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癫痫病本身及抗癫痫药物(AEDs)与癫痫患者骨密度(BMD)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声法对160例年龄在20~60岁、病程≥9个月、AEDs治疗时间≥6个月的癫痫患者进行BMD检测,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并设置正常对照组50例。根据癫痫的病程、发作类型、服用AEDs的数量及种类、治疗时间分组,分析各组临床指标与骨量异常的相关性。结果:癫痫患者组BMD异常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AEDs多药治疗及治疗时间与BMD异常显著相关(P<0.05);病程、肝酶诱导性与非肝酶诱导性AEDs对骨量的影响各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作类型、AEDs服药数量及治疗时间为癫痫患者BMD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OR值分别为1.105,5.710,5.820。结论:癫痫病本身及抗癫痫药物均对癫痫患者骨密度有影响,其中GTCS、AEDs多药治疗及长期服用AEDs是癫痫患者发生BMD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故应积极控制癫痫发作尤其是GTCS,避免不必要的多药联合治疗,从而有效预防癫痫患者的骨量改变,防止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方式对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74例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老年男性AECOPD患者(其中口服给药36例,静脉给药38例)及40例健康体检老年男性检测其骨代谢指标水平并测定腰椎(L2~L4)、左侧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①AECOPD患者BMD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无明显差异变化。②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骨吸收指标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明显升高(P〈0.05),而骨形成指标均较前降低,其中静脉给药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降钙素(CT),甲状旁腺素(PT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可引起骨密度明显降低,短期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较口服使用更易引起骨代谢指标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健康体检人群骨密度与血脂、血糖、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重庆市3 456名健康体检人群,测量骨密度、血脂和血糖、身高、体质量、血压,根据骨密度结果将体检者分为骨密度正常组和骨密度异常组,分析不同性别骨密度与血脂、血压、血糖的相关性.结果 女性骨密度正常者占31.2%,男性骨密度正常者占29.9%,女性骨密度异常者占29.5%,男性骨密度异常者占9.4%.女性骨密度异常率高于男性(P<0.05),女性骨密度异常组的年龄、空腹血糖、血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骨密度正常组,HDL-C和双股骨、腰椎(L1~4)骨密度明显低于骨密度正常组,男性骨密度异常组的年龄、血糖明显高于骨密度正常组,双股骨、腰椎(L1~4)骨密度明显低于骨密度正常组.进一步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年龄、血糖、血压和血脂是女性骨密度下降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是男性骨密度下降的影响因素,血脂、血压和血糖与男性骨密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女性的年龄、血糖、血压和血脂与骨密度下降存在着相关关系,男性的年龄和BMI与骨密度下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人骨密度及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确定我国北方人群的峰值骨量并分析影响骨峰形成与丢失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425例北方健康志愿者,测量骨密度并做详细的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对影响因素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腰椎、股骨近端和全身的峰值骨量形成年龄,男性在20岁~24岁;女性除腰椎部位在30岁~34岁外,其余部位均在25岁~29岁,在随后的15a内,骨量基本稳定或稍有下降。体重除与男性股骨颈骨密度无关外,与其它部位骨密度均显著相关(P<005)。男女性峰值骨量形成之前,青少年时期活动量与骨密度成正相关。峰值骨量形成之后,活动量与骨密度无统计学意义。青少年男性组Ward氏和全身骨密度与每天吸烟支数呈负相关。女性腰椎部位骨密度与初潮年龄呈负相关。平均母乳喂养时间、茶叶消费、近5a活动量等因素与骨密度无关。结论:体重与骨密度显著相关;男性吸烟、女性初潮年龄对骨密度有一定的影响。男性25岁、女性30岁以前增加运动量有利于形成较高的峰值骨量,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深圳市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的发病状况,为OP的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日本ALOKA骨密度测定对深圳市21~73岁的人群600人进行尺桡骨BMD检测。结果男女骨峰值均在21~30岁年龄段,随年龄段增高BMD逐渐下降,51岁以上女性和61以上男性骨量呈快速下降(P〈0.05);骨量减少发生率男女性各年龄段均较高,61岁以上年龄组骨量减少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而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则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从青年起定期监测骨密度,并尽早调治骨量减少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健康成人体成分差异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体成分特点及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密度(BMD)影响的差异。方法693例成人根据性别及年龄进行分组,全身脂肪、瘦组织质量和全身、腰椎、股骨BMD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统计学处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结果男性脂肪百分比低于女性[(22.15±7.12)%vs(32.30±6.84)%,P〈0.01],瘦组织百分比[(73.81±6.86)%vs(61.19±10.80)%,P〈0.01]和骨矿盐百分比[(4.07±0.47)%vs(3.89±0.64)%,P〈0.01]明显高于女性。男性〈60岁全身、腰椎、股骨BMD与瘦组织质量、脂肪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60岁腰椎BMD与脂肪质量呈正相关,但瘦组织仍影响着BMD;女性随年龄增加,各部位BMD与瘦组织质量之间相关性减弱,与脂肪质量相关性增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证实瘦组织是影响男性和〈50岁女性BMD变异的主要因素;在以绝经后女性为主的人群,〈60岁女性体质量指数(BMI)或瘦组织仍影响着BMD变异,≥60岁女性脂肪则决定BMD变异。结论男性具有较多的瘦组织,是影响男性BMD变异的主要因素;女性具有较多的脂肪成分,但对BMD影响存在年龄上的差异,是决定≥60岁女性BMD变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颜晓东  毕会民 《广西医学》2006,28(5):641-643
目的探讨在男性增龄过程中几种钙调节激素和体重指数(BMI)与骨量的关系。方法426例30—80岁的健康男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髋部、前臂骨密度(BMD)值,与正常人群峰值骨密度值比较的标准差形成T评分,同时对其中160例人群测定睾酮(T)、降钙素(CT)、甲状旁腺素(全段PTH-SP)、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3)、总甲状腺素(T4)、骨钙素(BCP),观察各年龄组骨量变化规律并与BMI、钙调节激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骨量随增龄逐渐下降,各部位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骨密度(Ward三角)与年龄显著负相关(P〈0.001),与BMI、T显著正相关(P〈0.001,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BMI和T相关。结论BMI和T是男性增龄过程中影响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骨密度(BMD)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8例老年MHD患者(男56例,女52例)腰椎L1~L4、股骨近端、前臂远端(内瘘对侧)的BMD进行测定,同时进行身高、体质量、血生化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检查。结果老年MHD女性与男性患者的腰椎L1~L4、股骨近端、前臂远端骨的BMD分别为(0.811±0.142)g/cm^2 vs(0.953±0.257)g/cm^2,(0.611±0.109)g/cm^2vs(0.709±0.136)g/cm^2,(O.404±0.091)g/cm^2vs(0.462±0.075)g/cm^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9〈0.01)。腰椎L1~L4、股骨近端、前臂远端的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呈正相关,与身高、iPTH、校正钙及Kt/V呈弱相关。结论老年MHD女性患者骨量丢失较老年MHD男性患者明显。年老、低BMI是BMD低的危险因素。MH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及iPTH异常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进程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85名糖尿病病人(正常白蛋白尿组5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50例,临床蛋白尿组45例,肾功能异常组40例)及55名正常人的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收集临床和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结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增加1.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的骨密度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蛋白尿组和肾功能不全组的骨密度则显著降低,OP患病率增加1.7.5.3倍(P〈0.05)。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骨密度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呈负相关,与体质指数(BMI)、血钙(Ca)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肾病进展是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OP的重要原因。骨质丢失量与糖尿病肾病程度及危险因素是否得到有效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噻唑烷二酮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对T2DM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我科2006至2008年,50~80岁T2DM住院患者1 807例,筛选入组186例,根据服用TZDs与否分为4组:女性服用TZDs组(fTZD组,68例)、男性服用TZDs组(mTZD组,31例)、女性未服TZDs组(f组,54例)、男性未服TZDs组(m组,33例),分析间隔20~26个月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变化。结果 fTZD组较f组骨密度明显减低:L_(1-4)(0.120±0.143 vs 0.056±0.102)、右髋(0.089±0.159 vs 0.036±0.111)、大粗隆(0.102±0.149 vs0.055±0.111 g/cm~3),P〈0.05。男性患者骨密度未见显著差异;各组骨代谢指标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连续服用TZDs20月以上可能对女性T2DM患者的腰椎、髋部及大粗隆有加速骨质疏松作用,对临床药物选择具有一定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曹晶  江霞 《医学综述》2014,(11):2078-208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对1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进行腰椎(L2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对1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进行腰椎(L24)、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测定,对两组骨密度水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男性T2DM患者除L2外,其余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P<0.05),女性T2DM患者除L4外,其余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P<0.05)。T2DM组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49.43%,健康组为17.07%(P<0.05)。T2DM患者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与BMI、空腹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骨密度较健康组低,骨质疏松发病率较健康组高,且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绝经年限、BMI、胰岛功能均是其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亮  黄晶  胡绍波  邹毅  张高生 《西部医学》2014,26(11):1537-1538
目的 了解老年男性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代谢的变化及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对Ⅱ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作出早期预防和诊治.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40例男性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腰2~4椎的骨密度(BMD),同时测定骨钙素(BGP)、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Ⅰ型胶原降解产物(ICT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糖尿病患者BMD及BGP、PICP均低于非糖尿病者,而ICTP及TrACP-5b均高于非糖尿病者(P<0.05),BMD与糖尿病病程、ICTP、TrACP-5b、HbA1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存在BMD显著下降,其骨代谢特点是骨吸收增加,骨形成降低,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骨丢失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56例AS确诊患者,测定患者Bath指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骨密度、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及1,25-(HO)2VitD3浓度,分析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及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结果 AS患者的血清TRAP5b较正常组增高(P<0.05),1,25-(HO)2VitD3浓度和BAP水平与正常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骨密度测定显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者分别为49、51、56例,骨质疏松组ESR、CRP、TRAP5b均高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P<0.05或0.01);骨质疏松组的Bath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P均较正常组增高 (均P<0.05),Bath功能指数(BASFI)较骨量减少组增高(P<0.05).TRAP5b与CRP、BASFI、BASDAI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AS患者普遍存在骨代谢异常,表现为高转换骨丢失,并与CRP、BASDAI、BASFI呈正相关,提示骨丢失是AS病情活动的临床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AS患者骨质疏松(OP)情况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白细胞介素-11(IL-11)在男性AS骨代谢中的作用.方法 AS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BMD)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AS患者及对照组血清PDGF、IL-11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并与不同部位BMD及临床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30例AS患者中OP发生率为36.67%AS患者血清IL-11水平(112±89ng/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DGF水平(44272±7078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S患者PDGF与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血小板计数(PLT)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磷(P)呈负相关(P<0.05).IL-11与腰椎BM呈负相关(P<0.05).结论 AS患者OP发生率较高,其继发OP与炎性相关的骨代谢异常有关,多因素共同参与了AS骨代谢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在此期间进行健康体检人员100名(对照组),分别对2组人员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情况进行测定,并根据性别和年龄情况对所有患者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BMD:40~60岁以上年龄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和股骨Ward区的骨密度与对照组数值接近,但50岁组和70岁以上年龄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骨代谢:观察组的BGP与DPD水平分别为(6.73±3.54)μg/L与(7.59±4.81)nmol/mmo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其骨密度丢失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骨质疏松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6.
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改变及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男性Ⅱ型糖尿病 (DM2 )患者骨密度 (BMD)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测定 5 9例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及3 6例健康男性对照者股骨近端 (Neck、Troch、Ward三角区 )及腰椎 (L2~ 4)正侧位BMD ,血钙 (Ca)、磷 (P)、骨钙素、甲状旁腺素 (PTH )、睾酮 (T)和尿Ca Cr、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 (CTX) Cr浓度。根据BMD将DM2 患者又分为无骨质疏松组 (DM A1 )和并发骨质疏松组(DM A2 ) ,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 ,餐后血糖、胰岛素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DM2 组L2~ 4及Ward三角区的BMD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L2~ 4侧位BMD下降更明显 (P <0 .0 0 1)。DM2 组的骨钙素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血Ca、P、PTH、T和尿CTX Cr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尿Ca Cr比对照组高 2 5 %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13 7)。DM A2 组的体重指数、血T、尿Ca Cr、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DM A1 组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Ⅱ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骨形成和骨转换率降低而骨密度下降 ,腰椎侧位的骨密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男性患者中体重指数低、血清睾酮浓度低及血糖控制不良者更易并发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GCs)对男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46例男性A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22例,予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和GCs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激素),检测2组治疗6个月前后血清骨保护素(OPG)、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血沉(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BASDAI评分、骨密度(BMD)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OPG水平显著升高(P〈0.05);ESR、CRP、BAS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M-CSF水平亦降低,其中GCs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OPG和M-CSF水平及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R、CRP、BASDA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联合应用小剂量激素影响AS患者骨代谢指标及炎性指标,对BMD影响不大,其在AS治疗中是安全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自贡市老年精神病患者指骨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詹孔才  何桃  代梅  汪灿 《海南医学》2010,21(21):103-105
目的了解自贡市老年精神病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1094例老年精神病患者非习惯性用手的第2、3、4手指进行骨密度(BMD)测量,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取三个手指的平均骨密度值,按性别年龄分组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按年龄分组,从50岁以后开始男性和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BMD值和骨密度T值逐渐降低,女性降低幅度明显高于男性(P〈0.05)。②女性在60岁以后可见明显的骨量丢失加速,男性的骨量丢失是逐渐和缓慢进行的。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 BMD测量可及早检出骨质疏松,而指骨BMD测量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女性,应加强防治。自贡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较高,主要与自贡市饮食习惯有关。老年精神病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糖代谢、性激素及骨密度(BMD)资料,受检者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BMD低于2.5个标准差(T值)为骨质疏松,据此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骨质疏松(OP)组(n=72)和正常骨密度(NOP)组(n=70),比较两组糖代谢、性激素等各项指标,使用多因素相关方法分析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 OP组与NOP组相比,糖尿病病程、BMI、E2水平均低于NOP组,年龄、FSH、LH高于N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及FSH、LH、E2水平有关(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糖尿病与众多因素有关,包括糖尿病病史、高龄及低E2和高FSH、LH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