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内直视手术一般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及心脏停跳液灌注保护心肌,其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我院2002年4月-2003年4月在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心室颤动(室颤)下,对42例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时,当上、下腔静脉与升主动脉已暂阻断,心肌保护液已由升主动脉根部注入,在心脏已停搏情况下切开心脏,若仍有大量血液从心切口中涌出,这不仅可致暂时失血,亦将使手术视野不清难以进行心内操作。本文随机查阅1989年前370例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病历,发现有18例曾出现上述心切口涌血情况,占4.86%。现对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加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不阻断主动脉低温室颤下心内直视手术能有效保持心肌持续供血供氧 ,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认为具有明显优于传统的低温体外循环阻断主动脉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作用 ,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不仅是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浓度升高程度亦与细胞受损程度成正比[1] ,而且与心肌保护有关[2 ]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不阻断主动脉低温室颤及阻断主动脉低温体外循环两种心内直视手术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测定 ,探讨不阻断主动脉低温室颤手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1 资料与方法 :2 0 0 0年 4~ 6月我…  相似文献   

4.
参附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在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0例接受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对症支持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方法为术前5d静滴参附注射液2ml/(kg·d),术中建立CPB后滴入2ml/kg,并予维持至升主动脉开放后10min.于升主动脉阻断前,开放后5,10min从冠状静脉窦取血2ml,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升主动脉阻断前,停CPB后4,24,48h从中心静脉取血2ml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观察组SOD含量高于对照组,而MDA、CK-MB、cTnI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围术期参附注射液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是心内直视手术的两种基本方法。五六十年代,我国学者广泛采用低温麻醉方法开展了心内直视手术。但由于主动脉阻断的安全时限仅8~10分钟,只能对简单病例如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进行直视手术。但体外循环技术相继在我国开展后,低温麻醉方法逐渐被弃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开放升主动脉前用32℃左右温血停跳液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对24例心内直视瓣膜替换手术病人采用含血冷停跳液诱导停跳,开放升主动脉前将晶体停跳液的变温管道放置32℃温水中,行温血停跳液灌注。观察临床指标。自动复跳率,辅助循环时间及术后是否应用多巴胺。结果24例病人自动复跳率100%;辅助循环时间15±3 min;24例中有2例使用多巴胺。结论体外循环中,开放升主动脉前用温血停跳液灌注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人长时间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老年人长时间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36例,其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2例、中度低温34例。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7例,离心泵左心辅助循环4例,应用改良超滤(MUF)8例,心肌保护应用氧合血心肌停搏液。根据病情选用顺灌、逆灌、桥灌及顺灌逆灌间断灌注的灌注方法。实施血液保护、脑保护、心肌保护、肺保护、肾保护。结果1例冠状动脉移植合并室壁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性措施是老年人长时间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中低温不阻断心肌血流室颤性停搏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对比效果。方法将263例患者分为中低温室颤性停搏组(94例)及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169例),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机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并降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如手术位于主动脉根部的成人患者,则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度分别于浅低温心脏不停跳(32±1)℃、中低温室颤性停搏(26℃~27℃)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浅低温组手术死亡4例,中低温组死亡3例。两组术中转机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强心药物的使用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发生空气栓塞。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中低温室颤性停搏下心内直视手术都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但在中低温下手术更有利于心内的操作,对血液的保护效果更优,可推荐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心脏跳动下与心脏静止时心内直视手术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方法3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分为心脏跳动组(n=17,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32℃~34℃)和心脏静止组(n=18,术中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25℃~27℃),动态观察围术期血液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变化.结果心脏跳动组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从转流毕到术后24h均高于心脏静止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由于其高灌注流量和较高的体外循环温度对机体创伤较大,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影响也较严重.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角度,我们推崇传统的术中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中黄芪注射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90例,分为3组:围手术期组在围手术期给予黄芪注射液,手术体外循环时给予黄芪注射液预充,体外循环过程中再次给药;体外循环组只是在体外循环预充及过程中给予黄芪注射液;对照组不给药。三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前、主动脉开放和术后检测不同时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血清肌钙蛋白T(eTnT);在手术前、后比较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结果围手术期组和体外循环组CK—MB、cTnT水平及心电图ST段变化程度较对照组低(P〈0.05)。围手术期组CK—MB、cTnT水平及心电图ST段变化程度较体外循环组低(P〈0.05)。结论在心内直视手术中,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心脏能量供应,有效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对心肌起到明显保护作用,围手术期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心脏跳动下与心脏静止时心内直视手术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方法:3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分为心脏跳动组(n=17,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32℃~34℃)和心脏静止组(n=18,术中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25℃~27℃),动态观察围术期血液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变化。 结果:心脏跳动组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从转流毕到术后24h均高于心脏静止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结论: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由于其高灌注流量和较高的体外循环温度对机体创伤较大,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影响也较严重。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角度,我们推崇传统的术中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阻断心肌行心内手术体外循环方法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阻断心肌是心内直视手术时的最好心肌保护方法。我院自1996年5月至1998年5月在心脏跳动下行心脏手术26例,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共观察2组。第1组为不阻断组,即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手术26例。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15~...  相似文献   

13.
陈忠堂 《山东医药》1996,36(9):20-21
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建立期间的大血管损伤及处理(附28例报告)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陈忠堂1985~1995年,我院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1432例,体外循环建立期间损伤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共28例(1.9%),3例死亡(10.7%...  相似文献   

14.
1997年11月-2008年7月,采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手术346例,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1月-2008年7月,采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手术346例,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脏直视术中严重过敏反应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医院麻醉科孙红,邓硕曾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两岁半,体重15kg。房间隔缺损体外循环下行直视修补术。麻醉平稳,手术顺利,阻断升主动脉时间14min,开放升主动脉1min后心脏自动复跳。当机器...  相似文献   

17.
10kg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不仅体重小,且有其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因此施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与成人有别。2002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对39例10kg以下婴幼儿施行心内直视手术。现报告如下,并总结手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及心肌保护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升主动脉注射鱼精蛋白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婴儿肺通透性指数及血清血栓素A2浓度的影响,进一步证实其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年龄≤12个月,体质量≤10 kg)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升主动脉组,n=30例)和对照组(中心静脉组,n=30例),比较两组体外循环前及注射鱼精蛋白后6 h肺通透性指数的变化、体外循环前及注射鱼精蛋白后1 h血清血栓素A2浓度。结果实验组注射鱼精蛋白6 h后肺通透性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0.021±0.008 vs.0.039±0.006,P〈0.05);实验组注射鱼精蛋白1 h后血清血栓素A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3±2.5)ng/L vs.(64.2±2.1)ng/L,P〈0.05]。结论经升主动脉注射鱼精蛋白能够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肺组织损伤,是一种良好的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1997年1月~1999年3月,我院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20例,其中66例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实施了心内直视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0例,女36例;年龄1岁7个月~47岁,体重9~49kg,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7~58分钟。其中房间隔缺损35例,室间隔缺损8例,动脉导管未闭3例,肺动脉瓣狭窄6例,右室双腔心3例,法乐氏三联症4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3例,二尖瓣置换4例。1.2 手术方法和步骤 经前正中切口进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后鼻咽降温至34°C。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升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跳液,在心脏跳动下…  相似文献   

20.
251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51例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管理体会。方法:常规CPB方法,大部份病例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结果:251例CPB总时间13-588分钟,升主动脉阻断8-193分钟,死亡8例。结论:选择优质的CPB设备,合理的血液稀释,根据手术中情况,以高、中、低流量交替灌注,并做好心肌保护,复跳后平稳过渡停止CPB等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