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43岁,1988年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术。1994年、2003年因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2次手术均经右锁骨下静脉各置入1根电极导管,并发现1988年置入的电极导管断裂,电极一端固定在右心室尖部,一端漂浮在肺动脉内。2005年2月术后因囊袋发生感染,多次行清创术,感染未控制。再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将起搏器置入左侧胸部新囊袋中,置入电极导管1根,囊袋再次感染、皮肤破溃、起搏器外露。X线片示:左右各有1根电极经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至右心室,其中1根电极导管一端在右心室,另一端漂浮在肺动脉。2005年8月采用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法行…  相似文献   

2.
218例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起搏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18例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20例发生起搏功能异常。其中起搏电极导管脱位4例(1.8%),电极断裂1例(0.5%),绝缘层破损3例(1.4%),感知功能障碍10例(4.6%),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2例(0.9%)。通过调整有关起搏参数或更换起搏器和/或电极导管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5岁。因"起搏器囊袋感染"行起搏系统移除术及囊袋清创术。采用直接拔除法拔除电极,心室电极顺利拔除;心房电极与心肌组织粘连明显,难以拔除。穿刺右股静脉,经静脉鞘置入射频消融电极导管,钩挂心房电极,协助拔除心房电极成功。术后1周在对侧重新植入起搏器。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73岁。因病窦综合征置入永久起搏器。术中置入心房、心室导线时因粗暴操作致严重上腔静脉夹层,最终应用JR4.0造影导管指引亲水超滑造影导丝找到真腔,随后经左室递送系统成功置入心房、心室电极。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72岁,心房颤动入院,曾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采用右侧股静脉途径置入房间隔穿刺鞘管,多体位透视规避起搏电极后行房间隔穿刺术。置换15F可调弯外鞘后,置入二代冷冻球囊导管和环形标测电极导管,依次完成4条肺静脉电隔离。术后1个月未有心房颤动发作,复查心脏超声左房较前缩小。  相似文献   

6.
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置入起搏器后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以及射频消融术对起搏器的影响。方法 自1980 年~1997 年3 月共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415 例次,发生起搏器并发症86 例次(20.7% )。置入起搏器后的并发症以术后感染和电极移位各占起搏3.9% ,电极移位以心房电极移位为主。1992 年后在同一切口安放电极和起搏器的35 例中,无1 例发生感染。2 例起搏器术后心房纤颤并心衰患者,经射频消融房室结形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后继续起搏治疗,心功能恢复正常。未发现射频电流对起搏器和电极的损伤。结果 置入起搏器后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再行射频消融术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218例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20例发生起搏功能异常。其中起搏电极导管脱位4例(1.8%),电极断裂1例(0.5%),绝缘层破损3例(1.4%),感知功能障碍10例(4.6%),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2例(0.9%)。通过调整有关起搏参数或更换起搏器和/或电极导管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一高龄男性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电极微脱位、急性阈值升高、起搏器外露、囊袋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经给予调整电极位置、更换螺旋电极、在同侧重新制作囊袋、将灭菌后的起搏脉冲发生器和电极重新置入等处理,起搏器工作正常,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在不拔除起搏电极的情况下,将灭菌后的起搏脉冲发生器和电极重新置入对处理非严重起搏器囊袋感染可行。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 ,5 8岁 ,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 ,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 ,于 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 ,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 ,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 ,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 ,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 ,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 ,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 1∶1逆传 ,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 ,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 ,DDD起搏成功 ,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58岁,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于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1:1逆传,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DDD起搏成功,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11.
体外循环下拔除起搏电极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 1 女性 ,5 8岁。不明原因发热 3个月入院。该患者于 1987年因Ⅲ度房室阻滞在外院置入起搏器 ;1991年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第一次行起搏器更换术 ;1995年又因第一根电极起搏阈值升高置入第二根起搏电极 ,该电极次年发生断裂 ,再置入第三根起搏电极 ;此次术后 1年 ,患者起搏器置入侧皮肤破溃 ,经持续外科清创、换药及抗感染治疗 3个月无效 ,取出脉冲器 ,并于对侧重新置入新的起搏系统。 2年后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肝脾肿大、血沉增快、贫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体温最高可达 40℃。高热时多次血培养仅一次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在高原地区医院中的应用方法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6年3月丽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在床旁应用漂浮电极导管技术行临时起搏治疗的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在心电监护指导下,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如何将漂浮球囊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严密观察手术过程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平均操作时间,放置时间,安置一次的平均费用。结果 11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器安置时间约8~30 min,电极留置时间0.5~20天,平均时间约6天,一次临时起搏器置入费用2500元。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气胸1例,误传锁骨下动脉1例,起搏器安置成功后电极脱位2例,均为喝酒后烦躁患者。无其并发症发生。结论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适合在没有X线透视、不宜搬动危重患者、高原地区偏僻医院中应用,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房室交界区射频消融后安置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如果起搏器或其电极导管出现功能障碍时,其危险性取决于患者对起搏器的依赖性,但目前有关此类患者对起搏器的依赖性知之甚少。研究目的:(1)了解房室交界区射频消融后长期安置起搏器患者起搏器依赖性的发生率;(2)探讨预测起搏器依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76岁。因病窦综合征置入ENPULSEE2D01起搏器。一周后患者常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体外程控随访时,发现起搏器电极导线阻抗持续性大幅升高,起搏、感知功能障碍。再次手术,经拧紧固定螺丝后起搏器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融导管在起搏器心房电极导线复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01至2014-12在我院或外院行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的患者6例,经股静脉途径,采用消融导管复位心房电极导线。结果:手术过程耗时(15.0±3.7)min,较常规方法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检测心房电极导线位置理想,固定良好。结论:使用消融导管复位起搏器心房电极导线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人工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接受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手术的患者不断增多。但起搏器置入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手段,为了减少术后伤口出血、血肿、电极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往要求,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病人术后常规沙袋压迫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1岁,诊断为病窦综合征,予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心室电极顺利置入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非常顺利进入右室流出道,但后前位透视下与常规右房电极位置符合,故未及时行心房腔内图检查。手术结束前程控时发现心房电极起搏右室,再行心房腔内图未见PR段抬高,考虑心房电极置入位置有误,予以重新调整置入位置后可见心房起搏。  相似文献   

18.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因脉冲发生器受电池寿命的限制,许多患者要接受一次或多次的起搏器更换术.在起搏器更换时,是继续使用原电极,还是重新置入新电极,常常困扰手术医师.  相似文献   

19.
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15例电极导线明显移位,9例电极导线微脱位,11根为心室电极导线,13根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中23根为双极电极导线,1根为单极电极导线。脱位后3例发生晕厥,3例有黑矇症状。结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率高于心室电极导线,大多数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周内。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高于单极电极导线,老年人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者电极导线脱位的危险性增高。此外,电极导线脱位与术者置入经验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为发生在起搏器术后6周内的早期脱位,心房电极和双室同步起搏的冠状窦电极的脱位率较高。诊断电极脱位最简便、有效的检查是心电图和X线片,对疑诊患者,应进行起搏器程控。典型的电极导线脱位表现为起搏阈值升高和/或电极导线阻抗降低,严重脱位尚可引起感知不良。根据起搏器置入的时间、患者临床表现、脱位的电极导线情况以及起搏器功能障碍的程度不同,处理方法亦不同,而积极预防是最好的防治电极导线脱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