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ICU于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62例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感染发生与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与有无合并基础疾病无相关性(P0.05),而患者来源科别、导管留置时间、固定方式、穿刺部位及患者年龄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合并基础疾病、外科来源的患者、留置导管时间过长、缝线固定、非锁骨下置管、年龄偏高等因素可能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相关医护人员需要依据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患者在中心静脉置管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ICU进行救治的690例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分析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690例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97例(14.06%)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单腔导管置入患者中发生感染21例(8.07%),双腔导管置入患者中76例(17.67%)发生相关感染,置管类型与相关感染发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股静脉穿刺置管患者中有40例(20.41%)发生相关感染;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中有38例(17.43%)发生相关感染,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中有19例(6.88%)发生相关感染,穿刺置管的部位与相关感染的发生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防范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规章,严密消毒穿刺部位,尽可能应用单腔导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提高护理人员和置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减少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CU患者不同穿刺部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ICU住院的42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有28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6.67%。股静脉穿刺组导管相关性感染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P<0.05),股静脉穿刺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平均时间早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P<0.05)。结论 ICU患者股静脉置管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发生感染时间更早;可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ICU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感染因素与护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358例次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32例导管相关感染病例,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与护理的关系。结果: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颈静脉次之,锁骨下静脉穿刺最低;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应用单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结论:重视无菌操作规范,加强穿刺局部皮肤消毒,尽可能的选用单腔导管,避免不必要的装置,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护理操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分析严重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48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进行监测,包括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皮肤、导管的细菌培养结果等。结果引起严重烧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中,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皮肤、置管部位等因素有关。结论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需保持置管环境的洁净,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缩短置管留置时间,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相似文献   

6.
中心静脉置管终止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中心静脉置管终止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观察行中心静脉置管5d以上的192例患置管后的局部穿刺口皮肤情况,全身情况,导管情况、细菌培养、出凝血时间。结果 192例置管患中28例(14.58%)局部轻度红肿,经换药处理后症状消失,不影响围管;8例(4.16%)因导管堵塞而终止置管。结论 导致中心静脉置管终止的主要原因是穿刺局部及导管感染、导管堵塞,如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接受治疗并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300例,分析其病历及临床资料,对可能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ICC留置时间、单次置管穿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表单预防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月入住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12例病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心静脉置管流程进行操作;选取2016年2月—7月入住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14例病人为试验组,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表单,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表单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前、置管时的物品准备及自身操作行为的核查,观察两组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用物准备时间。[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51%和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试验组用物准备时间为(3.18±0.6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39±0.6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表单,可明显提高操作者无菌操作执行率,缩短护士准备用物时间,降低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对707例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进行调查,感染病例导管尖端及血液送细菌培养。结果: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感染率为0.7%,其中外科650例患者,感染1例,感染率0.15%,化疗科57例患者,感染4例,感染率7.02%。全组患者置管时间≥20d者共61例,发生感染4例,感染率6.56%。结论: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置管时间长和导管护理欠妥,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要加强监测和护理,避免导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外周静脉置管技术与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00例高龄患者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医院感染预防效果进行观察,并与直接肉眼观察穿刺置入法作平行比较。结果采用肉眼观察穿刺血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70例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11.43%,血栓和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均为1.43%。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静脉导管的30例患者,没有发生静脉炎、血栓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例。结论改良赛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有效预防静脉导管相关医院感染,且操作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在学龄前危重患儿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将40例危重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行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经皮下股静脉穿刺置管,分别观察两组导管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滑脱、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两组导管增加换药频次(除外常规换药每天1次)与增加护理时间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穿刺时间、留置时间、1周后导管滑脱与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增加换药频次及时间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较经皮下股静脉穿刺置管护理简便,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不易滑脱、导管源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基于实验组许多指标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上优先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结直肠癌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方法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方法 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置入PICC导管并进行维护的141例患者,对其进行相关感染因素的监测与分析。结果 141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5例,发生率17. 7%。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化疗次数、白细胞计数及糖尿病5个变量与导管感染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例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菌均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 7例导管定植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3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2例,清酒假丝酵母菌及沃氏葡萄球菌感染各1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管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依次为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白细胞计数,糖尿病,化疗次数。结论结直肠癌患者PICC置管期间,护理工作者应当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规范进行置管操作,可降低PICC相关感染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3.
中心静脉插管感染因素与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心静脉置管在ICU中是常见的操作技术,由于中心静脉置管是一项侵入性的操作,所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也随之而来。综合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临床工作经验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定义、发病机制、主要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以减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心胸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并分析心胸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2月,随机抽取行中心静脉穿刺患者560例。治疗结束后,取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引起心胸外科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中,葡萄球菌占50%,真菌占16.7%;深静脉置管3,4,5周的感染率分别为24.5%、35.6%和65.2%;普胸手术及开放性胸外伤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8%、18.0%,高于心脏手术及化疗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及贵要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9.6%、9.4%)低于颈内静脉(18.7%)。结论引起心胸外科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首位病原菌;深静脉留置时间愈长,则导管感染率越高;普胸手术及开放性胸外伤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心脏手术及化疗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及贵要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低于颈内静脉。严格深静脉置管护理和缩短留置时间对防止相关性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明确烧伤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在某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烧伤患者297例为研究对象,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烧伤科297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患者中,共有47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5.82%。47例感染的患者共培养出61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4.26%和40.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股静脉置管、烧伤面积≥50%、血清白蛋白<30 g/L、导管留置时间≥10 d以及合并吸入性损伤是导致烧伤科中心静脉导管发生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烧伤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其与患者的年龄、置管部位、烧伤面积、血清白蛋白数值、导管留置时间和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等有关,我们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1 2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导管拔除后均进行导管培养及血培养。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5.31%,日感染率为10.42‰。置管时间7d、置管部位为股静脉或颈内静脉、输注静脉营养液、年龄≥50岁、置管者年资5年、患者体质指数≥25.0、合并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将增加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结论缩短管道留置时间、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避免长时间持续输注静脉营养液、加强置管者资格培训、增强患者免疫力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故障及并发证的护理。方法对256例介入治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穿刺局部血肿2例、穿刺口渗血24例、渗液6例,导管脱落8例,导管阻塞9例,中心静脉相关性感染6例。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时缝线固定防止导管脱落,生理盐水冲管后再封管能预防导管阻塞,严格的无菌操作及做好穿刺部位的消毒和保护能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观察与分析,找出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在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其年龄、性别、置管部位、导管放置时间、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导管性质、管腔数量、有无静脉营养等内容。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动态护理记录单实施有针对性的导管护理并及早反馈相关信息。结果患者年龄(58.1±18.9)岁,置管天数(8.76±6.89)d。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05例,其中77例次锁骨下静脉置管,23例次颈内静脉置管,6例次颈内静脉置入漂浮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感染4例,置管时间分别为3、14、18、21 d,感染率为3.8%,每1 000个导管日感染率3.95。结论 ICU患者病情危重,严格掌握中心静脉置管适应症;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动态护理记录单进行导管常规评价,对症护理,缩短留置时间;严格的无菌技术是控制导管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感染.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2006年1月-2007年12月ICU内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患病情况,分析常见致病菌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共监测符合条件的ICU住院患者76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52例,患病率6.8%,导管相关性感染率9.34例次/1000导管日,经患者评价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法调整后,为2.72例次/1 000导管日.致病菌以G+菌为主,占44%;G-菌次之,占31%;真菌第3位,占25%.经单因素分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患者置管时间、免疫功能、病情严重程度、插管时机.结论 ICU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重点部门,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严格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医务人员手和穿刺部位消毒,对控制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并分析心胸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2002年1月-2005 12月,随机抽取行中心静脉穿刺患者560例.治疗结束后,取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引起心胸外科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中,葡萄球菌占50%,真菌占16.7%;深静脉置管3,4,5周的感染率分别为24.5%、35.6%和65.2%;普胸手术及开放性胸外伤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8%、18.0%,高于心脏手术及化疗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及贵要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9.6%、9.4%)低于颈内静脉(18.7%).结论 引起心胸外科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首位病原菌;深静脉留置时间愈长,则导管感染率越高;普胸手术及开放性胸外伤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心脏手术及化疗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及贵要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低于颈内静脉.严格深静脉置管护理和缩短留置时间对防止相关性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