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RK与LASIK治疗单纯性近视术后散光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PRK与LASIK治疗单纯性近视术后产生散光的原因及变化规律。方法 对屈光度-1.25D-8.00D的单纯性近视385眼分别行PRK(201眼)及LASIK(184眼)手术,随访1年。结果 PRK与LASIK术后散光度逐渐减小或消失。术后各时期平均散光度PRK组均大于LASIK组,1周,1,3月有显著性差异,6,12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RK术后产生散光主要与角膜的损伤修复反应有关,而  相似文献   

2.
LASIK矫治儿童高度复性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LASIK联合散光MASK盘 (M盘 )矫治儿童高度复性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 使用Summit公司的SVSApexPlus准分子激光系统、MASK盘 (M盘 )及Moria公司的板层刀 ,对 2 1例 7~ 1 5岁患儿 2 3只高度复性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眼行LASIK手术 ,术后托百士、艾氟龙眼液点眼。随访时间 1 2个月。结果 术前球镜均值 :-9 1 0± 3 3 7DS ( -4 5 0~ -1 7 2 5DS) ,柱镜均值 :-2 3 7± 0 47DC ( -1 2 5~ -4 5 0DC)。裸眼视力均值 :0 0 7± 0 0 4( 0 0 4~ 0 1 ) ,矫正视力均值 :0 5 1± 0 3 1 ( 0 1~ 1 0 )。术后 1 2月球镜均值 :-1 1 0± 1 1 5DS ( +0 5 0~ -3 2 5DS) ,柱镜均值 :-0 1 0± 0 1 4DC ( +0 2 5~ -1 2 5DC)。裸眼视力均值 :0 5 8± 0 41 ( 0 2~ 1 0 ) ,矫正视力均值 :0 67± 0 40 ( 0 3~ 1 2 )。结论 LASIK矫治儿童高度复性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是安全、有效的 ,且可预测性及稳定性均较好。这一手术的开展为不能耐受戴镜的高度复性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眼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3.
LASIK治疗高度复性近视散光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高度复性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稳定性。方法 采用 Com pak- 2 0 0型准分子激光机和 SCMD可调式微型角膜刀对 42例 6 3眼高度复性近视散光进行手术 ,并随访半年以上 ,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度和散光轴夹角的变化。结果 术后 6个月与 12个月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 0 .86± 0 .2 5和 0 .89± 0 .2 7,裸眼视力≥ 0 .5者分别为 95 .2 %和 92 .5 % ,平均散光度为 - 1.31± 0 .5 3和- 1.2 5± 0 .5 1,散光度及角膜散光矫正比例分别为 5 3.9%和 45 .7% ,与术前相比散光轴变化平均为 10 .32°±15 .90°。结论  L ASIK矫治高度复性近视散光安全、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4.
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120例234眼近视散光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2mo,比较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12mo,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108例213眼(91%),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112例222眼(94.8%),散光残留平均为-0.52D。结论:LASIK治疗近视散光效果好,稳定性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LASIK治疗高度散光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LASIK治疗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 比较应用LASIK治疗高度散光眼(A组,137眼)和低度散光眼(B组,140眼)的术后效果.随访1 a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以及手术前后散光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 术后1 a,术后UCVA≥术前BCVA分别为A组132眼(96.4%),B组140眼(100%);术后UCVA≥0.8和≥1.0者.A组分别为134眼(97.8%)和126眼(92.0%),B组分别为137眼(97.9%)和133眼(95.0%);术后UCVA较术前8CVA提高≥1行者,A组51眼(37.2%),B组17眼(12.1%).A组和B组术前散光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散光在±0.50 D以内眼所占比例分别为116眼(84.7%)和123眼(87.9%);术后2组散光轴位偏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系统行LASIK治疗高度散光眼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视觉矫正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不同切削模式LASIK治疗中高度复性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应用美国雷赛LSX准分子激光机(5.3版)进行LASIK手术,常规球柱切削模式组(23只眼),术前平均裸眼视力(UCVA):0.15±0.09,球镜度数:(-4.40±2.07)D,柱镜度数(-2.42±0.47)D,随访时间(6.04±3.74)月;椭球切削模式组(33只眼),UCVA:0.13±0.05,球镜度数(-5.43±2.26)D,柱镜度数(-2.71±0.76)D,随访时间(6.91±5.10)月.结果 两组术后UCVA分别为1.11±0.17和1.05±0.10,球镜度数(-0.17±-0.77)D和(-0.18±0.89)D,柱镜度数(-0.62±0.39)D和(-0.64±0.68)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Q值:0.60±0.35和0.29±0.5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 两种切削模式治疗中高度复性近视散光疗效确切、稳定,椭球型切削模式术后Q值更容易维持术前负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个性化波前引导的LASIK矫正中、高度散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76例(145只眼),随机分为波前组和对照组:波前组39例(73只眼),对照组37例(72只眼);两组性别,散光度数大致相同。波前组行波前和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对照组行普通LASIK,对比观察两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时,波前组裸眼视力1.0以上者为69只眼(94.5%);对照组为63只眼(87.5%)。波前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比例为36只眼(49.3%),对照组为19只眼(26.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当瞳孔直径为6mm时,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平均增幅为107%,波前组平均增幅明显小于对照组,为4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16只眼(22.2%)暗环境下有眩光主述,波前组有5只眼(6.8%),两组眩光症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引导与虹膜识别相结合的LASIK在治疗近视散光时,矫正的精确性明显优于常规LASIK,视觉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飞秒激光制瓣LASIK矫正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高度散光患者53例(76眼)(柱镜≥-2.0 D),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术前检查和术后3个月的检查结果,将术前和术后的屈光度转化为屈光度的极值参数,对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估,数据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平均球镜度为(+0.37±0.50)D,平均柱镜度为(-0.57±0.44)D。等效球镜度和术前预留等效球镜度之间的偏差是(+0.18±0.48)D,散光欠矫了(0.30±0.43)D(t=6.17,P<0.01),手术诱发的平均柱镜旋转量是(0.09±0.34)D(t=2.22,P<0.05),预期矫正等效球镜度和实际矫正等效球镜度之间显著相关(R2=0.96)。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矫正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短期疗效确切,预测性好,但散光有轻度的欠矫,柱镜发生了轻微的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散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德国视明(SCHWIND)公司第六代爱丽丝 (ESIRIS)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 35例 (4 7眼 )中高度散光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 9个月 ,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 :术后随访 9个月 ,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纠正视力(BCVA)者占 4 6 .8% ,散光度数在± 1.0 0D以内者占 91.5 % ,残留散光平均为 - 0 .5 6D ,散光矫正者占 79.4 %。术前与术后结果行t检验显示 ,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预测性佳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43例(79眼)高度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患者,屈光度为-6.0~-15.5D,散光为-2.0~-5.0D。结果:术后随访6mo,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者占91%,屈光度在±0.75D以内者占86%,残留散光平均为-0.45D。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伴中高度散光,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前瞻性研究修正Kappa角的LASIK的可行性,为临床上近视患者行LASIK选择激光切削的手术中心定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修正Kappa角LASIK组(A组:30例60眼)及常规LASIK组(B组:30例60眼),测量术后6个月激光切削偏心量,并观察其对术后视力、波阵面像差以及视觉质量的影响.结果 偏心量≤0.5 mm者A组为71.67%,B组为50.00%;0.5~1.0 mm者A组为16.67%,B组为31.66%;≥1.0 mm者A组为11.66%,B组为18.34%,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丢失≥1行者A组为3.3%,B组为30.0%;最佳矫正视力丢失≥2行者A组为3.3%,B组为15.0%,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组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0.29±0.09和0.40±0.1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眼球总像差差异不明显.结论 修正Kappa角的LASIK切削偏心量低于常规LASIK,可有效地减少LASIK术中激光切削中心的偏移量、减少偏心切削引起的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以及波阵面像差等,从而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是LASIK较理想的一种激光切削定位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52例(101眼)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患者,球镜度-10.00D~-14.00D,散光-0.50~-4.50DC。结果术后1天、1、3、6月裸眼视力与术前预期最佳矫正视力符合率分别为78.2%、85.1%、92.1%、87.1%;术后6个月,实际矫正屈光度与术前预期矫正符合率球镜93.1%、柱镜87.1%。结论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视力恢复快,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常规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ISIK(简称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其中散光度数≥-2.00 DC作为入选对象共82例(163只眼).其中选择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42例(83只眼),散光(-3.55±1.09) DC;接受常规LASIK术者40例(80只眼),散光(-3.47±1.23) DC.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的检查和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 (1)术后7 d、1个月、6个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视力分别优于常规LASIK术者(P<0.05).(2)角膜地形图查残余角膜散光度:波前像差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35±0.24) DC、(-0.42±0.13) DC、(-0.51±0.19) DC;常规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75±0.28) DC、(-0.92±0.23) DC、(-1.21±0.21) D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波前像差组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均呈增加趋势,以彗差和球差增加为主.波前像差组在总高阶像差(HOAROM)、30°三叶草(Z6)、垂直彗差(Z7)和水平彗差(Z8)高阶像差的改变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4)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波前像差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较常规LASIK能更好地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使患者术后角膜残余散光更少,高阶像差的增加更少,视力恢复更理想,视觉质量更佳,患者的满意度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LASIK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切削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后的视功能、角膜非球面形态(Q值)情况,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对16名患者(32眼)使用非球面切削程序以及18名患者(36眼)使用标准切削进行LASIK手术,记录所有手术眼术前、后视力,屈光度、Q值以及术后眩光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mo所有手术眼视力矫正均满意,非球面切削组与标准切削组之间屈光度无差别(P>0.01);但非球面切削组与标准切削组比较其术后角膜更倾向于长椭球形,Q值(0.19±0.26)明显低于标准切削组Q值(0.88±0.52)(P<0.01),术后眩光发生率较标准切削组更低(P<0.05).结论:使用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切削行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均是安全有效的,但采用非球面切削由于能够更好地维持角膜形态,与标准切削比较其术后视觉质量更好,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