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1999-07/2003-12沈阳市传染病院57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实验组2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文化层次方面均具有可比性。其中实验组实施干扰素治疗和健康教育,对照组仅实施干扰素治疗,疗程6个月。参照中文版普适性健康调查量表进行测定生活质量,由患者自己填表评估。比较两组患者2年内的复发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2年内复发率48%(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79%(22/28)(χ2=5.62,P<0.05)。康复教育疗程结束后实验组中文版普适性健康调查量表生活质量8项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理职能评分(72.8±21.6,47.1±21.1,P<0.05),躯体疼痛评分(78.8±14.5,60.0±18.9,P<0.05),一般健康评分(65.7±18.6,48.0±13.7,P<0.05),精力评分(68.1±17.1,54.0±17.6,P<0.05),社会功能评分(86.9±19.6,71.4±17.0,P<0.05)、精神健康领域评分(75.9±17.8,62.8±16.7,P<0.05)。结论康复教育可提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童艳琼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3):213-2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5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给予心理干预治疗,疗程3mo,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综合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症状自评量表评定,研究组心理干预前除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因子外的其它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心理干预后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综合生活质量问卷评定,两组治疗前各因子分均较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因子分显著上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认知干预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认知干预对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02-12/2004-06在沈阳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研究所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4例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认知干预组和药物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只给予护肝药物治疗,认知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认知干预。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认知干预组干预后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中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情感角色等方面评分明显高于药物干预组(t=12.34,7.19,5.77,4.20,P&;lt;0.01)。结论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认知干预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儿童病毒性肝炎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儿童病毒性肝炎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1例病毒性肝炎儿童患随机分为干预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于就诊第1天和1月后复诊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两组患儿的焦虑值和抑郁值,并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胃纳好转时间,乏力改善时间,转氨酶下降和乙肝病毒标志物阴转情况等。结果 干预组的焦虑值和抑郁值在采取措施后匀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及采取措施前比较差异有显性(P<0.05-0.01),干预组的黄疸消退时间,胃纳好转时间及乏力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可减缓病毒性肝炎患儿的不良心理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康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心理干预,疗程12周。采用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ISE)和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NOISE各因子分、总积极分、总消极分和SSPI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刘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12):190-192
目的探讨强化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的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105例,常规综合护理)与观察组(105例,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的生活方式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HK-LS评分均升高,SBP、DBP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自我健康管理行为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HAMA、HAMD评分均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能明显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行为,降低血压,改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社区慢性乙型肝炎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在干预前后采用慢性肝脏疾病问卷、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干预前比较,综合性心理干预3个月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明显增高(P〈0.05);肯定有焦虑和可能有焦虑、抑郁人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社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方法 将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其中40例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干预组),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干预组在干预后3mo其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总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 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综合心理行为干预,能明显促进疾病的康复,增强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6例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02例和对照组10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并按照处方服用止痛药物,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心理行为干预3次,并要求练习渐进性肌肉放松(PMR),2次/d,持续1个月。干预前后采用中国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LQ)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干预组干预前QLQ总分为36.33±7.83,对照组为35.19±7.3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干预后QLQ总分为40.77±7.68,对照组为35.75±7.1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配合PMR可有效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vlrus infection,CHC)干扰素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方便性抽样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采用干扰素治疗的CHC患者60例,按住院单双日分成教育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宣教,教育组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教育前和教育后6个月采用自我效能量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教育前,两组CHC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教育后6个月,教育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各项及SF-36各维度均有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可提高CHC干扰素治疗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护理干预指运用教育性等理论指导护理行为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的综合护理措施。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多发病、致残率较高,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仍有残留症状,如:社会功能缺陷等,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回归社会。为此,我们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早期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病人的康复效果.方法 符合人组标准的70例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6个月的心理和行为干预,对照组维持原药物治疗,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选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分别评估病人的疗效及生命质量,两组进行同步性比较研究.结果 干预组病人S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GQOL-74评分中.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及总体生活质量因子得分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实施综合心理行为干预能有效减轻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回归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及个性特征辅以支持性心理干预,并采用集体讲座、座谈会、家属培训、娱乐、日常生活及手工技能等进行有效行为干预。结果:治疗4周末开始,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观察组较干预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0.01);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末时才出现明显降低(P〈0.05)。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各因子分观察组在治疗8周末时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则无变化。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健康教育对慢性丙肝患者危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慢性丙肝患者危险行为的影响.方法 收集患者信息,遵循个体化原则,采用口头讲解、书面指导.健康咨询、随访等形式,根据患者的危险行为给予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干预.结果 对55例慢性丙肝患者干预前后的危险行为进行评价,健康干预后患者的危险行为2项无显著差异,p>0.05,11项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健康教育纠正了患者危险行为,有利于慢性丙肝的恢复,控制了丙肝的蔓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认知干预对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02-12/2004-06在沈阳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研究所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4例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认知干预组和药物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只给予护肝药物治疗,认知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认知干预。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认知干预组干预后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中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情感角色等方面评分明显高于药物干预组(t=12.34,7.19,5.77,4.20,P<0.01)。结论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认知干预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儿童病毒性肝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1例病毒性肝炎儿童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就诊第1天和1月后复诊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两组患儿的焦虑值和抑郁值,并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胃纳好转时间、乏力改善时间、转氨酶下降和乙肝病毒标志物阴转情况等。结果干预组的焦虑值和抑郁值在采取措施后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及采取措施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干预组的黄疸消退时间、胃纳好转时间及乏力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可减缓病毒性肝炎患儿的不良心理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康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周景良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均予以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行为干预,观察干预全程。于干预前后采用阴性症状量表、简明精神病量表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统计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95.2%,对照组为71.4%,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缓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各种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认知行为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显著低于正常人群,如何改善其QOL,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并结合行为训练,对改善QOL作用显著,但目前没有在MHD患者进行系统的应用。2004年4—12月,我们应用心理干预实验方法,对60例MHD患者应用CBT,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