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疗效。 方法 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预防组 (46例 )和对照组 (40例 )。预防组自 2 8周开始每 4周肌注 1次HBIG(2 0 0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用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检测HBsAg。 结果预防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 4 .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 2 .5 % (P <0 .0 5 )。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 ,HBV 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产前应用HBIG可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HBV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母体血中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HBV关系,我们对62例血液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婴儿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酶联合疫吸附试验对75例乙型肝火血清学标 性孕妇之新生儿脐血清HBVM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10%-20%.其中40%-50%通过母婴传播。HBV的围产期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但是其确切的传播规律和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据统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乙型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适应症。方法: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6),均在妊娠28例周时抽取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HBVDNA。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一次HBIg(200I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静脉血栓测HBsAg。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而两组中HBV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L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HBVDNA检测可以作为是否应用HBIg的指针。  相似文献   

6.
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V宫内感染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高达10%~15%,而母婴传播是导致人群中众多HBV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文献报道HBV宫内感染率为5%~15%,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或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仍有10%~20%的婴儿免疫失败,其中宫内感染为其主要原因。近年来多数研究表明,使用HB  相似文献   

7.
8.
监测新生儿HBV宫内感染两种采血途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监测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较佳采血途径。方法对65例HBV感染产妇所分娩的65例新生儿均留取脐静脉血和股静脉血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两组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血穿刺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操作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脐静脉采血组比股静脉采血组采血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结论采集脐静脉血监测HBV宫内感染符合临床检测目的,是一种较佳的采血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血的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检测结果与官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检测110例HBsAg阳性的住院产妇的静脉血和新生儿脐血的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0例HBsAg阳性的住院产妇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例数为9例,阳性率为8.2%,HBV-DNA阳性例数为35例,阳性率为32.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作为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指标,HBV-DNA比HBsAg更灵敏可靠,脐血的HBV的血清标志物模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影响全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有3.5亿慢性HBV携带者。HBV主要传播途径为母婴垂直传播,其中宫内感染被认为是母婴垂直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造成免疫预防失败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证实胎盘组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生殖细胞在HBV宫内感染中扮有重要角色。本文将对HBV发生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其产生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联合免疫有效降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雪清 《临床医学》2005,25(6):20-21
目的研究母体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及出生后胎儿行主动免疫在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HBsAg( )的孕妇共60例,30例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肌注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各200U为试验组;对照组为未注射HBIG的30例HBsAg( )的孕妇。用ELISA和PCR方法检测母血及脐血、新生儿血中HBV标志物及HBV-DNA。结果试验组31例新生儿中血清抗-HBs( )29例,对照组5例抗-HBs( ),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前者新生儿血HBsAg,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后者。孕妇用药后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联合免疫能有效降低HBV宫内传播,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妊娠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感染的疗效.方法:112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HBIG组57例,于孕28周起肌内注射HBIG,200U,每4周1次,至分娩;对照组55例,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28周和分娩前,其新生儿于出生时检测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水平及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HBIG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1%和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感染率随孕晚期母血HBV DNA含量增加呈增高趋势.结论: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率,母血HBV DNA等于或超过108拷贝/毫升者宫内感染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3.
荧光定量PCR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监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FQ-PCR检测102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感染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HBV D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感染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 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阳性率为16.7%(17/102),高于脐带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率(10.8%,11/102)P<0.001;102例乙肝孕妇中有29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其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率为48.3%(14/29),高于孕妇HBeAg阴性组的阳性率(4.1%,3/73)P<0.001,新生儿脐带血的HBV DNA阳性率随孕妇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P<0.001).结论 FQ-PCR检测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是诊断乙肝宫内感染的良好而敏感的筛选指标;孕妇血清HBV DNA高含量是乙肝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扩增乙肝病毒全长基因组合适的PCR反应条件。方法:设计针对负链5′末端引物,PCR一步法扩增乙肝病毒全长基因。改变PCR反应条件,决定最佳退火温度和最佳引物浓度,并观察不同乙肝病毒DNA模板量对PCR扩增效率的影响。结果:最佳退火温度为68℃,最佳引物浓度为0.5μmol/L,模板量在150拷贝以上能扩增出乙肝病毒全长基因,但模板量达到105拷贝抑制扩增效率。结论:退火温度为68℃、引物浓度为0.5μmol/L、乙肝病毒DNA模板量在150~105拷贝为乙肝病毒全长基因扩增的合适PCR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P基因区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的阳性率。方法:采用优化PCR反应条件,降低退火温度以及采用3'末端碱基游移兼并引物,减少引物与模板引物结合区的错配对PCR的影响等多种方法,对常规PCR检测HBV DNA P基因区阴性的病人血清,再进行PCR检测。结果:通过降低退火温度及减少3'末端错配,PCR检测阳性率由81.7%(67/82)增加至92.7%(76/82,P<0.05)。结论:综合采用优化PCR反应条件,降低退火温度和采用3'末端碱基游移兼并引物等方法,可提高基因高突变区PCR检测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因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对180份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基因型分型。结果180份标本中,162份(90%)可检出基因型,18份(10%)未检出基因型。162份HBV基因犁分布为:B基因型1例(0.6%),C基因型159例(98.1%),B+C混合基因型2例(1.2%),未检出A、D、E、F基因型。结论邯郸地区HBV感染者中,基因划分布较单一,C基因型占绝对优势,同时存在少量B基因型及B+C混合基因犁,C基因型可能与较严重的肝脏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三种HBV DNA提取方法对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3种核酸提取方法对黄疸、溶血和脂血标本HBV DNA荧光定量结果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质最和改进检测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目前临床常用的多聚糖病毒沉淀浓缩法(PEG法)、碱液直接裂解和微量核酸释放剂(Micro-Nucleic-Releaser,MNR)等3种核酸提取方法,对含有HBV的黄疸、溶血和脂血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研究不同标本对荧光PCR定量结果和扩增效率的影响.选择酚一氯仿提纯法作为核酸提取对照方法.结果 黄疸、溶血和脂血标本,对3种不同核酸提取方法的荧光PCR定量结果和扩增效率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完全溶血的标本对PCR扩增效率的影响最大,如定量值为4×103拷贝/ml的低拷贝完全溶血标本,MNR法测定结果为2.21×103拷贝/ml,PEG法为1.02×103拷贝/ml,碱性直接裂解法的定量值为阴性,临床自然溶血较重的标本对荧光定量检测影响较小,脂血和黄疸标本对荧光定量PCR扩增效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实际定最值无明显影响;其中,MNR法在不同标本的定量重复性和荧光PCR扩增效率最好,碱液直接裂解法较差.酚.氯仿提纯法虽然获得较高的扩增效率,但存在大约有1个数量级的核酸丢失.结论 基于MNR核酸提取方法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对不同的临床标本均可获得较好的扩增效率、敏感性和重复性,操作简便、快速且无核酸丢失和污染,适合临床检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铜陵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分析该地区不同基因型别与肝功能损害、病毒复制水平及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探讨不同基因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法(RDB)对铜陵地区228例HBV阳性感染者的血清分别进行HBV基因型分型、HBV载量以及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和肝功能等的检测,并结合其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228例患者的血清样本中,226例样本成功分型,其中B型54.4%(124/228)、C型37.3%(85/228)、B/C混合型7.5%(17/228),2例未检出,占0.09%。不同HBV基因型患者间年龄、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肝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HBV载量明显高于B型及B/C混合型(P0.01)。结论铜陵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以B型为主,其次为C型和少量B/C混合型;C型感染者HBV载量显著高于B型,C型感染者肝脏损害较B型重,提示HBV基因型可能影响患者体内HBV复制并可能引起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技术对血浆病毒灭活前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浓度进行测定,判断亚甲蓝(MB)光化学法灭活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为临床判断病毒灭活效果提供直接和客观依据。方法用4份已证实为HBV-DNA阳性的血浆,经可见光(>3000LUX)照射不同时间(0、5、10、15、30min)后,用FQ-PCR分别测定这些血浆的HBV-DNA浓度,并与未用MB处理的血浆作比较,判断随照射时间不同,HBV被灭活的效果。结果4份HBV-DNA阳性患者的血浆未经处理时,其病毒核酸浓度分别为5.6×107、3.2×106、1.8×106和3.5×105拷贝/ml,加入MB未经照射时HBV-DNA浓度即明显下降(P<0.05),可见光照射5min后HBV-DNA浓度分别下降为未经任何处理时的浓度的15.89%、11.56%、4.39%和1.23%。随照射时间的延长,病毒核酸浓度逐渐下降,照射30min后,HBV-DNA浓度均下降为零。结论用MB加光照30min处理,可达到将血浆乙肝病毒灭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