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远  黄韵洁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6):1200-1201
目的:观察早期真性低度近视者戴镜足矫或欠矫对近视发展程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研究2010-07/2011-08来院就诊的50例100眼8~12岁在校学生,近视度-1.00~-2.00D。分为两组,均用睫状肌麻痹剂作医学验光,第1组50眼患者近视度-1.55±0.37D,戴镜足矫;第2组50眼患者近视度-1.50±0.48D,戴镜欠矫。将两组患者1.5a后的近视增长结果进行比较,应用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近视增加的程度。 结果:第1组患者近视增加-0.75±0.43D,第2组患者近视增加-1.55±0.27D,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对于欠矫的患者近视增长较快,近视在-1.00D以上者看远应戴足矫眼镜,以提高视网膜上成像质量,其近视程度的发展也较戴镜欠矫者减少。  相似文献   

2.
近视回归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观察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防治作用。方法:随机选取52例在我院视光中心就诊的年龄在9~18岁近视患者配戴近视回归镜作为治疗组,观察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变化情况.并与52例年龄及屈光度相似的近视患者配戴框架眼镜作为对照组,观察时间12mo。结果:治疗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38例(76眼)有效率73.1%,对照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18例(36眼)有效率34.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39例(78眼)有效率73.6%,对照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10例(20眼)有效率19.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值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有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3.
虚焦镜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虚焦镜控制近视发展的作用。方法门诊随机选取轻、中、高度近视患者260例配戴虚焦镜作为治疗组,年龄7~20岁,观察近视发展情况及每天配戴虚焦镜时间与疗效的关系,并与200例年龄及屈光构成相似的近视患者对照。两组病人均观察2~4年。结果戴虚焦镜组总有效率83.1%,共有140眼近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占本组总眼数26.9%,其中屈光度增加<0.50D 者52眼,0.50D~1.00D 者62眼,>1.00D 者26眼; 对照组共有240眼近视屈光度增加,占本组总眼数60.0%,其中屈光度增加<0.50D 者88眼,0.50D~1.00D 者98眼,>1 00D 者54眼,两组问有显著差异(P<0.005)。治疗组每天戴虚焦镜1小时、2小时、3小时的疗效比较, 其差异有显者性(P<0.05)。结论虚焦镜有明显控制学生近视发展的作用,每天戴镜时间越长,控制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配戴青少年控制近视多焦点镜片和单光镜片对控制近视发展程度的价值.方法 将8-14岁在校近视学生分为2组,第1组43例(86只眼)配戴青少年控制近视多焦点镜片,第2组39例(78只眼)配戴单光镜片,两组学生均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快速散瞳验光配镜,1年后再次用同样方法验光配镜,应用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学生1年内近视增长的程度.结果 第1组学生平均1年增长(-0.36±0.28)D,第2组平均1年增长(-0.98±0.15)D,P<0.01.结论 配戴青少年控制近视多焦点镜片能减缓近视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青少年单纯性近视配戴欠矫与全矫单焦点框架眼镜后的近视进展情况.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5年9月至2010年10月配戴单焦点框架眼镜的的单纯性近视青少年患者152例(304眼),≥13岁者常规综合验光,<13岁者以托吡卡胺眼液散瞳验光,次日复光.确定全矫度数后,在全矫基础上减少-0.25~0.50 DS为欠矫度数,试戴欠矫与全矫镜片后,自选欠矫组或全矫组,按国家标准配装眼镜,每隔半年验光观察一次,凡等效球镜度变化≥-0.50 DS者更换镜片.结果 欠矫组67例,全矫组85例.以等效球镜度统计,第1年、第2年、第3年欠矫组近视平均进展分别为-0.47 DS、-0.58 DS和-0.57DS,平均年进展-0.54 DS;全矫组分别为-0.56 DS、-0.43 DS和-0.23 DS,平均年进展-0.41 DS.随时间改变,两组近视度数增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全矫组近视度数增长较欠矫组慢.结论 青少年单纯性近视配戴全矫单焦点框架眼镜近视进展慢,能较好地恢复视觉生理.  相似文献   

6.
孙江红  李毅 《眼科研究》2007,25(6):462-464
目的 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近距离阅读附加的双焦点眼镜后,是否能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方法 随机抽取年龄在18周岁以下配戴近距离附加双焦点眼镜的近视青少年52人104眼,分别检测戴镜1年后和2年后的屈光度,并将其变化量与101人202眼年龄相似的配戴单焦点普通近视眼镜的近视患者1年和2年后的屈光度变化量相比较;同时将配戴双焦点眼镜患者第2年与第1年的增幅相比较,分析比较其屈光度的变化.采用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配戴双焦点眼镜的青少年组的近视增长第1年平均为-0.55 D,第2年平均为-0.41 D,标准差分别为0.37和0.49;配戴单焦点普通近视镜的青少年组的近视增长第1年平均为-0.85 D,第2年平均为-0.93 D,标准差分别为0.31和0.68.两组患者第1年和第2年近视度数增长幅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7.092 2,7.983 4.P<0.01);配戴近距离阅读附加双焦点眼镜的近视青少年近视增长速度明显低于配戴单焦点普通近视眼镜的近视青少年患者.而且配戴双焦点眼镜组第2年近视增长低于第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25,P<0.05).结论 近距离阅读附加的双焦点眼镜能较好地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7.
少年儿童近视的长期角膜塑形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长期角膜塑形术降低近视度和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观察47例7~18岁少年儿童近视患者,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5年间的屈光度、视力、眼轴长度、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以及裂隙灯下角结膜的改变,并与同时期配戴框架眼镜的中小学生近视患者2年的眼轴变化进行比较。其中33例66眼采用夜戴方式(夜戴组),近视度-1.00D~-5.25D,平均-3.54±0.82D,14例28眼采用日戴方法(日戴组),近视度-5.50D~-9.00D,平均-7.53±0.99D。结果5年期间近视降低度和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增大值夜戴组分别为-2.69D~-2.82D和0.22mm~0.30mm,日戴组分别为-1.73D~-3.54D和0.13mm~0.24mm。与戴镜前比较,眼轴长度增加夜戴组自第3年起,日戴组自第4年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期配戴框架眼镜组的2年的眼轴增长可达角膜塑形术的2倍以上。夜戴组裸眼视力提高至≥0.6的比例可达55.8~63.2%,≥0.8的比例可达43.8~49.3%。夜戴组与日戴组戴镜5年角膜厚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观察期间未见严重角结膜并发症。结论科学规范的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持续有效降低近视度,显著提高裸眼视力,并有效控制眼轴的增长。长期戴镜对角结膜未产生明显影响,安全性亦较高。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近视综合验光与散瞳验光屈光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诊12~16岁青少年近视在应用综合验光仪验光与美多丽散瞳后验光,其结果的比较及临床意义。方法:在我院2009-01/09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200眼初诊患者,年龄12~16(平均14.5)岁,其中男80眼,女120眼。近视在0.50~4.50DS,散光在0.50~2.00DC,对其进行基础检查,排除眼病。将综合验光仪验光得出的结果和美多丽P散瞳后插片验光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综合验光仪验光者屈光度的均值为-1.68±0.80D,美多丽P散瞳后插片验光者屈光度的均值为-1.54±0.80D,综合验光仪验光得出的结果比美多丽P散瞳后插片验光得出的结果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诊的12~16岁青少年近视患者,临床中还要广泛地应用美多丽P散瞳验光,比小瞳下综合验光仪验光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9.
LASE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胜  魏蓉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242-224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的疗效、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在我院行LASEK治疗的184例367眼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结果:随访时间>0.5a,367眼90.5%的眼与预期矫正水平的误差范围在±0.50D内,98.6%的眼的误差范围在±1.00D内,效率指数为0.96,安全指数为1.02。轻度组(<-3.00D)42眼,100%的眼与预期矫正水平的误差范围在±0.50D内,效率指数1.02,安全指数1.04;中度组(-3.00~-6.00D)123眼,95.1%的眼与预期矫正水平的误差范围在±0.50D内,100%的眼的误差范围在±1.00D内,效率指数0.98,安全指数1.02;高度组(>-6.00D)202眼,89.2%的眼与预期矫正水平的误差范围在±0.50D内,94.8%的眼的误差范围在±1.00D内,效率指数0.88,安全指数1.00。并发症6例,其中4例2级haze,1例开角型青光眼,1例屈光回退,所有病例中央角膜厚度与术前预计相近,角膜地形图均无圆锥角膜表现。结论:LASE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周边视力控制技术对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05/12在嵊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99例198眼近视青少年(12~18岁)按检查时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周边视力控制技术组,配戴具有矫正周边视网膜远视离焦功能的特制镜片;对照组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配镜后每3mo复查,必要时更换同类镜片并记录患者的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结果:观察18mo,各组治疗前后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组治疗前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近视增长量为-0.65±0.65D,眼轴增长量为0.23±0.22mm,对照组近视增长量为-1.17±0.50D,眼轴增长量为0.41±0.17mm,两组近视增长量及眼轴增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与框架眼镜对高度近视和散光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惠州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与小儿眼科门诊验配RGPCL且连续配戴1个月以上并在配戴RGPCL前连续配戴框架眼镜1个月以上的患者41例(75眼),其中高度近视眼38眼(高度近视组),高度散光眼37眼(高度散光组)。分别比较2组组内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效果。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41例(75眼)均成功验配RGPCL。高度近视组配戴RGPCL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5.02±0.16,而配戴框架眼镜BCVA为4.9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04,P=0.001),其中13眼BCVA在配戴RGPCL后提高2行至2行以上,1眼视力下降。高度散光组配戴RGPCL的BCVA为4.95±0.10,而配戴框架眼镜的BCVA为4.83±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1,P=0.001),其中12眼BCVA在RGPCL的配戴下提高2行至2行以上。结论:配戴RGPCL在矫正高度近视与散光的视力效果方面优于框架眼镜,具有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远视眼与发生近视的相关性。方法:经常规扩瞳验光后诊断+0.75~+4.00D的远视眼儿童122例244眼,分戴镜治疗组和非戴镜对照组;每3mo复查常瞳的裸眼、戴镜视力和显性屈光状态1次,每年常规扩瞳验光1次;应用复方托吡咔胺滴眼液作睫状肌麻痹剂,滴眼共6次,滴最后1次40min后检影验光;连续3a观察屈光状态的演变。结果:戴镜组7,8,9岁的平均远视度分别是+1.66D,+1.71D和+1.65D,非戴镜组7,8,9岁的平均远视度分别是+1.28D,+1.08D和+1.10D;观察满3a时,戴镜组年均下降远视度分别是+0.26D,+0.26D和+0.31D,发生近视分别有2眼(4.8%),1眼(2.5%)和4眼(10.0%);非戴镜组年均下降远视度分别是+0.58D,+0.59D和+0.66D,发生近视分别有18眼(42.9%),24眼(60.0%)和33眼(82.5%)。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戴镜矫治远视眼儿童的远视屈光度比不戴镜矫治的下降慢,近视的发生率比不戴镜矫治的明显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在控制或减缓不同屈光度青少年近视发展作用方面的差异。方法:选用美国欧普康视角膜塑形镜(OK contact lens),屈光度为-1.00~-5.00DS(等效球镜)、散光度≤-1.50DC的169例316眼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矫正后,依据屈光度平均分为4组,Ⅰ组-1.00~-2.00DS,Ⅱ组-2.25~-3.00DS,Ⅲ组-3.25~-4.00DS,Ⅳ组-4.25~-5.00DS,在6,12,24mo后,根据裸眼视力≥1.0和≥0.8的患者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6mo后:Ⅰ组和Ⅱ组的裸眼视力≥1.0分别为100%和96.2%,Ⅲ组≥1.0的93.6%,Ⅳ组≥1.0的88.6%。在配戴12mo后:Ⅰ组≥1.0的87.3%,≥0.8的12.7%;Ⅱ组≥1.0的84.8%,≥0.8的15.2%;Ⅲ组≥1.0的77.2%,≥0.8的22.8%;Ⅳ组≥1.0的70.9%,≥0.8的29.1%。在24mo后:I组≥1.0的59.5%,≥0.8的15.2;Ⅱ组≥1.0的54.4%,≥0.8的19.0%;Ⅲ组≥1.0的53.2%,≥0.8的13.9%;Ⅳ组≥1.0的45.6%,≥0.8的10.1%。结论:角膜塑形术在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效果与配戴患者的屈光度增加成负相关,在中低度组配戴患者中,控制或减缓近视发展的效果优于高度组,因此对于早期中低度近视的青少年可以选择角膜塑形术,角膜塑形术在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方面具有起效快、无创性及塑形可逆的优点,在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方面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陈耀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8):1553-1554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足矫或欠矫配镜的近视发展程度。

方法:选取2008-01/2012-09在我科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32例264眼。分为足矫与欠矫两组,足矫组给予完全矫正并要求配镜后常戴,欠矫组给予低矫-0.25~-0.50D。每隔6mo复查,随访12mo对比两组患者近视屈光度。

结果:足矫组与欠矫组相比,6mo时两组间平均近视度无明显差异(P=0.0693); 12mo时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3)。

结论:足矫并且常戴镜患者的近视发展相对较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非球面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 idgas-permeable contactlens,RGPCL)矫正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03/2009-12验配非球面高透氧性RGPCL的特殊屈光不正的患者53例99眼,分为:(1)高度近视组6眼;(2)高度散光8眼;(3)屈光参差组15眼;(4)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组(近视≥-6.00D或散光≥-2.00D)10眼;(5)高度近视+高度散光+屈光参差组8眼;(6)圆锥角膜组(确诊为圆锥角膜的患者)48眼;(7)混合散光2眼;(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角膜屈光手术后)2眼。观察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定期复诊,记录矫正视力、镜片配适及配戴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戴框架镜(试镜架)的等效球镜度数为(-8.10±5.38)D,而RGP度数为(-6.50±4.13)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7.499,P<0.01)。戴RGPCL后的视力矫正视力(LOGMAR)为(0.02±0.09),低于戴框架镜的最佳矫正视力(0.14±0.20)。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t=7.03,P<0.01);戴镜3~6mo后,出现10眼角膜上皮擦伤,3眼镜片丢失。结论:应用非球面RGP可矫正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其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眼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后对 AC/A 的不同影响。方法对23例(4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和34例(68眼)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观察1年后两组患者的屈光度和 AC/A 值。结果戴镜1年后,角膜塑形镜组平均屈光度增加了0.35±0.25D ,框架镜组平均屈光度增加了0.82±0.36D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平均 AC/A 值降低了0.83±0.23,框架镜组增加了0.12±0.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减缓青少年的近视加深,降低 AC/A 值,使患者的调节与集合的关系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7.
近视眼戴镜对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戴镜情况对中度近视学生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方法:应用焦度计测量68名中度近视(-3.12~-5.87D)大学生的现戴眼镜度数,采用主观验光法测量应戴镜屈光度数。另选择16名正视(+0.50~-0.50D)大学生作为对照组。然后根据双眼平均等效屈光度的不同,镜片屈光度是否合适,以及戴镜状况分为:(1)正视组;(2)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3)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4)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5)戴镜不合适间断戴镜组。对上述84名大学生采用综合验光仪分别进行眼屈光检查、远近水平隐斜测量,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远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0.31△,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0.35△,-2.16△,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1.72△,-0.98△。近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4.46△,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2.80△,-0.48△,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3.15△,-1.00△。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的远水平隐斜显著大于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和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P<0.05),但与正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近视间断戴镜组近水平隐斜显著高于正视组和近视持续戴镜组(P<0.05)。结论:中度近视眼配戴合适眼镜并持续戴镜后,其远、近水平隐斜等调节和辐辏参数渐趋正常,有利于恢复调节与集合功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近视儿童青少年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表相关指标和睑板腺的变化,探讨和评价角膜 塑形镜对其眼表和睑板腺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过 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儿60例(60眼)作为塑形镜组,配戴普通框架眼镜患儿60例(60眼)作为 框架镜组,2组均在戴镜前,戴镜后1、3、6、12个月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同时使用 眼表综合分析仪测得下泪河高度、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角膜染色评分(CSF)、红外线 睑板腺图像等眼表指标,比较2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总结戴镜后不同时间点指标变化的规律。戴镜 前后各值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2组在OSDI评分、下泪河高度等方面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2组不同时间的NI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6.581,P=0.018;F时间=50.152, P<0.001),塑形镜组戴镜前后NIBUT不完全相同(P=0.02),并且在戴镜后6个月和12个月明显缩短, 与框架镜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均P<0.05),且与组内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组不同时间的CS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945,P=0.134;F时间=68.151,P<0.001)。塑 形镜组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较戴镜前增多,评分均高于框架镜组(χ2 =19.511,P=0.013),但各时间 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不同时间的睑板腺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2.152, P=0.144;F时间=80.151,P<0.001)。塑形镜组戴镜后1、3、6个月睑板腺总积分与戴镜前相比稍有增 多,但与框架镜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后12个月的上睑板腺评分和睑板腺总评分明显增高, 与框架镜组相比、与同组戴镜前及戴镜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睑板腺评 分无明显变化。结论: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是相对安全的,短期不会引起不适感和降低下泪河高度, 但是会降低泪膜的稳定性和增加角膜上皮损伤。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儿童青少年睑板腺功能有潜 在影响,其中上睑板腺首先出现形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随访2 a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验配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2 a以上,并按时复查者110例(206眼)纳入研究,按照近视度数和角膜曲率高低分为低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数≤-3.00 D)和中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数>-3.00~-6.00 D)、低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43.0 D)和高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43.0~46.0 D)。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 a、2 a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 a、2 a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039±0.080)logMAR、(0.029±0.070)logMAR、(0.025±0.090)logMAR、(0.016±0.050)logMAR、(0.300±0.830)logMAR,与戴镜前(0.710±0.280)logMAR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在戴镜后1 a、2 a与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在戴镜后1 a、2 a分别为(38.75±0.35)D、(39.96±1.96)D,与戴镜后1个月[(40.04±0.14)D]、3个月[(39.75±2.05)D]、6个月[(39.18±1.06)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在戴镜后1个月[(41.98±1.09)D]、2 a[(40.85±2.20)D]与戴镜后3个月[(41.47±1.09)D]、6个月[(41.02±1.12)D]、1 a[(40.63±1.13)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在规范验配、严格复查下,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有效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