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实.近来的临床观察发现,缺血性卒中发病前和急性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限制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而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者突然停药,可加重卒中损害,增高复发风险.虽然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轻微增高出血风险,但毫无疑问,使用他汀类药物已成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急性卒中的血压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卒中的血压波动较大,血压水平与卒中患者预后相关。文章对急性卒中血压的变化及其机制、目前有关血压调控存在的争议以及治疗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队列对照的研究方法,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将北京、上海五家三甲医院收集的3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试验组和西医卒中单元对照组。试验组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等为一体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结合早期康复锻炼,客观评价两组住院期间以及随访期间的经济成本的差异。结果在住院治疗期间,试验组的治疗费及护理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但在3个月及6个月随访期间,试验组的医疗费用及护理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可以明显地减少卒中病人后续治疗的医疗费用,节约社会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多中心研究证实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文章对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治疗前评价、病例和药物选择等研究现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6.
动脉内局部溶栓对包括心源性栓塞在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均有较好的疗效,动静脉联合溶栓的安全性较高。最近的研究表明,急诊动脉内局部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应个体化。新的影像学技术有助于判断缺血半暗带和选择适合溶栓的病例。溶栓治疗的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影响溶栓疗效的因素包括从发病到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患者基础状况、溶栓药和联合用药、入选和治疗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在卒中单元内监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队列对照的研究方法,客观地评价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北京、上海四家三甲医院收集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试验组)和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等为一体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结合早期康复锻炼,疗程为21 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对两组患者行改良Rankih(mRS)、BI评定。结果试验组在治疗后的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mRS≤3分的人数逐渐增多,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BI分数在治疗后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明显地降低患者的残障等级,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方面,经颅多普勒(TCD)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已在临床应用了20余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TCD可以增强溶栓治疗的效果。这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介入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及时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积极应用动脉内溶栓和支架置入术的介入治疗方法能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  相似文献   

11.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04年8月收治的166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并以同期住院的65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糖水平、发热、白细胞增多、平均动脉压、糖尿病史和CT早期梗死征象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的糖尿病史(P〈0.05)、CT早期梗死征象(P〈0.05)、发热(P〈0.01)和白细胞增多(P〈0.001)的比例显著较高,血糖(P〈0.05)和纤维蛋白原(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0.029)、发热(P=0.0146)、白细胞增多(P=0.005)和CT早期梗死征象(P=0.0027)是缺血性卒中早期病情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糖尿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和CT早期梗死征象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尿酸水平升高与缺血性卒中风险有直接关系。然而,对于这种关联的意义还存在争议。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高尿酸血症是发生卒中和卒中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个别研究则提示高尿酸血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尽管高尿酸血症在卒中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尚未确定,但通过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干预措施值得考虑。文章主要对最近的临床试验资料和有关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急性卒中缺血半暗带的CT灌注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灌注成像能准确和及时地提供卒中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且与当前公认的脑血流动力学测量手段——氙-CT、功能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等测得的参数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CT灌注成像在判断卒中后缺血半暗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9例发病在4.5小时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观察组37例行rt-PA静脉溶栓,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临床疗效,以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治疗后90d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h、24h、7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23±3.51)vs(11.32±1.12),(6.72±2.31)vs(9.24±2.53),(4.23±2.12)vs(7.34±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BI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56±3.51)vs(61.30±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mRS评分疗效良好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7.56%(25/37)vs 34.3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4h脑出血率及死亡率高于对照组[16.21%(6/37)vs 9.37%(3/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均较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属痰证、血瘀证者与缺血预处理的关系,以及对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179例)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情况调研;记录发病时中医辨证分型、颅内血流情况(TCD);以3月后的BI(barthal index)评估预后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证类分布情况,血瘀证109例,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辨证属痰证与血瘀证的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既往发生过TIA者,左大脑中动脉、左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流速均低于既往无TIA者(P<0.05)。预后方面,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痰证、血瘀证预后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无TIA发作者,痰证、血瘀证预后也无明显差异。但既往曾发生过TIA者预后(35.7%)好于无TIA者(23.8%)。结论既往无TIA者,起病后症状较重,中医辨证以痰证为主,而既往TIA发作者,血瘀证居多,提示介于缺血预适应与卒中发生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血瘀状态,而痰证与血瘀证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相蛋白,是机体潜在炎症的征兆,在机体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与缺血性卒中有关。文章就CRP与缺血性卒中发病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量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白蛋白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具有重要的结合转运功能,能通过调节胶体渗透压消除或减轻脑水肿,亦可结合体液中的毒性成分使之失效,还能转运营养成分和有关治疗药物,发挥广泛的临床治疗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白蛋白在脑缺血中有着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性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奋毒性、钙超载、自由基反应、梗死周围除极、炎症和凋亡是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中心环节.脑保护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策略之一.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脑保护剂有钙通道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等等.  相似文献   

20.
既往研究已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但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是否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及他汀类药物预处理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分析了他汀类药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