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背景:As2O3作为抗肿瘤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目前尚没有可以较好降低As2O3不良反应的方法。 目的:观察负载As2O3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内是否有缓释作用,是否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低As2O3毒副作用。 方法:将20只SD大鼠以抽签法随机分为As2O3组和壳聚糖纳米粒-As2O3组进行药代动力学测定,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血液中砷浓度;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壳聚糖纳米粒组、壳聚糖纳米粒- As2O3组、As2O3组、生理盐水组进行毒理学检测,检测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并结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学观察心、肝、肾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纳米粒- As2O3组较As2O3组半衰期明显延长(P < 0.05)。除肌酸激酶外,As2O3组其他各指标均高于其他各组(P < 0.05);而含相同浓度As2O3的壳聚糖纳米粒As2O3组与壳聚糖纳米粒组、生理盐水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As2O3组大鼠肝脏和肾脏均有较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壳聚糖纳米粒- As2O3组未见明显形态学改变。4组大鼠心脏均未见明显形态学改变。说明负载As2O3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内有缓释作用,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轻As2O3的毒副作用。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As2O3;负载As2O3壳聚糖纳米粒;药代动力学;药物毒理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19  相似文献   

2.
摘要 背景:医用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的新型载体,目前已经成为医药领域研究的重点。 目的:构建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负载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的载药纳米粒。 方法: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并计算成球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5-氟尿嘧啶载药量、包封率,并对体外释药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纳米粒呈球性,平均粒径为(186±14) nm,成球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0.8%、6.6%、28.1%,体外释药有突释现象,24 h内5-氟尿嘧啶累积释药量达36.2%,10 d达83.6%。提示成功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其具有缓释效应。 关键词: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5-氟尿嘧啶;纳米粒;体外释药;缓释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17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内镜直视下将化疗缓释粒子植入到食道肿瘤组织、瘤体周围组织间质中,探讨食管癌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间质化疗的安全性。 方法:文献总结来源于检索Pubmed数据库1988-01/2008-12的相关文献及CNKI数据库2000-01/2008-12的相关文章。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与食管癌采用5-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相关研究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临床验证病例选择2001-03/2007-12沈阳市红十字医院肿瘤科门诊或住院的Ⅲ~Ⅳ期食管癌、内镜下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患者29 例。男22例,女7例,年龄51 岁~82岁,平均年龄60. 2岁。在消化内镜直视下将5-氟尿嘧啶的缓释粒子植入到肿瘤间质。每例用800 mg 5-氟尿嘧啶分次植入,每次同时植入3~5粒。 结果: 文献报道食管癌术中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有效安全。临床验证结果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6例,病情稳定6例, 4例无缓解,体质量增加21例占72.4% ,平均有效率为70. 9%。不良反应除因术中操作出血外仅有白细胞轻度下降、轻度恶性、腹泻,无发生肝肾功能损害。有22例癌性疼痛缓解率为75.8%,可停用镇痛药占50% (P < 0.05)。 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缓释粒子内镜植入突出了局部靶向治疗,提高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与癌细胞的作用时间,提高临床效果。经临床验证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冷冻切除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脑胶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冷冻切除联合5-氟尿嘧啶(5-FU)治疗脑胶质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应用冷冻切除联合5-Fu治疗位于大脑半球不同部位的脑胶质瘤26例,其中胶质母细胞瘤18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6例,恶性少枝胶质细胞瘤2例。肿瘤直径3.5~7.0cm,平均约4.5cm。-180℃冷冻肿瘤,持续时间为90s,5min后经静脉快速滴注5-FU(18mg/kg);再在显微镜下常规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继续行5-FU(18mg/kg)化疗10d。结果肿瘤全切22例,次全切4例。21例有临床症状患者,术后症状2周内得以缓解或消失。对26例患者随访6~20个月,无1例死亡,MRI复查未见明显肿瘤复发。结论冷冻切除联合化疗对于脑胶质瘤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该疗法作为胶质瘤又一治疗模式,其设备、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及远期疗效尚需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左旋咪唑或/和5-氟尿嘧啶诱发脱髓鞘白质脑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国内报道左旋咪引起变态反应性脑病后,国外也陆续报道了左旋咪唑和5-氟尿嘧啶诱发脱髓鞘白质脑病,本文将对国外报道的脑病在流行病学、暴露情况、临床表现、实验检查、治疗及转归和发病机制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盐酸齐拉西酮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齐拉西酮胶囊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特点;初步评价国产盐酸齐拉西酮胶囊的安全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齐拉西酮浓度。10位男性健康受试者进食时单剂量口服40mg盐酸齐拉西酮胶囊。于服药前及服药后0.5、1、2、3、4、5、6、8、10、12、24、36、48小时采集5m l血样。抗凝处理取血浆,-20℃保存,用于血药浓度的测定。安全性评价包括体检、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血常规、生化常规及尿常规等)及不良事件的记录。结果主要药动学参数:Cm ax为(175.0±63.73)ng/m l;Tm ax为(3.80±1.32)h;MRT为(9.37±1.53)h;t1/2为(6.10±1.65)h;Ka为0.1831±0.0708/h;Kel为0.1219±0.0349/h;Vd为(685.3±325.4)L;C l为(83.30±34.50)L/h;AUC0→t为(1312±261.3)ng/m l/h,AUC0→∝为(1339±261.1)ng/m l/h。药物不良事件主要为嗜睡、口干、头昏、静坐不能、体位性低血压等,程度多为轻至中度,均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了国产盐酸齐拉西酮在中国人中药代动力学特点,单剂量口服胶囊40mg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吴雁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4):6685-6688
背景:两性霉素B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该药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而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甚微。利用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通过相分离透析技术制备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子,有望克服两性霉素B的不足。 目的:对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进行表征,分析其体外药物释放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于 2008-11/2009-04 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医学与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壳聚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4×105,脱乙酰度为93%,为上海卡伯工贸有限公司产品。两性霉素B为Sigma公司产品。 方法:在二甲基亚砜溶液中,在三乙胺存在下,通过壳聚糖和D,L-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反应能够生成壳聚糖-聚乳酸共聚物。该共聚物由亲水壳聚糖段和疏水聚乳酸段组成,在水中能够组装形成纳米粒子。两性霉素B通过相分离透析技术包载于纳米粒子中。 主要观察指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粒径分布,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的外观形态,紫外光谱分析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释药性能。 结果: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和负载两性霉素B的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其粒径分别为114 nm和153 nm(当丙交酯与壳聚糖摩尔比为11∶1时)。纳米粒子粒径分布较窄,呈球形。共聚物中丙交酯与壳聚糖摩尔比影响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随着丙交酯与壳聚糖摩尔比从11∶1到20∶1,包封率从(62.3±3.5)%增加到(90.7±2.8)%,载药量从(7.8±1.2)%增加到(12.3±1.4)%。随着聚乳酸段质量比增加,纳米粒子尺寸、包封率和载药量增加,而药物释放降低。 结论:开环聚合制备壳聚糖-聚乳酸共聚物及用相分离透析方法制备负载两性霉素B纳米粒简便可靠,负载两性霉素B后纳米粒径明显变大,且纳米粒对两性霉素B有很高的包封率,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关键词:两性霉素B;壳聚糖;聚乳酸;纳米粒子;包封率;体外释放  相似文献   

8.
背景:庆大霉素珠链是较早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局部释药系统,但是由于其不能在体内降解吸收,须二次取出,因而限制了其的应用。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可吸收材料负载抗生素装置的研究。目的:制备负载庆大霉素的壳聚糖纳米粒,评价其性能,观察其体外释药行为及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方法:以壳聚糖为药用载体,硫酸庆大霉素为模型药物,三聚磷酸钠为离子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庆大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在MH平板上进行抑菌实验,观察及评价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结果与结论:制备的纳米粒形态为类圆形,粒径为40~70 nm,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31.3%和15.4%,体外释药可持续14 d左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可持续25 d,在第5天纳米粒的抑菌作用达到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抑菌圈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9.
摘要 背景:依据生物矿化有机基质模版调控无机晶体生长理论,采用分子仿生技术构建人体硬组织修复材料是目前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目前还未见构建聚电解质复合体有机基质模板进行骨组织修复材料仿生合成的报道。 目的:以聚阳离子壳聚糖与其聚阴离子衍生物磷酸化壳聚糖形成的聚电解质复合物水凝胶作为生物矿化有机基质模板的预组织形式,进行生物材料仿生合成。 方法:首先对天然聚阳离子多糖壳聚糖进行磷酸化改性,合成聚阴离子的磷酸化壳聚糖;然后通过聚阳离子壳聚糖溶液与聚阴离子磷酸化壳聚糖溶液复合,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水凝胶;最后将获得的聚电解质复合物水凝胶浸入钙磷过饱和液中,诱导磷灰石晶体在水凝胶基质的调控下沉积生长。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进行表征观察。 结果与结论:阳离子壳聚糖与聚阴离子磷酸化壳聚糖相互作用,形成多孔的聚电解质复合物水凝胶,此水凝胶可以诱导磷灰石晶体的生长。从而仿生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生物材料。 关键词:壳聚糖;磷酸化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水凝胶;仿生矿化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1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脊液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水平在病毒性脑炎和精神分裂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病毒性脑炎和脑膜脑炎患者(简称病脑组)6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37例和病例对照患者21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脑脊液中5-HT、DA、5-羟吲哚乙酸(5-HIAA)和高香草酸(HV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病脑组5-HT、5-HIAA、5-HIAA/HVA和5-HT/DA均明显低于病例对照组(P〈0.05~0.01),而HVA则明显高于病例对照组(P〈0.01);病脑组脑脊液中5-HIAA、5-HIAA/5.HT和5-H|AA/HVA日月显低于精神分裂症组(均P〈0.01),而HVA/DA则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精神分裂症组脑脊液中5-HIAA/5-HT高于病例对照组(P〈0.05),5-HT/DA低于病例对照组(P〈0.05)。(2)病脑组有精神症状者脑脊液中5-HIAA浓度低于无精神症状者(P〈0.05),5-HT、5.HIAA、5-HIAA/5.HT和5-HIAA/HVA均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0.01),而HVA/DA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可能存在5-HT和DA系统失衡;脑脊液中5-HT、DA及其代谢产物的水平可能有助于病毒性脑炎和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背景:眼镜蛇毒细胞毒素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活性,但缺乏特异性,全身用药可导致严重毒副作用,而采用缓释载体包载进行间质化疗可达到提高肿瘤局部治疗效应,并且减轻全身毒性。 目的:制备眼镜蛇毒细胞毒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观察其一般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12/2008-05在福建医科大学医药生物工程中心完成。 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烯醇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提供,广东产中华眼镜蛇毒。 方法:采用分子筛、离子交换分离,反相疏水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纯化细胞毒素,MTT法检测细胞毒活性,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球。 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观察载药微球的表面形态,激光粒径仪测微球粒径,计算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周期。 结果:纯化的眼镜蛇细胞毒素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对HepG2细胞12,24 h的IC50分别为1.43,1.12 mg/L。复乳法制备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粒径2~8 μm,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74.10±9.92)%和(0.72±0.09)%,21 d药物累积释放63.3%,释放细胞毒素保持较好的生物学活性。 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可制备具有较高包封率、良好缓释效果、保持完整生物学活性的眼镜蛇毒细胞毒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  相似文献   

12.
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目前构建衰老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注射D-半乳糖,臭氧损伤,去胸腺,采用老龄动物等。因D-半乳糖造模简单、试验周期相对较短,故目前广泛应用于衰老试验研究。 目的:使用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行为学、生化以及免疫等方面的评价。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8在南通大学医学院完成。 材料:ICR小鼠35只,体质量(18±2) g,雌雄兼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衰老模型组20只。 方法:衰老模型组小鼠用D-半乳糖按120 mg/kg背部皮下注射6周,1次/d,造成亚急性衰老模型;正常对照组不予药物。 主要观察指标:使用Y型电迷宫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使用相关试剂盒测定血清中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脑中脂褐质含量、单胺氧化酶-B活性以及肝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化指标;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血清中IgG含量;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的浓度。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Y迷宫显示衰老模型组小鼠记忆功能明显下降,表现为不同时间的正确反应率降低,潜伏期延长;生化指标显示模型小鼠血清中丙二醛及脑中脂褐质含量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肝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下降,而脑中单胺氧化酶B活力没有明显改变;免疫相关指标显示模型小鼠血清IgG水平下降、脾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降低、血清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的浓度减少,白细胞介素2变化不明显。 结论: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记忆功能下降、氧自由基产物增加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免疫功能降低,可用于行为学、抗氧化、以及免疫等方面的抗衰老药效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背景:氨基吡啶亚乙基双磷酸甜菜碱(2-(2-aminopyrimidinio) ethylidene-1,1-bisphosphonic acid betaine,ISA)是一种新近人工合成的效力极强的双磷酸酯,将其用纳米粒包裹后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导入细胞,可以达到选择性清除巨噬细胞的目的。 目的:拟验证纳米粒包裹ISA对单核/巨噬细胞选择性的清除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3/2007分别在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和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ISA由以色列希伯莱大学药学院合成;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50∶50),相对分子质量123 400;聚乙烯醇,相对分子质量30 000~70 000。 方法:采用双相乳化系统和溶剂蒸发技术制备纳米粒包裹的ISA,另以ISA溶液和等量不含ISA的纳米粒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①纳米粒形态、大小及纳米粒中ISA含量。②纳米粒中ISA体外释放率。③ISA对培养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④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对荧光标记纳米粒吞噬作用。 结果:所制备的纳米粒直径500 nm,表面呈负电荷(-40 mV),ISA包裹率高(17.6%~19.0%),扫描电镜检查见其大小均匀。体外实验证实,ISA在纳米粒包裹后对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加,并且对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荧光标记的纳米粒分别与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孵育后,纳米粒可快速进入巨噬细胞内,且包裹ISA的纳米粒对巨噬细胞有明显损伤作用,而平滑肌细胞内无纳米粒。 结论:ISA经纳米粒包裹后可选择性清除单核/巨噬细胞,而对非吞噬细胞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当归注射液能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微环境,促进造血细胞增生。能增加细胞周期蛋白D2表达,促进细胞从G1→S期的转换。 目的:拟证实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CD34+细胞及其Fas抗原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和单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细胞分子学实验,于2005-11/2006-04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研究所进行。 材料:选用8~12周龄雌性(H-2a 、MLSb)Balb/c小鼠作为受体,制作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选用DBA/2小鼠(H-2a 、MLSa)8~10周龄作为供体。 方法: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对照组不经照射。于造模当天开始,模型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 mL/(kg•d),治疗组腹腔注射当归注射液10 mL/(kg•d),1次/d,连续12 d。 主要观察指标:于第12天每只小鼠采集尾静脉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取出股骨,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及CD34+细胞Fas抗原表达。 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及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1)。模型组CD34+抗原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CD34+抗原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1),已接近对照组水平。对照组CD34+细胞Fas抗原表达最低,模型组Fas抗原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表明细胞增殖受影响。治疗组Fas抗原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 < 0.01)。模型组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P < 0.01)。 结论:当归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负调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减少细胞凋亡,促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血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国内外一些学者使用传统抗代谢药物5-氟尿嘧啶防止纤维化,在治疗瘢痕疙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对其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临床药物应用的浓度尚无确切认定。实验拟进一步验证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以及半数抑制浓度。 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7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6例瘢痕疙瘩(耳垂、大腿各1例、胸前、上臂各2例)均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病例,均无系统性疾病和激素、其他药物注射史,对用于实验的所取组织患者均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成纤维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待细胞融合后传代,实验所用细胞均为处于4~8代对数生长期的成纤维细胞。将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0.1,0.2,0.4,0.8,1.6 g/L)分别对4~8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进行干预72 h。再选用接近IC50的5个浓度:0.2,0.3,0.4,0.5,0.6 g/L,作为余下实验浓度。③实验评估: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各浓度药物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计算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法观察5-氟尿嘧啶干预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百分率;应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凋亡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结果:6例瘢痕疙瘩标本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成活良好,均用于实验,进入结果分析。①0.1,0.2,0.4,0.8,1.6 g/L 5-氟尿嘧啶干预72 h 后,细胞抑制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1)。作图得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400±0.032)g/L。②0.2,0.3,0.4,0.5,0.6 g/L 5-氟尿嘧啶干预48 h 后,细胞凋亡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 < 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周期百分数比较,表现为G0/G1期停滞,S期减少,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各浓度5-氟尿嘧啶干预48 h 后,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均发生不同程度凋亡。 结论: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低浓度、短周期注射5-氟尿嘧啶可能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复杂,如能在骨髓穿刺检查前科学推断出患者病因的归类,显然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并减少误诊的发生。 目的:构建全血细胞减少分类诊断的判别函数。 设计、时间及地点:判别分析,于2004-10/2008-02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完成。 对象:纳入107例初诊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 方法:对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考察变量为伴随症状、体征和各项检验结果共15项指标,应用SAS软件构建定性资料的Bayes判别函数。 主要观察指标:考察变量为血常规3项、血沉、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比例、网织红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发热、出血、骨关节痛、肿大、水肿及皮疹等15项指标。 结果:最后确诊造血系统疾病92例(86%),其中恶性血液病52例(48.3%),非恶性血液病40例(37.7%),非造血系统疾病共15例(14 %)。按构成比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前6位疾病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8.0%)、再生障碍性贫血(15.7%)、急性白血病(11.1%)、自身免疫病(11.1%)、巨幼细胞性贫血(8.3%)、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6.4%)。利用判别得分将已确诊的20例患者资料回代入判别函数,结果总体判别正确率达85%。 结论:Bayes判别分析在全血细胞减少类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能用于初步筛查,协助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能满足临床严重皮肤缺损患者的需求,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无合适的种子细胞来源。干细胞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基于此,文章重点介绍了胚胎干细胞、表皮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有代表性的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以及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以期研制出更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  相似文献   

18.
背景: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兔腹主动脉球囊扩张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不同时间点的水平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08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导管室及临床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选取8~1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0~3.25 kg。 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穿刺股动脉后留置鞘管,经鞘管送入球囊行球囊扩张,拉伤腹主动脉。对照组仅穿刺留鞘,不进行球囊拉伤。分别于实验前、实验后4 h,1,3 d,1,2周,耳缘静脉采血4 mL,3 000 r/min离心20 min后,取上清液得血清标本,-80 ℃冰箱统一保存。 主要观察指标:①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实验前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C-反应蛋白水平。②白细胞介素8水平与其他3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③造影观察实验动物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前后的形态学改变。 结果:24只新西兰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②各种炎性因子中,白细胞介素8水平最先升高,达峰值时间最短,相关分析显示,白细胞介素8水平表达与炎性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69,0.673,0.597(P均< 0.05)。③球囊扩张拉伤后2周,实验组动物腹主动脉拉伤处较对照组管腔明显狭窄。 结论:兔腹主动脉球囊扩张后引起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其中白细胞介素8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成肌细胞可再生不同组织的细胞来用于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其体外培养时增殖能力有限,因此,进行促进人成肌细胞体外增殖的研究很重要。 目的:通过间歇性低氧处理,观察成年大鼠原代培养的成肌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变化。 设计:对比观察,重复测量设计。 时间及地点:实验于2007-08/2008-06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 对象:3例男性成人正常颞肌标本取自于开颅手术患者,年龄分别为23岁,29岁和36岁。患者均知情并同意。 方法:取成人正常颞肌组织,分离培养成肌细胞并鉴定,将培养至第3代的成肌细胞分为常氧对照组、体积分数为0.1 O2组、0.03 O2组及无氧组。各组细胞采用4孔板培养4 d后进行记数。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特点;以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培养液中氧含量,以乳酸分析仪测定细胞培养液中的乳酸浓度;以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指数。 结果:随着环境氧浓度的下降,细胞培养液中的氧含量也逐渐下降(P < 0.05),而乳酸浓度逐渐升高(P < 0.05),当环境氧浓度为0时,乳酸浓度大于2.0 mmol/L。低氧组成肌细胞数目比常氧组明显增加,尤以体积分数为0.1的O2组更为明显,其成肌细胞数目约为常氧组的2.5倍(P < 0.05),体积分数为0.03的O2组在低氧1 d和2 d时增殖指数低于常氧组,低氧4 d时,增殖指数增加;而体积分数为0.1的O2组增殖指数一直高于常氧组(P < 0.05)。 结论:轻中度低氧有利于成人成肌细胞的体外增殖,提示低氧作为体外的一种可控制因素,可调节成肌细胞的增殖,对于其基础及临床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没有外界因素作用下连续传50代仍可保持原来的特性,亦可在一些条件的诱导下分化成神经细胞。实验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促进脊髓损伤的神经结构修复及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替代作用、营养作用、诱导作用、桥接作用等有关。携带外源功能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体内存活、迁徙、分化并基因表达脑源性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明显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随着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一步深入研究,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为脊髓损伤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