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在经过50年的发展后,手术方法日益成熟和完善,手术效果进一步提高.目前CABG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与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比较、停跳搭桥与不停跳搭桥的比较、微创以及机器人手术、杂交手术以及全动脉化搭桥等方面.该文就冠脉外科目前发展现状、争论焦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一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冠脉药物涂层支架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经腔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超过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并成为治疗冠脉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球囊扩张术及传统支架植入术后短、中期再狭窄的发生率达5%~60%,严重限制了PCI的发展。PCI术后再狭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壁弹性回缩和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评价冠心病患者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 pass grafting,CABG)前后不同阶段左心室的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方法选取新桥医院心内科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56.1±12.5)岁,选取本院心外科同期行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7.8±14.8)岁,分别于手术前3 d、术后1、3、6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相应时间点的左心室二维图像;另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48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其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二维应变参数的变化差异,以及各组在各时间点内的相关性。结果①冠心病PCI组及CABG组术前常规心脏超声参数(E/A、LVEF)STI,参数(GBLS、GBRS、GBCS、Prot apex、Prot base、Ptw)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冠心病PCI组术后1、3、6个月各阶段的参数值均较术前增高且呈递增趋势,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各阶段参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冠心病CABG组术后3、6个月STI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个月测值较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④PCI及CABG组的GBLS、GBRS、GBCS均与LVEF显著性相关(P<0.01)。结论 STI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行PCI或CABG手术治疗前后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对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在血运重建策略选择方面,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决策缺少很好的依据,SYNTAX评分为临床医师决定复杂病变的CAD患者的最佳血运重建策略提供了指导。结合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使用心脏小组方法,可以将这些信息与影响PCI或CABG风险的其他因素一起考虑。本综述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用SYNTAX和SYNTAX-II评分指导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评价冠心病患者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 pass grafting,CABG)前后不同阶段左心室的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方法 选取新桥医院心内科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56.1±12.5)岁,选取本院心外科同期行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7.8±14.8)岁,分别于手术前3d、术后1、3、6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相应时间点的左心室二维图像;另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48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其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二维应变参数的变化差异,以及各组在各时间点内的相关性.结果 ①冠心病PCI组及CABG组术前常规心脏超声参数(E/A、LVEF)STI,参数(GBLS、GBRS、GBCS、Prot apex、Prot base、Ptw)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冠心病PCI组术后1、3、6个月各阶段的参数值均较术前增高且呈递增趋势,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各阶段参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冠心病CABG组术后3、6个月STI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个月测值较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④PCI及CABG组的GBLS、GBRS、GBCS均与LVEF显著性相关(P<0.01).结论 STI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行PCI或CABG手术治疗前后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对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围术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我院行急诊CABG的急性冠脉综合征80例,根据入院诊断分为心梗组和非心梗组,根据手术原因分为左主干组、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组、循环不稳定组和发作频繁组。应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对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年龄(66.49±8.89)岁,围手术期死亡8例(10%)。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本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CABG作为一种抢救性治疗,掌握好适应证是安全、有效的。在急诊CABG患者中有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适应证应尽早使用,尤其合并循环不稳定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诊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围术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 -2008年我院行急诊CABG的急性冠脉综合征80例,根据入院诊断分为心梗组和非心梗组,根据手术原因分为左主干组、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组、循环不稳定组和发作频繁组.应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对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年龄(66.49±8.89)岁,围手术期死亡8例(l0%).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本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CABG作为一种抢救性治疗,掌握好适应证是安全、有效的.在急诊CABG患者中有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适应证应尽早使用,尤其合并循环不稳定时.  相似文献   

8.
虽然提供多种治疗手段是必需的,但有最佳证据表明外科手术优于介入治疗。前言在过去20年中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严重多支血管病变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标准治疗措施1。然而近几年CABG却受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挑战。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的许多地区,进行PCI手术是CABG术的2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这并非是有循证依据的,也不表明金钱发挥了最佳价值,而是患者对PCI术的局限性并不完全知情。研究证据CABG可能是研究最深入的外科术式,其随访数…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8):129-134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11年后再发心绞痛给予原冠脉血管的介入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0.
王庆梅  陈小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1):1263-1263,126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其中微创冠脉旁路移植是近年来心血管外科的最新进展[1,2].我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0月开展在体外循环下CABG 33例,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并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桂传  陈容 《微创医学》2009,4(3):315-316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为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一种新方法正在国内各大医院迅速开展,该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1],使心肌梗死部位得到血液再灌注,保存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冠脉支架(PCI)和搭桥(CABG)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3年的死亡率、再入院率、心功能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 随访2008-2010年冠脉造影结果示三支病变糖尿病患者,入选患者267例,失访29例,随访238例,随访率为89.14%.在内科介入医师和冠脉搭桥手术医师指导和建议下,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治疗方式,将其分为PCI组(120例)和CABG组(118例).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再入院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再发脑卒中率、再次血运重建率,以及术后心功能情况.结果 CABG组术后1年(0.85%)死亡率明显低于PCI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术后3年死亡率(CABG 11.02% vs PCI 17.50%,P =0.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心肌梗死率术后1和3年,CABG组(0.00%,4.80%)均明显低于PCI组(4.00%,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入院率,术后1年,PCI组(16.20%)明显高于CABG组(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年(PCI 46.50% vs CABG 35.20%,P=0.10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次血运重建率术后1和3年,PCI组(14.10%,28.30%)均明显高于CABG组(1.00%,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发脑卒中率,术后1和3年(PCI 2.00%,10.10% vs CABG 0.00%,5.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CABG组(69.20%)心功能改善较PCI组(54.0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术后3年两组(PCI 82.80% vs CABG 91.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结论 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糖尿病患者PCI术后1年死亡率和再入院率明显高于CABG患者,术后3年无明显差异.术后1和3年的再发心肌梗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PCI组均明显高于CABG组.再发脑卒中率,术后1和3年,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CABG组术后1年的心功能改善率较PCI组明显,术后3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30例伴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搭桥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伴糖尿病的冠心病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2000年1月~2003年6月,CABG治疗30例伴糖尿病的冠心病.结果术后发生低心排需要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2例.出现肾功能不全2例.脑血管意外长期昏迷1例,半年后死于肺部感染;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全组死亡率为6.7%.胸部伤口感染3例,下肢伤口感染5例,占28.6%.术后出现心率失常9例,占32.1%.28例病人冠心病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伴糖尿病的冠心病的冠脉搭桥术,尽管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稍偏高,但术前明确诊断及制订良好的手术方案,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伴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搭桥术的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1].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生活水平的提高,CAD患者的死亡人数也逐渐增加,截至2013年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3%[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CAD患者血运重建常用的两种方法.近年来,我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发展迅速,2017年我国PCI病例数达75万例,CABG病例数达45万例[3].PCI最初被描述为稳定的单支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运重建选择[4],随着器械、技术、理念及药物治疗的进步,PCI逐渐被应用于更加复杂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使得CABG作为心肌血运重建的"金标准"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然而,在手术风险较低的更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PCI仅在有1支或2支血管病变且无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近端狭窄的患者中等同于CABG[5].近年相继展开的随机对照研究,主要集中于左主干或多支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完全和部分血运重建优劣[6].这些研究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运重建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然而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仍是争议不断.本文将基于近5年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对左主干和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在两种血运重建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药物治疗对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初步疗效.方法:将高龄(年龄≥75岁)、诊断为ACS、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支血管直径狭窄≥70%、并且分别接受PCI、CABG和单纯药物治疗的147例患者,分为PCI组(50例)、CABG组(43例)和药物治疗组(54例),观察每组治疗后30天与1年时的死亡、非致死性MI以及再次血运重建术(TVR)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探讨MACE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从近期疗效看,CABG组的院内死亡率最高,与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远期疗效看,药物治疗组远期心性死亡率最高22.2%,PCI组远期死亡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01),CABG组低于药物治疗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8),而PCI组与CABG组的远期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P=0.068);且发生MACE的患者入院时血脂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MACE的患者(P<0.05).结论:高龄ACS患者可以从早期的血运重建治疗尤其是PCI中获益,CABG作为一种"储备"措施更适用于症状难以控制、不适合做PCI的病人.但是该结果尚需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大多采用股动脉途径进行,患者术后需肢体制动,卧床24小时,对心肺功能不全或高度抗凝等患者极为不利。采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trans-v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方法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笔者在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对35例临床诊断冠心病和疑诊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CAG)、PTCA和支架治疗,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涂层支架的药物选择及其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7年美国Sigwart实施第一例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手术以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已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应用。经皮冠脉血运重建术(percutaneouse coronary interangioplasty,PCI)已成为冠脉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但PCI术后因血管弹性回缩、血管重构、新生内膜增生以及血栓形成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冠心病的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就,药物治疗、经皮冠脉介入(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技术使大部分冠心病病人获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心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患者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与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疗效,探讨ULMCA患者的最佳血运重建策略.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176例从2003年6月至2008年3月在云南省2家医院经PC IDES和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其中CABG组80例,PCI-DES组96例.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左主干病变特点、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和P CI手术情况,随访患者术后3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 C CE)的发生率,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以及脑卒中、脑出血等,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情况.结果 1.PCI-DES与CABG两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塞等基线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住院期间P C I-D E S组死亡率为0%,C A B G组为1.25%,CABG组住院期间的MACCE事件发生率较PCI组高.3.术后1年PCI-DES组与CABG组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12.5%及13.7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CI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TVR)明显高于CABG组.术后3年,DES组与CABG组MAC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PCI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TVR)仍然高于CA BG组.结论 P C I-D E S与C A BG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其近、中、远期疗效相似,但PCI-DES组TVR事件发生率高,在不同的患者人群中,应结合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特点选择恰当的血运重建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瞬时血流监测(TTFM)在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组),每组30例。搭桥完毕,循环稳定(体外循环组撤除体外循环)后,分别测量各移植桥血管的血流量和血流比值,并记录其波形和心电图。结果两组患者按计划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OPCAB组中无中途转为体外循环者;搭桥数:CCABG组121支,OPCAB组108支。两组患者各桥血管的血流量及血流指数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FM有助于CABG术中准确判断吻合桥的通畅情况;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移植均可取得满意的吻合口通畅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