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解毒益肝汤为主治疗重症肝炎2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慢性重症肝炎具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常在起病 10日以上发生 ,病程较长 ,可达数月 ,易导致肝昏迷或肝肾综合征 ,或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我科近来收治多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扶正药 ,取得较好疗效 ,总结如下 :  一、临床资料   6 1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 ,均有慢性乙肝或丙肝病史 ,诊断符合 2 0 0 0年 9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修订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3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7例 ,其中乙型重症肝炎 2 9例 ,丙型重症肝炎 4例 ,乙型重症肝炎中合并甲肝 5例 ,合并戊肝 3例 ,平均年龄 4…  相似文献   

3.
茵虎汤为主治疗重症肝炎2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从痰从瘀论治淤胆型肝炎8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榴 《四川中医》2002,20(1):30-31
根据祖国医学痰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及其相关理论,自拟化痰祛瘀汤(二陈汤加赤芍、大黄、茵陈、紫郁金)从痰从瘀治疗淤胆型肝炎,对消除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2.77%。  相似文献   

5.
蒋耀曦 《河北中医》1992,14(5):24-26
重症肝炎为内科常见疑难病,在临床中根据轻重缓急,应在短时间内做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药治方圆,则病速愈。现将治疗的典型医案选录四则,谈谈肤浅管见。错谬之处,敬请指正。黄疸(急性重症肝昏迷) 李某,男,33岁。1988年1月8日诊。7天前自觉身热,近2天突然体温40.2℃,头重身痛,全身无力,右胁部刀割样疼痛;脘痞腹泻厌油,闻之则吐,吐后肝区肿大。4天未进水食,时有扬手掷脚,肛门灼热胀坠,5日未下大便,小溲色似浓茶。脉濡滑略数,舌质红  相似文献   

6.
重症肝炎辨治述要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周仲瑛 《新中医》2002,34(3):3-6
重症肝炎是因急剧而广泛的肝坏死,肝功能严重损害所致的一种危重病症,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势重,变症多,治疗棘手,死亡率高等特点,本病以黄疸为突出的主症,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急黄”范畴,病机为湿热壅盛,内蕴中焦,由脾胃熏蒸肝胆,疫毒炽盛者,内陷心肝,充斥三焦,多脏受累,且可因热毒内陷,阴气耗竭,邪闭正脱,中医疗法中,辨证论治仍占主导地位,故从清热祛湿,治有主次,清热解毒,当分气血,腑实热结,主以通泄,瘀热相搏,凉血化瘀,利水逐水,缓急有别,热毒内陷,开闭防脱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防治重症肝炎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症肝炎由热毒、瘀毒内陷所致,病候凶险,作者针对急性肝炎阳黄重视清里驱邪,使邪有出路,减轻邪毒伤害和内陷;慢性肝炎瘀黄重视扶正祛邪,延缓病情的逐渐恶化,从而防止重症肝炎的形成,重症肝炎急黄初成,早用凉血救阴、泻火解毒,以延缓病热发展,防止腹水、昏迷等逆症发生,出现神志轻度异常时,当及早、连续、重用安宫牛黄丸等开窍醒神,泻火解毒,为防治神昏逆症的关键。在腹胀尿少时,及早化瘀逐水、泻火解毒,乃防治腹水逆症的要领。  相似文献   

8.
茵陈四君子汤治疗重症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茵陈四君子汤治疗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1例,两组均予以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加用茵陈四君子汤;对照组加用思美泰.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77.4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肝功能改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茵陈四君子汤治疗黄疸指数异常重症肝炎疗效优于思美泰.  相似文献   

9.
肝炎退黄饮治疗126例重症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炎退黄饮治疗126例重症肝炎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刘天胤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何连春黑龙江省中医药职工中专学校吴树有杨卫霞收稿日期:97-08-10重症肝炎的预后常与黄疸的消长密切相关。治疗过程中黄疸消退顺利者,常获治愈。黄疸迟迟不退或急剧增长者,预...  相似文献   

10.
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英 《北京中医药》2008,27(2):85-87
清代温病学家吴又可提倡"客邪贵乎早逐",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截断法可以尽快驱逐客邪,切断恶性因果转换链:逆挽法则针对慢性重型肝炎因虚致邪的病机,尽早采用补肝法以扶正,不致使正气先虚或更虚,巩固未受邪之地,更有助于截断病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内消连翘丸治疗原发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原发干燥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应用内消连翘丸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硫酸羟氯喹治疗,共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对患者进行10 cm视觉模拟量表测定口干、眼干症状,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唾液流率、Schirmer试验及泪膜破碎时间等指标。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早期(4周)口干症状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长期应用口干眼干症状的改善在2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低免疫球蛋白G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内消连翘丸能早期有效改善原发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可不同程度改善患者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12.
逐瘀化痰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附110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用科研方逐瘀化痰口服液治疗经CT确诊的急性脑出血58例(治疗组),并随机与病情相近的52例西医治疗者(对照组)对比,两组均未将极重型脑出血列入,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6.15%,死亡率25%;治疗组总有效率89.66%,死亡率8.62%,有显著差异;在血肿吸收方面,治疗组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总结黄峰教授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黄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常为虚实夹杂之态,即正气不足致虚,实则为湿、热、瘀、毒之邪。注重清热解毒化湿以保肝降酶,活血化瘀通络以抗纤维化,补肾疏肝健脾以增强免疫力,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4.
选符合诊断标准的重型肝炎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照组单予西药治疗,疗程30天。结果:治疗组死亡7人,病死率为21.9%(95%的可信区间为7.6%-36.2%);对照组死亡14人,病死率为46.7%(95%的可信区间为28.8%-64.6%),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X^2=4.2488,P=0.0414);治疗组发生死亡的危险性明显降低(OR=0.32,95%CI=0.11-0.96);治疗组每治疗4人,可较对照组减少1例死亡患者(NNT=4.95%CI=2.05-120.19)。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122例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12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晚期)的经验。全部病例均用基础疗法,部分病例加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中药治疗分为凉血活血解毒扶正组(凉解组)及清热解毒组(清解组)。结果总有效52例,无效70例。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值及就诊时间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凉解组与清解组总的病死率及两组病例早期加与不加HGF的病死率均无差异。中期凉解组加与未加HGF的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清解组加与未加HGF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中期病例凉解组与清解组加HGF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6.
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方法: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制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药、蒲黄、五灵脂)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结果:35例中,痊愈13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4%。结论: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无不良反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血府逐瘀汤方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熊兴江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3026-3031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氏活血化瘀名方,本方证由四逆散方证、桃红四物汤方证合桔梗药证、牛膝药证而成.结合多年来的方证研究体会及血府逐瘀汤临床运用心得,从祖剂药证分析、经典方证阐释以及体质特征研究这3方面阐释血府逐瘀汤方证特征,为方证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拟通脉养心汤加减治疗心绞痛40例,治愈2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血府逐瘀汤,1剂/d;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2.5 mg,2次/周,服药期间避孕.结果 治疗组疼痛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率岛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府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效.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内膜的脂质条纹和纤维粥样斑块的局部微观表现与中医“积证”大致相同,因其发病部位在脉道,可归属于“脉中积”范畴。文章从“脉中积”角度认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阐述了其病理,病因病机,提出了通过先天和后天的调理,以益肾健脾为本,提高人体正气,固护血管内皮,抵御脂质内侵,达到“治病求本”。除涤痰化瘀之外,还强调了软坚散结大法,以抑制斑块发展,逆转斑块结构,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