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平均脉压(PP)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60例EH患者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有无LVH分为两组:非LVH组(22例)、LVH组(38例),其中LVH伴心功能不全者17例,心功能正常者21例进行观察。结果:(1)LVH组心功能正常者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PP显著大于非LVH组(P<0.01);(2)左室质量指数、相对室壁厚度与24 h平均SBP、PP呈正相关(P<0.01);(3)LVH组伴或不伴心功能不全者24 h平均SBP、PP明显高于非LVH组(P<0.01),LVH组伴心功能不全者24 h平均PP高于LVH心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24 h平均PP增大在EH伴LVH的发展中起作用,且对靶器官损害程度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 (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 ,LVH)与动态脉压和主动脉根部内径 (aorticrootdimension ,AOD)变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测 10 7例高血压病患者 ,以左室重量指数 (leftventricularmassindex ,LVMI)作为评价LVH的指标 ,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 (n =2 9)和无左心室肥厚组 (n =78)。结果 :2 4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和主动脉根部内径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和无左心室肥厚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夜间平均脉压和AOD与LVMI的关系最密切 (P <0 .0 0 1)。结论 :主动脉根部内径和脉压 ,尤夜间平均脉压增大在LVH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项延郡 《广西医学》2002,24(6):881-882
高血压病是引起左心室肥厚 (LVH)的主要原因 ,但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却少见报道。笔者对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0月 2 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LVH与脉压关系。1 资料、方法与结果1 1 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均符合 1999年WHO/ISH建议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共 2 78例。其中男性 15 3例 ,女性 12 5例 ,高血压病史从 1年到 4 0年 ;收缩压 14 0~ 2 2 0mmHg(1mmHg =0 133kPa) ,舒张压90~ 130mmHg ;年龄 32~ 84岁 ,平均 (6 2 4± 13 6 )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10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54例,非杓型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情况以及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24h SBP、24h DBP、昼间SBP、夜间SBP均明显高于杓型组,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非杓型组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重量(LVM )、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杓型组有着显著的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对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影响左心室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 2 4h平均脉压 (PP)与左心室肥厚 (LVH)的关系。方法 对10 8例EH患者进行 2 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 ,并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 (LVH)分为两组 :非LVH组 4 0例、LVH组6 8例进行观察。结果 LVH组 2 4h平均收缩压 (SBP)、2 4h平均PP显著大于非LVH组 (P <0 .0 1)。结论 EH患者的 2 4hPP与LV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 2 4h动态脉压 (2 4hpp)与左心室肥厚 (LVH)的相关关系。方法 测定 5 4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 (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 2 4hpp≥ 60mmHg者 2 8例为A组 ,2 4hpp <60mmHg为B组。结果 A、B两组LVH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 .0 1) ,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与 2 4hpp、2 4h平均收缩压 (2 4hSBP)呈密切正相关。结论  2 4hpp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9.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不但血压水平与靶器官有关,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同样可导致或加重靶器官的损害。尤其以左室肥厚多见,约20%-4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左室肥厚。左室肥厚是重要的独立心血管危险因素,因它可减少冠脉血流储存,产生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增加猝死危险性。血压与其他一些生理参数一样并非固定不变,无论是正常人或是高血压患者,血压皆呈明显的波动性。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睡眠和清醒、白昼和夜间、休息和运动的更替,血压也有节律性的波动。近年来,由于24 h或更长时间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的推广应用,对血压的这种昼夜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有了详尽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其与左室肥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丽琼  施有为 《广东医学》2003,24(9):955-95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对 14 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室间隔厚度 (IVST)及左室厚壁厚度 (PWT) ,根据公式测得左室重量指数 (LVMI)。按脉压 (PP)和平均动脉压 (MBP)进行分组比较 ,以MBP≤ 110mmHg及 >110mmHg分成两组 ,再以PP≤ 60mmHg及 >60mmHg分成两个亚组。结果 MBP相同 ,PP不同 ,LVMI差异有显著性。MBP不同 ,PP相同 ,LVMI差异无显著性。PP增加LVMI增加 ,LVMI与SBP及PP呈正相关 ,与DBP呈负相关。结论 脉压增大是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日渐增多,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伴随着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左心室肥厚(LVH)是高血压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简称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与LVH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497例,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非左心室肥厚(NLVH)组367例及LVH组13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外周血压、中心动脉压相关指标、24 h动态血压,分析上述指标与LVMI的相关性和LVH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三酰甘油(TG)、入院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中心动脉舒张压(CDBP)、24 hSBP、24 hDBP、24 h脉压(P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MI与SBP、DBP、CSBP、CDBP、中心动脉脉压(CPP)、24 hSBP、24 hDBP、24 hPP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胱抑素C、CSBP、24 hSBP是LVH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LVH与外周血压、中心动脉压相关,血清胱抑素C、CSBP、24 hSBP是LVH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非洛地平与贝那普利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 (EH)左室肥厚 (LVH)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81例EH伴LVH患者随机分为A组 (单用贝那普利 ) 40例 ,B组 (非洛地平缓释片与贝那普利联用 ) 41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血压、心率、LVH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  6个月后两组内心率无明显变化 ,而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1) ,组间降压幅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左室重量指数 (LVM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A组 (p <0 .0 5 )、B组 (p <0 .0 1) ,B组较A组更明显 (p <0 .0 5 ) ,两组均显示E峰增高、A峰及A/E比值下降 ,A组 (p <0 .0 5 )、B组 (p <0 .0 1) ,B组较A组更明显 (p <0 .0 5 )。结论 非洛地平与贝那普利联用对LVH逆转及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善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脉压对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以下简称高血压 )患者 2 4h动态脉压 (APP)与心脏功能的关系 ,对 5 5 5名初诊或停药 2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男 2 75例 ,女 2 80例 ;年龄 ( 4 7.1± 1 2 .7)岁〕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脉压 (PP) ,将 5 5 5名患者分为 4组 ,A组 :PP≤ 5 .3 2kPa( 4 0mmHg) ;B组 :5 .45kPa( 4 1mmHg)≤PP≤ 6.65kPa( 5 0mmHg) ;C组 :6.78kPa( 5 1mmHg)≤PP≤ 7.98kPa( 60mmHg) ;D组 :PP≥ 8.1 1kPa( 61mmHg)。研究结果显示 :随 2 4hAPP增大 ,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主要表现为心房收缩期与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之比值 (A/E)增加 ,舒张早期充盈时间 (EDFP)延长 ;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提示 :脉压增高导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而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维  夏豪  庞明  史文  苏卫红  郭清  梁湘琪  周芸 《广西医学》2010,32(4):398-40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左心室肥厚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30例根据脉压指数(PPI)分为A组68例,B组62例。统计并计算各组的性别、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BMI)、血糖、血脂、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脉压指数(PPI)、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短轴缩短率(EF)、射血分数(FS)。结果年龄、病程、PPI、PP、SBP与LVMI呈正相关(P〈0.01),而DBP与LVMI负相关(P〈0.01)。PPI≥0.5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PI〈0.5的患者(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节律的改变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利用24h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测2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分为昼夜节律失与节律明显两组进行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高血压病人不同左室构型与心功能的关系。 方法 采用二维、M型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方法测定 15 0例高血压患者 (正常左室构型、向心性肥厚及离心性肥厚患者各 5 0例 )的心脏收缩功能指数 FS及EF、舒张功能指数 E、A、DT、E/ A等。结果 正常左室构型组、向心性肥厚组及离心性肥厚组左室舒张功能均减退。向心性肥厚组左室收缩功能增强 ,而离心性肥厚组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 结论 不同的左室构型的心功能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4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伊贝沙坦150~300mg,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并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后左室结构和舒张功能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伊贝沙坦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左室质量指数(LVMI),心室舒张功能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伊贝沙坦有较好的降压疗效,并可逆转左心室肥厚及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与左心室肥厚及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对52 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
动图、肾功能检测,根据监测结果分为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正常和升高组及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比较各组超声心动
图各参数及肾功能的变化。比较左心室肥厚(LVH)组和非LVH组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结果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升
高组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心肌质量(LVM)均明显高于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正常组;24 h、夜间平
均血压升高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高于24 h、夜间平均血压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非杓型血压组左心室舒
张末期内径(LVDd)、LVM、LVMI 较杓型组略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LVH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及夜
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明显高于非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尿蛋白与24 h平均血压的两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
显示,尿蛋白与24 h SBP 呈正相关( r= 0.443,P =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尤其是收缩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及
肾功能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方法监测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天平均脉压差(PP),以PP 60 mmHg为界分为两组。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左室质量指数(LVM 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各段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各段阻力指数(R I)。观察不同脉压差对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PP≥60 mmHg组与PP<60 mmHg组比较,E/A值下降(P<0.05),IMT增高(P<0.05),R I明显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P与IMT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R I双侧颈总动脉呈明显相关(r分别为0.346、0.341、0.557、0.518,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更年期高血压妇女动态血压及其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96例更年期高血压妇女作为观察组,按24h动态脉压(APP)分为两组;88例健康更年期妇女作为对照组。通过24hAPP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APP与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24h、白天和夜间的SBP、D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以非杓型和反杓型为主,对照组以长柄杓型为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4hAPP与年龄、APFV和A/E呈正相关(P〈0.05),与EPFV呈负相关(P〈0.05),与收缩功能无相关性。结论更年期高血压妇女24hAPP与左室肥厚和舒张压功能不全密切相关。而对寿窜收缩功能无明昂影响.可作为评价其靶器官榻害的萤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