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迷走性晕厥又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是最常见的一种突发性晕厥,可发生于患者,也可发生于正常人.此类疾病以发病急、病情重、确诊困难、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等特点而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相似文献   

2.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晕厥指的是由于短暂脑血管灌注不足引起的可逆性短暂的意识丧失。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gncope,VVS)又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是最常见的一种晕厥,可发生于患者,也可发生于正常人。此类疾病以发病急、病情重、确诊困难、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等特点而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者可能出现死亡。为了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现就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诱因及临床表现、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同行的注意,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血管抑制性晕厥(单纯性晕厥)虽系内科疾病,而在口腔科诊疗过程中却很常见,笔者自1990~1993-12间,共观察到口腔临诊偶发症36例,其中诊断单纯性景厥者2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回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观察24例,均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诊断为血管抑制性景厥。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20~53岁。以青年为多见。本组病例均有发病诱因:拔牙、局麻、换药等,临床表现为心率缓慢、血压下降、心难受、恶心、呕吐、出冷汗、头晕,少数病例瞳孔缩小、抽搐、意识丧失。1.224例病人血压测得有记录音11人,发病时血压记录结果均显低血压。11例…  相似文献   

4.
社区门诊血管抑制性晕厥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抑制性晕厥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3~2006年我院社区门诊28例血管抑制性晕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管抑制性晕厥主要表现为心率缓慢、血压下降、瞳孔缩小、出汗等。28例均采用头低平卧位。10例及时用阿托品等药物治疗者,10min内全部恢复正常,其中最短者3min。18例未给药物治疗者,10min内恢复的4例,10~20min恢复的11例,20~30min恢复的3例。结论 血管抑制性晕厥是迷走神经兴奋的结果,处理时除采取平卧位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及时采取合理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首选阿托品。  相似文献   

5.
晕厥是临床较常见症状,晕厥的病因诊断是现代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难点。神经介导性晕厥是晕厥类型中的常见类型,在各种形式的神经介导性的晕厥中,血管迷走性晕厥或称血管减压型晕厥最为常见[1],多发生于青年人,临床上诊断无特殊方法。国外近年来已广泛应用倾斜试验来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2],本文主要研究倾斜试验的临床应用价值。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不明原因晕厥组40例,男性1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7±13岁(18—52岁),病史中均有2次以上晕厥发作,病程为2周-15年。经仔细询问病史、体检及心电图、脑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颈…  相似文献   

6.
发生于排尿前、排尿过程中或排尿终了时的晕厥称排尿性晕厥。本病于1946年由Rugg-Gunn首先发现,但十年后才引起注意。据统计,本病占晕厥病人的9%,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国外有不少报导,国内报导不多。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至今仍有争论,现结合我们自1979年至今所遇到的16例排尿性晕厥病人分析如下。资料来源:16例病人中住院病人5例,余下11例均为神经科门诊病人。男14例,女2例。年龄20~45岁13例(占81%),48~58岁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各病因晕厥儿童的fl缶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运用2009年我国儿童晕厥诊断程序及直立试验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儿科门诊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以“晕厥”来就诊的57例患儿进行初步诊断,分析各病因晕厥儿童的临床特征。结果:57例患儿中,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53例,占92.9%,年龄2~15岁,平均(10.23±3.58)岁,男30例,女23例,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51例和境遇性晕厥2例;心原性晕厥4例,占7.1%,年龄0.8~8岁,平均(5.5±3.3)岁,均为男性。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与心原性晕厥相比,其发病年龄、发作次数、诱因、先兆、发作时的体位及有无心脏病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主神经介导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占晕厥的多数,多发生在11岁以上的青少年,有比较明显的诱因及先兆,一般发生在直立体位,晕厥次数较少。  相似文献   

8.
26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gncope,VVS)又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是最常见的一种晕厥,可发生于患者,也可发生于正常人。此类疾病以发病急、病情重、确诊困难、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等特点而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此,对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我科就诊的26例VV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此类疾病的一般护理及防范处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6例患者中,静脉输液时发生晕厥10例,施行各种小手术或换药操作时发生7例,实施各种导管侵入性操作时发生1例,情绪或环境诱发3例,排尿性晕厥2例,其他3例。所有病例经临床观察和辅助检查均可排除癫痫、药物过敏反应和低血糖反应,且未发现明显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各系统疾病,晕厥发作前2周未服过任何药物。 1.2处理方法 1.2.1一般处理措施就地平卧、保暖、吸氧、针刺穴位人中、合谷、十宣等,15例患者在1~4min时自行恢复知觉,脉搏、血压在1~4h恢复正常,恶心、呕吐、头晕、心慌等症状消失。1.2.2特殊处理11例患者因晕厥时间超过5min,血压、脉搏测不到、大小便失禁,  相似文献   

9.
晕厥是突然发作的 ,是由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 ,现将我院 1996年 - 1998年 89例晕厥发作病人的脑电图与临床相结合的意义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89例中男性 54例 ,女性 35例 ,年龄4岁~ 6 8岁 ,平均 36岁。典型分型为 :①癫痫性晕厥 31例 (占 34 83% )。②血管抑制性晕厥 19例 (占2 1 35% )。③排尿性晕厥 2 1例 (占 2 3 5% )。④吞咽、咳嗽性晕厥 18例 (占 2 0 2 2 % )。各种晕厥的次数不等 ,病程 3mon~ 6mon ,共同症状为发作时眩晕、视力模糊、耳鸣、恶心、面部及躯干出冷汗 ,有时病人对周围情况尚能模糊知道…  相似文献   

10.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希 《吉林医学》2003,24(3):239-239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又称血管减压性晕厥、情绪性晕厥。各晕厥中,以此型最为多见。为探讨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临床点,本文对我院在2000年7月~2002年7月通过院前急救收入急室继续观察治疗的30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进行临床分,结果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文30例患者,除8例既往曾有过类似晕厥症状,无其他疾病病史。年龄22~45岁。女24例,男6例。.2诱发因素:30例患者在晕厥发作前均有诱发因素,诱因有多形式,其中由强烈的精神刺激诱发者9例(30%),由情绪激动诱者7例(23%),由过度疲劳诱发者4例(13%),由睡眠不足诱发者例(13%),站立时间过…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晕厥168例临床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大学生晕厥的发病情况和预防措施 ,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笔者收集了我市 1 6年来 3所院校校医所收治的1 68例大学生晕厥病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为大学生 ,男 89例 (52 .98% ) ,女 79例(47.0 2 % ) ,年龄 1 8~ 2 7岁。既往无慢性病史 ,患病后经神经系统检查及部分心电图、脑电图检查均未发现异常。1 .2 诊断标准有突发短暂的意识丧失 ,伴有体位张力消失 ,多伴有血压下降 ,收缩压 <1 0 .7k Pa、舒张压 <6k Pa。1 .3 发病情况1血管抑制性晕厥 1 0 2例 (60 .71 % ) ,其中因抽血引起 2 4例 ,外伤…  相似文献   

12.
晕厥或称昏厥是由于一过性脑缺血引起意识丧失并伴有自主体位丧失。晕厥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患者,青少年时期发生的晕厥以神经介导的血管运动失调或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最为多见,多无严重后果。近年来临床发现少数青少年患者发生的晕厥可能由于严重的疾患所引起,如肥厚型心肌病、离子通道疾病等,有时可能引起致命性后果。  相似文献   

13.
晕厥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其病因诊断对治疗和判断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为此 ,我们总结了近几年我校学生的种种晕厥现象 ,并对原因加以分析 ,以提高认识 ,做好预防工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4例患者均为高校学生 ,男 32例 ,女12例 ,年龄 17~ 2 6岁 ,平均 2 1.5岁。均通过入学体检 ,既往无任何慢性病史。1.2 诊断标准 有突然而短暂的意识丧失 ,伴体位张力的消失。除 4例癔病性晕厥外 ,其余大多血压急剧下降 ,收缩压 <9.4kPa(70mmHg)或平均动脉压 <5 .4kPa(4 0mmHg) ,致脑血流中断。1.3 临床类型 血管抑制性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 晕厥组为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四地晕厥门诊就诊或住院的379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其中男171例,女208例;年龄3~18岁,平均(12±3)岁.所有患儿通过常规检查仍不能明确患儿晕厥的原因时,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T)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的倾斜试验(SNHUTT)检查.对照组为10名身体健康、无晕厥及晕厥先兆病史的正常儿童,其中男5名,女5名;年龄9~15岁,平均(11.4±2.1)岁,其心血管、神经系统、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检查均正常;所有正常儿童均进行BHUTT或SNHUTT.结果 在379例患儿中,286例患儿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75.5%).晕厥患儿中67例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17.7%);157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41.4%);14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3.7%);47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混合型(12.4%);1例患儿为直立性低血压(0.3%);93例患儿仍为不明原因晕厥(24.5%).在晕厥组和对照组中,BHUTr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5.9%和0,SNHUTT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75.5%和20.0%.BHUTT阳性患者在BHUTT过程中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平均为(16±12)min,阳性反应出现时的体位均为倾斜60°体位;SNHUTT阳性患儿在SNHUTT过程中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平均为(6±4)min,阳性反应出现时的体位均为倾斜60°体位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结论 应用HUTT可较好地、客观地对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进行诊断,SNHUTT具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明显提高了BHUTT的诊断阳性率,且阳性反应时间明显低于BHUT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晕厥的发病原因、治疗及随访结果。方法总结分析我院就诊的晕厥患者86例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晕厥的病因和治疗效果。结果我院晕厥病因主要为血管迷走性晕厥(46.5%),心源性晕厥(30.2%),脑源性晕厥(11.6%),未明原因(11.6%);治疗后患者痊愈、好转74例(86.0%),无效后转省级医院治疗8例(9.3%),死亡4例(4.7%),另所有患者均得到1年随访。结论详细分析晕厥患者的发病病因,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好转率。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来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视,HRV是反应自主神经血管活动的无创性指标,血管抑制性晕厥的HRV变化尚未见报道。本文分析20例青年血管抑制性晕厥患者DCG检查中HRV的资料,与20例正常人HRV作对照,探讨血管抑制性晕厥患者的HRV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晕厥的病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以晕厥为主诉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年龄为2~14岁,平均10.0岁;男12例,女24例,男/女为1/2.心源性晕厥4例,占11.1%;脑源性晕厥4例,占11.1%;贫血性晕厥1例,占2.8%;低血糖性晕厥3例,占8.3%;血管迷走性晕厥18例,占50.0%;原因不明性晕厥6例,占16.7%.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中女性占83.3%,平均年龄11.4岁.结论 儿童晕厥的病因复杂,良性疾病占绝大多数.血管迷走性晕厥是青春期女孩晕厥的主要原因,防范措施应根据不同病因制定.  相似文献   

18.
排尿性晕厥指在排尿过程中或排尿结束时突然发生的晕厥.结合文献复习并附7例报告。一般资料7例均为男性。17岁、24岁、31岁、47岁和52岁各1例,37岁2例。其中工人3例,军人3例.干部1例。临床表观1、前驱症状:3例于晕厥前有极短暂的眼前发黑和头晕,余无明显前驱症状。2、发作情况:7例均系起床后以站立姿势排尿时突然晕倒,其中3例发生于排尿过程中,4例发生在排尿终了时;3例在晚间睡醒后;4例在午休睡醒后。发作次数和间隔时间不等.3例先后发作2次,3例3次,1例4次.晕厥持续时间皆为1~3分钟,不伴抽搐,苏醒后对发生过程不能回忆,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血管抑制性晕厥原因较多,临床症状多样。为进一步探讨血管抑制性晕厥临床特点与脑电图、经颅多普勒(TCD)改变关系,现对我院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35例血管抑制性晕厥伴抽搐患者进行脑电图、TCD检查,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现将我院1989年至1996年所收集的临床确诊的晕厥患者72例发作间期的脑电图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性别:男性10例,女性62例。年龄:24—63岁。经临床检查。属于血管舒缩障碍者41例(占56.9%),多见于血管抑制性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属于心源性晕厥者8例(占11.1%),多见于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