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诊三角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诊三角又叫肩旁三角,为斜方肌的外下方,肩胛骨下角内侧的一肌间隙。其内上界为斜方肌的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三角的底为薄层脂肪组织,筋膜和第6肋间隙,表面覆以皮肤和筋膜,为胸后壁最薄弱的部分,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分。当肩胛骨向前外侧移位时,该三角范围扩大。我院采取经听诊三角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和自发性气胸,疗效满意。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我院在1998~2000年间施行经左听诊三角胸膜外结扎动  相似文献   

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改良小切口入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用尽可以小的手术创伤,而能达到良好的手术暴露,而又方便快捷的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手术入路。方法 本组58例,其中男9例,女49例,年龄60-91岁,平均69岁,全部病例均为股骨颈骨折,其中行全髋置换术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46例。硬膜外麻醉,健侧卧位,自股骨大转子顶点起,向髂前上棘方向略向后成弧形切口,长7cm。术中十字切开阔筋膜。分开很薄的阔筋膜张肌,“T”字形切开关节囊,进入髋关节,先锯断股骨颈后取出残头,用三把髋血尖拉勾呈三点分别放置在髋血上缘和大小粗隆处,可充分暴露髋血及股骨颈基底的截骨面。结果 手术暴露时间,最长25min,最短10min。平均18min,整个手术出血平均300ml。本组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个月,无人工关节脱位及神经血管损伤,步态正常。结论 本切口设计合理,较传统的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显露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步态正常的优点,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较好手术入路,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分布、走行及毗邻关系的研究,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具成人尸体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方入路进行解剖,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重点观察前方手术入路途径中必须牵拉和需要保护的几个重要组织,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左头臂静脉的长度为(67.3±9.7)m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5.0±8.3)mm,头臂静脉与头臂干交点距胸骨上切迹的垂直距离为(52.7±20.1)mm;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8.1±2.0)mm右侧(13.7±2.8)mm胸导管顶点80%位于第7颈椎(C_7)水平,胸导管顶点距前正中线的距离为(33.78±2.16)mm;左喉返神经进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93.4%位于第3、4胸椎~第4、5胸椎(T_(3/4)~T_(4/5))之间,右喉返神经进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30%位于C_(6/7)水平,60%位于C_7水平,右喉返神经与颈总动脉内侧缘交叉点90%位于T_1水平;主动脉弓顶点90%位于T_(2/3)~T_(3/4)椎体水平。结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采取左侧入路,术野暴露更充分,操作更方便,同时术中通过对左头臂静脉的牵拉和结扎胸导管可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2年3月手术治疗的7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传统手术入路48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1例。纳入标准:TLICS评分均/〉4分,均无需椎管减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测量两组手术前后的各放射学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伤椎前、后缘高度/伤椎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均值,伤椎Cobb角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随访3~28个月,平均13个月。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正中入路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3月VAS评分、术后1周及3个月ODI评分具有优势;而在感染率、术后2天VAS评分、骨折复位、脊髓恢复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手术入路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在骨折复位、脊髓恢复及感染率与传统手术入路相当。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骨折及脱位是骨科创伤中的常见病手术解除压迫及稳定脊柱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我科于1992年~1994年开展了经前入路切口椎管侧前方减压术17例,由于此手术术中需暴露充分波及胸腔,所以为确保手术成功,注重手术后护理尤为重要,现就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由于手术范围广,出血较多,引起生命体征的变化,故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变化。每隔15~30分钟测量一次。平稳后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以后视病情而定。  相似文献   

6.
经颈动脉三角上颈椎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经颈动脉三角显露上颈椎前方较充分,便于操作。长期以来,因解剖结构复杂,国内、外采用这一入路的报道资料很少。为提高该入路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对3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在此入路进行了细致的解剖学观察,对测量数据作了统计学处理,探讨了该入路手术操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①动脉的寻找与结扎;②肌的处理;③椎体的显露、切除、取骨与植骨等。经临床应用观察,认为此入路暴露充分,安全、方便,无感染及后遗症,确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乳晕入路与胸乳入路腔镜双侧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57例双侧甲状腺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全乳晕入路(21例)与胸乳入路(36例)行腔镜下双侧甲状腺手术,比较两种入路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全乳晕入路与胸乳入路腔镜下双侧甲状腺手术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全乳晕入路美容效果优于胸乳入路。结论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安全可行,有近乎完美的美容效果,但是开展初期宜慎重。  相似文献   

8.
腋下微创切口手术入路应用解剖与动脉导管结扎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腋下微创纵直切口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的局部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腋下腋中线微创小切口,长约4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背阔肌前沿与胸大肌后沿之间,既显露薄薄的前锯肌。纵切前锯肌显露第4肋骨,经第4肋床或第4肋间隙进入胸腔。结果:66例6月~10岁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经微创切口实施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无手术并发症,也无手术死亡。均未输血,住院3~9d痊愈出院。结论:在熟练掌握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腋下微创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是安全可行的。此切口具有损伤小,术后痛苦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切口疤痕小、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前颅底手术的前方入路和眶外侧入路提供相关的解剖依据。方法:通过对40例颅骨的测量,确定鼻根点和眶额颧点至前颅底上下方各结构的距离和夹角。结果:鼻根点至视交叉沟前缘、视神经管颅口、颈内动脉沟前端、蝶骨小翼后缘、筛前孔和筛后孔的距离分别为(49.7±2.7)mm、(49.9± 2.6)mm、(53.5 ± 2.3)mm、(51.3 ± 3.0)mm、(25.3 ± 2.2)mm、(33.0 ± 2. 2)mm;眶额颧点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眶上裂内、外端和眶下裂内、外端的连线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成角分别为(48.0±2.2)mm和91.0°±3.0°、(52.5±2.9)mm和43.6°±3.5°、(51.0±2.2)mm和40.4°±4.2°(34.5±2.7)mm和36.6°±5.7°、(50.3±2.3)mm和37.8±4.3°、(25.8±2.3)mm和24.7°±3.3°。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有关测量结果,有助于手术入路设计,并可为术中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夏寅  王天铎 《解剖学杂志》2000,23(5):456-458
目的:为颞下窝和颅中窝入路提供相关的解剖依据。方法:测量40例颅骨,确定颧弓点至颞下窝、翼点至颅中窝内各结构的距离和夹角。结果:测出了颧弓点至颞下窝8项解剖标志、翼点至颅中窝11项解剖标志的连线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成角。结论:两种手术入路相关数据的测量。有助于设计手术入路,并可为术中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enlarged manipulation incision of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EMI-VATS)进行胸腰段椎体骨折前路手术的可行性与特点。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应用EMI-VATS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9例,骨折脱位2例;平均年龄39岁;伤后1周以内施术6例,2周以内3例,3周以上2例。结果 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00ml,手术时间平均为150min,术后总引流量平均360ml,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平均为55h,发生暂时性肋间神经痛、肺不张、少量胸腔积液各1例。术后随访最长者25个月,短者43d,术后脊柱形态均接近正常,植骨及内固定未发现移位与塌陷,对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比较,改善I级者5例,改善Ⅱ一Ⅲ级者2例;2例A级其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2例E级者其神经功能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EMI-VATS行椎管减压、前路植骨与内固定,与传统开放脊柱前路和“锁孔”胸腔镜手术比较,具有开孔少、操作简单、组织创伤小、出血量少和对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等优势;适合不同时期骨折病人,但微创器械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与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甲状腺血管外科1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96例,年龄18~59(35.19±6.89)岁,均采用腔镜手术治疗。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口...  相似文献   

13.
经口咽至斜坡区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为经口咽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整颅 60个 ,颅的水平切面 2 0个 ,正中矢状切面 2 0个 ;头颈部尸体标本 2 5个 ,其中 10个行正中矢状切面。测量切牙孔、前、后鼻棘至咽结节的距离 ;咽结节、正中线与卵圆孔、颈静脉、颈动脉管外口和舌下神经管外口内缘以及与枕骨大孔前端的间距 ;测量斜坡高及其上、中、下段的厚度。斜坡区硬膜的厚度以及观测蝶窦与斜坡的位置关系等。结果 :正中线距卵圆孔内侧缘、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内侧缘分别为 2 3 .3 3± 2 .0 4mm ,10 .5 4±2 .65mm ,2 5 .2 4± 2 .85mm和 17.18± 1.86mm。斜坡的高和上、中、下段的厚度分别为 3 4.63± 4.3 6mm和 17.78± 3 .72mm ,10 .46± 2 .40mm ,7.3 6± 1.91mm。结论 :切牙孔或前鼻棘至咽结节的深度为 70 .99mm和 78.2 7mm ,切开咽后壁至颅底外面 ,以咽结节为圆心 ,以 2 0mm为半径作圆行斜坡区开骨窗 ,可有效防止伤及舌下神经、颈内动脉等  相似文献   

14.
颈胸结合部的前方由于有很多骨结构(包括胸骨、胸锁关节及锁骨的内1/3)和众多的神经血管结构(如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主动脉弓、喉返神经、胸导管和交感神经链)的阻碍,且这些都较难移动,使从前方到达颈胸交界处比较困难。而发生于颈胸结合部需行前路手术的最常见疾患是肿瘤、感染和骨折,这些疾患导致的前方结构的显破坏,加之此部位的自然后凸趋势,  相似文献   

15.
颞骨岩部在岩斜区手术入路中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为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颞骨岩部及其周围结构按手术入路分别从前、外、后三个方向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①磨除颞骨岩部尖 ,可以向下向外移动三叉神经 ;②外展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的内限 ;③面神经分为 5段 :颅内段 (12 .3 2mm)、内耳道段(9 .18mm)、迷路段 (5 .14mm)、鼓室段 (11.82mm)、乳突段 (17.90mm) ;④颈静脉球高度变异较大 ;⑤颈内动脉岩部膝距耳蜗 2 .65mm ,其水平段平行于岩大神经 ;结论 :①岩大神经是从前方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 ;②岩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是从后外侧磨除颞骨岩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1968年,Wiltse等[1]首次提出经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间隙到达关节突和横突,实现腰椎后外侧的植骨融合,临床上称这一手术入路为“Wiltse入路”或“椎旁肌间隙入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该手术入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比较,能够更容易到达关节突关节外侧和横突根部,已用于后路腰椎融合(非融合)、胸腰椎骨折手术及椎间隙感染甚至肿瘤性疾病的外科治疗。该手术入路是否适合所有的腰椎融合(非融合)术、胸腰椎骨折手术,而且对于腰椎感染甚至肿瘤性疾病是否适合还有争论。本文主要从 Wiltse入路的历史回顾、局部解剖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王开明  张万 《解剖与临床》2009,14(3):168-170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T11-L2)左侧胸膜外腹膜后的手术入路解剖,为该部位手术提供层次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5例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男10例,女5例),按脊柱胸腰段椎体病灶的左侧胸膜外腹膜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T11~L2椎体前外侧面的器官、血管和神经等结构的位置及毗邻关系,重点观察肋膈窦、腹膜腔和膈肌之间解剖关系。结果:(1)经左侧胸膜外腹膜后入路显露胸腰段脊柱,经过皮肤、浅筋膜,背部浅、深层肌及腹壁肌层,肋、肋间隙,在膈上、下推开壁胸膜和壁腹膜,剪开部分膈肌避开椎前的血管、神经、食管和胸导管即可显露T11-L2椎体。(2)左肋膈窦底由后向前,先后与12肋、11肋间神经血管和11肋平齐,在T11~T12左椎间孔处第11肋间神经与左肋膈窦底的上下距离为(34.3±1.0)mm,在左竖脊肌外缘为(21.4±0.8)mm,在左腋前线至胸前外侧壁二者平齐,向前内行渐低于左肋膈窦底部。结论:左侧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经膈肌与壁腹膜和膈胸膜之间隙可显露T11~L2椎体,第11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的走行可作为肋膈窦底的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4cm),股动、静脉、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胸阻断主动脉,冷血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直视下经左房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结果 手术护理配合顺利,患者安全返回ICU.结论 熟悉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准备充分,考虑全面,做好手术全过程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颅底手术入路和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姜平①童鑫康②综述肿瘤和其它病灶有可能侵及颅底。颅底及其邻近区为脑、脊髓、脑神经、大血管和特殊感受器集中的部位,各结构解剖关系复杂,功能重要,位置又非常深在,术中稍有不慎便可造成某些结构损伤,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所以长期...  相似文献   

20.
内窥镜下侧脑室前角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前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 ,并对 9具新鲜尸头分别进行内窥镜下眉上前额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侧脑室前角、前下角到室间孔距离为 (3 0 .5± 2 .4)mm、(9.9± 2 .1)mm ,室间孔长、宽径为 (5 .4± 1.2 )mm、(2 .7± 0 .9)mm ,侧脑室在前角、室间孔以及侧脑室体中部的顶宽及内、外壁高度分别为 (18.7± 3 .1)mm、(15 .1± 3 .5 )mm、(2 4.0± 4.6)mm和 (16.0± 1.8)mm、(14 .0± 1.9)mm、(2 3 .1± 2 .5 )mm以及 (12 .1± 1.7)mm、(8.9± 1.3 )mm、(15 .2± 1.6)mm ,眉上及冠状缝前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 (2 9.5± 2 .5 )mm、(5 5 .3± 2 .6)mm和 (2 8.4± 2 .8)mm、(5 4.4± 3 .0 )mm。前额眉弓上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内窥镜下均可看清前角及体部结构 ,但硬镜下后者操作空间稍小 ,而软镜甚至可看清三角部结构。结论 :在内窥镜下前角入路进行侧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