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乙型肝炎特异性转移因子抗原特异免疫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 Hoffman 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采用琼脂糖法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MIT),研究了乙型肝炎特异性转移因子(HBV—TF)对正常人及乙肝病人淋巴细胞转移、诱导产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LF)的抗原特异免疫活性取得了成功。结果表明 HBV—TF 具有明显的抗原依赖性免疫活性。琼脂糖法MIT 操作简单、结果敏感并且重复性较好,可以作为 HBV—TF 产品的抗原特异活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转移因子(TF)被发现以来,一直认为其特征是能够转移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但近年来认为,TF具有特异及非特异免疫学活性,后者包括:增强或抑制淋巴细胞转化,诱导循环干扰素产生,刺激巨噬细胞释放淋巴细胞激活因子,增加K细胞活性等。但关于TF特异性免疫学活性的研究,有些结果常相互矛盾,同时临床资料也难以证明特异性TF的疗效优于非特异性TF,故对TF的非特异性免疫学活性的研究更引人重视。本文拟对TF的这两类活性及其结构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背景:系统性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组织因子(TF)位于血管外膜和粥样斑块的脂质核心,并特异地表达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膜表面。TF在凝血生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促炎症过程和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目的:在本研究中,对从具有动脉粥样硬  相似文献   

4.
转移因子(TF)被发现二十多年来,一直认为其特征是能够转移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提示,TF除具特异性免疫学活性外,还具多种非特异性免疫学活性,如增强或抑制淋巴细胞转化,诱导循环干扰素产生,刺激巨噬细胞释放淋巴细胞激活因子,增加K细胞活性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研究结核特异性转移因子 (transferfectortuberculosis,TFtb)对巨噬细胞促进BCG预致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探讨转移因子 (TF)在传递特异性抗原信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作为刺激细胞 ,脾脏非贴壁细胞为效应细胞 ,PPD作为抗原 ,以不同浓度的TFtb为刺激剂 ,用MTT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率。结果 :预致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率随TFtb浓度升高而增高 ,0 .5mg·ml-1 时达到峰值 ,随后浓度升高增殖率反而下降。TFtb促预致敏淋巴细胞增殖是巨噬细胞依赖性和抗原特异性的。对未致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率无明显改变。结论 :TFtb能够增强巨噬细胞促结核抗原预致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作用 ,可能与增强巨噬细胞呈递抗原的作用有关 ,且是浓度依赖性的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F、TNF-α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组织因子(T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TF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了解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MI组患者64例,正常对照组42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TF、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TF活性.结果:AMI组TF、TNF-α水平及TF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患者血浆TF活性与血清TNF-α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TF、TNF-α水平及TF活性在AMI中可作为反映凝血异常和炎症状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核源巨噬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因子(TF)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12名急性心肌梗死(AMI)、16名不稳定心绞痛(UAP)、12名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8名冠脉正常者(Norm)的单核细胞,用佛波酯诱导其分化为巨噬细胞,ELISA法测定单核源巨噬细胞上清液MMP-9、TF含量。结果AMI、UAP组单核源巨噬细胞体外分泌MMP-9、TF的含量明显高于SAP、Norm组(P〈0.05和〈0.01),但AMI与UAP组间、SAP与Norm组问均无统计学差异,且MMP-9、TF含量与年龄、冠脉病变积分无统计学相关,在不同冠心病危险因素组间(0、1—2、3—4、4个以上危险因素)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核源巨噬细胞体外分泌MMP-9、TF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情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缺氧再复氧损伤后组织因子(TF)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的HUVEC随机等分成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再复氧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转染组(AS/TF组)、正义寡脱氧核苷酸转染组(S/TF组)和错配寡脱氧核苷酸转染组(Sc/TF组)。设计合成针对人TF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TF),同时设计TF的正义寡脱氧核苷酸(S/TF)的错配寡脱氧核苷酸(Sc/TF)作为对照。用SuperFectTransfectionReagent(SF)作载体,将AS/TF、S/TF和Sc/TF分别转染AS/TF组、S/TF组和Sc/TF组HUVEC,正常对照组和缺氧再复氧组HUVEC只加SF,不转染任何寡核苷酸。将缺氧再复氧组、AS/TF组、S/TF组和Sc/TF组HUVEC培养24h后,充入氮气,缺氧条件下培养2h,正常条件下培养1h,完成缺氧再复氧模型的制作。收集各组HUVEC,用发色底物法检测HUVEC表面TF的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UVEC中的TF抗原(TF:Ag)。并用膨胀裂解法分离细胞核,进行细胞核连缀反应(Run-onreaction)后,Bio-dot狭线印迹杂交检测HUVEC中的TFmRNA。结果与未经缺氧再复氧的正常对照组HUVEC相比,经过缺氧再复氧的HUVEC表面TF活性明显增强(P<0.001),细胞裂解液中的TF:Ag也显著增多(P<0.001),AS/TF组HUVEC的TF活性和TF:Ag的增加幅度低于缺氧再复氧组、S/TF组以及Sc/TF组(P<0.05-0.01)。体外细胞核连缀反应后,Bio-dot狭线印迹杂交显示,HUVEC缺氧再复氧后TF基因的转录增强,AS/TF组HUVECTFmRNA的转录弱于缺氧再复氧组、S/TF组和Sc/TF组。结论HUVEC缺氧再复氧后,TF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均显著增强,针对TF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能够明显抑制HUVEC缺氧再复氧损伤后TF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提示T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于因TF水平升高所致的血栓性疾病可能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TF ,TFPI的活性变化及其与凝血机能的关系。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TF ,TFPI活性。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TF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TFPI活性低于对照组 (P <0 .0 1)。 7例初治患者化疗后血浆TF活性较化疗前下降 (P <0 .0 1) ,TFPI活性较化疗前升高 (P <0 .0 5 )。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紊乱与血浆TF和TFPI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OSCC)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表达情况,探讨TF在OSCC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了42例OSCC、15例转移淋巴结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中TF的表达情况,分析TF与OSCC发展和转移的关系.结果:(1)在OSCC组织和淋巴结中TF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4.29%和67.78%,显著高于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10.00%,P<0.01);(2)TF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结论:OSCC中TF的表达上调对肿瘤的生长、发展和转移有促进作用,但其是否可作为反映OSCC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组织因子(T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对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肝癌56例及其癌旁肝组织标本中TF和MMP-2的表达。结果:(1)肝癌组织中TF及MMP-2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2)癌静脉浸润、肝内外转移、无或包膜不完整组织中TF和MMP-2的表达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3)肝癌中TF表达和MMP-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HCC中TF及MMP-2表达明显增高,且与癌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中的浸润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laballad streptavidin biotin method,LSAB)检测68例IMPC和72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中TAMs标记物CD68、CD163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CD68、CD163主要表达于IMPC及IDC-NOS间质中浸润的巨噬细胞的胞膜或胞质内,癌巢内偶有表达.IMPC组瘤内间质CD68的表达率(47/68,69.1%)明显高于IDC-NOS组(37/72,5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22).而瘤内间质CD163在2组间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 =0.682).IMPC中瘤内间质CD68的表达与病理学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及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与ER的表达呈负相关(P =0.037).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MPC中瘤内间质CD68表达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呈负相关(P =0.027).结论 IMPC间质中CD68标记的TAMs可能在IMPC高侵袭、高转移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48例OSCC经外科手术冶疗后被分为两组:接受新辅助化疗24例及另外24例仅接受手术治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了来自48倒OSCC的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预处理标本内的iNOS表达水平。结果:在48例OSCC中有47例被发现有iNOS染色,而在邻近正常口腔粘膜组织内却没有发现。在接受化疗者中,在高iNOS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一个显著性关系(P〉0.05),而在仅接受手术治疗者中,低iNOS表达却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部分显著性关系。而且,高iNOS表达显著地与更高的生存率有关(P〈0.01)。结论:iNOS过表达可能通过生成一氧化氮(NO)对肿瘤的发病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口腔癌中iNOS表达的临床意义仍然未明。为了全面建立起iNOS与肿瘤生物行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TP)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肿瘤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40例OSCC和14例正常口腔黏膜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P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OSCC组织中TP的表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P〈0.05),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0%和14.29%;在OSCC中TP的表达Ⅲ~Ⅳ期高于Ⅰ~Ⅱ期病例(P〈0.05),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OSCC组织中TP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有关,但具体的机制及其在OSCC预后、治疗中的意义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因子-1(inhibitor of DNA bind-ing,ID-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ID-1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口腔鳞癌患者癌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ID-1的表达。结果:①口腔鳞癌组织中可检测到ID-1的表达,而正常口腔黏膜组中未检测到ID-1表达(P<0.001)。②高、中、低分化口腔鳞癌ID-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0%、71.43%、88.89%(P<0.05);ID-1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s=0.389)。③ID-1表达阳性率在Ⅲ~Ⅳ期组、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中分别明显高于Ⅰ~Ⅱ期组、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0.05)。④ID-1阴性表达的口腔鳞癌患者3年生存率(64.29%)明显高于阳性者的32.25%(P<0.05)。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ID-1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ID-1阳性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口腔鳞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标志物(抗原CD68和CD163)表达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不同部位Ⅲ期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300例确诊为Ⅲ期胃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胃底贲门癌组、胃体癌组和胃窦癌组,各100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有无Hp感染、CD68+TAMs以及CD163+TAMs的分布情况;根据CD68+TAMs的浸润情况将胃腺癌分为Ⅰ型(癌巢边缘浸润数量多于癌巢)和Ⅱ型(癌巢浸润数量多于癌巢边缘),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Ⅰ型和Ⅱ型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然后分析Ⅰ型和Ⅱ型胃腺癌患者的Hp阳性表达率以及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部位、年龄、饮酒、中性粒细胞、分型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Ⅰ型和Ⅱ型不同部位胃腺癌患者Hp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胃底贲门癌组患者肿瘤显著大于胃窦癌组和胃体癌组(t=5.972,P<0.05);胃窦癌组患者饮酒人数多于胃体癌组(χ2=6.742,P<0.05);CD68+和CD163+TAMs在胃窦癌癌巢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癌巢浸润边缘;在胃底贲门癌癌巢浸润边缘的相对表达高于癌巢;在胃体癌癌巢浸润边缘的相对表达高于癌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36.06、124.99、142.17、91.16,均P<0.01);CD68+和CD163+TAMs在癌巢浸润边缘多者预后不良(χ2=6.289、4.153、5.979,均P<0.05);Ⅱ型胃腺癌患者累计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较Ⅰ型高(χ2=4.950、5.601,均P<0.05);肿瘤大小与年龄、发生部位有关系(r=-0.162、-0.115,均P<0.05);分型与发生部位、中性粒细胞显著相关(r=0.745、0.231,均P<0.01);Hp与发生部位、分型有关(r=0.141、0.110,均P<0.05);发生在胃体和胃窦部、肿瘤<4 cm、无淋巴结转移、中性粒细胞水平高的Ⅱ型胃腺癌患者Hp阳性表达率高,且预后较好(χ2=20.168、2.365、19.247、18.972,均P<0.05)。结论:TAMs标志物(抗原CD68和CD163)在癌巢浸润数量多对不同部位的Ⅲ期胃腺癌均是有利因素,另外,Hp阳性也是预测胃体癌和胃窦癌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梁青春  张新民 《疑难病杂志》2009,8(10):599-601,F000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浸润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PTC中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受体3(VEGFR-3,标记淋巴管)、CD68(标记TAMs)的表达;在显微镜下计数淋巴管密度(LVD)、TAMs;采用免疫组化双染LAB-SA法观察TAMs中VEGF-C的表达。结果VEGF-C阳性指数(PI)值腺外型(21.4±2.8)高于微癌(10.1±0.8)与腺内型(11.9±1.2)(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23.2±3.8)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14.5±2.9)(P<0.01);TAMs计数腺外型(43.2±5.6)高于微癌(18.8±1.9)与腺内型(23.0±2.0)(P均<0.01),有淋巴结转移(41.3±8.4)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30.4±4.8)(P<0.01);LVD腺内型(9.9±1.8)高于微癌(6.0±0.8)、腺外型(19.2±3.0)高于腺内型(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19.6±2.5)高于无淋巴转移(12.5±2.8)(P<0.05)。VEGF-C与LVD计数呈正相关(r=0.91,P<0.01),TAMs与LVD呈正相关(r=0.83,P<0.01)。VEGF-C阳性表达的巨噬细胞占总巨噬细胞的21.3%。结论VEGF-C、TAMs及淋巴管生成与PTC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TAMs参与了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结肠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VEGF-C/D的表达,探讨其对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特异的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等抗体以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并用双染、连续切片对比等对45例结肠癌标本中巨噬细胞VEGF-C/D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行巨噬细胞计数,并统计分析两者间存在的关系.结果 在结肠癌相关巨噬细胞中检测到两种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统计分析显示VEGF-C表达与巨噬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C阳性细胞率高于无转移组.结论 结肠癌肿瘤组织中,不仅肿瘤细胞可分泌表达VEGF-C/D,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也可表达VEGF-C/D.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通过诱导结肠癌局部淋巴管生成,对肿瘤的转移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CD68+、CD163+巨噬细胞的浸润数量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CD68+、CD163+巨噬细胞在OSCC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和贵阳市口腔医院2013-2016年手术切除的,经术后病理确诊,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OSCC患者42例,另设12例口腔颌面部正常组织作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68+、CD163+巨噬细胞在OSCC中的浸润数量,并分析其与OSC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OSCC中CD68+、CD163+巨噬细胞的浸润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68+、CD163+巨噬细胞在中低分化的浸润数量明显高于高分化的浸润数量(P<0.05);CD68+巨噬细胞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数量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数量(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中CD163+巨噬细胞的浸润数量明显高于CD68+(P<0.05).CD68+和CD163+巨噬细胞在OSCC中的浸润数量呈正相关(r=0.48,P=0.00).结论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M2型巨噬细胞对OSCC具有一定的作用,TAMs可能抑制OSCC的淋巴结转移,而M2型巨噬细胞可能促进OSCC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Ezrin蛋白和CD44v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探讨两者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zrin蛋白和CD44v6在39例口腔鳞癌和28例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结果1) Ezrin蛋白和CD44v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P<0.01或 P<0.05);2)Ezrin蛋白的表达水平随口腔鳞癌的病理分级增高而增高( P<0.01),CD44v6在口腔鳞癌各病理分级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中,Ezrin蛋白和CD44v6的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或 P<0.05);4)Ezrin蛋白和CD44v6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5)Ezrin蛋白和CD44v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Ezrin蛋白和CD44v6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Ezrin蛋白和CD44v6的表达可作为评估口腔鳞癌恶性程度及转移潜能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