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75例颞叶癫癎患者动态EEG与过度换气EEG癎样放电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睡眠EEG与过度换气EEG的痢样放电规律。方法:评估75例颞叶癫痫患者动态EEG与过度换气EEG的痫样放电特点。结果:过度换气EEG痫样放电检出率明显低于浅睡期EEG,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但与清醒期和深睡期EEG痫样放电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颞叶癫痫患者浅睡期EEG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过度换气EEG,对颞叶癫痫患者进行睡眠EEG检测,有助于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癫痫临床发作控制停药后的复发与动态脑电图(EEG)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998年8月至2006年8月随访的癫痫控制后停药患者186例动态EEG的临测结果及有关闪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此186例中,有临床复发者51例(27.4%)。动态EEG监测始终正常组65例,临床复发6例,复发率为9.2%。EEG异常组121例,临床复发45例,复发率为37.2%。常规EEG与动态EEG异常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X^2=10.25,P〈0.01。结论:停药后EEG异常者,临床复发率较高,应恢复规范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睡眠痢性放电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癫痫的成人患者82例进行多项睡眠图(PSG)检查,同步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分析患者的睡眠结构、EEG痫性波情况。结果:本组病人PSG睡眠结构特点表现为各睡眠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REM潜伏期增加、REM睡眠减少为著,其中8例患者无REM睡眠,所有患者夜间觉醒次数均增多。睡眠中痫性放电对NREMI期、Ⅲ-Ⅳ期睡眠的影响显著,在有痫性放电者的NREMI期睡眠明显增多,NREMⅢ-Ⅳ期睡眠明显减少。结论:癫痫患者存在睡眠结构紊乱,睡眠中出现痫性放电的患者睡眠结构的紊乱更严重。采用PSG联合长程V-EEG同步监测有利于更全面分析睡眠结构与痫性放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精神运动型癫痫患者的脑电图(EEG)国内常有报道,而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报道则较少见,本文将2001年1月至2003年8月在我院确诊为精神运动型癫痫的56例患者作了EEG与AEEG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对顽固性癫痫的疗效及评价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用VNS治疗7例顽固性癫痫患者,治疗期为3年,结束治疗后继续观察2年,共观察5年。整个观察期内患者仍用足量抗癫痫药物。比较治疗前、治疗期及结束治疗后癫痫的发作情况及EEG变化。结果:7例患者在VNS治疗期内5例有效,其中3例发作频率减少25%~50%,2例终止发作,另2例无效。结束VNS治疗后原有效的3例中,2例发作加重,1例发作类型改变,发作次数增加,但强度减轻;2例终止发作者中1例目前仍未发作,另1例癫痫复发。EEG情况与临床相一致,当癫痫发作被控制时,EEG明显好转,棘(尖)慢复合波减少。癫痫复发时EEG会出现相应的痫样放电。7例患者在结束随访的第五年,有6例EEG仍明显异常,有棘(尖)或棘(尖)慢复合波。结论:VNS治疗顽固性癫痫具有安全性,且治疗期间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其对发作的完全控制率低,停止刺激后易复发,且费用昂贵,很难作为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长程脑电图(EEG)变化、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及临床疗效与预后。方法:将40例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患者设为研究组,回顾其长程EEG资料,并与对照组40例脑梗死后无癫痫发作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规EEG与长程EEG检查比较:常规EEG检查中度和重度异常16例,占40%;长程EEG检查中度和重度异常35例,占80%,中、重度异常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长程EEG异常率为95%;发生在脑叶皮质区的患者继发癫痫的概率高于发生在皮质下区的患者,两者间EE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程EEG监测可显著提高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的脑电异常检出率,其检查结果对预测癫痫发作、观察病情变化、评价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儿童非癫癎性发作事件的动态脑电图监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观察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24h动态脑电图(AEEG)的特点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对AEEG监测到的121例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临床发作期EEG进行分析,并以常规脑电图(REEG)进行对照。结果:REEG非特异性异常13例10.7%),AEEG非特异性异常30例,(24.8%),痫样放电3例(2.5%),总异常率27.2%。非特异性异常检出率以偏头痛最高(34.8%),其次为晕厥(23.5%)及睡眠障碍(22.2%)。结论: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AEEG多为正常或非特异性异常,这有助于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癫痫和癔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癫痫50例,癔病30例进行EEG描记分析。结果:癔痫组异常发生率76%,癔病组异常发生率3.33%,癫痫病人EEG有明显的特异波形,可出现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尖-慢波综合。癔病组EEG无明显改变。结论:EEG对于癫痫与癔病的鉴别可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TS)患儿的脑电图(EEG)、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TS患儿的EEG、CT/MRI资料及抗癫痫药物(AED)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S患儿癫痫发生率为100%,3岁之前发病者20例(80%),主要发作类型为部分性发作13例(52%)。EEG异常21例(84%),其中19例(90%)有痫样放电。3例结节灶直径≥12mm者其位置与EEG主要放电部位相符,MRI对皮质结节及白质病灶的显示非常敏感。短期AED治疗14例(56%)有效,15例随访1~11年,4例加重。结论:癫痫始发年龄小,EEG有局限性改变,对首次药物治疗反应不良且伴有智能障碍特征者,以及MRI上表现大量皮质结节的患儿,癫痫发作较难控制,易发展成为难治性癫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然夜间睡眠脑电图对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国际10-20系统对20例患连续10h EEG描记。结果:颞叶区出现3-3.5%痫样波14例。结论:自然睡眠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夜间睡眠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然夜间睡眠脑电图(EEG)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临床拟诊为癫痫的患者行白昼常规EEG和夜间自然睡眠EEG检查。结果:常规EEG36%(72例)出现痫样放电,而自然夜间睡眠EEG78%(156例)出现痫样放电。痫样波检出率与年龄、临床发作类型、睡眠周期有关。结论:自然夜间睡眠EEG可显著地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对癫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中央-颢区棘波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癎)(BECT)的临床及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46例BECT患儿的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发病年龄为2.5~12.5岁;31例(67%)的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8例(17%)于睡眠和觉醒时均有发作,7例(15%)只在觉醒时发作;24例(52%)表现为部分性发作,13例(28%)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9例(19%)表现为混合发作和不典型发作.发作间期EEG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颢区尖波或棘波,清醒EEG阳性率为33%,睡眠EEG阳性率为85%.结论:BECT是与年龄相关的癫(癎)综合征,是一种预后较好的良性癫(癎),认识其临床和EEG演变的特点及规律,可提高对BECT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癫(癎)(EP)与睡眠的关系.方法:对105例可疑或临床诊断的儿童EP的睡眠脑电图(EEG)进行分析及临床随访.结果:正常27例,异常78例,异常率74.3%(广泛性异常11例,局限性异常67例).讨论:睡眠EEG可提高儿童EP的阳性率,对其诊断、分型、临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长时监测睡眠诱发 脑电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患进行了自然睡眠的脑电图描记。结果:典型癫痫放电检出率为80.0%。结论:长时监测睡眠诱发脑电图可提高癫痫的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和自然睡眠脑电图对癫癎诊断的差异与价值。方法:对165例临床诊断癫癎的儿童进行常规脑电图和习惯性白天睡眠及夜间睡眠脑电图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脑电图描记出现癫癎样放电36例(21.82%)中,在自然睡眠描记时全部出现异常,常规描记正常范围脑电图129例(78.18%)中,在自然睡眠时81例(62.79%)出现异常。结论:常规合并自然睡眠视频脑电图对儿童癫癎诊断,临床发作类型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3例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发作期脑电图特征。方法:收集2010至2011年两年中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13例,分析脑电图特征。结果:①13例病例占同期监测总数5.7‰。②清醒期4例、睡眠期7例、清醒及睡眠期均发作2例。睡眠期占63.2%。③部分运动性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9例,无全面性发作。④起源部位(部分存在于两电极之间)前三位分别是颞区、中央区、顶区,占72.2%。⑤发作初期多表现为低波幅棘波、尖波或快波节律,占76.9%。结论:①睡眠诱发在癫癎诊断中意义很大。②表现为部分性发作的患儿,癫癎漏诊的风险相对较大。③起源于颞区、中央区或顶区的癫癎漏诊风险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108例临床明确诊断儿童良性癫癎的患儿进行清醒或睡眠EEG分析。结果:本组患儿EEG显示,棘波或尖波均出现在中央颞区或以颞区为主的部位,清醒时较为局限,入睡后放电频率明显增加,患儿临床发作停止时间要比EEG放电消失的早。结论:儿童良性癫癎是与年龄相关的癫癎综合征,EEG特征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及时正确的诊断有助于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极度纺锤波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98例患儿进行自然睡眠脑电图监测,对具有极度纺锤波的患儿进行智力测验,将脑电图与病种和智测结果结合分析。结果:39例患儿出现极度纺锤波,这种波型在癫、脑性瘫痪、热性惊厥、抽动症疾病中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别。极度纺锤波的患儿,智力低下的出现率为43.5%,明显高于对照组(16%,P<0.05)。结论:极度纺锤波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异常脑电现象,无病因学方面的差异,可能是一种脑功能障碍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