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 对我院儿科162例川崎病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6例,发生率9.9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与IVIG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VIG反应型川崎病(P<0.05)。IVIG无反应型与有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在热程、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四肢改变无明显差别。但冠状动脉损害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而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IVIG2g/kg单次较分次用药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不少见。年龄较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ESR 及CRP显著升高, 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是发生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初治中宜采取IVIG2g/kg单次治疗方法。无反应型性川崎病患儿在继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中可重复应用大剂量IVIG,仍无效可并用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首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治疗无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再治疗结果。方法分析总结2006-03~2010-05在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及无反应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的152例急性期应用IVIG治疗,其中12例对首次IVIG无反应,发生率7.89%(12/152),IVIG无反应组与敏感组相比,该组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P<0.05),冠脉病变(CAL)发生率高(P<0.05);而血红蛋白(Hgb)、血浆白蛋白(ALB)均明显低于敏感组(P<0.05)。对IVIG无反应KD组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2例对IVIG仍无反应,加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贫血、低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及CRP明显升高是IVIG无反应KD组发生的可能因素。对初次IVIG无效患儿可再次使用IVIG追加治疗,无效者选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对16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6例,发生率9.9%。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与IVIG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VIG反应型川崎病(P<0.05)。IVIG无反应型与有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在热程、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四肢改变无明显差别。但冠状动脉损害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而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IVIG2g/kg单次较分次用药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不少见。年龄较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ESR及CRP显著升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是发生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初治中宜采取IVIG2g/kg单次治疗方法。无反应型性川崎病患儿在继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中可重复应用大剂量IVIG,仍无效可并用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4.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特点和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初治无效的川崎病的特点及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分析总结1996年1月-2008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初治有效者为敏感组。无效者为无反应组,对二组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8例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并于起病10d内应用IVIG治疗,44例对首次IVIG无反应,发生率13.4%,无反应组热程较短.血白细胞(WBC)、血沉(ESR)、乳酸脱轻酶(LDH)明显升高,血红蛋白(Hb)及白蛋白(ALB)明显降低(P〈0.05或P〈0.01),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再治疗选择中,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优于IVIG重复治疗,且冠脉病变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IVIG无反应川崎病发生率约13.4%,具有热程较短,WBC、ESR、LDH较高,Hb、ALB较低的特点,冠脉病变发生率高。对初次IVIG无效患儿推荐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08年3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113例川崎病患儿,回顾分析病历及常用实验室指标。结果:IVIG不敏感川崎病组WBC、CRP、ESR、GPT水平均高于IVIG敏感组,而Hb、ALB水平降低,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浆WBC、CRP、ESR、GPT、Hb、ALB水平可作为早期判断IVIG不敏感川崎病及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后,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与冠状动脉正常者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接受IVIG治疗,并且有治疗前后血液学检查结果的KD患者29例,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KD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NCAL)组和冠状动脉病变(CAL)组,记录两组患者在应用IVIG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内和2周内静脉血WBC总数及其分类、PLT、CRP和ESR的结果,同时收集24例正常对照者WBC总数及其分类、PLT。结果(1)治疗前NCAL组和CAL组WBC总数及分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IVIG治疗后CAL组和NCAL组WBC总数、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淋巴细胞明显增高(P均〈0.05);在CAL组,治疗后1周内WBC总数仍高于对照组,而NCAL组WBC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变化不受IVIG影响而逐渐增高。(3)IVIG治疗后CAL组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AL组治疗后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与NCAL组ESR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的发病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失衡有关,IVIG可以通过恢复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何永  康迁  郑小艳  皮光环  邓斌  张家燕 《西部医学》2021,33(12):1831-1835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首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耐药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诊断明确的27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首次使用IVIG后的效果将患儿分为IVIG耐药组和IVIG敏感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起病至首次输注IVIG的时间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VIG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ROC曲线以确定危险因素的最佳预测界值及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两组起病至首次输注IVIG的时间、中性粒细胞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白蛋白(ALB)水平及心包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起病至初次输注IVIG的时间、ALB浓度、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川崎病患者初次使用IVIG后发生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4%预测KD患者IVIG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7%、75.7%,白蛋白≤26.7 g/L预测KD患者IVIG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6.4%、92.8%,发热后5.5 d内首次使用IVIG预测KD患者IVIG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9%、4009%。结论 起病至首次输注IVIG的时间、ALB浓度、中性粒细胞比例对预测KD患儿初次使用IVIG后耐药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侃  徐建新 《浙江医学》2018,(7):756-757,76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儿科住院的KD患儿240例,根据是否存在IVIG抵抗,分为IVIG有效组192例和IVIG抵抗组48例。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LT、C反应蛋白(CRP)、ALT、血清白蛋白、IL-6水平;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IVIG抵抗的关系。结果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ALT、白蛋白和IL-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ALT>100IU/L、白蛋白<35g/L和IL-6>140pg/ml为IVIG抵抗的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ALT>100IU/L、白蛋白<35g/L、IL-6>140pg/ml的KD患儿易发生IVIG抵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对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探讨IVIG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将81例住院K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40例予IVIG 1g/(kg · d)单次静脉滴注,5~6h滴完;对照组41例予IVIG 2g/(kg · d)单次静脉滴注,10~12h滴完。观察治疗过程中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WBC、CRP、PLT、ESR的变化情况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结果: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消退、淋巴结肿大及手足肿胀等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血WBC、PLT、CRP和ESR均显示明显降低;但两组上述指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初诊C A L发生率为22.5%(9/40例),对照组为24.39%(10/4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程1个月观察组C A L为4例(10%),对照组C A L为2例(4.88%),对照组CAL比观察组恢复快,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CAL为1例(2.5%),对照组CAL为1例(2.44%),两组CAL恢复情况无差异。结论:应用IVIG 1g/kg和2g/kg治疗KD ,均可有效控制急性期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应用IVIG 1g/kg和2g/kg的疗效在KD发病后2年内相似。但考虑到大剂量IVIG潜在的风险和经济因素,应用IVIG 1g/kg可能是治疗KD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5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和3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病例及实验室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敏感型治疗前WBC、CRP、ESR、LDH较非敏感型明显降低(P〈0.05),Hb、ALB PLT明显升高(P〈0.05)。非敏感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WBC、CRP下降不明显,PLT、ESR、LDH明显下降(P〈0.05),Hb、ALB明显升高(P〈0.05);敏感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WBC、CRP、PLT、ESR、LDH明显下降(P〈0.05).Hb、ALB明显升高(P〈0.05)。结论:WBC、CRP、LDH明显增高,Hb、ALB降低是川崎病患者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并结合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及常规实验室指标,构建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68例川崎病患儿,均于发病10 d内接受规律的IVIG治疗,并于治疗前完善NT-proBNP和其他常规实验室检查。将80%的患儿归为训练集(215例),根据对IVIG治疗的反应将患儿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儿对IVIG治疗的反应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川崎病患儿对IVIG治疗无反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将剩余20%的患儿作为验证集(53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纳入训练集的215例患儿中,有反应组184例和无反应组31例。无反应组冠状动脉扩张比例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AST、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有反应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eu%、ESR、CRP、总胆红素、AST和NT-proBNP水平均是川崎病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患儿的临床特征,明确关节受累是否会对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率、对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反应性和预后产生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且资料完整的川崎病患儿636例,根据有无关节局部症状,分为关节受累组(31例)和无关节受累组(605例)。回顾性分析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资料,比较关节受累组与无关节受累组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损害率和对IVIG的反应率。结果:31例伴有关节受累的川崎病患儿中,3岁以上患儿25例(80.6%),诊断为完全性川崎病26例(83.9%),多关节(≥2个关节)受累24例(77.4%),大关节受累26例(83.9%),其中以膝关节受累最常见(20例,64.5%)。关节局部症状持续时间不等,经追踪随访,均无关节局部后遗症发生。与无关节受累组比较,关节受累组患儿的发热时间长(P<0.05),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冠状动脉损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受累组患儿的IVIG无反应率(39.3%)高于无关节受累组(1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多发生于3岁以上患儿,且倾向于多关节受累,以大关节受累多见,其中以膝关节受累最常见。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时,对冠状动脉损害率无明显影响,但患儿对IVIG反应性更差。关节受累为川崎病的短暂性症状,不会遗留后遗症。  相似文献   

13.
何俊峰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82-183,186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效果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06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02例K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患儿给予IVIG 1 g/kg静脉注射,对照组患儿给予IVIG 2 g/kg静脉注射,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患儿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s count,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C反应蛋白(creacting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总热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PLT、CRP、ES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L发生率为25.5%,对照组CAL发生率为21.6%,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G 1 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KD,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CAL的发生率,且与IVIG 2 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KD比较治疗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4.
黄冬梅  邓建荣  肖小兵 《海南医学》2022,(17):2219-2221
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在小儿川崎病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粤北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30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作为不完全川崎病组,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典型川崎病组,并选择同期伴有发热并排除心肌受损的呼吸道感染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儿的血清NT-proBNP水平、ANCA阳性率、球蛋白(GLO)、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NT-proBNP、ANCA水平与GLO、ALB、CRP的相关性。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的血清NT-proBNP水平、ANCA阳性率、GLO、ALB、CRP水平与典型川崎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的血清NT-proBNP、ANCA阳性率、GLO、ALB、CRP水平分别为(775.68±15.20) ng/L、83.33%、(32.82±4.54)g/L、(34.30±5.35) g/L、(76.10±8.24) mg/L;典型川崎病组患儿的分别为(780.71±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P/ALB)对川崎病(KD)早期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18例病程≤5 d的KD患儿分为IVIG抵抗组和IVIG敏感组,分析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探究CRP/ALB对KD患儿早期IVIG抵抗的预测价值。结果 IVIG抵抗组比IVIG敏感组有更高水平的白细胞计数(WBC)、CRP、CRP/ALB和更低水平的血红蛋白(HGB)。CRP/ALB升高和HGB降低是KD患儿早期IVIG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CRP/ALB可预测KD患儿早期IVIG抵抗(AUC=0.664)。结论 CRP/ALB升高和HGB降低是KD患儿早期IVIG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CRP/ALB可有效预测KD患儿早期IVIG抵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C)治疗川崎病的剂量与疗效。方法选择130例川崎病患儿,分为IVIG单次1g/kg、2g/kg,以及2g/kg分5次给药3种方法,观察三组患儿热程、退热时间,心电图及冠状动脉损害(CAD)情况。结果单剂量IVIG 1g/(kg.d)或2g/(kg.d)较2g/kg分次给药[400mg/(kg.d),连用5d]热程及退热时间明显缩短(P<0.01),而单日IVIG 1g/kg与2g/k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和CAD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推荐1g/kg IVIG为治疗川崎病的一种有效而经济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KD)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64例川崎病患儿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单剂1g/kg优于400mg/(kg·d)和单剂2g/kg。结论单次应用1g/kg IVIG治疗KD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两种方案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清 《四川医学》2007,28(7):801-802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1g/kg和2g/kg单次静脉滴注,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收入住院的59例川崎病随机分为病情相似的两组,治疗1组32例用IVIG 1g/kg静脉滴注;治疗2组27例IVIG 2g/kg静脉滴注,均在发热7~10d内于12h内单次静脉滴注。结果两组病例在退热时间、耐药发生率和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IVIG 1g/kg和2g/kg,两种方案治疗川崎病疗效相近,(P>0.05)。结论具体应用可在病家知情同意前提下根据经济条件选用。  相似文献   

19.
我院从2004年9月起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2g/kg/总量治疗13例川崎病(KD),并以2002年后用IVIG400mg/kg/d,连用5天治疗的6例KD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值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川崎病患儿,于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前后测定血常规、CRP、血沉、彩色超声心动图。结果:62例川崎病患儿在IVIG治疗前CRP值为(53.88±26.55)mg/L,对照组(3.03±1.2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14例,其CRP值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应用IVIG后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CRP值下降不明显,其中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中5例对IVIG无反应,在治疗后CRP仍持续增高。结论:CRP可作为诊断川崎病的指标之一,CRP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子,动态观察CRP水平有助于对IVIG无反应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