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黄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机制。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52例IHS患儿及18例非IHS择期手术前婴儿(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及胆汁IL-6、TNF-α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TBA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检测其血清及胆汁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大黄治疗后IHS患儿血清TB、DB、ALT、γ-GT、TBA分别为(58.7±20.9)μmol/L、(36.7±13.1)μmol/L、(56.8±22.1)U/L、(83.2±22.7)IU/L、(88.6±31.5)μmol/L,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a<0.05),血清及胆汁IL-6、TNF-α、MDA分别为(20.71±7.93)ng/L、(246.74±83.15)ng/L、(2.60±0.85)μmol/L、(81.96±17.05)ng/L、(627.91±193.37)ng/L、(6.32±2.05)μmol/L,均较治疗前降低(Pa<0.05),SOD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分别为(107.2±22.7)μU/L、(169.8±57.1)μU/LPa<0.05]。结论IL-6、TNF-α、MDA、SOD参与了IHS的病理过程,大黄通过降低血清及胆汁中IL-6、TNF-α、MDA水平,提高SOD水平而起到退黄护肝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在患儿治疗前后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变化,与探讨血清GGT和黄疸程度相关性及治疗后反应。方法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62例根据最初的黄疸直接胆红素(DB)高低分组:≤136.8μmol/L(组Ⅰ)30例,>136.8μmol/L(组Ⅱ)32例。予常规保肝退黄治疗,治疗前后常规进行血生化检测。结果组ⅡALT及碱性磷酸酶(ALP)指标略高于组Ⅰ,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而二组GGT差异有显著性,在组ⅡGGT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总胆红素(TB)及DB明显下降,ALT及ALP指标也表现为下降,组Ⅱ和组ⅠGGT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显著,GGT水平与TB及DB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GGT可作为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者胆汁淤积的敏感指标之一;动态观察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者GGT变化是婴儿肝炎综合征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判断病情和预后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在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血清中水平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72例VM患儿及25例健康儿童血清IL-18、TNF-α、IFN-γ水平。结果1.VM组血清中IL-18、TNF-α、IFN-γ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2.VM组血清中IL-18与TNF-α呈直线正相关(r=0.35P〈0.05)。结论细胞因子IL-18、TNF-α、IFN-γ参与VM发病免疫过程,IL-18具有抗病毒作用,与TNF-α同样具有心肌免疫损伤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乐托儿(冻干灭活的嗜酸乳杆菌)对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肠道菌群及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2002年3月至2008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的60例IHS为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乐托尔组和对照组,随机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患儿均给予熊去氧胆酸(25mg/次,日3次)及护肝治疗。乐托尔组口服乐托尔散剂(嗜酸乳杆菌散剂)每次1袋,2次/d;15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中和冻干培养基。监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和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中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及肠道菌群数量。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个疗程结束后,乐托尔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乐托尔组患儿血清中TB、DB、ALT、γ-GT、TBA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乐托尔组肝脏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引流液中TB、DB、γ-GT、TBA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乐托尔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副反应。结论 IHS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调节剂(冻干灭活的嗜酸乳杆菌)与熊去氧胆酸合用能促进胆汁酸排泄,改善肝功能及肠道菌群,在IHS的治疗中有明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胆汁成分检测对婴儿胆汁淤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胆汁淤积是多病因多病原引起胆汁流量的减少或缺乏,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结合胆红素血症、胆汁酸浓度增加、肝脏肿大、质地异常和粪便颜色改变.临床常见原因是淤阻型婴儿肝炎综合征(IHS)与先天性肝外胆道闭锁(EHBA).依据肝细胞形成的胆汁通过胆道排入十二指肠内原理,应用十二指肠引流管收集胆汁,观察有无胆汁颜色,定量测定胆红素、胆汁酸、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值等以进行鉴别诊断.动态十二指肠液检查有胆汁成分者诊断为淤阻型IHS;若动态十二指肠液观察无胆汁成分时,应联合其他鉴别诊断方法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3例AVM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血清TNF-α及IL-6水平,分析TNF-α及IL-6血清水平与儿童AVM发生的关系。结果AVM组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526.7±32.9)和(3.23±0.53)m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83.1±27.5)和(1.63±0.22)mg/L,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临床治愈后,AVM组TNF-α及IL-6分别降至(407.3±34.4)和(1.97±0.29)m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AVM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明显增高,心肌炎治愈后降至正常,检测TNF-α及IL-6血清水平及变化有助于判断AVM患儿病情及心肌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7.
王锦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2):1725-1725,1741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10、12、18水平,为评判肝脏炎性反应活动性、肝损害程度及预测药物抗病毒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6例CMV肝炎患儿治疗前后及21例健康婴儿血清IL-10、12、18水平。2组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CMV肝炎患儿血清IL-10、12、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01),且均与血清ALT呈显著正相关(Pa〈0.01)。治疗有效者治疗结束血清IL-10、12、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a〈0.001),无效者IL-10、12、18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a〉0.05)。结论血清IL-10、12、18检测可作为婴儿CMV肝炎炎性反应活动性和肝损害程度和药品疗效的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核受体法尼醇X受体(FXR)在急性淤胆型肝炎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大黄素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90只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大黄素干预组,每组30只。模型组和大黄素干预组给予α-异硫氰酸萘酯(ANIT)50 mg/kg一次灌胃,建立大鼠淤胆型肝炎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麻油进行替代;大黄素干预组分别于造模前连续4 d及造模后每日给予20 mg/kg大黄素灌胃,直至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24、48、72 h处死,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进行替代。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中FXR mRNA表达的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胆汁酸(TBA)的水平。结果 造模后各时间点,模型组肝组织中FXR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PPP结论 大黄素可显著降低ANIT诱导的淤胆型肝炎大鼠血清中TB、DB、ALT、TBA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FX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肝炎婴儿血浆生长抑素(SST)、肠血管活性多肽(VIP)水平与血清γ谷胺酰转肽酶(γ-cT)的相关性,了解其在CMV肝炎婴儿持续性胆汁瘀积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CMV肝炎婴儿60例.临床确诊依据CMV感染诊疗方案,即具备以下条件:(1)外周血或尿CMV-DNA和CMV-IgM呈阳性,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抗体检测均为阴性;(2)外周血ALT和结合胆红素(DB)高于正常值上限.根据最初的DB高低分组,≤136.8μ mol·L-1(瘀胆型肝炎I组)22例;> 136.8 μmol·L-1(瘀胆型肝炎Ⅱ组)20例,全部具备条件(1)和(2),影像学检查排除胆道闭锁(BA).BA组18例全部具备条件(1)和(2),并有B超检测胆道不显影及锝99放射扫描显像法肠道不显影.健康对照组14例.血浆SST或VIP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而血清γ-GT水平测定采用常规生物化学法.结果 健康对照组、瘀胆型肝炎Ⅰ组和瘀胆型肝炎Ⅱ组SST水平与γ-GT水平无相关性(r=0.180,P>0.05);3组VIP水平与y-G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383,P<0.05).健康对照组和BA组SST、VIP水平分别与γ-GT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r=-0.743,P<0.01;r=-0.918,P<0.01).结论 CMV肝炎患儿外周血VIP水平可作为反映肝内胆汁瘀积的良好指标.此外,外周血SST或VIP水平可作为瘀胆型肝炎和BA鉴别诊断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急性淤胆型肝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素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地塞米松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给予α-异硫氰酸萘酯(ANIT)50 mg/kg一次灌胃大鼠建立淤胆型肝炎动物模型,并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造模后48 h留取标本,检测其肝功能和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法尼醇X受体(FXR)、小异源二聚体伴侣受体(SHP)、胆盐输出泵(BSE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酸转移酶2B4(UGT2B4)mRNA表达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γ-谷氨酰转移酶(GGT)的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丙氨酸转氨酶(ALT)、胆汁酸(TB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分别为(68.1±26.1) μmol/L、(46.3±20.1) μmol/L、(483±228) U/L、(159.1±57.9) μmol/L、(2.0±0.5) U/L、(996±382) U/L、(324±120) U/L,大黄素组TB、DB、ALT、TBA、AST、ALP水平分别为(15.0±8.7) μmol/L 、(10.8±3.9) μmol/L、(147±71) U/L、(60.1±22.7) μmol/L、(295±104) U/L、(222±59) U/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黄素组TB、DB、ALT、TBA、GGT、AST、ALP明显低于熊去氧胆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B、DB、ALT、TBA、GGT、AST明显低于地塞米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黄素组48 h肝组织FXR、SHP、BSEP、UGT2B4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87±0.285、0.892±0.390、0.902±0.149、1.785±0.403),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152±0.088、0.559±0.194、0.561±0.123、0.177±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黄素可显著降低ANIT诱导的淤胆型肝炎大鼠中TB、DB、ALT、TBA、AST、ALP水平及减轻其肝组织病理学损害,疗效优于熊去氧胆酸及地塞米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FXR及其下游分子SHP、BSEP、UGT2B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