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MPd对CT阴性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临床疑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而CT表现为阴性患者的MR/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d内接受CT与MR检查。CT采用常规程序扫描,MRI采用自旋回波T1 WI、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结果CT仅见弥漫性脑肿胀,未见明确病灶;MRI可见弥漫性脑肿胀,脑干、胼胝体及脑白质小灶性损伤。58例患者中,MRI各序列共检出216个病灶。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的敏感性明显优于CT。结论MRI为CT阴性的DAI临床诊断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与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及CT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72 h内接受CT与MR检查.MRI采用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CT采用常规程序扫描.结果DAI在CT影像上可见弥漫性脑肿胀,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在MRI可见弥漫性脑肿胀,单发或多发的脑白质小灶性损伤,多数病灶为非出血性,脑干和胼胝体病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患者.46例患者中,MRI共检出184个病灶,CT仅检出30个病灶,两者差异显著(P<0.01).MRI对脑内非出血性病灶及脑干、胼胝体病灶的敏感性明显优于CT(P<0.01).结论 CT及MRI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3.
程锋  侯卓 《河北医学》2012,18(8):1063-1065
目的: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像学诊断及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18例,均在伤后10天内行16排CT及1.5TMR常规序列(T1WI T2WI FLAIR )及SWI序列扫描.结果:18例患者CT发现6个病灶;MR常规序列共发现149个病灶,其中T1WI发现26个,T2WI发现55个,FLAIR发现68个;SWI发现366个,DAI出血灶SWI上形态多样,SWI发现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常规MRI.结论:SWI对脑内微出血灶检出明显优于常规MRI及C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DAI患者行CT及1.5TMR检查,扫描方法为T1WI、T2WI、FLAIR及SWI序列扫描,比较不同序列对DAI脑内病灶的显示率并分析其信号特征,评价SWI在检查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16例患者脑内各部位DAI病灶检出数依次为:CT发现5个病灶,MRI常规扫描共发现196个病灶,其中T1WI检出19个,T2WI检出43个,FLAIR检出62个,DWI检出72个,SWI序列共检出329个病灶。SWI序列发现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常规MR(IP<0.05)。结论:SWI对DAI脑内病灶的检出明显优于常规MRI,对DAI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成像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技术在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近期26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DAI病例,对比分析MRI多序列成像检查对DAI病灶显示敏感序列及信号特征、分布特点。结果MRI显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以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弥散加权像(DWI)对DAI影像诊断具有敏感性,病灶显示率高于常规T1WI,极易发现病灶且均表现为高信号。结论高场强MRI常规多方位扫描加DWI为DAI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和常规MRI序列在急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临床诊断的急性DAI患者的MR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1WI,T2WI,FLAIR及DWI序列扫描,分析其信号特征,比较各序列脑内病灶的显示率。结果DWI序列显示病灶最多、最敏感;FLAIR只有部分病灶显示;常规T2W1,T2WI较FLAIR敏感性差,其中,T1WI显示率最低。结论对急性DAI病灶检出率DWI序列较FLAIR及常规T1WI,T2WI高,可为急性DAI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对临床疑有DAI患者,DWI应做为MR检查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低场强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DAI100例患者,行常规低场强MRI检查。结果:100例DAI共发现病灶297个,多数病灶呈片状或条状T1WI低或等信号及T2WI高信号;DAI常伴有其它类型颅脑损伤。结论:MRI是DAI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敏感成像(SWI)技术对于发现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出血性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DAI的19患者,受伤两周内行头部磁共振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扫描,将sWI序列与常规T2wI序列发现的病灶数目进行比较。并对SwI序列发现的病灶数与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票SwI序列、T2WI序列、T1WI序列发现病灶数目分别为:538个、128个、101个。SWI序列对于发现DAI病灶的能力显著高于常规T2WI序列(z=-3.764,P〈0.01),并且DAI病灶的数目与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呈高度的负相关(r=-0.746,P〈0.01)。结论SwI序列能较MRI常规序列更敏感的发现DAI出血性病灶,对临床医生准确评估DAI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低场强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低场强MR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O例临床诊断DAI患者的低场强MRI表现,对比分析MRI多序列成像对DAI病灶显示敏感序列及信号特征、分布特点。结果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及T2加权像(T3WI)对DAI影像诊断具有敏感性,病灶显示率高于T1加权像(T1WI),容易发现病灶且表现为高密度和/或高信号。结论MRI是DAI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低场强MRI能对DAI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临床特征以及MRI、C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临床及MRI证实的47例DAI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伤后接受CT与MRI检查。MRI采用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CT采用常规程序扫描。比较CT及MR各序列脑内病灶的显示率,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47例DAI患者经MRI均发现脑实质非出血性挫裂伤及小出血灶,T2-FLAIR和DWI序列共发现DAI病灶535个,主要分布在皮髓交界区、脑干、胼胝体、基底节、丘脑及小脑,其中T2-FLAIR显示病灶但DWI显示为阴性的病灶数共45个,而DWI显示病灶但T2-FLAIR显示为阴性的病灶数共21个。47例患者中,MRI共检出514个病灶,CT仅检出95个病灶,两者差异显著(P0.01)。MRI见2例合并颈椎骨质水肿及颈髓损伤水肿。结论 MRI对DA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联合T2-FLAIR和DWI可以提高DAI病灶的检出率,对具有典型DAI临床特征而CT检查未发现DAI者,应尽早MRI检查,以弥补CT的局限性,对临床早期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梯度回波T2成像( GRE-T2*W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 DWI)在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患者的头颅MRI检查,比较MRI各序列间的检测灵敏度,并将检出的病灶数与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1WI共检出DAI病灶49个,T2WI检出78个、FLAIR检出139个,GRE-T2*WI检出142个,DWI检出212个,GRE-T2*WI联合DWI检出245个。 DWI对非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序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GRE-T2*WI对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序列检出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联合GRE-T2*WI及DWI两种技术对DAI病灶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单独应用DWI (p<0.05)或GRE-T2*WI (p<0.05)。联合GRE-T2*WI及DWI两种技术检出的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GCS呈高度负相关(r=-0.796, P<0.01)。结论:GRE-T2*WI和DWI序列联合应用大大提高DAI病灶的检出率,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更加可靠地影像学依据,应作为MRI检查DAI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CT及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分别使用了CT及MRI技术进行诊断,探讨两种检查对病灶的敏感度差异。结果CT发现病灶数69个,MRI发现病灶数210个,MRI发现病灶数显著多于CT(P〈0.05);MRI检出脑内非出血病灶35个,显著高于cT检查的9个(P〈0.05);对脑深部区域的检查敏感度,MRI为18.1%(38/210),高于cT检查的8.7%(6/6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大脑皮层下区域的检查敏感度,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在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MRI检查敏感,尤其对脑内非出血病灶和深部病灶敏感度高,较CT检查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分析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诊断外伤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选择同期在我院查体的20例健康人作为对比。结果超早期,CT检查阳性率8.33%(1/12),常规MRI阳性率16.67%(2/12),DWI 阳性率91.67%(11/12)。急性期,CT阳性率13.64%(3/22),常规MRI 的阳性率59.09%(13/22),DWI阳性率100.00%(22/22)。亚急性期CT检查阳性率40.00%(4/10),常规MRI阳性率70.00%(7/10),DWI阳性率100.00%(10/10)。DWI诊断总准确率97.73%(43/44),常规 MRI 诊断总准确率50.00%(22/44),CT诊断总准确率18.18%(8/44)。DWI超早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的诊断准确率和诊断总准确率均高于CT和常规MRI(P<0.05)。预后不良组大脑皮质、内囊后肢和桥脑后部的ADC值均低于对照组和预后良好组(P<0.01)。结论 DWI能在早期诊断出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患者,在早期评价患者的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文清  胡宴宾  符水 《当代医学》2011,17(11):76-77
目的 研究弥漫性脑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与MRI在临床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DAI患者的MRI及CT表现,患者均于伤后2~72h内行CT与MRI检查.结果 CT影像:其中16例CT结果阴性,余20例表现为弥漫性脑组织肿胀,皮层下及脑组织深部小出血灶,中线无明显移位;MRI...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X线平片、CT和MRI诊断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腰椎结核和52例其它腰椎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其常用的诊断指标.结果:在诊断腰椎结核的正确率方面,MRI(94.6%)最高,CT(82.6%)次之,X线平片(71.7%)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腰椎结核的灵敏度方面,MRI(95.0%)高于X线平片(62.5%)和CT(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X线平片与C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腰椎结核的特异度方面,MRI(94.2%)高于X线平片(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与CT(86.5%)及CT与x线平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平片、CT和MRI在诊断腰椎结核方面各具优势,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以X线平片检查为基础,辅以CT和MRI检查,为更准确地诊腰椎结核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与MRI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其中25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情况。结果:CT检查法的误诊率为24.00%(6/24),显著高于MRI的0(P〈0.05);CT检查发现,中等密度、高密度、低密度及混合密度血肿患者例数分别为:6例、4例、6例与9例,其中共有5例等密度血肿患者CT增强显示不清;MRI检查15例患者均能正确诊断。结论:按照科学精准的CT与MRI检查步骤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检查,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两者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MRI的误诊率更低,对于中等密度血肿患者,宜采用MRI检查,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与MRI两种检测手段在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6例(98髋)确诊为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对其进行l、2、3、4期CT及MRI影像诊断,探讨其诊断准确率及临床表现.结果 检测1~2期敏感性CT为62.5%(15/24),MRI为87.5%(2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 < 0.05).总体敏感性、单一囊变上两种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骨小梁结构模糊CT检出率为8.3%(2/24),MRI检出率为70.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3,P < 0.05).结论 在检查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MRI在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率高于CT,在早期的细微的骨小梁结构模糊的诊断率方面,MRI显著高于CT,MRI用来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R、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回顾性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均行X线、CT、MRI检查的骨肿瘤患者33例,每例患者均行手术和病理检查。两名放射科诊断医师分别对DR、CT、MRI诊断原发性骨肿瘤的价值进行评价,骨肿瘤分为良、恶性两组,与病理结果对照,统计其诊断符合率,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三种不同检查方法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33例骨肿瘤中有14例为恶性骨肿瘤,19例为良性骨肿瘤,DR、CT、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良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RI和CT在良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DR(16/19 vs 8/19,15/19 vs 8/19,P<0.05),MRI和CT的诊断符合率没有统计学意义(16/19 vs 15/19,P>0.05);DR、CT、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对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7/14),57.1%(8/14),78.6%(11/14)。结论:DR、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中的价值有差别,MRI和CT检查对良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优于D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7例和动静脉畸形18例患者的磁敏感加权(SWI)和常规MRI序列(T1WI、T2WI,T1WI增强)图像,分析并比较其影像学特征及不同序列病灶检出率。结果 T1WI、T2WI、T1WI增强、SW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阳性率分别为48.1%、59.3%、70.4%、92.6%,SWI的阳性率明显高于T1WI、T2WI、T1WI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序列和SWI检出病灶最大径分别为(3.12±1.27)cm和(2.27±0.97)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WI增强和SWI对病灶检出率相仿(P〉0.05),两者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T1WI、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敏感加权检查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序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