳性,毛细胞下神经纤维着色较淡,支持细胞的反应阴性,高毛细胞反应较矮毛细胞反应强;螺旋神要节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Glu-IR阳性,胞核不着色,结论:Glu可能作为小鸡耳蜗传入神经递质(或调质)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噪声对豚鼠耳蜗外淋巴谷氨酸含量及耳蜗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对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谷氨酸含量及耳蜗电位的影响.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豚鼠噪声暴露耳与对照耳耳蜗外淋巴液中谷氨酸的含量,同时记录噪声暴露前及噪声暴露2小时的耳蜗电位(CM、CAP).结果对照耳外淋巴液中谷氨酸含量为4.27±0.40 μmol/L,噪声暴露耳为8.15±0.78 μmol/L,提示噪声暴露2小时后外淋巴液中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P<0.05);CM相对幅度下降,并且其非线性特点消失,CAP阈值平均升高了约50 dB.结论噪声暴露可以使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的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并引起耳蜗功能的改变.提示噪声不仅损伤外毛细胞,还可以使内毛细胞谷氨酸过度释放产生兴奋性毒性,直接引起内毛细胞及耳蜗传入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Na-K-2Cl联合转运子-1(Na-K-2Cl Co-transporter 1,NKCC1)-/-、NKCC1+/-、α2Na,K-ATP酶+/-和NKCC1+/-/α2Na,K-ATP酶+/-等不同基因型小鼠作为实验平台,对耳蜗钾离子循环模式与听觉功能进行研究,检验NKCC1和α2Na,K-ATPase在耳蜗钾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 应用NKCC1-/-、NKCC1+/-和α2Na,K-ATPase+/-等基因敲除和转基因小鼠,同时培育NKCC1+/-/α2Na,K-ATPase+/-双半拷贝基因小鼠,采用听性脑干反应和耳蜗内电位检测技术对小鼠的听觉功能进行检测.应用NKCC1通道阻断剂速尿和Na,K-ATP酶通道阻断剂哇巴因,对Castel鼠系进行通道阻断-听觉功能实验,进一步在小鼠体内检测耳蜗钾循环模式,对内耳钾循环与听觉生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印证.结果 NKCC1+/-小鼠和α2Na,K-ATP酶+/-小鼠的听性脑干反应短声阈值(声压级)分别为(38.49±12.29)dB和(53.32±7.62)dB,与野生型小鼠的(23.13±3.78)dB比较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59和10.267,P<0.05).NKCC1+/-小鼠和α2Na,K-ATP酶+/-小鼠的耳蜗内电位值分别(78±7)mV和(71±14)mV,分别低于野生型小鼠的(98±16)mV.NKCC1+/-/α2Na,K-ATP酶+/-小鼠听性脑干反应短声阈值为(24.14±8.83)dB,低于α2Na,K-ATPase+/-小鼠和NKCC1+/-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28和2.255,P<0.05).注射速尿后的Castel小鼠听性脑干反应听阈明显升高,与注射前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62,P<0.05);注射哇巴因后的Castel小鼠也出现听阈升高(t=7.644,P<0.05).而次序注射哇巴因和速尿后,Castel小鼠听性脑于反应听阈明显低于单独注射速尿(t=4.515,P<0.01).结论 NKCC1和α2Na,K-ATP酶是耳蜗钾循环中的关键通道,任何一通道蛋白出现功能失衡均可影响内淋巴钾离子浓度及耳蜗内电位的维持,进而影响听觉功能.NKCC1和α2Na,K-ATP酶在耳蜗钾循环诸通道中处于一种限制性动态平衡关系,在内耳钾代谢和耳蜗听觉功能的发挥中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在小鼠实体中验证了NKCC1和α2Na,K-ATP酶在内耳钾循环径路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模拟了内耳钾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s,GLAST)在正常豚鼠耳蜗内的分布,为探讨GLAST在防止耳蜗谷氨酸(Glu)神经毒性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取健康红目豚鼠6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山羊抗GLAST抗体为标记物,观察正常豚鼠耳蜗中GLAST的表达及分布。结果在正常豚鼠耳蜗的内、外毛细胞,内、外毛细胞周围的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血管纹边缘细胞和螺旋缘上皮,均有GLAST阳性表达。结论GLAST在正常豚鼠耳蜗内主要分布于内、外毛细胞,内、外毛细胞周围的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血管纹边缘细胞和螺旋缘上皮,其功能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外源性谷氨酸对豚鼠耳蜗电位及耳蜗内、外毛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健康豚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应用豚鼠全耳蜗灌流技术,分别经耳蜗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和不同浓度的谷氨酸2小时,记录灌流前和灌流后的耳蜗电位(CM、CAP);同时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灌流前后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结果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后豚鼠耳蜗电位及形态学无改变;灌流10 mmol/L谷氨酸后CM幅度虽有下降,其非线性特点无改变,CAP阈值平均升高了35 dB;灌流20 mmol/L谷氨酸后CM幅度明显下降但仍保持其非线性特点,CAP阈值平均升高了48 dB,灌流谷氨酸后耳蜗内毛细胞及传入神经纤维出现空化。结论谷氨酸是耳蜗主要的兴奋性传入神经递质,应用外源性谷氨酸可以引起耳蜗内毛细胞及传入神经的损伤,但对耳蜗外毛细胞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光学人工耳蜗是一种旨在利用激光作为能量来源的新型人工耳蜗,属于一种新兴技术。迄今为止的动物实验结果提示,其与传统人工耳蜗相比具有多种独特优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做一综述,重点阐述光学人工耳蜗的作用特点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对其临床应用前景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16.
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在正常听觉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中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对耳蜗传出神经系统的形态、生理、耳蜗机械特性和听觉反应的调控机制的研究近况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耳蜗传出神经系统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豚鼠耳蜗谷氨酸受体NMDANR1和NMDANR2A与多巴胺调节作用的相关性,探讨多巴胺在内毛细胞下突触复合体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杂色豚鼠40只,随机分组,每组10只.分别以右耳行全耳蜗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和不同浓度的多巴胺,并以人工外淋巴液灌流组的对侧耳蜗作为正常对照组,则共为5组(每组10耳):①正常对照组;②人工外淋巴液组;③10mmol/L多巴胺组;④30mmol/L多巴胺组;⑤50mmol/L多巴胺组。在灌流前、灌流0、1、2h同时记录各组动物耳蜗电图,应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观察各组间谷氨酸受体NMDANR1和NMDANR2A的mRNA表达量是否有差异。结果多巴胺对豚鼠4000Hz耳蜗复合动作电位产生抑制作用,使其阈值升高,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与正常对照组和人工外淋巴液组比较,其余三组谷氨酸受体NMDANR1的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NMDANR1的表达量与灌流多巴胺的浓度呈现明显的浓度剂量依赖关系;谷氨酸受体NMDANR2A的mRNA表达量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灌流多巴胺浓度的增加,NMDANR2A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多巴胺可通过减少谷氨酸受体NMDANR1的量来实现对听觉通路抑制的作用,而谷氨酸受体NMDANR2A不参与多巴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心内灌注或蜗窗灌注固定法,对16侧妊娠16周至足月胎,儿耳蜗进行全耳蜗外侧壁软组织铺片观察。结果表明:①各胎龄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组成、分布、形态结构差别不大;②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分为两大相对独立的亚系,即与内、外淋巴相关的微循环亚系;③采用心内灌注固定法研究耳蜗微循环的形态结构优于其他固定法,可排除血管内血球,使微血管清晰易辨。讨论了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的发育、组成、分布及循环径路。  相似文献   

19.
耳蜗内淋巴具有独特的离子成分,以及相对于外淋巴+80mv+90mv的耳蜗内电位。血管纹对维持耳蜗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它在向内淋巴转运钾离子的过程中产生耳蜗内电位。本文对血管纹产生耳蜗内电位的各种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抗体对豚鼠耳蜗听性脑干反应(ABR)和耳蜗毛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 健康豚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耳蜗鼓阶内灌注GLAST抗体,对照组灌注人工外淋巴液,观察两组术后3、6、9天ABR反应阈、耳蜗基底膜铺片和透射电镜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3天ABR波形消失,术后第9天无恢复;对照组术后第3天8只动物ABR波形消失,术后第6天和第9天全部动物引出ABR波形,平均阈值分别为62.50±5.25、47.50±6.18dB S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LAST抗体灌注后时间延长,实验组内、外毛细胞及纤毛出现不同程度缺失,透射电镜显示内、外毛细胞及神经末梢胞浆、线粒体空化,细胞核染色质边集等凋亡早期征象.对照组的损伤较轻,与ABR阈值改变相一致.结论 耳蜗内GLAST抗体灌注后出现耳蜗毛细胞、神经末梢的损伤及ABR波形消失,提示GLAST抗体阻断耳蜗Corti器中的GLAST,导致谷氨酸的神经毒性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