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MRI影像表现和病理分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其关联性。方法:于2001-01/2003-12选择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骨科医院脊髓型颈椎病住院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脊髓型颈椎病病理阶段的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将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分型细分为5期即椎间盘变性/膨隆期,椎间盘突出症期,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通过对120例不同病理分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MRI影像表现在T1、T2加权像上进行信号分析,将MRI影像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分类,确定为12个观察指标为:①椎板间平行结构消失呈楔形变。②椎间高度变低,椎间隙变窄。③椎间盘夹层样结构消失。④纤维环出现裂隙呈条状高信号。⑤纤维环完整髓核膨隆。⑥髓核信号强度的变化。⑦髓核突出为孤立团块。⑧髓核突出有狭颈相连。⑨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⑩骨赘的形成及其对脊髓的压迫。黄韧带肥厚并对脊髓的压迫。脊髓信号的改变及其变性程度。以得出规律性的结果。统计学设计采用回顾性、成组设计的方法。结果:脊髓型颈椎病的12个MRI观察指标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中都有各自的出现率。①椎板间平行结构消失呈楔形变在椎间盘变性/膨隆期,椎间盘突出症期,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依次为53.3%,73.3%,80.0%,90.0%,90.0%。②椎间高度变低,椎间隙变窄在5期病理分型的出现率依次为76.7%,90.0%,90.0%,90.0%,93.3%。③椎间盘夹层样结构消失的出现率依次为73.3%,80.0%,86.7%,93.3%,93.3%。④纤维环出现裂隙呈条状高信号的出现率为43.3%,66.7%,76.7%,80.0%,86.7%。⑤纤维环完整髓核膨隆在椎间盘变性/膨隆期的出现率为53.3%。⑥髓核信号强度的变化在5期的出现率为73.3%,80.0%,86.7%,93.3%,90.0%。⑦髓核突出为孤立团块在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为86.7%,93.3%,93.3%。⑧髓核突出有狭颈相连在椎间盘突出症期的出现率为86.7%。⑨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在5期的出现率为40.0%,90.0%,96.7%,100.0%,100.0%。⑩骨赘的形成及其对脊髓的压迫在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依次为100.0%,86.7%。黄韧带肥厚并对脊髓的压迫在后4期的出现率为20.0%,30.0%,46.7%,60.0%。脊髓信号的改变及其变性程度在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为100.0%。作者对每1个观察指标在各个临床分期中的出现率进行χ2检验,P=0.0~0.3。结论:①在脊髓型颈椎病不同的病理分型中,有其相对应的脊髓型颈椎病的MRI观察指标出现,其改变和病理分期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②由MRI影像表现可以判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理分型,对治疗方法的11121112选择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1994-07/2002-03在沧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4例,伴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5例。患者34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常规行矢状位及水平位、T1及T2加权像扫描。观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脊髓受压、受损的程度。结果①病变3个节段以上29例,占85%。受累节段椎体前后缘可见低信号突出物。②病变节段硬膜和脊髓受压变形,受累节段前方或前后方压迫脊髓,在水平横断面上显示脊髓弯曲、变扁、凹陷,向前后或两侧移位,矢状纵切面显示颈脊髓呈蜂腰样或串珠样改变。多节段受累者脊髓变细较明显。③脊髓内呈T2高信号即囊变、空洞、软化者9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论证了颈椎的多节段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最终是多节段性的。脊髓受压变形的MRI表现均是脊髓受压应力、张应力和脊髓弹性蠕变的生物力学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帝的4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矢状面及横轴面MRI表现。结果:本组颈椎间盘突出93个,脱出16个,膨出30个,矢状位显示硬膜囊及颈髓前缘受压、椎管狭窄的程度;横轴位显示突出或脱出髓核部位及位置,囊和神经根受压、黄韧带肥厚及椎管、椎间孔狭窄的情况。结论:MRI检查为颈椎间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1994—07/2002—03在沧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34例,伴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5例。患34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常规行矢状位及水平位、T1及T2加权像扫描。观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脊髓受压、受损的程度。结果①病变3个节段以上29例,占85%。受累节段椎体前后缘可见低信号突出物。②病变节段硬膜和脊髓受压变形,受累节段前方或前后方压迫脊髓,在水平横断面上显示脊髓弯曲、变扁、凹陷,向前后或两侧移位,矢状纵切面显示颈脊髓呈蜂腰样或串珠样改变。多节段受累脊髓变细较明显。③脊髓内呈T2高信号即囊变、空洞、软化9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论证了颈椎的多节段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最终是多节段性的。脊髓受压变形的MRI表现均是脊髓受压应力、张应力和脊髓弹性蠕变的生物力学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起病隐匿,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较为严重。晚期神经损伤通常无法逆转。早期诊断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及保障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常规MRI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敏感度较低,是以多参数MRI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日渐得到重视。笔者主要综述了多种多参数MRI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研究情况,为脊髓型颈椎病的诊疗提供医学影像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DT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且髓内无明显T2高信号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分析影像表现和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及FA图。其中约90%(36/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ADC值较正常部位升高(P=0.015),约70%(28/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FA值较正常部位降低(P=0.037)。结论DTI对CSM患者早期脊髓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 MRI颈髓内 2个对称性 T2 高信号影像特点。方法 临床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者 17例 ,对其颈髓内两个眼样 T2 高信号 snake eye sign 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位置以椎体 4 /5、5 /6各5例为最多 ,颈髓腹侧者 6例中 4例有肌力下降 ,无法判定者 5例 ,腹背均涉及者 4例。发病 6个月以内 5例。 13例以上肢症状为主诉 ,snake eye sign位置与临床神经病理检查反映的病变节段一致。结论 MRI对显示脊髓型颈椎病髓内snake eye sign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F)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及其相应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NF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其MRI表现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分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黏液型8例,细胞型4例,纤维型7例。黏液型NF含有较多黏液基质,其中6例病灶中央区细胞排列疏松并见液化区;8例患者T1WI均呈稍高信号,6例T2WI呈"反靶征"表现。细胞型NF细胞成分较多,毛细血管分布均匀,4例病灶的MRI信号及内部强化均相对较均匀。7例纤维型NF病灶中5例中央富含胶原成分,T2WI于相应区域可见"中央纤维瘢痕征"。结论 各型NF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
熊友生  周玉珍  殷明 《新医学》2003,34(12):739-740
目的:探讨感觉障碍平面与颈椎椎间盘突出所致脊髓型颈椎病病灶不符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感觉障碍平面与病灶不符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和结论:全部病例均存在较病灶低的传导束型感觉障碍,64%(23/36)位于T4~T5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感觉障碍平面低于病灶水平的原因除与神经传导纤维排列有关外,尚须考虑供血的解剖学因素。临床遇到感觉障碍平面位于中、上胸段的脊髓压迫症患者需考虑颈段病灶所致,有手术适应证者早期手术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病理类型乳腺化生性癌(MCB)的超声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单发MCB患者,均接受乳腺超声检查,9例接受乳腺MRI;观察不同病理类型MCB超声及MRI表现。结果 22例中,鳞状细胞癌7例(7/22,31.82%),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7例(7/22,31.82%),未分类癌4例(4/22,18.18%),梭形细胞癌2例(2/22,9.09%),低级别腺鳞癌及肌上皮癌各1例(1/22,4.55%)。超声见鳞状细胞癌多呈形状不规则(6/7,85.71%)、边缘不完整(4/7,57.14%)的低回声(5/7,71.43%),纵横比<1(6/7,85.71%);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多为不规则囊实混合回声团块(4/7,57.14%),边缘不完整(4/7,57.14%),后方回声增强(4/7,57.14%);梭形细胞癌、低级别腺鳞癌、肌上皮癌及未分类癌多为不规则形(6/8,75.00%)、边缘完整(7/8,87.50%)的低回声肿块,后方回声各异。2例鳞状细胞癌、3例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2例未分类癌、肌上皮癌和低级别腺鳞癌各1例接受MR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膜瘤MRI征象与病理关系。方法总结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脑膜瘤26例,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结果脑膜瘤的T2WI信号与肿瘤组织的成分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无特异性。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脑膜瘤信号变化的多样性在对肿瘤的病理亚型的分型上无明确特异性,但在肿瘤的鉴别诊断、定位诊断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脑膜瘤的磁共振表现与病理学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膜瘤MRI征象与病理关系。方法:28例经手术证实的脑膜瘤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28例脑膜瘤中包膜完整16例,瘤周水肿24例;硬膜“尾”征20例;均匀强化20例;瘤内出现砂粒体20例;瘤内出现血管流空信号4例。结论:MRI某一征象要确定脑膜瘤的病理分型无明显相关性,但综合考虑各种MRI征象,可以提示某种病理型脑膜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与宫颈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评价血清SCC-Ag检测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88例宫颈癌患者和103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和资料;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对象血清SCC-Ag水平.分析血清SCC-Ag与宫颈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88例宫颈癌中,鳞癌37例、腺癌31例、腺鳞癌20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病例组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SCC-Ag水平为鳞癌大于腺癌大于腺鳞癌(P<0.05).结论 血清SCC-Ag与宫颈癌病理类型存在相关性,血清SCC-Ag检测有利于鳞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的多模式MRI表现及其病理组织学基础。材料与方法 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男11例,女11例,均行T2WI、T1WI、FLAIR、DWI、T1WI增强扫描及磁敏感加权像(SWI)和氢质子MRS(1H-MRS),10例行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检查。结果 22例中病灶位于额叶7例、颞叶4例、额颞叶4例、颞枕4例、额顶1例、枕叶1例、小脑1例;其中单病灶19例,多病灶3例。常规MRI表现:(1)形态均不规整,占位效应20例 ;(2)病灶内明显坏死19例;(3)出血:明显5例,少量2例;(4)边缘模糊不清17例;(5)周围水肿:轻度4例,中度6例,重度6例。增强表现:呈不均匀强化,内壁厚薄不均或花瓣状17例。表观扩散系数(b=1000s/mm2):肿瘤实质区为0.850×10-3mm2/s~1.278×10-3mm2/s。SWI:瘤内磁敏感效应(ITSS)I级2例,Ⅱ级7例,III级13例。1H-MRS:肿瘤实质区NAA波显著减低,Cr波下降,Cho波明显增高,Cho/NAA比值6.18±1.97,Cho/Cr比值4.65±2.21,12例出现明显Lip峰。周围水肿区Cho波增高。病理组织学:多形性星形细胞,细胞核异型增生明显,核分裂活跃,明显浸润性生长,明显的坏死和血管增生是最显著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增殖指数(Ki-67)高表达。结论多模式MRI能显示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内部结构、瘤周纤维束改变、细胞密度、代谢物浓度等诸多信息,对该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动态颈段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常规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判断往往会出现与症状不一致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常规的中立仰卧位静态平扫忽略了在人体中承重和动态下脊髓的器质性改变.目的:评价动态颈段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一对照观察,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参试者:①正常组:正常人10名.②亚健康组:有颈肩部不适但可排除颈椎病的亚健康人20名.③MRI不支持组:有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但常规MRI未见异常者20名.④CSM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名.4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有可比性.方法:所有受试者进行JOA评分测定,并拍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进行颈段中立位及动态MRI检测,动态MRI检测体位包括过伸位和过屈位.主要观察指标:①JOA评分.②X射线片中测得的颈椎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及椎管矢径比.③颈段中立位及动态MRI中椎管矢径及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④中立位及动态MRI下的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或串珠样改变例数.结果:70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MRI不支持组、CSM组患者的JOA评分及颈椎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及椎管矢径比均小于正常组和亚健康组(P<0.05).②MRI检测中,所有受试者过伸位椎管矢径小于中立位,而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大于中立位(P<0.05).③CSM组动态MRI检测显示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或串珠样改变均为阳性结果;正常组均为阴性;MRI不支持组常规MRI均为阴性,而动态MRI检测均为阳性.结论:动态颈段MRI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中灵敏度高于常规颈段MRI.  相似文献   

17.
背景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没有完全阐明.目的建立兔慢性颈脊髓腹侧压迫模型,探讨脊髓慢性压迫后的病理和电生理的改变.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一所军医大学医院骨科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4在南通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12周龄健康中国大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3.0k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组54只.方法经颈前入路C5椎体置入钛合金螺钉,进行渐进性加压,建立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 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组织学检查.②电生理检查.次要结局神经功能评分.结果48只白兔进入结果分析,其中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组42只.实验组有31只出现脊髓病症状,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均为3分;其他11只无脊髓病症状评分为4分.正常对照组动物、实验组未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动物和实验组中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动物的CSEP N1波潜伏期分别为(9.11±1.61),(11.36±2.17),(17.55±3.73)ms.实验组中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的动物的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N1波,与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未出现脊髓压迫症状的动物相比,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模型可模拟临床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发病过程.脊髓压迫程度越重,越容易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CSEP N1波潜伏期也越延长.脊髓的病理损害也越重.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脊髓损伤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颈椎病脊髓损伤评价。方法对30例临床综合诊断为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常规序列MRI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椎间盘相应层面脊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项异性(FA)值,同时重建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和FA图。突出椎间盘和未突出椎间盘相邻层面的颈髓FA值和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突出程度间颈椎间盘相应层面的颈髓ADC值和FA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弥散张量纤维束中23例患者均观察到神经纤维束的受压、移位,更有11例显示部分腹侧神经纤维束中断。结论 DTI对评价颈椎病脊髓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脱髓鞘假瘤的MRI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经手术证实及2例经临床证实的脑内脱髓鞘假瘤患者的MRI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对照分析。结果:7例患者共发现12个病灶,均伴有中轻度水肿。单发病灶4例,多发3例。局限性肿块5例,其中4例伴有囊变坏死,不规则肿块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1例,闭环样强化1例,开环样强化3例,斑片状轻度强化2例。共4个病灶与侧脑室垂直,其中2个病灶内侧缘可见粗线样血管影。病理学表现为病灶区髓鞘脱失,轴索大量存在,伴有星形细胞增生,血管周围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套袖样浸润。免疫组化所有标本CD68、GFAP均呈(+)。结论:典型的脱髓鞘假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包括开环样强化、病灶与侧脑室垂直、病灶内侧缘增粗血管均可提示脱髓鞘病变,激素治疗敏感有效,确诊须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