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常足型可以分为3型:(足母)趾最突出者为Ⅰ型,第2趾最突出者为Ⅱ型。第1、2趾平齐者为Ⅲ型。现将我们对2000例黄种人足型调查结果报告如下。方法以医学院学生和门诊病人为调查对象。年龄18~60岁,男女各1000人,全部为汉族。检查时双足放置平正,由两位医生观察判定。扁平足、(足母)外翻,趾  相似文献   

2.
总结1966年2月至1994年2月的足趾移植术400例,以正确评佑足趾移植在拇、手指再造中的作用。再造方法:单纯第2趾移植(带或不带跖趾关节)299例,第2、3趾联合移植28例,第2趾带第3趾近节趾骨1例,第2趾伴各种皮瓣移位或移植66例,甲瓣伴第2趾第2趾移植6例。移植成活386例,失败14例,成活率为96.5%。240例获得2年以上的功能随访,再造指的运动与感觉功能优良率达90%以上·足的功能满足率达86%-91%。对各种再造方法的手术指征,血循危象的防治,提高功能效果的关键及趾移植后足的功能影响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总体评价为:(1)足趾移植是再造拇、手指比较理想的方法。(2)单纯切除第2趾不论跖骨头是否保留均不造成足的功能及生物力学的明显改变。(3)随着足部切除组织的增加,术后足的外形、功能及生物力学的变化也加大。  相似文献   

3.
足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刘瑞军,冯承臣,陈沂民,刘茂文,杨佃玉1988年8月~1992年7月,应用足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9例。男6例,女3例。年龄4~25岁。右足4例,左足5例。其中趾缺如5例;趾合并第2足趾缺如1例;合并第2、3趾...  相似文献   

4.
跖骨头骨软骨病1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跖骨头骨软骨病又名Freiberg氏病,临床上比较少见。本文结合我院所见12例病人,分析其诊断与治疗方法。临床资料本组12例,均为女性,年龄9~17岁,平均12.6岁。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的6例。病变发生部位:在第二跖骨头的,右足9例,左足2例;右足第三跖骨头的1例。症状与体征:均有前足相应跖骨头部位的疼痛,病变处的跖趾关节背处可触及粗大、高低不平的跖骨头,有压痛,纵向按压或叩击相应的趾端,跖趾关节处有疼痛,跖趾关节呈过伸位的8例,足弓较低且横弓松弛的10例。X线检查;显示早期病变的2例,中期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Keller手术治疗外翻术中重塑第1跖趾关节骨形态的生理活动解剖结构变化。方法2004年4月~2006年11月,采用Keller手术术中重塑第1跖趾关节面骨形态方法治疗外翻11例22足。男3例,女8例;年龄51~73岁。跖趾关节面分型采用Piggot法:型偏斜型17足,型半脱位型5足。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24~49°,平均37°;第1跖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角9.0~13.5°,平均11.5°。结果术后11例22足均获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参照朱丽华等评定标准:优18足,良3足,差1足。X线片示,14足形成第1跖趾杵臼样假关节,8足假关节面部分咬合。术后HVA7~16°,平均11°;IMA9.0~13.5°,平均11.5°。术后跖趾关节面Piggot法分型:型适合型12足,型偏斜型10足。结论Keller手术中重塑第1跖趾关节骨形态对外翻术后HAV的纠正及症状改善,及关节稳定性有良好改善,减少了术后肌力不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供趾足的足底压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行设计的足底压应力分布测试系统,对8例逆行游离跖底动脉为蒂的第2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了足底压应力分布测试。结果表明:供趾足第2、3、4、5跖骨头部位压应力显著增高,其中,第3、4跖骨头部位压应力增高非常显著。这种足底压应力分布状态的改变,可能是个别病例出现久站及走长路后前跖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足部恶性黑色素瘤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足部恶性黑色素瘤的误诊分析滕可颖*侯明钟*袁启智*足部恶性黑色素瘤较少见,常因不能早期确诊而延误治疗,危及生命。我院1979年10月以来收治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3~88岁,平均60.4岁。口止母趾甲下、口止母趾趾端各2例,足底、足跟、第2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足底压力分析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诊治中的价值。方法2005年2月一2006年9月,26例陈旧性单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Stephens-Sanders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分型:I型8例,Ⅱ型12例,Ⅲ型6例;既往采用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治疗12例,未曾规范治疗14例。应用F—scan Mobile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进行足底峰值压力测量。根据骨折分型分组计算并分析患者健足与患足的足底峰值压力分布差异。结果Stephens—Sanders分型I型组患者健足与患足7个足底解剖区域平均峰值压力除中足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躅趾、跖骨头负重增加,足跟部负重减少;Ⅱ型组除第3、4、5跖骨头外,其他解剖区域压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躅趾、第1—2跖骨头负重增加,足跟部负重减少;在Ⅲ型组内,除第2跖骨头外,其他解剖区域压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躅趾、第1跖骨头、中足负重增加,第3、4、5跖骨头及足跟部负重减少。结论足底压力分析可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病理力学变化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更为客观的量化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41例逆行游离跖底动脉为蒂的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的近、远期疗效及供趾足的远期功能,比较了第2趾的跖底及跖背供血动脉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差异。结果表明:1.本组病例成功率为97.6%,证实逆行游离跖底动脉为蒂的足趾移植术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拇(手)指再造方法。2.远期随访见再造拇指外形较满意,运动功能达到正常拇指的71.3%,感觉功能达到S3+,三指捏力达到健手的50.6%,能完成10项日常活动的84.9%。3.第1跖底动脉与第1跖背动脉相比,在对第2趾的供血方式及血供分配上,两者无显著差异;但第1跖底动脉位置及走行恒定,到第2趾的分支较第1跖背动脉粗、变异少,更适合于选作第2趾移植的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10.
足趾移植再造手指464例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研究获得足趾移植成活的因素。方法:通过464例511趾移植,其中第2趾近节以远移植80例,第2或第2、3趾带足背皮瓣移植214例,其余为单纯第2趾,第2、3趾及甲皮瓣移植170例。结果:足趾移植全部成活,随访再造的拇、手指均获较好的功能。结论:严格无创伤性操作,防止足趾切取时血管的创伤或误伤;精确无误的显微血管吻合,保证吻合口通畅;彻底解除足趾离体后血管的痉挛等是获得足趾移植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轴后多趾合并第4、5趾并趾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应切除哪一趾或通过外科方法治疗,作者提出了一种新方法,这个方法包括切除最外侧发育不良的第6趾骨及趾甲组织,同时保留发育较好的第5趾和形成第4趾蹼。病人和方法 应用这一方法治疗7例,男5例7只足,女2例3只足,平均年龄2.8岁,平均随访10个月,所有病人均为轴后多趾并第4、5趾并趾,第6趾较第5趾短且外翻倾斜,X片显示2个趾骨,病人均无家族史及相关先天畸形。 在并趾趾蹼背侧切取三角皮瓣a,第一切口自第4跖骨头外侧端至第4趾近侧趾间关节中央,长度与趾间皱襞一致,第  相似文献   

12.
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手指后血管性萎缩二例蒋纯志,张作勇,曹斌,范启申,管磊例1男,27岁。因右于拇指、第1、2掌骨及部分手掌被机器挤压伤缺失9个月,于1985年11月入院。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游离左足第2趾、部份第2跖骨及足背皮瓣再造拇指,修复部份手掌及虎口...  相似文献   

13.
自1979年以来我们选用闲趾,同趾甲皮瓣,第2趾,第2、3趾,带足背皮瓣的第2趾或姆趾甲皮瓣,足趾加游离皮瓣的复合组织,增趾及第2趾趾腹皮瓣移植等,对353例422指不同程度的拇、手指缺损,采用血管端端吻合,并联及串联吻合及吻合趾一指动静脉的方法,重建血液循环进行缺指再造与修复,成功 417指,成功率为 98. 8%,并获得满意的外形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手四指以上缺损的多趾移植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趾移植再造拇,手指治疗单手4指以上的指缺损以恢复手的基本功能,方法;自1980年11月起应用吻合血管的双侧第2趾,单侧第2,3趾,及一侧第2趾与对侧第2,3趾游离移植一期再造拇,手指33例72指,成活71指,成活率98.6%。术后随访21例46指。结果:按国际手外科联合会Nakamura Tamai综合功能判断标准,优良率71.4%。  相似文献   

15.
以跖骨背动脉为蒂的足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趾皮肤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跖骨背动脉为蒂的足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趾皮肤缺损赵胡瑞周围伊斯克坦张正善我们以跖骨背动脉为蒂的前足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例5处足趾皮肤缺损取得成功,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1例。其中2例4趾系外伤性皮肤缺损,1例1趾为冻伤创面。皮肤缺损部位...  相似文献   

16.
2009年5月我院为1例右足第三趾跖侧皮肤坏死施行第二趾邻趾皮瓣修复,术后皮瓣成活,创面得以修复,挽救了第三趾,患者满意.现报道如下.患者男,25岁,建筑工人,因右足第三趾跖侧皮肤坏死、出血急诊入院.入院时检查:一般情况好,急性面容,右足第三趾畸形,中节跖侧皮肤挫伤,骨折端及肌腱外露,末梢血运差,自主活动受限.X线片示第三趾中、末节骨折.入院诊断:右足第三趾开放骨折,右足第三趾中节跖侧皮肤挫伤坏死.  相似文献   

17.
颈牵引下点按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自1990年~1995年1月采用针刺、按摩、颈牵引下点按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吃点资料本组32例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2~52岁;病程3天~3个月;全部病例经CT或MRI提示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其中C_(5、6) 15例,C_(3、4)3例,C_(6、7_)10例,C_(3、6)C_(6、7),双突出者4例;例方突出者30例,中央型突出者2例。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站立于患者背后。首先行针刺;取2时半毫针、穴位取CT或MRI定位相应椎体椎间盘突出的一侧,中央型突出者取相应椎体两侧,…  相似文献   

18.
自1979年以来我们选用拇趾,拇趾甲皮瓣,第2趾,第2、3趾,带足背皮瓣的第2趾或拇趾甲皮瓣,足趾加游离皮瓣的复合组织,拇趾及第2趾趾腹皮瓣移植等,对353例422指不同程度的拇、手指缺损,采用血管端端吻合,并联及串联吻合及吻合趾-指动静脉的方法,重建血液循环进行缺指再造与修复,成功417指,成功率为98.8%,并获得满意的外形与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止母外翻是足部的常见畸形,治疗方法较多,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自1986年~1997年对传统Keller手术进行新的设计与研究,手术治疗口止母外翻105例144足。经6个月~11年随访,畸形矫正满意,疼痛消除彻底,优良率为92%,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5例144足,男23例,女82例。年龄17~82岁。双侧49例,单侧56例。伴平足13足,第2趾屈曲畸形12足,前足增宽8足,胼胝61足。102例伴疼痛和口止母囊炎,其余3例无。1.2 手术方法取口止母趾内侧纵形或小S形切…  相似文献   

20.
邰杰 《中国骨伤》1998,11(6):33-34
外翻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但使用支具及配合中药,推拿按摩的非手术治疗未见报导。临床资料自1991~1994年我院采用支具配以中医的非手术方法共治疗82例141足外翻,其中男26例46足,女56例95足,男女之比为1:2,平均年龄42.5岁。我们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片将本病分为三期:早期(半脱位前期):囊炎轻,微痛。中期(半脱位期):外翻角25°以上,X线片可见跖趾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半脱位,跟囊炎疼痛较重。外翻的趾可将第:三趾举起,使其叠置于趾及第三趾趾背上,形成槌状趾,并发趾间关节背侧的胼胝伴有疼痛。同时因足横弓变小,第一、二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