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常见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状况;测定几种抗菌药物对产酶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ESBLs;二倍琼脂稀释法测定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K—B琼脂扩散法行药敏试验。结果:在所收集的80株下呼吸道标本中,阴沟肠杆菌39株,其中25.6%产ESBLs、41.0%产AmpC酶、7.7%同时产.AmpC和ESBLs;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7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中,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培氟沙星对产酶菌的耐药率较高在50%以上,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在30%-40%之间。在其他4种常用抗生素中,伊米配能的耐药率低,对ESBLs、AmpC和ESBLs AmpC菌株的耐药率分别为16.7%、9.5%和0;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在30%~40%之间;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最高,多数在70%以上。结论:临床分离的下呼吸道标本中,阴沟肠杆菌最多且产酶率最高;几种抗菌药物中伊米配能具有较高抗菌活性;其次是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我院及本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我院分离出的202株肠杆菌科细菌,采用MicroScan autoSCAN-4型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作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同时用复合纸片法鉴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 β-内酰胺酶(AmpC—BLA)。结果:20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高产ESBLs的细菌74株占36.6%,高产AmpC-BLA的细菌39株占19.3%;产β-内酰胺酶菌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结论:2种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性非常严重且各具特点,各临床实验室应重视β-内酰胺酶的检测,这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常见肠杆菌科细菌ESBLS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产ESBLs(超广语β内酰胺酶)的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特点以及病人感染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用K—B法作药敏试验,并按NCCLS规定的表型确认实验检测140株肠杆菌科细菌是否产产ESBLs。结果:在检测的140株肠杆菌科细菌中,ESBLs总阳性率为36.4%,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率分别为33.3%、35.0%、42.5%。产ESBLs菌对11种抗生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与不产ESLBLs相比有显著差异(X^2检验,P<0.05)。对四种抗生素(泰能、哌嘛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舒普松)的耐药率与不产ESBLs菌相比较无显著差异(x^2检验,P>0.05)。产限ES-BLs菌与不产ESBLs菌对泰能的耐药率分别为1.9%和0。各病区产ESBLs菌的分离率以重症监护病房ICU最高(55.1%),其次是呼吸科病房(42.0%)、神经内科病房(39.1%)、其他病房(15.4%)、干部病房(12.5%)、门诊部(7.20/5)。结论:治疗产ESBLs菌引起的感染应选用泰能、头霉素类以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物。ICU病房是产ESBLs的高发区,呼吸科病房和神经内科病房的产酶率也很高,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在使用过三代头孢菌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及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力低下者以及受过创伤性操作的病人中容易引起感染和流行,提示临床医生在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按照药敏结果来选择技菌药物,慎用三代头抱菌素。  相似文献   

4.
陈月燕  席云  谭泳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36-3737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状况及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药敏情况。方法:应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用纸片法检测ESBLs。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AmpC酶阳性为13.3%(149/1157),其中以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阳性率较高,而ESBLs阳性为43.0%(498/1157),其中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阴沟肠杆菌阳性率较高,ESBLs和AmpC同时阳性为4.7%(54/1157)。除对亚胺培南未形成耐药外,AmpC阳性菌株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耐药率超过50%,ESBLs则超过70%,这些均显著高于非产酶株。结论:须要计划地使用各种抗生素类药物,防止更多的AmpC和ESBLs阳性菌株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彭健新 《吉林医学》2011,(18):3684-3685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状况及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药敏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AmpC酶测定采用三维试验法,ESBLs测定采用纸片法。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AmpC酶阳性为15.5%(26/168),ESBLs阳性为41.7%(70/168)ESBLs和AmpC同时阳性为4.8%(8/168)。AmpC阳性菌株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类药物耐药率超过70%,ESBLs则超过60%,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头孢派酮/巴坦次之。结论:AmpC酶和ESBLs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两类主要酶,亚胺培南是治疗由产AmpC酶和/或ESBLs菌引起感染的有效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50抹G^-杆菌产ESBLs和AmpC酶的状况,比较产酶菌与非产酶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其他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临床治疗产酶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纸片扩散确证法和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分别检测ESBLs和AmpC酶。用K—B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250株G^-杆菌中,53株(21.2%)产AmpC,98株(39.2%)产ESBLs,6株(2.4%)同时产AmpC ESBLs。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ESBLs菌株,AmpC菌株和AmpC ESBLs菌株的耐药率分别为3.1%,3.8%和0,较其它抗生素低。结论:对产酶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ESBLs菌株的检出率及耐药性,比较产ESBLs菌与非产ESBLs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8月~2002年8月期间住院病人分离的肠杆菌485株,用双纸片协同扩散法检测ESBLs,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作药敏试验。结果:485株细菌中共检出ESBLs菌株140株,检出率29.4%,其中大肠埃希菌33.3%,肺炎克雷伯菌23.3%,阴沟肠杆菌31.7%。除亚胺培南外,产ESBLs菌对其它几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结论:临床实验室有必要常规检测肠杆菌科细菌是否产ESBLs,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的大肠艾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和AmpC酶的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利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及纸片法确认试验检测ESBLs,三相试验检测AmpC酶,并用K-B法纸片扩散试验和微量稀释法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从对头孢噻肟耐药的大肠艾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产ESBLs分别为91.4%和96.7%;产AmpC酶分别为17.1%和10.0%;ESBLs和AmpC酶共同存在者分别为8.6%和6.7%。产酶菌株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及复方增效磺胺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敏感,产AmpC酶细菌对含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高度耐药。结论:产生ESBLs和AmpC酶是大肠艾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实验室应对其检测和监测给予足够重视,临床医生也应了解其对抗生素的耐药规律。  相似文献   

9.
研究呼吸道感染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型和12种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标本获得纯培养后应用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细菌,用PA20系列血清分型,用K-B纸片法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敏感试验.结果:引起呼吸道感染的58株绿脓杆菌血清分型率为94.83%,主要以PA6,PA2,PA4型为主.58株菌对12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为47.6%,对舒普深、奥复星、泰能的耐药率均在12.1%以下,而对氧哌嗪青霉素、凯福隆、特美汀的耐药率在62.4%以上,5重以上耐药菌占70.7%.58株菌中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占63.8%,产酶菌对舒普深、奥复星、泰能的耐药率均在18.9%以下,而对罗氏芬、氧哌嗪青霉素、凯福隆、特美汀的耐药率在68.4%以上,5重以上耐药菌占83.8%.结论: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在未获得细菌药敏结果以前,应最好选合酶抑制剂抗生素舒普深或奥复星配以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治疗;对产酶菌应首选舒普深、奥复星或泰能治疗;对非产酶菌可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先锋必或复达欣并辅以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或丁胺卡那等一般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情况及耐药性。方法 对临床检出225株肠杆菌科细菌分别应用肠杆菌科细菌生化编码微量鉴定管鉴定、β-内酰胺酶(BLs)检测、标准筛选、双纸片法进行确证及药物敏感实验等方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225株肠杆菌科细菌中共检出产ESBLs菌26株,主要分布于高干科ll株(42.3%)、神经内科7株(26.9%)、呼吸内科4株(15.4%)、心胸泌尿外科3株(11.5%);药敏实验结果除对亚胺培南、舒普深未产生耐药外,对其他15种抗生素均出现不同程度耐药,其中9种耐药率为100%。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菌株具有很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本地区葡萄糖不发酵细菌中泛耐药菌(代表株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180株葡萄糖不发酵细菌进行分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用纸片扩散法筛选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及碳青霉烯类水解酶(KPC酶)的耐药菌株.结果 在葡萄糖不发酵细菌的梅成比中,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56株(31.1%),产AmpC酶22株(12.2%),KPC酶2株(1.1%);同时产ESBLs和AmpC酶16株(8.9%),同时产ESBLs、AmpC、KPC酶1株(0.6%).3种主要葡萄糖不发酵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结论 葡萄糖不发酵细菌中泛耐药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均有较高的多重耐药性,临床上应重视葡萄糖不发酵细菌引起的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进行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提示其主要耐药机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测定AmpC酶,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测定ESBLs,并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法)检测12种常用抗生素对这些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320株受检菌中共检出高产AmpC酶菌145株,产ESBLs菌160株,阳性率分别为45.3%、50%.单产AmpC酶菌对氨曲南、头孢曲松、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45.2%~68.5%),其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产AmpC酶菌和非产酶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均较高(57.7%~94.2%);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较低(0%~34.6%),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中高产AmpC酶的检出率较高,高产AmpC酶细菌多呈多重耐药.临床可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4代头孢菌素作为高产AmpC酶菌感染的经验治疗,也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或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聊城地区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和AmpC酶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156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来源进行回顾调查分析,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同时采用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ESBLs、采用三维确认试验检测质粒介导AmpC酶。结果检出单产ESBLs54株(34.6%),单产AmpC酶6株(3.8%),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3株(1.9%)。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彬他唑巴坦100%敏感,其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除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外均高于不产ESBLs和AmpC酶菌株。结论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和AmpC酶的情况在聊城地区已经出现,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肠杆菌科细菌质粒介导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探讨其主要耐药机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测定质粒介导AmpC酶,双纸片确诊试验测定ESBLs,并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法)检测12种常用抗生素对这些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320株受检菌中共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145株,产ESBLs菌160株,阳性率分别为45.3%、50.0%。产质粒介导AmpC酶组对氨曲南、头孢曲松、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45.2%~68.5%),其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AmpC酶组,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产质粒介导AmpC酶组和非产AmpC酶组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较高(41.3%~94.2%);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派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较低(0%~34.6%),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检出率较高,并且该类菌多呈多重耐药。临床可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感染的经验治疗,也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头孢派酮/舒巴坦、四代头孢菌素或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用表型确证实验检测224株阴性杆菌产生ESBLs的情况,惠州阳光微生物半自动分析仪SS-100010型系统提供药敏结果。结果在224株受试菌中,共检出产ESBLs细菌78株,总阳性率为34.8%。其中,大肠埃希菌阳性率38.6%;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率46.7%。产酶菌株对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IX)的耐药率高达97.3%.100%。而不产酶菌株耐药率仅为10%。产酶菌株对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的耐药率分别为:98.5%、86.3%、97%。所有受试菌均对泰能敏感。结论产ESBLs菌株的阳性率近几年有所增高,应引起临床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注意并加强对其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李艳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1):1976-1977
目的了解急性阑尾炎患者阑尾残端脓液分离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情况及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ESBLs,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方法检测AmpC酶。结果180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单产ESBLs43株、单产AmpC酶17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 10株,检出率分别为23.9%、9.4%和5.6%;产酶菌株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大部分均高于不产酶菌株。结论阑尾残端脓液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并探讨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分离得到的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300株作为研究对象,对这300株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采用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法测定其中的AmpC酶,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测定其中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再选用12种常用抗生素作为药敏试验药物,对其耐药性进行检测,比较单产AmpC酶组与非产酶组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300株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中共检出单产AmpC酶菌85株,占比28.33%。在头孢曲松、氨曲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中,单产AmpC酶组的耐药性均明显高于非产酶组(P0.05);在头孢唑林、环丙沙星、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中,单产AmpC酶组和非产酶组的耐药性均超过50%,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头孢吡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中,单产AmpC酶组和非产酶组的耐药性均不足50%,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00株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中,5重以上耐药菌株共有130株,占比43.33%,单产AmpC酶组的5重以上耐药菌株占比明显高于非产酶组(P0.05)。结论: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的AmpC酶单产率较高,单产AmpC酶菌的多重耐药性较高,临床上治疗由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AmpC酶菌所致感染时,应根据其药敏检测结果,选用耐药性较低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变迁情况.方法:使用VITEK-AMS60鉴定菌种,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1.5.结果:2006~2008年共分离到1018株革兰阴性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位于年分离率的前两位,非发酵菌分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而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率较高.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升高.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检出率升高,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检出率下降.产酶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为非发酵菌及肠杆菌科细菌,细菌耐药性呈现多重耐药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由阴沟肠杆菌引起感染的临床分布、阴沟肠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携带率以及其耐药性变迁的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60进行细菌的鉴定,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菌株的耐药性检测,并分别用纸片扩散法和表型筛选法检测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结果:本地区由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呈逐年递增趋势,感染的人群以中老年为主,感染部位主要见于呼吸道、伤口及泌尿道等。阴沟肠杆菌ESBLs的携带率由2000年的6.9%上升至2002年的10.8%,AmpC酶的携带率由2000年的25%上升至35%。药敏试验提示亚胺培南有较强的敏感性94%,依次为头孢吡肟65%、舒普深70.5%、丁胺卡那、喹诺酮类存在着交叉耐药。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头孢噻肟较为明显。结论:本地区存在高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的流行;亚胺培南是治疗由阴沟肠杆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的首选药物,加强阴沟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耐药性检测,对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及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情况及耐药模式,并对9种抗生素做药敏试验,比较产酶菌与非产酶菌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临床治疗产酶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检测AmpC酶,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表型筛选和确认试验检测ESBLs菌株,以K-B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在110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6株(5.45%)产AmpC酶,20株(18.2%)产ESBLs,1株(0.90%)同时产AmpC酶和ESBLs。产酶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耐药率低。结论产AmpC酶和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多重耐药菌株,治疗产2种β内酰胺酶细菌引起的感染亚胺培南为首选,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可作为选用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