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患者男,22岁,主因发现心脏杂音22年,以"先心病、Ebstein畸形、房间隔缺损"收入院.患者自幼活动后有心悸、胸闷,无紫绀及昏厥史,体力差,易疲劳,可从事一般体力活动,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无肝大及双下肢水肿.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9岁。因自幼发现心脏杂音,于7岁时在外院诊断为房间隔缺损,并进行了房缺修补术。术后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口唇紫绀,并逐渐加重为静息时也有口唇及甲床紫绀,曾在外院行多次心脏超声检查均示房缺修补术后小段残余分流(左向右分流),难以解释其临床表现,于1997年6月收入我  相似文献   

3.
单纯房间隔缺损合并紫绀2例报告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刘传绶,杨能善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无明显肺动脉高压、不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而有临床紫绀很少见,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文献亦仅有数例。我们收治2例,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1男,9岁,7岁时发现心脏杂音,并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出现迟发性紫绀与艾森门格综合征的鉴别,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疗水平,以免判断失误,丧失治疗机会.[方法]复习2例曾在外院诊断为艾森门格综合征的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误诊的原因及危害.其临床表现均有口唇、指甲轻~中度紫绀,并伴有胸闷气促、乏力及明显右心功能不全的相关症状和体征.超声心动图(UCG)提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房间隔缺损,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M)示双期双向分流,肺动脉瓣轻度,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心导管检查证实肺动脉高压仅为轻~中度.[结果]2例患者均经术中探查进一步排除艾森门格综合征,1例为下腔型巨大房间隔缺损,另1例为心房间隔缺损合并原发性重度三尖瓣环扩大,两例均顺利施行手术矫治,并康复良好出院.[结论]某些迟发性紫绀的先天性心脏病与艾森门格综合征较难鉴别,诊断务必谨慎.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经皮房间隔封堵术前后患者右心室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急性期变化.方法:检测2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术后第3大的常规心脏二维多普勒超声参数,并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患者的有心室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进行分析,以探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对右心窜运动的影响.2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的右心室游离壁的运动速度较正常对照显著加快(P<0.05),而封堵术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并且接近正常对照的运动速度(P>0.05).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右心室游离壁的应变较正常对照升高(P<0.05).有心室游离壁的应变率较正常对照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后,右心室游离肇的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出现下降趋势,但是较术前而言差异不显著(P>0.05).较正常对照而言,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室间隔的运动速度及峰值应变显著升高(P<0.05),并且在术后出现显著的降低(P<0.05).而室间隔部位的应变率则未发现类似变化,无论和正常对照比较还是和术前比较,均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结论: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通过迅速减轻右心室的容量负荷而影响右心室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其中右心室的形变参数对右心室容量负荷的急性变化不敏感,而右心室的运动速度受负荷改变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无症状的不同年龄段房间隔缺损患者经皮房间隔封堵术后心脏负荷变化情况.方法 50例患者中,儿童组和青少年组各25例,采用国产先健封堵器及其输送系统封堵房间隔缺损,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心脏负荷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负荷变化趋势相似,术后1个月右室横径、收缩末期左房前后径缩小,左...  相似文献   

7.
房间隔缺损和法鲁四联症是成年人和儿童中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居首位 ,女性和男性的比率为 2 .4∶ 1。其危害性极高 ,必须及时诊断和治疗。房间隔缺损是属于左向右分流为主的分流型畸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劳累后心悸气促 ,易患呼吸道感染 ,无紫绀。病理上按缺损的大小形状分为单发和多发 ,常见的房间隔缺损按部分分 4型 :中心型 ,下腔型 ,上腔型 ,混合型。法鲁四联症是紫绀型先心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占 50 %以上。临床上患者发育一般迟缓。紫绀出现早 ,大多数在 1岁以内有气促、喜蹲踞、杵状指和晕厥史。病理上的主要改变是肺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8.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为心脏胚胎期心房间隔发育不全,出现房间隔缺损.早期可无症状,随年龄增加可出现劳累后心悸、气急、乏力、咳嗽及咯血等;晚期可出现心力衰竭.对于ASD患者的手术治疗常规是在直视体外循环下行缺损修补术.我院2003年成功地实施了3例电视胸腔镜下(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效果满意,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将手术护理方面配合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导管封堵介入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36例,男18例,女18例,年龄55~70(63.5±3.6)岁。超声下测量房间隔缺损术前为11~36(25.8±9.3)mm。单孔房间隔缺损患者30例,双孔房间隔缺损患者6例。应用封堵器在影像学引导下行导管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并在术后进行复诊观察疗效。结果3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未见并发症.术后为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残余分流。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导管封堵介入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1岁.进行性活动后心慌、气短11年,频繁发作心动过速、房颤4年.查体:活动后轻度口唇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心界扩大,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杵状指不明显.血气分析:PaO281mmHg(1mmHg=0.133kPa),吸氧(3L*min-1)20min后PaO2为95mmHg.X线胸片示心影扩大,两肺充血.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心电轴右偏120°、右心室肥厚.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房间隔缺损(卵圆孔型),直径约2.5cm.术前诊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 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胸骨正中切口切开心包未发现正常的上腔静脉,在心包腔内也未见右上、下肺静脉,但发现有左上、下腔静脉发育良好.充分游离肺动脉,在其后方发现一斜行向外上走行,直径约1cm的血管与右房相通.经右心耳右房心内手指探查证实其为上腔静脉,开口无异常,伴有巨大的卵圆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边缘明确,右上、下肺静脉走行异常,但开口于左房.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打开右房探查见中央型巨大房间隔缺损,约3cm×6cm,用同等大小涤纶片修补.术中阻断14min,转机25min,手术顺利,术后10d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无症状的不同年龄段房间隔缺损患者经皮房间隔封堵术后心脏几何形态、功能改变,探讨能否推迟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时间.方法:50例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儿童组和成人组)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及术后1,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分析患者心腔容积、功能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两组房间隔缺损封堵成功率相仿,成人组稍高于儿童组,儿童组术后并发症高于成人组.两组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重构进程相似,与术前比较,右室横径(RVID)进行性缩小(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增加(P<0.05),收缩末期左房前后径(LAID)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变化(P>0.05).年龄对封堵术后右室横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左房前后径改变时程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无症状的年龄较小的房间隔缺损患者中,将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推迟数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200例房间隔缺损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房间隔缺损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该院近5年来200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围术期心律失常按年龄阶段分析.结果发现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病人术前心律失常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右束枝传导阻滞最常见,30岁以上的患者中窦性心动过缓较常见.术后各年龄组心律失常的发生均有明显增加,尤以心动过速最为常见,在30岁以上组患者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及室性早搏的病人更多.术前存在的心律失常在术后仍有相似的心律失常出现.结论30岁以上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在术前术后均比其它年龄组多,术后窦性心动过缓及室性早搏的发生明显增多.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消除病人紧张与焦虑心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在检查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利用脉冲多普勒对25例合并有肺动脉高压的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检查,对提取的右室Tei指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患者的Tei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随着房间隔缺损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加重,Tei指数随之升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脉冲多普勒测量的右室Tei指数,可以反映患者右室功能的早期改变,是评价伴有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室功能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总结2013年9月~2014年7月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例,择期行经胸小切口房缺封堵术的围术期治疗和护理过程。结果9名患者成功施行经胸小切口房缺封堵术,术后4例出现肺部感染,经过积极呼吸道治疗和围术期观察及护理,所有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于保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顺利恢复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东红 《医学科普》2013,(11):61-61
25岁的常女士,怀孕3个多月后出现活动后气促,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缺损,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等。随着孕周的增加,心脏负担还会呈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出现迟发性紫绀与艾森门格综合征的鉴别,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疗水平,以免判断失误,丧失治疗机会。【方法】复习2例曾在外院诊断为艾森门格综合征的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误诊的原因及危害。其临床表现均有口唇、指甲轻-中度紫绀,并伴有胸闷气促、乏力及明显右心功能不全的相关症状和体征。超声心动图(UCC)提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房间隔缺损,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H)示双期双向分流,肺动脉瓣轻度,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心导管检查证实肺动脉高压仅为轻-中度。【结果】2例患者均经术中探查进一步排除艾森门格综合征,1例为下腔型巨大房间隔缺损,另1例为心房间隔缺损合并原发性重度三尖瓣环扩大,两例均顺利施行手术矫治,并康复良好出院。【结论】某些迟发性紫绀的先天性心脏病与艾森门格综合征较难鉴别,诊断务必谨慎。  相似文献   

17.
下腔静脉异位引流合并房间隔缺损、胃、肝转位畸形1例四川省人民医院(610072)张饶祝,刘舜钦患者,女,21岁,发现心脏杂音13年,活动后心累、气紧10年,无紫绀。胸骨左缘2~4肋间闻及Ⅲ/Ⅵ级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杂音,向腋下传导,P2>A2。心电图:...  相似文献   

18.
<正>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心脏畸形,占16%22%[1]。12导联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心动图检查可及早发现房间隔缺损。常规心电图检查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发现、诊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院2007年12月至2013年3月就诊的22例患者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问题,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造影明确诊断房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51岁,因心悸、气短、胸闷40余年,加重8天入院。患者7岁时体检发现心脏有杂音,在沈阳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自幼体弱,易感冒,活动后心悸、气短、无紫绀及蹲踞,休息后症状好转,多次就诊中医并服中药治疗。1968年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高位房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途径治疗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经导管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及球囊扩张对9例(男6例,女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3例、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2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1例)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年龄4~25(12.5±6.7)岁。在透视及超声监视下通过建立轨道释放封堵器或球囊扩张肺动脉瓣,并分别于术后1、3、6月进行随访。结果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完全封堵8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10 min后造影显示分流消失。术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但无心肌受损表现,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经导管途径治疗部分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