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对疳积的認識和治疗疳积,一名疳証,为儿科四人要証之一。历代幼科医家对該病都有专題論述。有謂“疳者甘也”,說“疳”是由于过食肥甘而病,从病从甘,故名曰“疳”。如虞博医学正传云:“內經曰,数食肥,令人內热,数食甘,令人中滿,盖其病,因肥甘所致。”即是。有謂“疳者干也”,因其临証大多有脾胃津液干涸的表現,故钱乙曰:“疳乃脾胃耗伤,亡津液所作也。”我們認为,两种解释并不矛盾,前者是从其病因而言,后者是从其病理而言。証之临床,疳积一証,确  相似文献   

2.
“中风”是指喎僻不遂,甚或卒然昏倒,不知人事,失語等症候。元代王安道先生說:“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不知人事,世以中风呼之,方書亦以中风治之”。此种病变,现代医学認为是一种脑血管疾患:如脑溢血,脑血管痙攣,脑栓塞,蜘蛛膜下腔出血等形成。其因多因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不良后果而致。它是針灸临床上比較常見的危急症候之一。如治疗适当,及时,則常可轉危为安沉疴立起,或延长其寿命。反之,則病情加剧,甚则死于頃刻。所以历代文献均对此記載甚詳。如素問风論篇說:“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府之风,各入其門戶所中,則为偏风”。調經論更說:“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則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則生,不返则死”。张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对本病的指示也很具体:他說:“邪在于絡,肌肤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  相似文献   

3.
一、認 識 流行性感冒为現代医学名詞,根据临床症状,流行季节,它相当于祖国医学之“风温”病。此病易感性強,传播很快,幷且包括一种“疫”病在內。此病最早見于张仲景之“伤寒論”,至清代温病学派,敍述較詳。吳鞠通說:“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蹶阴行会,风夹温也。”叶天士說:“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雷少逸說:“风温病,其証头痛恶风,身热、自汗、咳嗽口渴,舌苔微白、脉浮而数者。”內經刺法論說:“五疫之至、互相染易、无問大小、病状相似。”张錫純說:“疫病相传染者,以其气自口鼻而入也,其初弥漫于上焦,为煩热头痛,外薄于营卫,为身热无汗。”如上所述,把流行性感冒列入温病范围,似屬恰当。  相似文献   

4.
“外关”是三焦手少阳經的絡穴,別走手厥阴。在針灸八法中,認为它与“阳維脉”相通,故又称为“阳維脉(穴)”。在临床上应用极广,对头、面、頸、咽頰、胸胁、四肢等病变,均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如能在“辨証施治”的原則指导下,手法运用得当,往往有桴鼓之效,故诸書多列为常用要穴之一。因此,今就文献記載,結合老师經驗和我們在实践中的体会,談談它在临床上的运用,供作参考。一、部位和取法 1.外关穴的部位:灵枢經脉篇上說:“手少阳之絡,名曰外关。去腕二寸。”甲乙經云:“在腕后二寸陷者中。”針灸聚英上亦說:“腕后二寸,两筋间。”医学入門上說的更为具体,它說:“在阳池后二寸。”据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看出,它的位置是在腕后,当阳池穴之上二寸(同身寸),尺骨与橈骨之間,伸指总肌和伸拇长肌的陷中。深层有前臂骨間背  相似文献   

5.
1958年春节前后,本市小儿麻疹和单純性肺炎一度流行。笔者曾参加肺炎抢救工作,治疗了一部分肺炎患儿。茲将中医治疗肺炎的点滴經驗和認識介紹如下: 一、对小儿支气管肺炎及其发病原因的认識 小儿支气管肺炎,在中医文献里,尚无此种名称,因此有人指为即中医温病类中的风温春温症,即所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传变証候。因肺炎皆有喘嗽手太阴肺經之症状,病情进展,可以发生譫妄,故謂之逆传。但从临床現查,庶不尽然。风温春温之症,多見阴阳实症,高热便秘之候,此症則亦見阴症,而以少阴为独多,重者多有四肢厥冷,脉微欲絕之候,为风温春温少見之症。且温病逆传心包之际舌絳苔黃,此症則不待舌絳苔黄,而已有昏迷抽搐者,数見不鲜。临床所見,白虎症則  相似文献   

6.
(十三)麻疹的証治麻疹是儿童极易感染的一种急陸传染病,它与天花、惊风、疳积同称为儿科四大要証。老师在多年的儿科临床工作中,根据麻疹的前驅期,出疹期,收沒期三个不同阶段,辨証施治,灵活用药,治愈了不少疑难的麻疹患儿,积累了很多經驗。今总結如下,供同道参考。麻疹之病,一生幸免者少,生二次者,亦不多見。因此古人謂麻疹之因是“內蘊胎毒,外感天行。”疹为阳毒,其性喜透。发于脾胃,达于肌表者为順,疹毒陷肺者为逆;头面背部先見者为順,胸腹四  相似文献   

7.
我院运用祖国医学中医中药治疗潰瘍病共計54例,其治疗效果頗为滿意,茲将临床病例分析与临症方剂以及个人对本病的辨証施治之心得分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祖国医学对潰瘍病的認識 根据中医辨証大体可分为寒热互結、虚寒、温热与肝郁、虛热以及实热、瘀血等七个类型: 1.寒热互結:临床当中对单一的寒或单一的热都容易辨認,但既有热又有寒者则颇費心思,潰瘍病寒热錯杂者临床上甚多見之,如伤寒论曰:“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及金匱曰:“呕而腸鳴心下痞”等就是說明有寒又有热而互結成疾。  相似文献   

8.
一、病名: 結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是現代医学的病名,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的悬飲就其含义与症状来看极为相似。金匱痰飲篇云“飲后水流胁下咳吐引痛調之悬飲”。后世医家徐忠可云“飲非痰,乃实有形之水也……所謂悬者;如物空悬,悬于膈上而不下也”。具体的說明悬飲之病就是飲邪潴留于胁下为患之病了。二、病机: 关于发病机理,內徑素问經脉别論中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調水道下  相似文献   

9.
前言祖国医学对許多热性传染性疾病的辨治記載,要以內經为最早;但根据內經和結合千百万人的实驗証明,进一步論述諸热性疾病的辨治专著要首推仲师的伤寒論。仲师以六經为綱,建立了脉証辨治的基础,历經千余年,註家百数。及至明代吳又可又創温疫論,立戾气之說,举募原之論,但其治疗法則亦不出六經范围,到清季叶天士、王孟英,薛生白等,又繼而起温病之作。吳鞠通先生在他們的基础上,例引內經論温病之源,又本卫气营血传变之理,复以三焦为網,分列九温之名,从此就形成了伤寒家温病家之爭,以致后学各执門戶之見,愈爭愈乱,歧中生歧。我同样認为这是不必要的。然而我們应当如何来繼承这些經驗,作出統一的理解,用来指导我們的学习和  相似文献   

10.
一般認識 月經,又名月水、月信或經水等。至于它的本源,內經載有“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等經文,金鉴有“先天天癸始父母,后天精血水谷生”的說法。这就很可以理解,月經的形成,虽然是由于先天(腎)天癸之水的动气至于胞中,也必須有后天(脾胃)水谷所化的精血以資其生,两者具备,才能在十四岁左右,生长发育基本完成时見之。也就是在“任脉通,太冲脉盛”的情况下,使出現了按月行經。但对按月行經来說,也幷不是每一个女子都在恰巧一月(三十天)之后,便很准确地又見到第二次的月經来潮,多数是二十八天最为常見。有时偶有超前或退后,都不超过三两天,在体征上又沒有特殊表現,也可認为是屬于常規。因为在生活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寒温劳役等方面的影响,或由于个別体質的不同,都能略有参差不齐,不可認为是病态出現。唯遇有发生異常感觉,又加經期不准,多少不定,以及色臭均有失常等,才算是病理变化,需要加以調理了。  相似文献   

11.
产后腦垂体机能减退或Sheehan氏綜合病征,虽如姚、王二氏引証文献謂:“至1953年为止,文献上报告的产后腦垂体机能减退症(席汉氏綜合病征)共有323例”,但亦正如二氏所謂:“国內过去对此症缺乏注意。”因此,国內关于此症的报告至今仅得25例,(鍾氏10例,陈氏等6例,李氏等2例,姚、王二氏7例)。今就我院門診所見一例介紹于下,并略加討論,着重在条件設备不全的情况下如何診断、处理此类病例。  相似文献   

12.
腸套叠是最常見的一种急性腹部外科疾患,而腸套叠又为腸梗阻中最常見原因之一。本文將山东医学院附屬医院(山东省立第二医院)1952年3月—1957年3月經手朮証实之腸套叠40例,加以分析討論。  相似文献   

13.
作者等于1955~1962年間曾先后遇到8例十二指腸結核,均經X綫鋇餐检查及手术証实,部份病例并获得病理証明,足見該症在国人并非罕見。本文拟就其中資料較完整的四例,作一报道。病例一,王某(14247),男性,33岁,已婚,工人,1962年4月18日入院。十年前即感到上腹部灼痛及食慾不振,冬季較重,以后疼痛常发生在飯前或飯后,无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为一較少見的、原因尚未明确的进行性致死性疾病。本院近年来曾見1例,具有典型症状与体征,并經心导管术和心血管造影术証实,現报告于下,以供参考。李某(住院号1581),男,21岁,农,山东泗水县  相似文献   

15.
二、如何分别的统一的去認识伤寒論六經和內經六經以及温病之三焦和卫气营血之学說 1.內經之六經: 內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基础医学,在热論篇中所定的六經症状除上表論列的以外,对严重的症状和經与經的中間症候則又名之为两感,原文是这样記載的:“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如何。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則巨阳与少阴俱病,則头痛口干而煩滿。二日則阳明与太阴俱病,則腹滿身热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阳与厥阴俱病,則耳聋囊縮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綜观之,內經六經的症状发展是随时日漸进的,它的病变根源是以經脉为說的,六經之本症与两感症状之发展概况的确也合乎部分高热急性疾病的一般变化規律。但它所說的一日如何,二日如何……,又以經絡之分布位置說其病变原  相似文献   

16.
一病名問題 鼓胀这个病名,首先見于黄帝內經,如水胀篇說:“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指出了鼓胀和肤胀的鉴别。后世虽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但是皆有其相同之处。金匮虽无鼓胀之名,但有气分,血分,以及水飲所作的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的症状和治法。亦可以得其言外之旨。現在仍应用两千多年前的病名,鼓胀,这既象征着中医对此認識,已有悠久的历史,也說明在各家治疗中,曾經无数次的实践了。  相似文献   

17.
以血管内膜之增生及管腔內之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血管腔之狹窄,致使循环發生障碍之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祖国医学所称之为脫疸,在临床上并非少見,虽然是比其它病少的多。 溫習一般文献,于1879年,本病首先由Winiwarter氏發現而加以报告,因此曾被称为Winiwarter氏病。其后又由Buger氏于1908年作了更詳細的病情及病理的描述以致以后又被称为Buger氏病,直至今天,本名仍为一部份医院所采用。由于苏联学者的研究,認为本病应称为“閉塞性栓塞性血管病”后,本名称为一般人所接受而采用。这是对本病自發現至認識簡单过程。可是在我們祖国医学,远在公元前3-5世紀,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經里,即有有关类似本病之紀載,当时謂之脫癰,“……發于足指(趾)名脫癰,其状赤黑,死不治,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症,多屬用腦过度、飲甘食肥、缺乏劳动或嗜慾不节所致。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慾;古人曰: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物必先腐而后生虫。一般劳动人民得之者少,尤为明証。七情扰于內,起居飲食动靜失宜,誠如河澗所云:“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阴虛阳实。”东垣謂“年踰四旬,气衰之际,憂思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証;若肥人患之,无異載量加重而馬力不足,乃为形盛气衰。亦有內外合因,感触六淫之邪,暴发本病”。扼要言之,是正气不足,外因通过內因,发生病变。故內經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盖有至理,真所謂天經地义者也。仲景論中风,按病变之輕重,  相似文献   

19.
(十二)对急慢惊风的認識与治疗惊风是儿科常見的症候,亦被称为儿科四大要証之一。按其临床表現,古人根据抽风的形式,分为搐、搦、掣、顫、反、引、窜、視等八个症状。經云:“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此老师認为,小儿所以容易有抽风之变,这是与其“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惊风”,这个名詞,在汉晋以前的医籍中,尚  相似文献   

20.
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見的疾病,多見于溫帶地区冬春二季。此病多发生在三岁以下的儿童,Ballenger氏謂七岁以上的儿童患这种病的較少,而七岁以下的儿童比較多見,由于以下原因: (1) 对傳染病的免疫力較弱。 (2) 喉及气管支气管腔均狹小,声門区粘膜下組織松弛,淋巴丰富,炎症时易发生水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