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功能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脏象学说的研究当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中医肝主疏泄的心理应激机制。认为肝主流泄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同时对今后相关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运用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及相生、相克规律来指导脑血管病人的康复,这就是脑血管病的中医心理疗法。本文从中医心理治疗的理论依据,论述了脑血管病的发病诱因及患病后的心理变化,并结合中医心理治疗在现代医学的地位,阐述了临床实践中心理治疗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为今后开展中医心理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中医气质学说的意义及其客观化诊断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心理学思想和方法长期以来指导着临床实践,更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宗旨.气质学说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与应用的日益深入,对中医气质理论与诊断客观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分析了中医气质学说的临床意义及气质诊断客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医“七情”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当代大学生心理疾患的重要病因,研究中医七情学说与当代大学生心理疾患的相关性,倡导运用中医七情学说对大学生心理疾患进行预防及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各家学说》以学说涵盖学派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说是《中医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和掌握中医学说的源流、发展概况、完善过程、学术价值与影响,对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理论水平、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课堂讲授以中医学说为主线,涵盖学术流派,可减少对学术流派的纷争[1]。1中医学说与学术流派《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始见于1961年,到了1987年,在郭子光著的《中医各家学说》,以及1996年鲁兆麟撰的《中医各家学说》中,出现了“中医主要学说”专篇。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中医主要学说的源流、发展概况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使用…  相似文献   

6.
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从病理机制和动物模型研制方面探讨了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现代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盛增秀[1]等“略论祖国医学体质学说及其实践意义”发表后,随着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得以确定──“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自此,这一名词及概念被国内学者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相继在《中医年鉴》等书籍中得到表述。1理论研究1.1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现 王琦[2]将体质学说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中医各家学说以中医学术流派为经 ,以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成就及临床经验 ,用药特色 ,治学特点与方法 ,医家之间学术思想的相互影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为核心 ,以中医主要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为学习要点。由于内容较多 ,涉及范围广 ,知识面较宽 ,学习难度较大 ;因此谈谈学习中医各家学说的方法 ,以冀对初学者有所裨益。1 掌握中医基本理论 ,博览百家学说中医基本理论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和集中。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对于掌握中医各种学说如脾胃学说、归经学说、经络学说、肾命学说、痰饮学说、病机理论等具有重…  相似文献   

9.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中医从事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思想,又作为重要的理论工具,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近现代以来,众多医家学者围绕阴阳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查阅了近十年来国内关于中医阴阳学说研究的部分文献,从阴阳起源及历史沿革、史学和哲学的角度、数理和生命科学的角度和中医经络、臧象、五运六气、养生等角度对阴阳学说进行了简单综述,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西北医学教育》2015,(3):518-520
针对现在《中医各家学说》的课程性质、作用及学科定位变得越来越不明确,其重要性普遍地被忽视的问题,提出重视和加强《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变得尤为紧迫;应明确学科性质、整体把握学科内容,以学术脉络为经、医家学说和经验为纬,详略得当、注重学术的传承,更好的衔接基础与临床、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相似文献   

11.
《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中医主要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以及各种主要学说的源流、贡献及影响的一门课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开始成为高等中医专业教育的一门后期综合性提高课程。  相似文献   

12.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中医从事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思想,又作为重要的理论工具,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近现代以来,众多医家学者围绕阴阳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查阅了近十年来国内关于中医阴阳学说研究的部分文献,从阴阳起源及历史沿革、史学和哲学的角度、数理和生命科学的角度和q-医经络、臧象、五运六气、养生等角度对阴阳学说进行了简单综述,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医体质学说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确立以来,在理论、临床及基础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对中医体质学说在不孕症防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概括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运气学说在中医妇科学中的指导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气学说是关系到天文学、历法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一门学科,它从宇宙的节律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的关系.中医妇科学作为中医体系中的一部分,有很大一部分理论源于运气学说.经过千百年的理论继承与发展,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理论体系.从病因病机、经、带、胎、产等方面将运气学说在中医妇科学的应用作一总结,同时为运气学说在中医妇科学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世纪视野对阴阳学说提出5点新认识:阴阳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学说;阴阳是特化的对立统一;是中医学专业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深层内核";发展现代阴阳学说。重点阐述了作为阴阳学说"深层内核"的5条基本原理,即"太极"宇宙本原观,"一生二"的发生观,"二生三"的发展观,"阴阳自和"的有序观,本于"一"的元整体观,以及这些基本原理在唯物辩证法的现代创新和中医复兴中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医各家学说》与《中医文献学》两门课程是两个相关学科,互相联系,互相印证,本文从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两门课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述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体质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影响临床治疗,因而体质学说的探讨,尤其是体质因素在生理病理与临床诊治及预防各环节的影响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近20多年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状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本科院校后期的一门理论提高课。为加深课程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广西中医学院自2003年起在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读书实验课内容,至今在全国中医类院校中属首创。现笔者对我院近八年中医各家学说实验教学进行探讨与总结。1本课程目前国内教学现状中医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一是学术流派的学术成就,二  相似文献   

19.
中医五神辨治体系下的心理脉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脉象是伴随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代表某种特定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的脉象改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身心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也促成了区别于传统脏腑辨证的中医“五神”辨证体系的形成.心理脉象与中医五神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初步构建中医五神辨治体系下心理脉象诊断系统,对于心因性疾病、心理性疾病的诊断以及中医心理学客观化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医情志学说的发展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情志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医界提出发展中医心理学,随之形成一股情志学说的研究热潮。但中医情志学说有其一定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有关情志致病的论述只散见于各种文献中,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隋唐时期,一些医家在中医情志致病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情志学说的初步形成阶段;宋金元时期,明确提出了"七情"的概念,突出强调了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明清时期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使情志学说趋于成熟、臻于完善;近现代对情志学说的研究由单纯的理论论述进入到实验研究,通过对情志致病学说的不断认识,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治心理学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