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对106对已确定为无症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血清及其新生儿脐血中乙肝五项标志物进行检测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分析母婴宫内HBV感染的相关性,探讨胎盘在其感染过程中的屏障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结果母亲组:HBsAg( )106例(100%);HBsAb(-)106例(100%);HBsAg( )/HBeAg( )/HBcAb( )39例(36.79%);HBsAg( )/HBeAb( )/HBcAb( )66例(66.26%);HBsAg( )/HBcAb( )1例(0.94%)。脐血组:106例脐血检测标本为HBsAg(一),其它的组合模式完全同母亲组。结论母亲HBsAg( )的新生儿脐血中含有HBV感染、复制的标志物(HBeAg、HBeAb、HBcAb)存在,脐血中乙肝标志物高效率的表达,表明母血中HBV能够通过胎盘组织侵入胎儿血循环,胎盘屏障不能阻止胎儿HBV官内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V宫内垂直传播与母体、胎儿HBeAg的关系及胎盘CD35表达。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HBsAg阳性的产妇共12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脐血HBeAg结果分为HBeAg阳性组(58例)以及HBeAg阴性组(63例),另选择HBsAg阴性孕妇50例为对照组。统计发生宫内垂直传播发生率。分析孕妇HBeAg阳性、新生儿脐血HBeAg阳性、孕妇HBV DNA阳性宫内感染率。比较三组脐血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孕妇HBeAg阳性与新生儿HBeAg阳性的关系。检测胎盘CD35表达。结果 16例发生宫内垂直传播,感染率13.2%。孕妇HBeAg阳性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阴性,新生儿HBeAg阳性者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阴性者,孕妇HBV DNA阳性者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新生儿脐血IL-2、INF-γ水平显著下降,IL-4及IL-6显著升高,与HBeAg阴性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HBeAg阳性与新生儿HBeAg阳性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791)。CD35主要表达在绒毛膜毛细血管的红细胞膜,人胎盘滋养层、间质细胞中无CD35表达。结论母体HBeAg阳性与新生儿HBeAg阳性有显著的相关性;母体HBeAg阳性与宫内垂直传播有关;HBeAg阳性新生儿体内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统计HBeAg、HBcAg与HBV—DNA阳性结果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和荧光-PCR方法对部分HBsAg阳性标本检测HBcAg和HBV—DNA,并对HBeAg、HBcAg及HBV—DNA阳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我实验室2002年至2005年HBeAg与HBV—DNA阳性相关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HBeAg、HBcAg及HBV—DNA三者同时阳性占72.07%,HBeAg阳性、HBcAg及HBV—DNA阴性占10.51%.HBeAg及HBV—DNA阳性、HBcAg阴性占3.5%,HBeAg阴性、HBcAg及HBV—DNA阳性占10.14%.HBeAg及HBcAg阴性、HBV—DNA阳性占3.78%。②2002年至2005年HBeAg与HBV—DNA同时阳性占HheA异和/或HBV—DNA阳性总和的百分比分别是2002年87.63%、2003年85.15%、2004年80.76%、2005年75.57%。结论HBeAg、HBcAg及HBV—DNA三者高度正相关,但HBeAg及HBcAg操作简便.易于开展:HBeAg与HBV—DNA阳性相关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是人群中大量HBV慢性携带者形成的主要原因,慢性携带者有40%~50%是母婴传播造成的。对HBV母婴传播进行阻断,对于防止HBV慢性携带具有深远的意义。乙肝母婴传播的途径有宫内感染(垂直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形式,是新生儿出生后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垂直传播是HBV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如果对孕妇不加干预,其HBV宫内传播率可达92.86%。人群中30%~50%的慢性HBsAg携带者是垂直传播造成的。在宫内,HBV可经胎盘渗漏或HBV通过胎盘细胞与细胞间的传递而感染胎儿;产时感染多由于胎盘破损,微量母血进入新生儿血循环,或新生儿吞咽羊水、母血或阴道分泌物;产后感染多因婴儿接触母亲体液、母乳喂养或与携带HBV的同胞之间的亲密接触。HBe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几乎均可被感染,而其中宫内感染率可达10%~40%。因此探讨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措施以有效地减少儿童乙型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应用放射免疫(RTA)、酶联免疫(ELISA)和乙肝病毒 DNA 分子杂交方法,作者研究了 HBsAg阳性孕妇血清的传染性和胎儿宫内感染情况。结果显示,HBcAg 阳性孕妇血清有较大的传染性,其胎儿宫内感染率较高。作者提出了 HBsAg 阳性孕妇所生婴儿的保健与护理,以及产科如何阻断 HBV 传播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母婴垂直传播中的几个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及荧光定量PCR法对产前孕妇进行HBV两对半免疫学标志联合测定和HBV DNA载量检测;新生儿分娩后取脐血检测HBV两对半免疫学测定。结果(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37.86%,阴道顺产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34.06%,剖宫产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42.86%;(2)血清HBsAg、HBeAg均阳性组88.57%孕妇血清HBV DNA≥105拷贝/ml;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组83.87%孕妇血清HBV DNA≤104拷贝/ml;(3)孕妇血清HBV DNA≥105拷贝/ml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65.45%,血清HBV DNA≤104拷贝/ml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17.58%。(4)HBsAg阳性孕妇在孕20周后多次肌注HBIG,一定程度上可降低HBV母婴垂直感染率。结论(1)剖宫产并不能降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2)孕妇血清同时存在HBeAg阳性组血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3)孕妇血清HBV DNA拷贝数与新生儿脐血乙肝阳性率呈正相关,尤其当HBV DNA≥105拷贝/ml时新生儿脐血乙肝阳性率明显增高。(4)提倡对HBsAg阳性孕妇孕中晚期间隔4周多次肌注HBIG,孕期积极干预以降低胎儿宫内HBV感染。  相似文献   

7.
HBV垂直传播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健  孙琳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9):826-827
目的:探讨HBV垂直传播状况、细胞分子机制及其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将46例HBV感染孕妇按HBeAg( )t HBeAg(-)进行分组,用PCR法对46例HBV感染孕妇前血清及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中HBV-DNA进行检测,并对产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及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中HBV-DNA进行检测,同时选取10例健康孕妇为正常对照。结果:HBV感染孕妇血清及PBMC中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9.57%和41.30%,产时新生儿脐血血清、C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6.52%和21.74%。其中HBeAg( )组孕妇血清和P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0%,60%;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和C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8%,32%。HBeAg(-)组孕妇血清和PBMC中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3.3%,19.0%;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和C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9.0%,9.5%,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0.05)。健康孕妇血清、PBMC和新生儿脐血血清、BMC中均未检出HBV-DNA。结论:HBV确可经胎盘循环致垂直传播,其传播途径可通过血清直接传播,亦且可通过PBMC介导,PBMC介导的HBV垂直传播较隐匿,HBeAg( )孕妇发生HBV垂直传播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择合理的手术中HBV传染源监控方法。方法通过分析以HBV DNA、HBsAg或HBeAg作为手术中HBV传染源筛查指标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监控方法。结果9.0%HBsAg阴性者HBVDNA阳性,传染性在0-10^4ID/ml;73.7%HBsAg阳性者HBV DNA阳性,传染性在0-10^9ID/ml;HBeAg阳性者是HBsAg阳性者中传染性较强部分。HBV经手术传播的感染阈值为10^5 ID/ml。3.20%HBeAg阴性和83.88%HBeAg阳性者可成为传染源,80.77%HBsAg阳性者不能成为传染源。医护人员有效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感染阈值为10^8.5 ID/ml,只有3.23%HBeAg阳性者仍能成为传染源。结论HBV DNA监控法、HBsAg监控法和HBeAg监控法均属零危险性的防护标准,以HBeAg监控法更适合国情。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将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染给自己所生的子女。母婴传播主要由三种方式引起。第一是宫内传播。官内传播是指婴儿出生前就感染了乙肝病毒,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并进行营养成份与代谢物质的交换,胎血和母血之问不进行直接交流,如无明显损害的胎盘屏障因素,HBV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的概率很小。但如果存在胎盘屏障的损害,如先兆流产、胎儿宫内窘迫、第一产程延长、子宫收缩频繁过度、头盆不称、早产等因素可引起胎儿缺氧致使和母血交流,导致母婴间乙肝病毒的感染。宫内传播一般通过两条途径:血源性的和细胞源性的。血源性传播,如果在妊娠期出现先兆流产或早产,导致胎盘组织微血管破坏,含有HBV的母血直接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使胎儿感染HBV。细胞源性传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HBV,妊娠期间母体外周血少量的单个核细胞以载体的方式携带HBV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致使胎儿感染HBV。第二是产时传播。分娩时的外伤、接触母亲产道分泌物和混有母血的羊水、产程中子宫收缩时胎盘绒毛血管破裂使少量母血进入胎儿血液循环等都是导致产时传播的重要因素。第三是产后传染。婴儿出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母乳喂养时感染HBV。  相似文献   

10.
415例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的HBV—DNA的检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了解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的HBV-DNA阳性情况。方法 对415份血清同时行ELISA方法测定HBV-M及普通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HBsAg( )组HBV-DNA阳性率为77.8%(270,347),HBsAg(-)组HBV-DNA阳性率19.1%(13/68),二者差别显著(P<0.001)。其中153例HBsAg( )HBeAg( )抗HBc( )血清,HBV-DNA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HBsAg( )抗HBe( )抗HBc( )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6.9%(79/118),HBsAg( )抗HBc( )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50%(38/76),抗HBs( )组为18%(9/50),9例抗HBs( )抗HBe(+)抗HBc( )血清中2例HBV-DNA阳性,2例抗HBs( )抗HBc( )血清中1例HBV-DNA阳性,4例单一抗HBc( )血清中1例HBV-DNA阳性。结论 单凭HBsAg或HBeAg是否阳性来判断肝脏中HBV复制及有无传染性是不够的,易造成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漏诊,对HBsAg阴性无论抗HBs是否阳性,只要有HBV感染后的任何血清学依据,都应进一步检测血清HBV-DNA作为诊断乙型肝炎的第二步筛选,有条件时肝活检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组织HBVDNA存在状态及HBsAg,HBcAg表达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凤  王锦蓉 《华西医学》1994,9(4):419-421
本文采用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检测原发性肝癌(PHC)组织HBVDNA存在状态,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HC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并比较HBsAg、HBcAg在PHC组织与癌旁肝组织的定位分布。结果显示:整合型HBVDNA在32例PHC组织检出率71.9%(23/32),癌旁组织检出率40.7%(11/27);PHC组织内检出HBSAg阳性细胞12例(37.5%)未检出HBCAg;癌组织检出HBsAg26例(96.3%),HBcA95例(18.5%)。结果提示:HBV感染与PHC发生密切相关,HBV可能通过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对PHC发生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DNA芯片检测肝组织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DNA芯片检测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点样仪将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的HBV DNA探针制成基因芯片。对1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和肝活检组织,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分别用基因芯片、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雅培试剂检测HBV DNA、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结果:用基因芯片对15份HBsAg,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检测,HBV DNA均阳性,阳性率符合率为100%;15份肝活检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HBcAg阳性15例,原位分子杂交法和基因芯片检测HBV DNA均阳性14例,阳性率93%。99份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标本,HBcAg阳性67份,HBV DNA阳性53份,基因芯片检测HBV DNA阳性46份,阳性率分别为69%、88%。32例HBcAg、HBV DNA阳性的肝组织中,基因芯片检测HBV DNA均为阴性。结论: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可检测肝组织及血清中HBV DNA,诊断准确率高,假阳性率低。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ICAM-1、HBsAg、HBcAg的表达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CAM-1、HBsAg、HBcAg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ICAM-1、HBsAg、HBcAg的表达.结果在慢性乙肝中,随着炎症活动度的增高,ICAM-1表达增强,HBcAg表达减弱,HBsAg表达由胞浆显色为主逐渐转为胞膜显色为主.结论肝细胞ICAM-1、HBcAg的表达在慢性乙肝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肝细胞中HBsAg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毒的复制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石油工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和检出模式。方法采用普查方法对3796例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6项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cAg)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96例血清标本中HBV总感染率为51.95%,其中HBsAg表达率4.56%,抗-HBs表达率为47.02%,HBcAg表达率为1.74%,HBV全阴率为48.05%。HBsAg、抗-HBs、抗-HBe、抗-HBc的表达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人群体检在传统五项HBVM检测基础上增加核心抗原(HBcAg)检测,能准确反映HBV感染者血清中Dane颗粒的存在及肝内HBV复制,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FQ-PCR和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血清学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阳性与HBV-DNA阳性结果的比较情况.方法 对200例血清同时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及ELISA方法测定HBVM.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80.7%(146/181), HBsAg(-)组HBV-DNA阳性率为5.6%(1/1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75例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均为阳性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00.0%(75/75),HBsAg、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阳性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77.9%(46/59),HBsAg( )、抗-HBc( )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53.2%(25/47),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抗-HBe( )、HBcAg( )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2.5%(1/8).结论 ELISA检测结果相同的患者,其体内HBV-DNA的复制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判断肝脏中HBV复制及有无传染性依据HBsAg阳性或HBeAg阳性是不够的,易造成部分乙型肝炎的漏诊.对于HBsAg阴性只要有HBV感染后的任何血清学依据,都应检测血清HBV-DNA作为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进一步筛选,必要时应同时行肝活检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内HBsAg、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病理及血清HBV DNA定量、肝组织HBV 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8例CHB患者进行肝组织穿刺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肝细胞内HBsAg、HBcAg的表达,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肝炎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同时测定其肝组织及血清中HBV DNA含量。结果在CHB患者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7%和77.1%。HBsAg表达方式主要为胞浆型(98.3%);HBcAg表达方式为浆膜型和胞核型,分别为62.1%和37.9%,浆膜型组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型均高于胞核型组(P<0.05);浆膜型组血清和肝组织的HBV DNA含量均显著高于胞核型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14,P=0.042;χ2=11.250,P=0.010)。结论在CHB患者肝组织免疫损伤发生的免疫应答中,HBcAg的表达方式与病毒的复制有关,与肝组织炎症、纤维化损伤有直接关系。肝组织中HBcAg的表达结合HBV DNA载量作为抗病毒治疗指标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cAg与HBVDNA水平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及诊断的实验室依据。【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053例HBsAg阴性标本的六种血清标志物,同时对其中107例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DNA。【结果】1053例HbsAg阴性中HBcAg阳性率为7.31%。在同时检测HBcAg和HBVDNA的107例各种感染模式中.HBcAg阳性率为10.28%,HBVDNA阳性率为8.65%,且阳性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含量均低于10^4Copies/mL。[结论]HBcAg可反映HBV病毒感染与复制,是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HBcAg检测作为HBV血清学方法的补充.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水平与病毒复制、肝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同时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HBV DNA、肝细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表达及肝功能.结果 将肝组织中HBVCccDNA定量水平分为低(<104copies/mg)、中(104~106copies/mg)、高(>106 copies/mg)3组,3组中HBsAg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05~106copies/mg和>107copies/mg组HBcAg阳性表达高于<104 copies/mg组,分别为105~106copies/mg组HBcAg表达14例(63.6%)和>107copies/mg组7例(77.8%)vs<104copies/mg组2例(13.3%)(P<0.01);HBeAg阳性组肝组织中HBV CccDNA和肝组织总HBV DNA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分别为肝组织中HBV CccDNAHBeAg阳性组(8.72±1.94)log10 copies/mg vs HBeAg阴性组(6.54±1.56)log10 copies/mg;肝组织中HBV DNAHBeAg阳性组(7.45±1.82)1og10 copies/mg vs HBeAg阴性组(5.27±1.48)log10 copies/mg(均P<0.01);肝组织中HBV CccDNA与肝组织总HBV DNA、血清HBV DNA呈正相关(均P<0.05);而与肝组织炎症程度、肝纤维化程度、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无相关性.结论 肝组织中HBV CccDNA定量能准确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但不能将其视为肝组织损伤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和血液经酶免疫法(EIA)筛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后经血传播HBV感染的残余风险.方法 采用国产和进口两种EIA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BsAg筛查,罗氏诊断COBAS Ampliscreens NAT血筛系统检测EIA检测合格标本中HBV DNA,对HBV DNA阳性标本进行半套式PCR检测,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病毒基因亚型分析.结果 共筛查1998~2008年的献血者232 305例,发现HBsAg阳性2 999例,阳性率为1.3%;对2002~2007年EIA检测合格的113 639例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NAT检测,检测出13份HBV DNA阳性、HBsAg阴性的献血者血液,HBV残余风险高达1.1/10 000.结论 EIA筛查后血液安全性有了很好的保障,经血传播HBV残余风险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NAT应用对提高血液安全,降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