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2005年,本院共实施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女性。1例结肠多原发癌患者54岁,肠镜检查示升结肠近端、远端及横结肠近端3处癌灶,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多发性息肉,且多处伴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的年龄分别为2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我院肠镜检查发现巨大有蒂息肉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2~80岁,平均50岁,予内镜下电切术,息肉直径2~5cm。病变位于乙状结肠10例,降结肠4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1例。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6岁,因反复发作性左下腹痛20d伴血便1次急诊入院。腹痛以左下腹为甚,偶遍及全腹,程度轻至中等,持续时间不等,休息或对症处理后自动缓解,无发热和黄疸,病程中症状反复,无规律性,且逐渐加重。查体:慢性病容,贫血貌,生命体征平稳,腹平软,左下腹压之不适,未触及包块,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观察后清洁肠道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肠镜检查中发现回盲部、升结肠各见一3cm×5cm块状隆起,局部质地硬,触之易出血;横结肠见一直径约0.5cm炎性息肉样增生,表面呈分叶状;降结肠、乙状结肠各见一2cm×1cm黏膜增殖性改变。以上5处病灶分别予活检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送检灰白组织5瓶,共13块,病理诊断: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低分化腺癌。肠镜诊断: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多原发性大肠癌。  相似文献   

4.
病例报告例一、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便血一年,外院结肠镜诊断为结肠多发性息肉入院。肠镜示: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共发现5个大小约0.5~1.0cm 息肉,平基或亚蒂,表面光滑,分别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5岁,因"发作性下腹隐痛不适1年"于我院门诊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行全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检查全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主诉.肠镜检查后约8h患者出现左下腹部逐渐加剧的疼痛,约16 h出现黏液、鲜血便,共约4~5次.24h再次行肠镜检查,见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广泛充血、糜烂,表面附着黏液,未见明显溃疡,降结肠、横结肠及升结肠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检查:黏膜充血,上皮层及腺体缺失或减少,表面有纤维素及化脓性渗出,并有炎性细胞的浸润,黏膜血管充血伴中度的巨噬细胞浸润,隐窝破坏.拟"结肠炎"收住入院.入院后检查:体温正常,左下腹部压痛,其余无阳性体征.大便培养阴性,腹部CT及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自身抗体全套未见异常.予激素灌肠、抗感染、及对症处理,10 d后再查肠镜未见明显异常.最后诊断为"化学性结肠炎并出血".  相似文献   

6.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2岁,学生.因反复发热、腹泻 1年,于 2001年 4月 30日入院.患者于 2000年 4月 17日无诱因出现畏寒、发热,多于午后体温升高,最高 38. 3℃.大便呈黄色稀糊状,6~ 7次 /日,每次 200~ 300 ml. 外院查大便常规示 " 大量脓液 ",予氧氟沙星、甲硝唑静脉点滴无效.1月后渐出现腹痛、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便后腹痛可缓解.2000年 6月 5日我院结肠镜示 : 横结肠以下粘膜充血水肿,散在出血点及片状糜烂,脾曲以下粘膜弥漫充血,呈颗粒状、片状糜烂,浅溃疡,表面有脓性分泌物,见图 1. 病理 : ( 乙状结肠 ) 组织炎性渗出及结肠粘膜急、慢性炎症,未见隐窝脓肿.诊断 " 溃疡性结肠炎 ( 中度、左半结肠型、初发型 ) ".6月 6日起予柳氮磺胺吡啶 4 g/d, 6月 16日加用泼尼松 30 mg/d, 大便次数逐渐减少为 1次 /日,便常规转正常.6月 25日起泼尼松逐渐减量,大便 1~ 2次 /日,多次复查便常规均正常.2001年 1月 9日泼尼松减量至 7.5 mg/d维持.2001年 2月 22日受凉后再次出现畏寒、发热、腹泻,粘液便 3~ 4次 /日.当地医院查便潜血 ( + ),未予特殊治疗.2001年 3月 30日解暗红色血便,总量约 800 ml, 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在我院急诊予补液、止血治疗后,肉眼血便消失,仍有粘液便、腹痛和不规则发热.2001年 4月 27日结肠镜示 : 左半结肠散在多个溃疡,直径 l~ 2 cm, 深浅不等,表覆少许白苔,周围粘膜稍增生,病变以乙状结肠为重 ; 直肠少数溃疡,见图 2. 提示淋巴瘤可能性大.病理 : 结肠粘膜显急、慢性炎症,部分腺体增生及淋巴组织增生.为明确诊治收入我院.入院前 3个月内体重下降 9 kg.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肠黏膜-黏膜下拉长型息肉(CMSE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3例CMSEP患者的临床表现、肠镜和组织学特征,并复习文献讨论CMSE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3例CMSEP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5、45和75岁,其中2例位于横结肠,1例位于直肠.肠镜下,3例均表现为长蒂息肉,其中2例息肉表面光滑,颜色与肠黏膜相近;1例息肉顶部糜烂充血.光学显微镜下3例病变相似,病变轴心为扩张的黏膜下层,表面为肠黏膜层,轴心的黏膜下层内可见与病变的长轴平行且扩张的厚壁血管,其中1例顶部有糜烂的息肉呈腺癌改变.结论 CMSEP是一种独特的息肉样病变,具有特征性的肠镜和病理学表现,绝大多数为良性改变,但少数病例可以发生恶性改变;组织学上应与黏膜脱垂综合征相关的炎性息肉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高凝血症与颅静脉窦血栓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1岁,因黏液脓血便5个月,加重伴腹痛10 d入院,患者于5个月前无诱因排黏液脓血便,每日1次,无发热、腹痛,无里急后重。口服抗感染药物(具体不详)无好转。3个月前结肠镜示:距肛门18 cm及乙状结肠黏膜片状糜烂,充血发红,表面脓性分泌物附着,无假息肉形成,无黏膜桥形成,黏膜血管消失,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当地给予口服柳氮磺  相似文献   

9.
彭清海  王玉芳  欧阳钦 《胃肠病学》2012,17(12):784-785
病例:患者男,48岁,因"反复解黏液脓血便3年,四肢关节疼痛1年"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解黏液血便,10~20次/d,伴右下腹痛,于本院行结肠镜检查示结肠节段性黏膜充血肿胀、纵行溃疡;病理学检查示黏膜重度慢性炎症,隐窝脓肿形成,诊断为克罗恩病(CD)(结肠型、炎症型、活动期重度),予泼尼松40 mg/d治疗,1周后大便转黄,1~3次/d,泼尼松每周减量5 mg直至停用,并予美沙拉秦3 g/d维持缓解。  相似文献   

10.
病例:患者男,43岁,已婚。上腹不适伴腹泻一年,大便次数5-6次/d,无脓血。于外院行结肠镜检查,可见升结肠溃疡、乙状结肠息肉,病理活检示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回盲瓣和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拟诊克罗恩病(CD)。  相似文献   

11.
例1 :男 ,77岁。因间断大便带血1年、加重2周来我院大肠镜检查。既往史 :便秘15年 ,近5年来长期服用果导、通便灵、麻仁润肠丸等泻药。电子肠镜检查发现整个大肠粘膜呈豹皮样色素沉着 ,直肠最轻呈淡褐色 ,乙状结肠至升结肠色素沉着逐渐加深至深褐色 ,以盲肠为最重 ,在降结肠、横结肠散在分布着数十枚息肉 ,为山田Ⅰ型和Ⅱ型 ,大小0.3cm×0.3cm至0.6cm×0.6cm ,息肉表面光滑 ,呈桔红色 ,无色素沉着。距肛门10cm处见一椭圆形粘膜隆起 ,约4.0cm×3.0cm表面呈结节样不平 ,有大片糜烂及少量新鲜渗血 ,…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直肠、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直肠、横结肠,也可累及全结肠.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起病缓慢,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患者十分痛苦.从目前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血瘀在UC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瘀论治UC收到较好效果,相应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11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性分析过去13年经结肠镜检查并结合临床、活检符合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的112例结肠炎病例,占结肠镜检总数的3.01%。症状以腹泻(95.5%%)和腹痛(60.7%)为主,中毒性巨结肠和肠外表现少见。肠镜下糜烂和溃疡最多见(96.4%),其次是充血水肿、其它有质脆易出血、血管网模糊、粗糙颗粒感和假息肉。与病变范围广泛者相比,病变限制在直肠及乙状结肠的UC的病情轻、合并症和非典型增生少见。  相似文献   

14.
对142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收集该院2006年5月~2007年5月结肠镜检查患者,镜下发现息肉142例,共198枚。其中男85例,女57例,年龄12~74岁,平均47岁。临床表现为便血(占80.2%)、黏液便、腹痛、腹泻等,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多种症状。息肉的分布定位为4个主要的解剖部位:①右半结肠:盲肠和升结肠;②横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③左半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④直肠:直肠和肛管。多发性:病变累及上述2个或以上部位。2结果2.1内镜下表现病变部位:右半结肠20枚(10.10%)、横结肠15枚(7.57%)、左半结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的内镜检查情况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就诊的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患者36例临床资料,并系统分析内镜诊断与切除息肉的相关资料。结果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岁,年龄2-13岁;共有45枚息肉,其中26枚位于直肠,16枚位于乙状结肠,降结肠2枚,横结肠1枚;31例有血便,15例贫血,肛门物脱出5例。息肉切除后未观察到穿孔、出血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小儿幼年性息肉多发生在学龄前阶段,病变多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常见症状是血便及贫血。无痛肠镜在其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 ,13岁 ,便血十余年。出生后半年开始大便带血 ,时鲜时暗 ,量不多。就诊后以“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口服柳氮磺氨吡啶、灭滴灵 ,症状缓解。停药不久又出现便血 ,一直断间服药 ,症状反复发作至 9岁。因贫血 ,当地医院肠镜发现全结肠血管病变。因血红蛋白 4 .7g/L ,来我院治疗。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示 :右半结肠、小肠血管正常 ,结肠脾曲、降结肠中段及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见部分血管分支不规则增粗、扭曲改变 ,诊断左半结肠多发血管畸形。结肠镜发现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脾曲血管明显扩张 ,呈青紫色。横结肠中段至肝曲血管…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11,自引:14,他引:11  
多年来我国对炎症性肠病 (IBD)的治疗一直沿用西方国家推荐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又有很多治疗经验的报道 ,值得我们借鉴[1 3 ] 。关于IBD的诊断 ,仍依靠病史、体检、肠镜及黏膜病理、X线小肠造影和常规实验室检查 ,最近还有胶囊内镜协助小肠克罗恩病 (CD)的诊断。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阳性率在欧美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可高达 70 %~ 80 % ,但在中国却只有 16 %~ 2 6 % [4,5] ,这说明欧美研究的结果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目前鉴别UC和结肠CD在国内基本上还是依赖肠镜 :UC的结肠黏膜有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假性息肉等病变 ,溃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于1985-01/1999-06我院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725例,计1772枚的内镜表现,病理所见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男512例,女213例,年龄24岁~86岁,平均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腹部不适、腹泻、便秘,用结肠镜检查.结果息肉≤0.5 cm的占29%;直径0.6 cm~2.0 cm的占58%;直径>2.0 cm的占13%;息肉位于直肠32%;乙状结肠占33%;降结肠占14%;横结肠占12%;升结肠占5%;盲肠占4%.病理腺瘤样息肉占72%.结论大肠息肉多发于左半结肠,病理上以腺瘤样息肉多见.腺瘤样息肉应镜下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黏膜T、B淋巴细胞、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及IL-1β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 黏膜标本取自21例IBS患者和17例正常人回盲部、乙状结肠.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黏膜CD3+、CD28+、CDl9+、CD38+表达,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结肠黏膜SP、VIP和IL-1β含量.结果 IBS患者回盲部黏膜CD3+T细胞、CD3+CD28+T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1),乙状结肠黏膜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回盲部和乙状结肠CD19+B细胞和CDl9+CD38+B细胞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S患者回盲部黏膜IL-1β、SP和VIP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乙状结肠黏膜SP和VIP含量也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而乙状结肠黏膜IL-1β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IBS患者回盲部IL-1β、VIP含量较乙状结肠明显升高(均P《0.01).回盲部黏膜CD3+28+T细胞分别与IL-1β和VIP存在直线正相关(P《0.58,P《0.01和P《0.81,P《0.01),IL+1β和VIP也存在直线正相关(P《0.75,P《0.01).结论 IBS患者回盲部黏膜表达T细胞增殖和活化,IL-1β、VIP和SP参与IBS的发病,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71岁,因粪便干结3个月余,便血3d就诊.起病以来体质量无明显下降.门诊行结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距肛门约20~23 cm处见环形结节样肿物,表面覆白色膜状物,质韧,易出血,管腔狭窄.取材送病理检查示:见肠黏膜组织、坏死组织及坏变寄生虫虫体,未见恶性病变.行全腹部CT平扫+增强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交界处肠壁增厚,并见软组织肿块形成,增强扫描见强化,局部肠管管腔狭窄,造影剂尚可通过.腰1椎体左侧见一稍高密度结节影.CT诊断:降结肠及乙状结肠交界处肠壁增厚,考虑结肠癌.入院后再次行结肠镜检查见乙状结肠环形肿物,占据3/5肠腔,充血糜烂,质韧.病理活组织检查为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未见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