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甲状腺药物(ATD)自1941年开始用于临床治疗Graves病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下称Grave病并甲亢),现已有40多年历史。临床上常用的ATD有丙基硫氧咪啶(PTU)、甲硫咪唑或他巴唑(MMI,Tapazole)、甲亢平(CBZ).长期以来,人们对ATD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过去已知ATD具有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作用.但近十多年来,许多学者通过临床、实验研究发现,ATD除上述作用外,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本文介绍ATD的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2.
抗磷脂综合征(antipla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发生动脉或静脉血栓栓塞、反复妊娠失败(流产、早产、死胎)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血循环中出现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  相似文献   

3.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类以血栓栓塞相关事件及病态妊娠为临床表现合并抗磷脂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诊断标准中的抗体主要有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及β2糖蛋白Ⅰ抗体,但实际临床上仍然见到少数高度怀疑抗磷脂综合征的患者,这三种抗体均阴性.现有研究表明,与磷脂成分相关的其他多种抗体亦可见于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中,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  相似文献   

4.
人们临床上应用的许多药物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其中,植物中发现的多种萜类化合物有抗寄生虫作用.如抗疟原虫、抗利什曼原虫、抗锥虫、抗刚地弓形虫等。该文对近年来来源于各种植物的萜类化合物对不同寄生虫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一例尹文敏王丹彤江容安李俊萍李青抗磷脂综合征(APS)是指一组血清中抗磷脂抗体(APL)阳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形成、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的征候群。如该综合征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其他结缔组织病中发生则称为继发性抗磷脂综...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Hoffman和Granefield提出,心律失常的发生是由于异常冲动形成、传导障碍或两者兼有所致。随后,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原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根据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分类,促进和指导了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和临床用药。一、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临床上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有自律性、后电位触发与折返。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增加,可由于突性冲动增快或异位冲动的产生而形成。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肌缺血缺氧,洋地黄中毒等,使心肌细胞内钙增多,钠钾减少而诱发心律失常。在心肌细胞除极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贾友宏综述朱兆仪审校由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及对治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临床上仍缺乏高选择性和特异性的药物[1],对药物分类的界限也不很明确[2]。对部分难治性心律失常,数个单一药达不到疗效或因剂量过大,患者...  相似文献   

8.
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是在临床移植过程中,供体移植物以T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识别宿主抗原致敏,从而导致其直接或间接攻击宿主器官产生病理损伤的疾病。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GVHD分为4度,主要涉及皮肤、肝脏和肠道反应(见表1)。此外,临床上还根据GVHD在移植后发生的时间将其分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即在自律性或兴奋性的水平上分析,究竟是鱼油的哪种或哪些成分与此相关,然后进一步确定其通过对膜离子通道的直接作用及调节心肌或其他可兴奋组织的兴奋性和自律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大大降低了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和艾滋病的病死率,已成为全世界控制艾滋病公认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抗反转录病毒药物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对于造成部分HIV/AIDS患者短期或长期的肝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或黄疸,甚至可造成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中断、亚临床肝炎,或致死性肝衰竭,严重影响HIV/AI...  相似文献   

11.
抗磷脂综合征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磷脂综合征是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动、静脉血栓形成、反复妊娠失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2006年公布了抗磷脂综合征的修订标准,现对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输血或妊娠都可刺激机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产生免疫性抗体。近年来,由于输入Rh血型不合的血液刺激机体产生同种免疫抗体引起再次输血配血困难的报道增多。笔者在临床输血中发现1例输血1次后,即同时产生了抗-E和抗-c抗体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临床具有抗移植排斥反应的中药有北沙参、补骨脂、苍耳子、冬虫夏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青风藤、五味子、益母草、银杏叶等,这些药物发生作用的主要成分多是某种提取物,也有一些是煎剂或粉剂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正在不断增高,将成为新世纪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大新流行疾病,尽管有关Af的基础、临床的研究近年来都有很大进步,但迄今为止在Af的有效治疗上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如何在高危人群中采取措施预防它的发生可谓基本空白,纵然,近年来不断有高血压、心衰等大型临床试验或研究的发表,但很少把Af的发生列入为预设终点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病人进行降压的临床试验表明,在开始治疗后几年内与血压变化相关的卒中可以大多数或全部得以避免。  相似文献   

16.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DHTR)是指输血24h后发生的溶血反应。通常发生在以前经历过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的患者,再次输血时,由于红细胞(RBC)抗体水平下降至低水平或检测不到,导致输人具有相应抗原的RBC,刺激机体产生继发性或回忆性抗体,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介导RBC的溶解。引起DHTR最常见的抗体是Rh血型系统的抗体,其次是Kidd、Dully、Kell等系统抗体,我们发现1例抗E、抗C抗体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基因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现已明显提高了艾滋病(AIDS)的临床疗效.但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高度变异性、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价格昂贵等因素,多种新的抗HIV药物仍在不断开发。近年,抗HIV-1基因治疗研究主要在两方面取得较显著进展:一是通过基因修饰易感靶细胞.使之表达能特异性干扰HIV-1复制周期中一个或多个步骤的核酸序列或蛋白质,直接干扰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还可以增加致残率.近年来有大量报导证明,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房颤动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现将近年来有关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作用机制及临床试验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他汀类药物通过减少心肌缺血、改善心室重构、抗炎、抗氧化等直接或间接机制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心脏猝死的危险。本文就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又称他汀类药物,其阻滞胆固醇的合成,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4S、CARE、LIPID、WOSCOPS等一系列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揭晓,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逐渐被认识,其中抗心律失常作用更是其中的热点之一。抗房性心律失常(房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一、抗房性心律失常(房颤)的实验及临床依据:Kumag…  相似文献   

20.
抗磷脂抗体与血栓性疾病:抗磷脂抗体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洪志 《山东医药》2001,41(5):49-49
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 ,血清中高滴度的抗磷脂抗体 (APA)是抗磷脂综合征 (APS)一系列相关症状产生和发展的关键。 APS亦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抗磷脂——血栓形成综合征 (APL- T)或 Hughes综合征。它是近期发现的另一种非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及 (或 )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症状群 ,并伴持续性 APA阳性 ,肢端顽固性溃疡等。APS可继发于各种疾病 ,但以风湿病为主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等结缔组织病 ;病毒感染 ;其他感染原如支原体、螺旋体、原虫等感染 ;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及各种实体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