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行臭氧消融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的效果,并与单纯臭氧消融治疗相比较。方法:将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臭氧消融同时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对照组单纯臭氧消融;比较2组疗效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VAS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组手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1、3个月均下降(均P0.05);术后1周、1个月2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月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消融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起效快、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适合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对胶原酶溶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近期疼痛加重的预防效果.材料和方法对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取CT引导下胶原酶溶核治疗的同时加神经根周围阻滞术,观察患者1个月内腰腿痛的变化情况.结果疼痛减轻率76.2%(16/21),14.3%(3/21)无明显变化,9.5%(2/21)出现疼痛加重,加重者经口服止痛药均能忍受疼痛.结论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能有效预防由胶原酶溶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近期疼痛加重,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3.
针刺腰神经根点辅以雀啄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振民  奚卿魁 《武警医学》2010,21(6):491-493,496
 目的 观察针刺腰神经根点辅以雀啄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8例(经CT或MRI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以针刺腰神经根点、手法采用雀啄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 (治疗组),并设针刺传统腧穴78例(对照组)作为对照,观察2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第1疗程末,治疗组痊愈率为43.8%,对照组痊愈率为25.6%,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末治疗组痊愈率为82.5%,对照组痊愈率为43.6%,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针刺腰神经根点、辅以雀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优于针刺传统腧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刀、理疗联合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按摩医院收治的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行基础理疗联合按摩为常规组,67例行针刀、理疗联合按摩治疗为观察组。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对患者腰痛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行16排螺旋CT检查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两组突出物大小、椎间隙高度及椎体滑移度,并分析神经根特性。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0%(63/67),高于常规组的79.6%(39/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突出物大小、椎体滑移度较治疗前减小,椎间隙高度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突出物大小、椎体滑移度较常规组小,椎间隙高度较常规组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根移动范围扩大12例(17.9%),常规组2例(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根水肿减轻/完全消失49例(92.5%),常规组21例(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理疗联合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可通过针刀调整腰椎力学平衡,松解粘连组织,继而扩大神经根移动范围,解除神经根受压及水肿。  相似文献   

5.
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临床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估。方法:在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注射皮质类固醇、局部麻醉剂、生理盐水等药物混合液,治疗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进行评价。结果:53例中33例(62.3%)治疗后疼痛明显改善,14例(26.4%)疼痛中度缓解,6例(11.3%)疼痛无缓解。疼痛改善持续的平均时间为3个月。结论: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内注射臭氧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5例148个椎间盘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达病变的椎间盘,缓慢注射浓度为60μg/ml臭氧气体15~20 ml;退针至神经根附近,缓慢注射浓度为40μg/ml臭氧气体5~10 ml,再注入利多卡因、曲安奈德、注射用腺苷钴胺和维生素B1混合液3~5 ml。结果:对患者进行随访,疗效分为优、良、中和差,本组优良率达91%。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盘内注射臭氧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CT检查发现有腰椎间突出症伴明确临床体征75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至相应椎间孔神经根处注射由得宝松、维生素B12和利我卡因组成混合药液,使药液分面到椎管内硬膜外。结果 CT引导穿刺注药成改善,9.3%治疗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臻坐骨神经痛的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且无并发症的新疗法,其无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iPath 200介入性磁共振引导下神经根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iPath 200介入性磁共振引导下进行神经根阻滞的技术操作方法,并评价其准确性。方法:13例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均在iPath200介入性磁共振引导下进行神经根阻滞。4例为颈椎神经根,9例腰椎神经根。所用设备为Philipe公司生产的开放式0.23T磁共振检查仪(Proview),并配有iPath200光学引导系统。穿刺针采用德国Daum公司的磁共振兼容性20G穿刺针。所有病人术后1-2个月(平均1.2个月)就神经根痛的疗效进行临床体检。神经根痛的疗效分为4级:①明显缓解=疼痛明显或完全缓解。②暂时缓解=疼痛暂时缓解。③完全无效但疼痛无恶化。④恶化。结果:本组病人明显缓解率为92.3%(12/13),暂时缓解率为7.7%(1/13)。未有无效及恶化病人。结论:介入性磁共振引导下的神经根阻滞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研究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术联合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提高腰椎间盘所致腰腿痛疗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化学消融术后残留痛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 将1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均在CT导向下进行手术;A组常规行椎间盘臭氧联合胶原酶化学消融术;B组患者在行椎间盘臭氧联合胶原酶化学消融术3天后,再行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术.术后1个月和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等方式,应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分组进行统计.结果 A、B两组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均得到门诊或电话随访.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A组VAS评分在术后均高于B组(P<0.05).A组术后1个月优良率为82.1% (78/95),术后6个月为86.3%(82/95);B组优良率术后1个月为92.7% (90/97),术后6个月为95.8% (93/97).4、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脊髓损伤及椎间盘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两种方法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安全有效.CT导向下腰大肌间沟阻滞联合椎间盘化学消融术较单纯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定位调适平衡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原则、方法及预后等问题。方法将2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脊柱定位调适平衡法加针刀及骶管注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按摩手法加针刀及骶管注药治疗。治疗后12个月随访。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疗效巩固。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脊柱定位调适平衡手法是关键,同时辅以针刀、骶管注药等,以消除椎管内外刺激因素,恢复腰椎曲度,达到脊柱整体平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刀结合神经刺激器用于神经卡压类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0例确诊为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患者,根据影像学及解剖学定位脊神经后支的大致位置后做好标记,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神经刺激器测定后支的确切位置进针刀,然后对目标神经进行松解;B组在标记处直接进针刀进行松解。记录患者术前(T0)、术后3天(T.1、术后1周(T2)及术后3个月(T3)的VAS评分,并记录患者总疗效情况。结果VAS评分两组在T1~T3时均低于T0(P〈0.05),T1~T3时YAS评分A组均低于B组(P〈0.05)。结论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脊神经位置后进行针刀松解目标神经,具有定位准确、安全可靠、松解彻底、临床疗效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轴向负荷(axial compression in extension,ACE)检查对下腰椎椎间孔(lumbar intervertebral foramen,LIF)狭窄神经根(nerve root,N)卡压关键性数据(critical dimensional,CD):椎间盘后缘高度(h)、LIF高度(H)及其与N分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资料与方法对30例伴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患者行常规MSCT仰卧腰大肌放松体位(psoas-relaxed position,PRP)扫描后作ACE检查,分别在中央和旁中央矢状重组像测量h和H并观察N毗邻关系,将其分成0~Ⅲ4级,以Ⅱ~Ⅲ级及h和H均分别<4 mm和15 mm临界值判断为LIF狭窄N卡压。结果 30例中PRP无椎间盘膨隆或突出(A组)36个平面CD显著高于伴椎间盘膨隆或突出(B组)54个相应平面;ACE后CD均减小,其中L4~5平面变化最大,L5~S1平面变化最小;降低到临界值以下A组5个平面,B组23个平面(t=6.88,P<0.01)。A、B两组CD低于临界值Ⅱ~Ⅲ级N数PRP分别为:10根和28根(t=4.81,P<0.05)...  相似文献   

13.
飞行人员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非手术疗法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改进飞行人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飞行人员与普通人群患者随机分组 ,各观察组均采用手法、骶管注射、小针刀治疗 ,各对照组均采用手法治疗。 结果 飞行人员与普通人群观察组的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疗程缩短。同一疗法在飞行人员与普通人群中疗效差异不明显 (P >0 .0 5 )。 结论 手法、骶管注射、小针刀是飞行人员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臭氧与胶原酶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突出髓核内注射臭氧和胶原酶治疗。结果通过3、6个月的随访,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12例(60%),良7例(35%),差1例(5%),优良率95%。未出现硬膜囊、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臭氧胶原酶联合应用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胶原酶结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胶原酶结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临床及CT或MRI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随机分2组,A组给予硬膜外前间隙注射胶原酶,B组在A组基础上椎间盘内注射臭氧。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A组45例:显效率37.8%,有效率93.3%;B组45例:显效率68.9%,有效率95.6%,B组较A组疗效明显提高(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胶原酶和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关节突螺钉瞄准器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骨折的老年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69.5±6.7)岁。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70.4±5.9)岁。对照组选择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常规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选择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关节突螺钉瞄准器治疗,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术后48h的疼痛程度,术前、术后及随访12个月的椎间隙高度及螺钉位置、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6)cm vs.(4.7±0.9)cm,(124.6±35.7)min vs.(132.4±42.5)min,(215.9±42.3)m L vs.(242.3±52.7)m L,(352.8±76.5)m L vs.(389.6±85.7)m L]。观察组术后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对照组[(3.5±0.8)vs.(4.8±1.3),P=0.028]。术后两组椎间隙高度明显增加,随访12个月椎间隙高度较术后减小,观察组术后和随访高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1.2±2.4)mm vs.(10.5±2.2)mm,P=0.036;(10.9±2.6)mm vs.(9.2±2.5)mm,P=0.031]。观察组螺钉位置I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0.0%vs.75.7%,P=0.02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7%vs.17.1%,P=0.034),随访12个月椎间融合及椎体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92.9%vs.80.0%,P=0.026),JOA评分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8±7.9)%vs.(56.9±13.2)%,P=0.000]。结论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关节突螺钉瞄准器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骨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其临床处理中的难点及相关因素,探讨再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以期降低再手术时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3月~2012年6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后再手术患者43例,分析微创介入治疗失败的原因,再手术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及效果。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有:①椎间盘突出,钙化。②椎间隙变窄,腰椎不稳。③椎管、神经根管狭窄。④椎管内黏连瘢痕形成。再手术方式:包括摘除髓核组织;扩大狭窄的椎管或神经根管;腰椎不稳者,同时予以固定。再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43例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腰椎术后临床疗效评定参考侯树勋等制定的评价标准:优27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后,腰腿痛复发或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原因大部分为微创介入治疗指征过于放宽。针对不同病因的患者制定个性化再手术方案可取得良好效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后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处理较棘手,临床预防此类再手术后并发症尤为重要,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曲度变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曲度变直和曲度正常的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职业分类和腰椎 MRI表现。治疗6个月后随访复查,记录复发情况并测量弓顶距离。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及病程大致相似;曲度变直组患者以久坐久站人员为主,高达70%,而曲度正常组以传统体力工作人员稍多(P<0.05);曲度变直组患者弓顶距离较治疗前增大(P<0.05);曲度变直组患者以 L4/L5椎间盘突出占多数,而曲度正常组患者以 L5/S1椎间盘突出占多数(P<0.001);曲度变直组患者复发率高于曲度正常组,2组患者中复发患者的平均弓顶距离均较未复发患者的小(P<0.05)。结论腰椎曲度变直组患者 L4/L5节段椎间盘突出和复发的发生率均较高。腰椎生物力学结构平衡的恢复和重建方面的有利于患者的疗效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骶脊神经根MR成像术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分析65例椎间盘突出患者腰骶脊神经根MR成像术表现. 结果 在神经根成像术上所有病例腰骶部脊神经根及神经节呈高信号.64.9%的椎间盘突出单根神经根受累,17.0%的椎间盘突出2根神经根同时受累,7.4%的椎间盘突出多根神经根受累;10.7%的椎间盘突出仅见硬膜囊受压. 结论 腰骶脊神经根MR成像术能直观地显示腰骶部脊神经根走行及受压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