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葡萄糖-胰岛素-钾极化液(GIK)(强心药)对风湿性心脏病围术期心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8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46例)。人院后8h内,治疗组开始GIK静滴至手术,平均用药时间为(7.44±2.52)天;术后继续给予7天。对照组未用GIK。比较2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围术期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围术期心衰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无围术期死亡,对照组有1例死亡(1.92%)。结论在术前、术后给予GIK可降低心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以及围术期死亡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刘广社 《海峡药学》2016,(1):99-100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药学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骰子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取参麦注射液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 BNP)、血浆乳酸水平以及心功能指标变化,观察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CI、SV、EF、CO 分别为(3.62±0.33)L? min/m2、(78.86±6.35)mL、(71.15±8.63)%、(4.95±0.44)L? min -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NP和血浆乳酸水平分别为(194.26±40.29)pg? mL -1、(2.51±0.28)mmol? L -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7.27%、36.36%显著低于对照组50.0%、6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衰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张晓东 《成都医药》2002,28(2):81-82
目的:观察潘南金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将我科1997年2月至2000年3月收治的79名AMI病员分为潘南金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溶栓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潘南金组每日静滴潘南金500mL,从入院 d1连续静滴10d;对照组不用潘南金,其它治疗与潘南金组相同。结果:潘南金组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0.59%。明显低于对照组(47.5%,P<0.01),但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潘南金用于AML治疗可明显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洪长星  操电群 《安徽医药》2009,13(4):439-440
目的观察含镁极化液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12 h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在常规治疗下,治疗组给予含镁极化液和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4%)高于对照组(61%),室颤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含镁极化液和胺碘酮联用能显著改善AMI患者的预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患者的影响。方法将3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组予积极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溶栓治疗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出血及心律失常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2组在胸闷、胸痛、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住院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其预后。方法:连续纳入238例就诊于中国医科大一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的患者,观察其RBBB的发生率及有无RBBB患者的CK、CK—MB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EF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之间是否有差异。结果:238例患者中有23例存在RBBB,发生率为9.32%,并且RBBB者CK、CK—MB峰值(分别为1488±942U/L、288±166U/L)明显高于非RBBB者(分别为913±376U/L、196±79U/L),P〈0.05;RBBB者Killip分级明显高于非RBBB者(分别为2.67±0.84、1.72±0.63),P〈0.05;RBBB者EF值明显低于非RBBB者,分别为(48±9)%,(53±10)%,P〈0.05;RBBB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院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RBBB者(分别为23%、28%和16%、6%,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RBBB提示病情较重,院内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的中医药干预治疗,为中医药治疗心病急症探索新路。方法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根据患者辨证分型,给予静脉中成药及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纽不用中药。疗程1个月观察疗效。结果疾病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90.00%,差异无显昔(P〉0.05)。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86.67%;对照组63.33%,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及早地采用中医药干预治疗可以更快地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98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在积极治疗AMI的基础上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胺碘酮组(48例)静脉应用胺碘酮,对照组(50例)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41例(85.4%),死亡4例(8.3%)。不良反应6例(12.5%);对照组有效33例(66.0%),死亡13例(26.0%),不良反应15例(3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1例(51.67%)、22例(36.67%)、7例(11.67%),总有效率达88.33%;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21.67%)、25例(41.67%)、22例(36.67%),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纽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胺碘酮配合常规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预测价值。方法收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收集40例健康者做为对照组,抽血检验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及评估患者心功能;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50%和〉50%两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血浆B型钠尿肽与左室射血分数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50%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高于左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P〈0.05);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837,P〈0.05)。结论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65岁以上老年AMI患者72例,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则是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6例,对照组则是36例,常规治疗给予口服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换酶抑制剂、肠溶阿司匹林及护心、对症治疗。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66.67%(24/36),4周病死率为5.56%(2/36),常规治疗组4周病死率为19.44%(7/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严重的心律失常率为27.78%(10/36),对照组为52.78%(19/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改善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35例老年AMI与46例非老年AMI在首发症状、心肌梗死的部位、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区别,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老年AMI组胸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无胸痛时,心力衰竭、胸闷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中心力衰竭、急性脑血管意外、肺内感染、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发生胸痛者较少,无胸痛时易发生心力衰竭和胸闷,心力衰竭、肺内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13.
吕建新 《安徽医药》2006,10(8):573-574
目的探讨吗啡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本院确诊AM I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4例),对照组(n=26例),观察两组3 d内心律失常发生率、2周内心力衰竭发生率、CK峰值及CK-MB峰值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3 d内心律失常7例(29.17%)、对照组15例(57.69%),P<0.05;治疗组2周内心力衰竭6例(25%)、对照组14例(53.85%),P<0.05;CK峰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差别,CK-MB峰值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吗啡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伴心理应激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人院时的临床特点,探讨心理干预在女性AMI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3例女性AMI患者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比较有无焦虑、抑郁情绪及患者人院时的临床特征。将伴有心理应激的68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前后进行SAS、SDS评定。对2组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无心理应激的女性AMI患者相比较,伴心理应激者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诊延迟时间较长[(7.9±5.8)h比(5.1±3.6)h,P〈0.01],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较多[分别为58.8%(40/68)比37.1%(13/35),41.2%(28/68)比20.O%(7/35),均P〈0.05]。4周后,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SAS总分、SDS总分均有显著降低[分别为(39.7±6.1)分比(53.8±6.7)分,(37.5±5.6)分比(54.6±7.1)分,均P〈0.01];干预组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0.6%(7/34)比44.1%(15/34),23.5%(8/34)比47.1%(16/34),5.9%(2/34)比23.5%(8/34),均P〈0.05]。结论与无心理应激的女性AMI患者比较,有心理应激者危险因素较多。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女性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彭成勇 《北方药学》2016,13(6):11-12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入选我院收治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86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常规治疗的同时,实验组加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加用普罗帕酮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压、心率及QTc间期变化。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44%及69.77%,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497,P=0.03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治疗后QTc间期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QTc间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63%及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4,P=0.747)。结论:胺碘酮在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第7天肌钙蛋白I(cTnI)水平在预后中的判断价值。方法161例AMI患者依照采取的治疗方法分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组(35例),延期PCI组36例和药物治疗组90例,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为对照组。观察第7天不同cTnI水平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AMI患者发病第7天cTnI水平[(5.76±4.2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0.15±0.10)μg/L](P〈0.01);按第7天cTnI转阴率分析:总转阴率39.1%,其中急诊PCI治疗组转阴率(68.6%)高于延期PCI组(36.1%)和单纯药物治疗组(28.9%);按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分析:cTnI阳性组总MACE发生率(34.7%)高于cTnI阴性组(1.6%)(P〈0.01);发生MACE者第7天cTnI值(13.99±8.39)μg/L明显高于不发生MACE者(3.65±2.55)μg/L(P〈0.01);按cTnI水平分析:心脏性死亡、总MACE的发生率随cTnI的水平升高而增加(P〈0.05),cTnI〉9.0μg/L者最高。结论发病第7天cTnI水平在AMI患者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价值,是预测AMI患者总MACE发生率增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以及美托洛尔联合苯那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HF)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胺碘酮和比索洛尔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联合苯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射血分数及QTc均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胺碘酮和比索洛尔联合治疗组心率、射血分数及QTc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胺碘酮和比索洛尔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5.0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治疗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和比索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效果优于美托洛尔与苯那普利,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0例,经静脉尿激酶(UK)溶栓治疗患者42例,为UK溶栓观察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38例为未溶栓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以外,其余治疗均与UK溶栓组相同。结果UK溶栓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66.7%,常规对照组为15.8%,UK溶栓观察组4周病死率为4.8%,常规对照组为1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溶栓观察组严重的心律失常率为28.6%,未溶栓对照组为5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AMI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并发症少,不良反应轻,价格低廉,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敏 《淮海医药》2012,30(2):130-131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与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AMI)短期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轻重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非糖尿病(DM)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依据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分组:空腹血糖≥7 mmol/L的患者为应激性高血糖(SHG)组;血糖〈7 mmol/L的患者为非应激性高血糖(非SHG)组。观察2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等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SHG组)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率分别为25%、27.5%、32.5%、22.5%,均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非SHG组)7.7%、9.6%、11.5%、5.8%(P值均〈0.05)。结论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提示病变严重、预后不良,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