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脑脊液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颅高压症状和脑膜炎症状突出,脑脊液细胞数多呈中等程度升高,细胞学为混合细胞反应,生化政变为糖低、氯化物低、蛋白增高。结论脑脊液的变化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长期不间断的治疗是预后关键。  相似文献   

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5):461-463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及时诊治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尤其是细胞学动态变化资料。结果:3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多亚急性起病,以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中度升高,葡萄糖、氯化物中度减低,脑脊液细胞学细胞数多中度升高,早期为混合细胞反应,嗜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较慢,可稳定在1个月以上,正规抗结核治疗后多数好转,发病2周内接受抗结核治疗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其他患者。结论:对于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早期确诊困难的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对于其鉴别诊断和治疗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脊液呈混合细胞反应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及与其它疾病鉴别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548例不同疾病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采用粟氏细胞分类计数法计数患者不同病程时间的脑脊液细胞,并对其中73例呈混合细胞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3例脑脊液呈混合细胞反应的病例中结核性脑膜炎55例,阳性率87.3%(55/63),病毒性脑膜炎7例,阳性率3.5%(7/202),隐球菌性脑膜炎3例,阳性率100.0%(3/3),化脓性脑膜炎2例,阳性率4.8%(2/42),脑膜癌2例,阳性率8.7%(2/23),免疫性炎症2例,阳性率2.7%(2/74),其他疾病2例,阳性1.5%(2/131).病毒性脑膜炎呈混合细胞反应多在发病3 d以内,最长达7 d;隐球菌性脑膜炎呈混合细胞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在早期呈中性粒细胞反应,在短期治疗后才会出现混合细胞反应;非感染性疾病呈混合细胞反应时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较少,脑膜癌还可找到恶性细胞.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呈混合细胞反应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但仍需结合病史、病程作出判断,且脑脊液细胞学动态观察的鉴别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结核性脑膜炎病人临床症状体征的普遍性及个体特征、头颅MRI、脑脊液细胞学的改变。方法 对结核性脑膜病人发病的不同阶段进行了临床、头颅MRI、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观察。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病人随着病程的延长临床症状体征复杂多变,头颅MRI有明显异常,脑脊液细胞学有显著改变。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性粒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为主的混合细胞反应,不是否定结核性脑膜炎的指针。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5,(11):1491-1493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及诊断特点,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对15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亚急性、慢性起病133例(85.81%),合并颅外结核病灶140例(90.32%);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89.68%),头痛(76.77%),恶心、呕吐(61.94%),脑膜刺激征阳性(63.87%);脑脊液检测显示细胞数(81.74%)轻中度增高、蛋白增高(87.06%)、糖(85.81%)及氯化物(87.06%)降低;脑脊液细胞学呈混合细胞学反应128例(82.58%);脑脊液结核菌培养阳性15例(9.68%),抗酸染色涂片阳性32例(20.6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测缺乏特异性,病原学检出率低,早期诊断困难。脑脊液混合细胞学反应高度提示结核性脑膜炎可能。  相似文献   

6.
白敏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171-171
目的:讨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学(CSF)变化及特点。方法:30例病人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采用脑脊液细胞学玻片离心沉淀法收集细胞,经MGG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全部病例脑脊液细胞学均有异常。结论:初诊时,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细胞比例占优势较多,随病程进展出现不同的混合细胞反应,治疗有效者中性粒细胞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6):561-563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特点在耐药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运用玻片离心沉淀法收集细胞,瑞吉染色,油镜下进行细胞分类,对30例耐药结脑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分类特点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以评估治疗效果并指导治疗。结果:耐药结脑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均有升高。早期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大多数单耐药、多耐药结脑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呈混合细胞学反应,随病情好转,单核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增多,迅速变成以淋巴细胞为主,但是耐多药、泛耐药的结脑患者的脑脊液多数长期为混合细胞学反应,至患者死亡仍未见明显好转。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操作简便,其结果能直接反映脑脊液的免疫反应状态,有一定特异性,对耐药结脑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进  郭振平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2):1498-1499
目的:根据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脑脊液细胞学改变,尽早明确诊断。方法:对2007年4月~2008年4月收治的15例早期脑脊液细胞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多以低热为主,脑脊液细胞表现细胞数、蛋白升高,糖、氯化物下降;脑脊液如未经多次检验,其改变可不典型,但脑脊液细胞学早期观察,早期可见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并可见淋巴细胞、激活单细胞^[1]。结论:脑脊液细胞学的早期监测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快速诊断,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癌等鉴别,并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判断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临床医生认识基本一致,即以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细胞反应为主。但应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作为对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转归和疗效判定进行动态监测的客观指标,尚末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选择我科2007年5月-2009年12月对结核性脑膜炎50例并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资料进行总结,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多项指标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aid,CSF)常规、生化检测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结脑的诊断以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动态分析80例结脑患者治疗前、后CSF常规、生化、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及检测结果.结果:结脑患者治疗前CSF开放压力高(87.5%).治疗后压力升高率下降明显,差异具极显著性意义(P<0.01);多数结脑患者治疗前CSF常规镜下清晰透明(87.5%),经治疗后差异对比不明显(P>0.05);治疗前,多数结脑患者CSF细胞数总数升高(94.19%);治疗12周下降至25%(P<0.01);结脑患者治疗前CSF.的生化异常率高达90%以上,治疗12周后氯化物和葡萄糖异常率下降(P<0.01),蛋白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典型的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呈以粒细胞增多为主的混杂细胞反应,治疗中期粒细胞逐渐减少,免疫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增多,治疗晚期以激活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粒细胞逐渐消失,治愈后细胞学恢复正常.结论:CSF常规及生化改变异常率高,对结脑患者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估有重要价值;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快速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评价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17 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 例患者中,结核性 脑膜炎 70 例( 59.83% ),病 毒性 脑膜 炎 30 例( 25.64% ),化 脓性 脑膜 炎 10 例( 8.55% ),隐球 菌性 脑 膜炎 6 例 (5.13% ),脑囊虫病 1 例( 0.85%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以混合细胞学反应为主,随着病情的 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但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抗感染治疗后,嗜中 性粒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达到病原学诊断;脑囊虫病可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杀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 少。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过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综合性医院成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价值及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依据和确诊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 1993~ 1998年间住院后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 4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以春秋季好发 ,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多在40岁以下 (占 73 .81% )。以急性起病多见 (71.43% ) ,首发症状以头痛、发热为多数 (占 73.81% ) ,其中有夜间头痛者占 95 .2 4% ,所有患者脑膜刺激征均为阳性。脑脊液中蛋白升高与氯化物降低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与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呈低度负相关。确诊时间越早 ,疗效越好。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需综合考虑发病年龄、起病形式、首发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早期诊断有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26例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 方法 整群选取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26例罕见性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发病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等. 结果 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实验室检查一般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脑脊液检查结果和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有较大的差异,临床诊断该病难度较大;患儿经抗感染、降颅压、肾上腺素、抗惊厥等对症治疗以后,患儿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治疗后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其中合并硬膜下积液1例,癫痫1例. 结论 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研究清楚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以提升治疗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生儿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相关资料,比较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发热持续时间等指标及预后情况,并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大肠埃希菌组脑脊液浑浊及脓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组、病原菌不明组(66.67%vs.20.83%、16.39%,26.67%vs.4.17%、4.92%;大肠埃希菌组白细胞计数、发热持续时间、脑脊液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脑脊液糖水平显著低于及预后不良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组、病原菌不明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白细胞计数>500×106/L.结论:大肠埃希菌感染患儿脑脊液以浑浊、脓性为主,白细胞计数水平显著高,预后差;脑脊液糖浓度低、白细胞计数高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5.
李星  林慧卿  叶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155-156,158
目的探讨小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8例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38例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92.1%)、呕吐(47.4%)、惊厥(42.1%)、脑膜刺激征阳性(44.7%)、前囟紧张(34.2%),治愈27例(71.0%),好转8例(21.1%),转外科治疗3例(7.9%)。治疗前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球蛋白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3.7%和92.1%,高于治疗后的7.9%和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白细胞数、蛋白定量、葡萄糖定量均降低(P〈0.05)。结论小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依赖于脑脊液检查,应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辅以地塞米松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王凤  陶朝荣 《吉林医学》2014,(34):7569-7570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及脑脊液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特征将所有患者分为Ⅰ组(脑神经麻痹,29例)和Ⅱ组(无脑神经麻痹,2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脑脊液常规及生化特征。结果:Ⅰ组CT扫描异常率为96.6%,略高于Ⅱ组的9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高于Ⅱ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脑脊液中Ig G、Ig M、Alb含量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常伴有脑神经损害,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该疾病的临床及脑脊液特征,及早诊治,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加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4HRZE(S)/4HRZE/4HRE方案抗结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加鞘内注药,然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2周和8周时2组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数和脑脊液压力下降的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与脑脊液负流量置换加鞘内注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脑脊液负流量置换加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提高疗效,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病情程度和疾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135例脑膜炎患者,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组)50例,病毒性脑膜炎(病毒组)45例,细菌性脑膜炎(细菌组)40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采用酶显色检测法检测AD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核组患者根据全身性炎症反应程度进行分组,分为未合并败血症组、合并轻度败血症组和合并重症败血症组,比较三组ADA水平,分析脑脊液ADA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病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结核组脑脊液ADA水平明显高于病毒组、细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重症败血症组ADA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败血症组和合并轻度败血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9周ADA水平显著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预后不良组ADA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 脑脊液ADA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病情和疾病预后的预测方面具有可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唐礼新  张原琪 《中外医疗》2011,30(31):19+21-19,21
目的探讨脑脊液蛋白测定在脑膜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在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78例患者的脑脊液总蛋白,在罗氏INTEGRA400生化仪上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结果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蛋白明显高于非脑膜炎病人。结论发现脑脊液蛋白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邹永红  陈志成  方毅敏 《医学综述》2009,15(15):2376-237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在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前均长期服用激素。血清白蛋白下降6例(6/15),低钠低氯血症6例(6/15),蛋白尿12例(12/15)。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9/15),蛋白定量升高15例(15/15),糖降低14例(14/15),氯化物降低13例(13/15),白细胞计数升高13例(13/15)。腺苷脱氨酶定量升高7例(7/10),ATA-IgG阳性5例(5/15),聚合酶链反应阳性2例(2/8),抗酸杆菌涂片阳性0例(0/15),抗酸杆菌培养阳性2例(2/15)。结论脑脊液中发现抗酸杆菌是确诊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可靠依据,但阳性率低。对无病原微生物证据的SLE患者是否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