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包括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凝血因子Ⅸ(血友病B)、血管性血友病(vWD)、凝血因子Ⅹ、凝血因子Ⅺ、凝血因子ⅩⅢ等缺陷症,它们引起遗传性出血病;遗传性抗凝血因子缺陷症,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蛋白C(PC)和蛋白S(PS)等缺陷症,它们引起遗传性血栓病。罹患这些疾病的患者,不仅自幼发病、持续终生,而且还遗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变异分析, 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先证者, 女, 32岁, 自幼易鼻出血, 通常自愈, 2021年3月10日因摔伤致膝盖血肿到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其家系成员均表示无出血等相关病史。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因子Ⅴ活性(FⅤ: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FⅤ抗原(FⅤ:Ag)。采用Sanger测序法测定F5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采用ClustalX-2.1-win、PolyPhen-2及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错义变异位点的保守性、是否有害及其对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的影响。采用MutationTaster及NetGene2软件分析剪切变异是否有害及其对剪切位点的影响。结果先证者PT和APTT延长为24.0 s和69.8 s, FⅤ:C和FⅤ:Ag分别降低为6%和9%;其F5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 分别为6号外显子c.911G>A杂合错义变异, 导致p.Gly276Glu变异;15号内含子c.5208+1G>A杂合错义变异。先证者父亲和女...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体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是维持凝血生理状态的重要机制,凝血因子基因缺陷会导致相应的出血性疾病。本文就遗传性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Ⅹ、因子Ⅺ和因子ⅩⅢ)缺陷症,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狼疮抗凝物质(LA)、活化蛋白C抵抗(APC-R)和凝血因子V基因3种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测定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浆中LA、APC-R,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方法测定FV G1691→A、G1091→C、A1090→G等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LA阳性占45.56%,APC-R阳性占3.33%,但3种基因多态性均未见阳性.结论:脑梗死患者L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LA可能是引起脑梗死患者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脑梗死患者存在APC-B,但可能和凝血因子Ⅴ基因3种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两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的患者进行FⅪ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两例患者在常规凝血检查时发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进行aPTT纠正试验和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发现均为凝血因子Ⅺ活性(FⅪ:C)降低。收集患者外周血,分别提取DNA,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扩增两例患者FⅪ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应用Chromas软件与FⅪ正常序列(NG_008832.1)进行比对;有突变的片段进行反向测序并比对。结果病例1:aPTT 109.6 s,FⅪ:C 0.4%;病例2:aPTT 50.1 s,FⅪ:C6.7%;两例患者aPTT纠正试验和其余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FⅪ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例1在Exon2上发生18 del A纯合缺失,导致移码突变(Val-13 Trpfs X15),该突变为新发现的突变点;病例2在Exon7上发生738 GA杂合突变、导致Trp228 stop,同时在Exon9上发生1021 GA杂合突变、导致Glu323 Lys。结论上述突变可能分别是导致两例患者FⅪ缺乏的分子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8.
9.
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因子Ⅶ是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的靶因子,其在正常人血浆中浓度为0.5~2.0mg/L。前瞻性研究表明,血浆游离因子Ⅶ(Ⅶa)及Ⅶ活性(Ⅶ:C)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FⅦ的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关,并可导致FⅦa均值增高5倍。本文仅就FⅦ基因的多态性对FⅦ水平影响及其临床意义做一综述。1 FⅦ基因的分子结构 人类凝血因子Ⅶ基因定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3q34),基因长度为12.8kb,由8个内含子和9个外显子组成。其5′端与 相似文献
10.
凝血因子Ⅻ(FⅧ)是催化凝血过程最后一步反应的凝血因子,其主要作用是催化纤维蛋白单体之间形成ε-(γ谷氨酰胺)一赖氨酸共价键,稳定纤维蛋白多聚体。近年来的研究发现,FⅧ基困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有关。本文就FⅧ基因多态性及其对FⅧ激活及活性的影响和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VH)缺陷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和家系调查,初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性(FII:C)、凝血因子V活性(FV:C)、FVII活性(FVII:C)和凝血因子x活性(FX:C)及FVII抗原(FVII: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Ⅳ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先证者PT延长为22.4s,FVII:C和FVII:Ag明显降低,分别为7%和10%;父亲、母亲、姐姐及儿子的PT正常或稍延长,FVII:c分别为63%、54%、57%和46%,FVH:Ag分别为67%、53%、61%和49%;先证者和所有家系成员的APTT及其他凝血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测序发现先证者Ⅳ基因第8号外显子存在g.11482T〉G(His348Gln)杂合突变和g.11496G〉A(Arg353Gln)杂合多态性;其母亲、姐姐、儿子均存在F7基因g.11482T〉G杂合突变;父亲存在,7基因g.11496G〉A杂合多态性。结论:肜基因His348Gln杂合突变协同Arg353Gln杂合多态性是导致该先证者FVII缺陷症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获得性凝血因子Ⅴ抑制物(acquired factor Ⅴ inhibitor, AFVI)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通常发生在60岁以后,可导致严重的出血[1]。黏膜(如泌尿生殖道、胃肠道及呼吸道等)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62%;血尿最为常见,颅内出血相对少见(约占8%),但致死率高[2]。感染、药物、外科手术、输血、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与AFVI风险高度相关,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策略[2-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与血浆中凝血因子Ⅶ的相关性,并分析冠心病患者与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比较冠心病患者81例和健康对照组60例间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差别,FⅦa:采用重组可溶组织因子法,FⅦAg:用ELISA法,FⅦc:用一阶段凝固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124名正常人群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突变的分布情况。结果冠心病患者凝血因子FⅦa活性2.6±0.8,高于正常对照组2.1±0.6(P<0.005)。凝血因子FⅦc活性103.45±16.23,高于正常对照组86.4±20.0(P<0.005)。冠心病患者FⅦ:Ag,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人群FⅦ基因R353Q的RR,RQ,QQ,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874,0.122,0.004;R,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940,0.060。结论检测FⅦa、FⅦAg与FⅦc 3项凝血因子可以为评估冠心病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提供实验室依据。正常人群FⅦ基因R353Q突变的基因型分布具有种族或地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和急性发作时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97例AMI患者治疗前及76例对照血液标本,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FⅫ第46位基因多态性和一期凝固法检测血浆FⅫ:C,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Ⅻ基因C46T多态位点CC、CT、TT3种基因型以及C、T等位基因频率在AMI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C、CT和TT3种基因型分别对应的血浆FⅫ: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以CC组活性最高,TT组活性最低。AMI组血浆FⅫ: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FⅫC46T基因多态性与AMI无关联,AMI发病时血浆FⅫ:C显著降低,FⅫ参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群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已在某些疾病中发现FV基因存在一些突变和多态性[1,2 ] 。其中 ,Leiden突变 [1 6 91G→A(Arg5 0 6Gln) ]恰巧位于活性蛋白C (APC)降解凝血因子V (FV)的特殊位点Arg5 0 6 ,其结果导致FV灭活障碍 ,造成高凝遗传基础[3 ] 。研究发现家族性高凝患者中约 40 %~ 6 0 %有Leiden突变[4 ] 。另有报道称白种女性心肌梗死发病 (388例 )与Leiden突变相关[5] 。但这种遗传缺陷在亚洲人种中很少见[6] 。本研究在1 38例冠心病和 1 73例正常对照中 ,运用PCR DGGE技术对FV基因全部 2 5个外显子进行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体凝血因子Ⅻ(FⅫ)水平对再发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的影响。方法: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Ⅻ促凝活性(FⅫ:C)、纤溶酶原活性(PLG:C)、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PCR扩增FⅫ基因的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DNA测序,发现基因突变,则反向测序予以证实。50例正常对照组用于排除FXII基因多态性。结果:2例F如缺陷患者APTT显著延长,FⅫ:C明显降低。患者1基因分析发现g.6753delACA杂合突变(国内外鲜见报道)和46T/T。患者2发现g.7142insertC杂合突变和46C/T。结论:FⅫ缺陷症患者易导致机体纤溶功能下降,是引起患者IVF—ET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韩海燕 《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03,2(6):676-676
患者女,37岁。因皮肤瘀点、瘀斑伴牙龈渗血1月加重3天于2002年12月收住我院。发病前一月因输尿管结石服中药治疗。祖父母为近亲婚配,母亲姐妹有皮肤易青紫、鼻衄史,四个表妹均有皮肤易青紫、月经过多。查体体温36.8℃,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颈部、右肘部、臀部分布大小不一的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19.
新鲜冰冻血浆的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Ⅴ和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标准时间范围内(即6 h)新鲜冰冻血浆(FFP)制备时间因素对凝血因子Ⅴ和Ⅷ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凝固法对按要求收集的300份FFP进行凝血因子Ⅴ和Ⅷ定量.结果 凝血因子Ⅴ在不同制备时间无差别,凝血因子Ⅷ在不同制备条件下有差别,但均符合产品的国标要求.结论 6 h制备FFP与2 h及4h制备有差别. 相似文献
20.
本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6例血友病B及其母凝血因子IX(FIX)基因缺陷进行了检测,发现5种点突变,其中3种属世界上未曾报道的新的点突变,分别命名为FIX重庆1,2,3。本同时采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解技术,对我国人群FIX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两种有益的FLX基因多态性,其中MSe1-698位T/C基因频率分别为0.64和0.36.BstuI192A/G基因频率分别为0.81和0.19,该发现有利于我国人群中进行血友病B携带筛查和产前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