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维生素A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维生素A(VitA)缺乏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幼儿期,特别是早产儿和人工喂养儿。近年研究发现,VitA缺乏可损伤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并使其病程迁延,病死率亦明显增高。本文着重介绍新生儿VitA的血清水平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30例早产儿、50例足月儿脐血单个核细胞与30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了测定。结果,早产儿、足月儿脐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的TNFα低于健康成年人,分别为0.45±0.24、0.86±0.39、1.82±0.56μg/L(x±s);早产儿脐血中单个核细胞产生的TNFα比足月儿低,而且TNFα的含量与胎龄及1分钟Apgar评分成正相关关系(r=0.37.P<0.01)。本研究提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不成熟的单个核细胞产生较低的TNFα,可能是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而易受感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Wang P  Zhou W  Tao L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7):529-532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对新生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CBMC)活化增殖的影响。方法运用相差显微镜及。H-TdR掺入法观察MLT对CBMC形态学的影响及增殖的调节,并与MLT对成人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CBMC的。H-TdR掺入率随培养基中MLT浓度(50pg/ml~50ng/m1)的增加而增加,在5ng/ml效果最佳。在加入MLT(5ng/m1)的培养基中,经72h培养后,高倍光镜观察下见细胞较培养前明显密集,为较多体积增大的单个核细胞。CBMC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刺激物MLT(5ng/m1)、Interleukin-2(IL-2,50ng/m1)、MLT+phytohemagglutinin(PHA,5μg/ml)、MLT+IL-2,其^3H-TdR掺入率(cpm)分别为114327±52863、16087±9006、118360±59207和17682±7391。与细胞悬液组(14133±8688)比较,MLT组和MLT+PHA组CBMC的。H-TdR掺入率显著增加(t=5.9143,P〈0.001;t=5.5078,P〈0.001),IL-2组、MLT+IL-2组CBMC的。H-TdR掺入率无明显变化(t=0.4983,P〉0.05;t=0.9839,P〉0.05);而MLT组或MLT+PHA组CBMC的。H-TdR掺入率与培养基中仅加入PHA组(110397±486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30,P〉0.05;t=0.3286,P〉0.05)。各种刺激物加入培养基后,CBMC的^3 H-TdR掺入率均明显高于PBMC。结论MLT不但可诱导PBMC活化增殖,也可诱导CBMC的活化增殖,且其对CBMC的作用强于PBMC。  相似文献   

4.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单个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能力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TNFα,用内毒素(LPS)体外诱导单个核细胞产生TNFα检测单个核细胞产生TNFα的能力。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病程<4d者血浆中可测到TNFα,而>4d者及健康对照者未能测到。单个核细胞产生TNFα的能力,病程<4d者与>4d者无差异,二者均低于健康对照。存活儿及死亡儿出院或临终前血浆TNFα均测不到,而单个核细胞产生TNFα的能力,死亡者低于存活者及健康对照,后二者无差异。结论TNFα可能仅在败血症早期起作用。起病后败血症患儿继续产生TNFα的能力将降低,且单个核细胞产生TNFα的能力与病情变化一致。对判断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Liu J  Wang Q  Chen YH  Qin GL  Zhao JH  Zhu LC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2):908-910
目的了解早产儿是否存在维生素(Vit)K依赖因子水平低下及其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关系,探讨产前补充维生素(Vit)K1对早产儿血浆VitK依赖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有早产可能且至分娩时孕周不足35周的孕妇分为两组对照组133例,在产前给予地塞米松注射;对照组44例,产前给予地塞米松+VitK1.两组早产儿各30例留取脐动脉血离心零下20℃以下保存用凝固法检测Ⅱ、Ⅶ、Ⅸ、Ⅹ等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同时留取同期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30例脐血标本作对照.两组早产儿生后1周内常规作头颅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其程度.结果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脐血VitK依赖因子活性水平分别为Ⅱ(25.6±9.5)%对(36.7±4.9)%,Ⅶ(59.0±17.7)%对(64.5±10.6)%,Ⅸ(24.7±8.9)%对(30.2±5.7)%,Ⅹ(30.2±5.0)%对(34.3±12.6)(P<0.05).母亲产前补充VitK1后其婴儿脐血VitK依赖因子水平分别为Ⅱ(36.4±6.9)%,Ⅶ(69.6±16.6)%,Ⅸ(25.7±10.9)%和Ⅹ(39.3±8.0)%,除Ⅸ因子外,Ⅱ、Ⅶ和Ⅹ因子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在对照组为52.6%,观察组为31.8%(χ2=5.744,P=0.017);重度出血对照组为12.0%,观察组为2.3%(χ2=3.626,P=0.057).结论早产儿存在VitK依赖因子水平低下,可能为其易于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原因之一.分娩前母亲补充VitK1可显著提高其血浆Ⅱ、Ⅶ和Ⅹ因子水平,并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类维生素A对儿童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A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吸水剖面测井图是地质分析家了解地下注入水走向,进行控不稳油决策的重要现场资料之一。挖掘打印机的图形功能,替代绘图仪之功能,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设备,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投资,并解决了现场出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A促进人淋巴细胞抗体生成能力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名足月新生儿脐血和6名健康成人静脉血中的单个核细胞与不同浓度的视黄醇和视黄酸进行了体外培养试验,通过对培养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观察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结果表明,自脐血中分离的淋巴细胞,当维生素A的最佳效应浓度为1×10 ̄(-6)mol/L时,淋巴细胞产生的IgM水平明显高于无维生素A培养对照组。自成人血中分离的淋巴细胞在维生素A浓度为1×10 ̄(-14)mol/L时表现出IgG的产量增加。提示正常血清水平的维生素A对维持和促进新生儿淋巴细胞对外来性抗原的反应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使用自脐血中分离纯化的T和B淋巴细胞及经Epstein一Barr病毒诱导克隆化的人B淋巴细胞株,研究视黄酸在体外条件下对T和B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结果表明,视黄酸能调节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6和某种淋巴因子,从而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在视黄酸作用下,当B淋巴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和白细胞介素6的同时,其细胞内DNA的合成反而减少。提示视黄酸调节人淋巴细胞抗体合成作用环节可能在于促进了细胞核内mRNA的转运和复制,而不是促进DNA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Shi L  Yue YF  Zhang SL  Li SH  Shi ZY  Lei CM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1):855-858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机制及意义。方法选择84例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组。16例HBsAg阴性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作为对照。ELISA检测新生儿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巢式PCR(n-PCR)检测孕妇及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HBV DNA。对血清HBsAg及HBV DNA阴性、仅PBMC中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随访1年,观察HBsAb产生及PBMC中HBV DNA存在状况。结果(1)84例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45例(53.57%);PBMC中HBV DNA阳性34例(40.48%),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91,P〉0.05)。血清及PBMC中HBV DNA均为弱阳性。(2)研究组新生儿感染24例(28.57%)。其中仅血清HBV DNA阳性7例,仅PBMC中HBV DNA阳性11例,血清和PBMC中HBV DNA同时阳性6例,血清及PBMC中HBV DNA均为弱阳性;新生儿血清HBsAg均阴性。对照组无新生儿感染。两组新生儿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P〈0.05)。(3)研究组新生儿11例(13.10%)仅PBMC中HBV DNA阳性,均为弱阳性。其母亲仅血清HBV DNA阳性5例,仅PBMC阳性2例,血清及PBMC均阳性4例。对11例中7例仅PBMC中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随访1年。其中4例血清HBsAb阳性,PBMC中HBV DNA阴性;3例HBsAb阴性,其中2例PBMC中HBV DNA仍为弱阳性。7例血清中HBsAg及HBV DNA均阴性。结论(1)孕妇血清或PBMC中HBV DNA阳性均可导致新生儿PBMC感染。(2)感染了HBV的PBMC可在血清HBsAg和HBV DNA阴性的新生儿体内长期存在,并影响新生儿免疫接种后HBsAb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母孕后期一次性口服维生素A、D对新生儿储备能力的观察何金生郭雪香李同范静平付秋月小儿营养性佝偻病多源于母孕期维生素D(VD)的缺乏,致新生儿储备不足。维生素A(VA)亚临床缺乏在我国小儿中较常见,尤以新生儿为多。为了观察新生儿VA与VD的储备能力,于...  相似文献   

11.
脐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新生儿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的机制。方法以健康成人为对照,采用凋亡细胞计数、片段DNA分析、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凋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CBMC自发或经抗CD3单克隆抗体刺激较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易发生凋亡;(2)CBMC与成人PBMCBcl2阳性细胞率差异无明显意义;(3)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γ对CBMC的凋亡无明显作用,白细胞介素2可部分或全部纠正CBMC凋亡;(4)蛋白抑制剂放线菌酮可迅速诱导CBMC和成人PBMC发生凋亡。结论易于凋亡可能是新生儿T淋巴细胞发育不成熟的另一重要特征,其凋亡途径为Bcl2非依赖途径,白细胞介素2对维持CBMC生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Hao YQ  Chen TX  Zhu YZ  Li QS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38-443
目的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和CD3^ T淋巴细胞膜表面CD25、CD45RA、CD45RO分子表达的角度,探讨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抑制机制。方法利用IVIG和植物血凝素(PHA)不同组合对CBMC或CD3^ T淋巴细胞进行刺激培养,再利用四色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CD25、CD45RA、CD45RO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IVIG可以抑制PHA诱导的CBMC的活化,表现为CD25分子表达的明显抑制;并且随着CD25分子表达的抑制,CD4^ 细胞表面的CD45RO分子的表达也被抑制,阻止了CBMC中的CD4^ CD45RA^ 细胞向CD4^ CD45RO^ 细胞转换。IVIG也可以抑制PHA诱导的脐带血CD3^ T淋巴细胞CD25分子和CD45RO分子的表达,但这种抑制程度远远不如对CBMC作用明显。结论IVIG可以抑制脐带血T淋巴细胞的活化过程,这种抑制作用除了与IVIG对T淋巴细胞的直接作用外,还可能通过了其他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的间接介导。IVIG对CD4^ CD45RO^ 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IVIG抑制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释放的重要机制之一。新生儿期应用IVIG有可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加重。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脐血血脂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血脂水平 ,确定筛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儿的血脂上界。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分别采用酶法和一步法检测 2 42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的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的含量。结果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TC、TG、LDL C和HDL C分别为 ( 1 69± 0 40 )mmol/L、( 0 2 3± 0 12 )mmol/L、( 0 81± 0 2 1)mmol/L和 ( 0 5 8± 0 16)mmol/L ,除女婴的HDL C值高于男婴外 (P <0 0 5 ) ,其余指标男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筛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儿的脐血血脂上界值推荐为TC≥2 47mmol/L和LDL C≥ 0 89mmol/L。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脐血Toll样受体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L  Xu JB  Tian Y  Liu YL  Wu HS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5):365-368
目的观察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MNC)rrLR4、TLR2mRNA的表达。方法将46例无窒息新生儿及40例窒息新生儿根据胎龄分组,分离脐血MNC,测定其TLR4/2mRNA表达及上清中TNF-α水平。另外将TLR4/2mRNA表达水平与TNF-α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无窒息新生儿中足月儿TLR4/2mRNA及TNF-O/.水平分别为0.75±0.12、0.63±0.08、2502.6±273.1ng/t,胎龄≥32周但〈37周早产儿分别为0.37±0.04、0.32±0.03、1218.8±145.7ng/t,胎龄〈32周早产儿分别为0.26±0.03、0.20±0.03、811.8±105.2ng/t;窒息新生儿中足月儿TLR4/2mRNA及TNF-α.水平分别为0.58±0.07、0.50±0.06、1946.4±244.2ng/t,胎龄≥32周但〈37周早产儿分别为0.29±0.03、0.26±0.03、970.0±94.3ng/t,胎龄〈32周早产儿分别为0.17±0.02、0.14±0.02、652.6±60.3ng/t;成人TLR4/2mRNA及TNF-α水平分别为2.71±0.75、2.61±0.33、9270.1±1098.3ng/t。早产儿、足月儿TLR4/2mRNA及TNF-α水平均低于成人,胎龄越低,TLR4/2mRNA及TNF-α水平越低。窒息新生儿TLR4/2mRNA及TNF-α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同胎龄无窒息新生儿(P〈0.01)。TLR4/2mRNA表达水平与TNF-O/.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TLR水平低下,可能是新生儿天然免疫能力低下,容易患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A对脐血树突状细胞分化与成熟及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ao YH  Yang Y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5):340-343
目的 研究维生素A在体内的代谢活性产物视黄酸 (retinoicacid ,RA)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 ,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 ,进一步探索维生素A对免疫功能调节的机理。方法 取健康足月儿脐血 9份分离单个核细胞后 ,进行体外培养诱导DC的同时加入生理浓度的RA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表面分子CD1a、CD83、HLR DR以判断RA对DC分化、成熟的影响 ;混合淋巴反应的强度观测RA对DC抗原递呈功能的作用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因子IL 12p35、IL 12p4 0、IFN γ(Th1)、IL 4、IL 10 (Th2 )mRNA转录水平 ,分析RA对DC诱导Th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培养第 6天RA使DC数量显著下降 (P <0 0 0 1) ,培养第 9天 ,DC总数相仿 ,但RA处理后不成熟DC百分比增高 ,而成熟DC百分比降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DC混合淋巴反应的cpm值降低2 9 4 % (P <0 0 0 1)。细胞因子IL 12、IFN γmRNA下降 ,而IL 4、IL 10的mRNA水平升高 ,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结论 维生素A延迟体外培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向DC的分化和成熟 ,且降低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 ,减少Th1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增加Th2细胞因子的产生 ,使免疫反应向Th2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CF-1)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无血清、无激素培养系统,体外培养10例健康足月顺产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正常对照,观察IGF-1对CBMC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CBMCIL-2、IL-4、干扰素γ(IFN-γ)、IL-10和IL-12水平显著低下(P值均〈0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激活脐血单个核细胞(ACB)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脐血被激活后能否保持其造血祖细胞生成活性(PCA),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前标记释放法和半固体培养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IL-2激活的脐血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且不影响其PCA。IL-2激活脐血细胞的最适条件为:(1)细胞浓度为1×106ml;(2)IL-2浓度为1000U/ml;(3)效靶比为1001;(4)体外培养72小时。脐血经IL-2激活后免疫表型发生明显变化,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且生成大颗粒淋巴细胞(LGL)。LGL与K562细胞作用后,后者呈凋亡特征。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ACB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克服白血病化疗中的骨髓抑制,采用含人多药耐药(MDR1)基因全长cDNA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入脐血单个核细胞,探索一种MDR1基因导入脐血造血细胞稳定、有效的方法,评价MDR1基因转染脐血细胞及其功能的表达,为体内转染MDR1基因保护骨髓免受大剂量化疗药物损伤提供条件。方法:采用含有MDR1基因表达质粒pHaMDR1/A的包装细胞PA317传代培养产病毒法,通过浓缩病毒上清液将MDR1基因导入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免疫组化法、流式细胞学等方法从基因、蛋白质、功能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等不同水平检测MDR1基因在脐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转染率及其与转染时间的关系和功能的表达;转染行为是否影响脐血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1)建立了一种安全可行、稳定高效的MDR1基因体外转染脐血造血细胞的体系和方法;(2)PCR方法证实外源性MDR1基因可有效性地体外整合到脐血单个核细胞中;(3)免疫组化法测得2日、4日、6日转染率分别为18.0%、29.8%、34.7%;(4)柔红霉素排出试验证实导入的MDR1基因表达产物P-gp有正常的生物学功能;(5)转染后的脐血细胞周期生物学特异性无异常。结论:MDR1基因体外转染脐血造血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且在体外有稳定、有效的表达。这一方法为进一步在化疗骨髓保护的体内实验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外同时扩增粒/巨噬细胞系祖细胞(CFU-GM)、巨核细胞系祖细胞(CFU-MK)的最佳细胞因子组合。方法 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经脐血CD34细胞,在液体2体系中经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IL)-3、IL-6、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FLt-3配基、促血小板生成素等不同细胞组合扩增14d,检测瓣微增倍数。结果 TPO可协同SCF、IL-3、IL-6、G-CSF对CFU-G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