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特点和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初治无效的川崎病的特点及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分析总结1996年1月-2008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初治有效者为敏感组。无效者为无反应组,对二组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8例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并于起病10d内应用IVIG治疗,44例对首次IVIG无反应,发生率13.4%,无反应组热程较短.血白细胞(WBC)、血沉(ESR)、乳酸脱轻酶(LDH)明显升高,血红蛋白(Hb)及白蛋白(ALB)明显降低(P〈0.05或P〈0.01),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再治疗选择中,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优于IVIG重复治疗,且冠脉病变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IVIG无反应川崎病发生率约13.4%,具有热程较短,WBC、ESR、LDH较高,Hb、ALB较低的特点,冠脉病变发生率高。对初次IVIG无效患儿推荐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首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治疗无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再治疗结果。方法分析总结2006-03~2010-05在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及无反应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的152例急性期应用IVIG治疗,其中12例对首次IVIG无反应,发生率7.89%(12/152),IVIG无反应组与敏感组相比,该组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P<0.05),冠脉病变(CAL)发生率高(P<0.05);而血红蛋白(Hgb)、血浆白蛋白(ALB)均明显低于敏感组(P<0.05)。对IVIG无反应KD组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2例对IVIG仍无反应,加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贫血、低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及CRP明显升高是IVIG无反应KD组发生的可能因素。对初次IVIG无效患儿可再次使用IVIG追加治疗,无效者选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3.
王新荣 《中原医刊》2005,32(23):64-64
目的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不同阶段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儿按发热时间长短分为A组(热程≤10d)、B组(热程>10d)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率.结果与结论疾病早期(热程≤10d)应用丙球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痛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对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4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和实验室结果,根据治疗结果分为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组352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组48例。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组患者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白蛋白明显低于治疗有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低血小板、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减少对患儿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58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首次用药有效者为敏感组,无效者为无反应组。对比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血管并发症、预后等资料以及无反应组的再次治疗情况。 结果 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敏感者132例(83.54%),无反应者26例(16.46%)。无反应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敏感组(61.54%比9.09%);临床表现中无反应组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发病率显著高于敏感组(84.62%比64.39%,88.46%比65.15%);无反应组实验室检查中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显著高于敏感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显著低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反应组26例患儿追加丙种球蛋白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热退。随访1年,2组患儿恢复良好。 结论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KD发生率较高,且更易发生冠状动脉损害。颈部触痛性淋巴结肿大(直径>2 cm)、皮疹,血沉、谷丙转氨酶、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是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K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黄澜 《四川医学》2006,27(2):216-216
患儿,男,1岁。因发热4d,于2005年6月5日入院。入院前4d患儿开始发热,初为38℃-39℃,呈持续性,无咳嗽,无抽搐,院外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予以抗生索等治疗无好转,体温升至41.1℃。病程第3天,躯干部曾出现一过性点状红疹,体温持续在39℃-41℃之间,服泰诺林体温不降,来院求治。  相似文献   

7.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小儿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住院治疗的102例川崎病患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反应组相比,无反应组患儿总发热天数明显延长,冠状动脉病变、心电图ST-T段改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治疗前ST-T段改变和发热天数较长是发生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较IVIG反应型川崎病发热时间延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及心电图ST-T段改变.治疗前ST-T段改变和发热天数较长的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刘慧玲  陈仁纲  胡云 《浙江医学》2005,27(3):238-239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病变常累及全身.自上世纪80年代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以来,已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早期应用可预防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并迅速改善急性期症状.我院自1996年4月至2004年3月收治KD 48例,使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输注治疗41例,其中对治疗无反应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沈玲云 《浙江实用医学》2012,17(5):371-372,385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方法回顾性总结13例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并发CA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中男9例,女4例,男女比例2.25:1,年龄4个月~11岁,平均(2.82±2.24)岁。临床表现:急性期持续发热时间长,口唇皲裂、杨梅舌(92.3%),眼结膜充血(92.3%),皮疹(76.9%),手足硬肿(76.9%),指(趾)端脱皮(84.6%),颈淋巴结肿大(84.6%)。实验室检查:血CRP、外周血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沉明显升高,血红蛋白、白蛋白降低。本组发生轻度CAL4例(30.8%),中度CAL4例(30.8%),重度CAL5例(38.5%),未恢复7例(53.8%)。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并发CAL病例,发热持续时间长,临床症状典型,发生CAL程度更严重,预后较差。本病急性期继续予以IVIG治疗及激素冲击治疗,并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提高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治疗的KD患儿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寻找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得出新的评分体系。结果 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有IVIG治疗前的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尿白细胞(LEU)及IVIG治疗后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和PC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IG治疗前的PCT和ESR及IVIG治疗后的WBC、NE和PCT是IVIG无反应型K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建立新的评分体系,灵敏度为69.2%,特异度为69.4%,约登指数为0.386。结论 IVIG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对IVIG无反应的预测效能更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57-60
目的 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确诊为IVIG无反应型KD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再次治疗是否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分为A组(IVIG)和B组(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其中A组42例、B组26例。分析两组患儿总热程、热退时间、冠状动脉损害情况及再次治疗前、治疗后1周实验室指标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IL-6的变化。结果 B组患儿的总热程、热退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略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WBC高于A组, B组WBC治疗前后差值低于A组;B组治疗前hsCRP及治疗前后hsCRP差值均高于A组;B组治疗后IL-6低于A组,B组IL-6治疗前后差值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案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均有效;两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没有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风险;不同治疗方案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WBC、hsCRP、IL-6水平存在影响,与单用IVIG治疗相比,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在KD急性期能更好的控制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炎症指标并能缩短发热时间。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用标准方案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存在部分患儿治疗无效的问题,此部分患儿形成冠脉瘤的风险增加,给予生物制剂或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经济压力及不良反应大,需要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目的 观察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于2013年1月-2017年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第2次IVIG冲击治疗,观察组在第2次IVIG冲击治疗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第2次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第2次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时冠状动脉损伤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1.2%(52/57),高于对照组的75.4%(4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CRP、IL-6、TNF-α水平及冠状动脉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后72 h观察组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后1、3个月时冠状动脉损伤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时两组冠状动脉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出现低体温、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3 d自行恢复正常。结论 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性反应,促进损伤冠状动脉恢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并构建川崎病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治的川崎病患儿220例.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根据患儿的反应性分为反应组(n = 191)和无反应组(n=29).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和相关检查结果.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与川崎病患儿治疗反应的关系,应用R软件建立起各影...  相似文献   

14.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7例报告贾邦岚幸娟马大卫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川崎病(KD)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病的本质是全身血管急性炎症性疾病,累及多器官,其中冠状动脉损伤为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提倡应用大剂量静脉...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临床特点为发热伴皮疹,指(趾)硬肿和脱屑,口腔粘膜和结膜充血及颈淋巴结肿。以前采用阿司匹林(ASP)为主的抗凝、抗炎和对症治疗。近年国外报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控制急性期症状,降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本文采用IVIG联合ASP治疗9例川崎病,以观察其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5年5月~1999年6月我院收治住院的19例患儿,均符合日本MCIS研究委员会1984年通过的诊断标准。将19例患儿随机分为二组。WIG组(治疗组)9例,男8例,女1…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75-80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8 年7 月~2020 年5 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15 例KD 患儿临床资料,IVIG 无反应型18 例,IVIG 敏感型97 例,正常对照组27 例,应用单因素分析KD 组与对照组、IVIG 无反应组与IVIG 敏感组患儿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筛查IVIG 无反应型KD 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预测其临床效能。结果 KD 组外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计数、CD19 百分比、CD4、CD19 绝对值、CD4/CD8 比值、补体C3 均高于对照组,KD 组L 比例、CD3、CD8、NK 百分比、IgA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 无反应组WBC、L 比例及计数、CD3、CD4 百分比、CD3、CD4、CD8、CD19、NK 绝对值、补体C3 均低于IVIG 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 绝对值及补体C3 降低为IVIG 无反应型KD 的独立危险因素,且CD3≤1.588×109/L 预测IVIG 无反应的灵敏度为86.6%、特异度为72.2%,ROC 曲线下面积为0.836,补体C3≤1.40 g/L 预测IVIG 无反应的灵敏度为56.7%、特异度为83.3%,ROC 曲线下面积为0.758。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补体C3 可作为早期识别IVIG 无反应型KD 的实验室指标,并为探索难治型KD 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陶玉  徐酉华 《华夏医学》2001,14(4):522-523
我院 1998年 8月至 1999年 8月共收治川崎病 (KD)患儿12 0例 ,现就其临床表现、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根据实用儿科学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自 1998年 8月至 1999年 8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 12 0例 ,其中男 80例 ,女 40例。发病年龄 3月至 11岁 ,其中 3个月至 1岁 17例 ,~ 2岁 2 7例 ,~ 3岁 2 8例 ,~ 4岁 2 0例 ,4岁以上 2 8例。1.2 临床表现  12 0例均有发热 ,入院时发热病程 2~ 11d,平均发热 6 .8d,体温高达 39.5~ 41.2℃ ,为不规则发热或弛张热 ;10 4例有皮疹 ,皮疹为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自治疗川崎病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对5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静丙组(给予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及常规组(单独用阿斯匹林)。对于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及发热天数及热峰值进行比较。结果 静丙组比常规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降低,发热天数缩短及热峰值下降。结论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预防冠状动脉瘤发生及冠状动脉扩张发生,并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ASP)和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患川奇病病儿的疗法与临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ASP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AS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1例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D)。结论:IVIG是改善川崎病急性期症状,预防CAD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林东浩 《广东医学》2003,24(9):936-936
患儿 ,女 ,2 5岁 ,体重 13kg。发热 5d,最高体温达 4 0℃ ,无伴畏寒、寒颤、抽搐 ;无咳嗽、气促等。体查 :体温 38 5℃ ,呼吸 30次 /min ,脉搏 12 0次 /min。躯干可见淡红色、针尖样斑丘疹 ,压之褪色。双侧颈部可扪及数个黄豆大小淋巴结 ,无压痛及粘连 ,活动度可。双侧球结膜充血明显 ,未见脓性分泌物。口唇干红、皲裂 ,杨梅舌 ,咽部充血 (++) ,双扁桃腺肿大Ⅱ度 ,未见化脓。双肺呼吸音清 ,心率12 0次 /min ,律齐 ,心音有力 ,未闻病理性杂音。腹平软 ,肝脾肋下未触及 ,肠鸣音存在。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15 4×10 9/L ,L 0 4 1,Hb 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