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沈阳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防治儿童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沈阳市10所幼儿园全体3~6岁儿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检查视力,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率为11.3%.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不良率有增高的趋势.3~6岁儿童群体屈光筛查异常率为21.1%.儿童视力正常眼的屈光异常以远视和散光为主,且均以轻度为多.视力不良眼中近视所占的比例上升.>1.50 D的散光眼占所有视力不良散光眼的75.2%.无论视力正常还是视力不良眼,各年龄组间远视、近视、混合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应成为监测和干预的重点,尤其是视力检查正常但屈光不正的儿童,应作为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的重点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本地学龄前儿童弱视眼屈光分布情况,为弱视防治干预措施提供资料。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8年1月学龄前弱视儿童420例(808眼)进行回顾性屈光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弱视眼屈光分布构成,远视散光(包括单纯远视散光和复合远视散光)、近视散光(包括单纯近视散光和复合近视散光)、混合散光、单纯远视、单纯近视分别占67.67%、10.40%、10.64%、10.40%和0.87%。结论:学龄前儿童弱视眼主要是远视散光,定期深入社区幼儿园进行视力检查和屈光筛查是早发现早治疗弱视儿童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学龄前儿童的散光状态,探索并掌握其基本规律,对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儿童视功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沈阳市10所幼儿园3~6岁儿童,应用美国伟伦 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分析儿童的散光度及散光轴向的分布情况。 【结果】 学龄前3~6岁儿童,远视是屈光状态的主要类型,59.86%为远视散光;不同类型散光眼的散光轴向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3 631.0,P<0.01);远视散光眼大多散光度数在0.50~1.00D范围,近视散光眼有近半数散光度数在1.25~2.00D范围,混合散光眼的散光度数相对较高(散光度≥3.25)。 【结论】 近视散光和混合散光儿童应作为防止学龄前弱视发生的重点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监测6月~2岁婴幼儿的屈光发育,为儿童弱视干预提供资料。方法: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6月~2岁自然群体婴幼儿进行屈光发育监测。结果:6月~2岁婴幼儿月龄越小,近视性屈光比例越大,散光屈光度绝对值越大,不同年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不同性别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婴幼儿总屈光度以远视性屈光为主,呈不稳定状态,由近视状态向远视状态发展为主,由远视状态向近视状况发展为次,婴幼儿散光屈光度由高散光屈光度向低散光屈光度发展为主,由低散光屈光度向高散光屈光度发展为次。  相似文献   

5.
弱视学龄儿童屈光状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12岁学龄弱视儿童眼屈光不正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为儿童弱视和屈光不正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6~12岁弱视儿童1 091例(1 731眼),在睫状肌麻痹条件下采用视网膜检影法确定屈光状态,描述弱视儿童屈光不正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征。结果学龄儿童弱视眼屈光类型以远视为主(41.9%),正视次之(34.6%),近视较少(23.5%);弱视儿童散光检出率高(90.9%)。不同年龄及不同类型弱视的屈光度、散光度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学龄弱视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散光为主,年龄和弱视类型是弱视儿童屈光不正分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各类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 :大连市幼儿园及小学生通过散瞳验光确诊的 5 2 0例 976眼屈光不正性弱视 ,包括远视性弱视 85 7眼、近视性弱视 39眼 ,以及混合散光性弱视 80眼 ,并将各类弱视分为轻、中、重 3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远视性弱视组治愈 6 86眼 ( 80 % ) ,混合散光性弱视组治愈 6 6眼 ( 82 % ) ,两组疗效较好且相近 ,近视性弱视组治愈 2 6眼 ( 6 6 % ) ,疗效较差 ( P<0 .0 5 )。结论 :儿童屈光性弱视的疗效与屈光不正性质有关 ,其中以远视性和混合散光性弱视的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3~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探讨不同屈光类型与弱视发生的关系。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收集2014-2018年1 644名(3 288眼)3~6岁视力低常儿童,并进行视力检查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检查。分析不同年龄段屈光状态、屈光参差分布、散光分布及弱视发生状况。结果各年龄组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类型均以远视为主,在远视类型中又以复性远视散光比例最高,为60.04%。随年龄增长远视比例降低,近视比例明显上升。屈光参差发生率为14.05%,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χ^2=37.31,P<0.01)。屈光参差程度越高,高屈光参差患者发生率相对越低(χ^2=79.181,P<0.01)。各年龄组散光程度及散光轴向分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919、150.79,P<0.01)。弱视的发生率为12.77%,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值≥1D时容易引起屈光参差性弱视,并且弱视发生率随屈光参差程度增加而升高(χ^2=379.15,P<0.01)。结论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以远视为主,远视性屈光不正、散光、屈光参差等屈光异常更容易引起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学龄弱视儿童眼散光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以及与年龄、弱视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6~12岁学龄弱视散光儿童1 102例(1 843眼),在睫状肌麻痹条件下采用视网膜检影法确定散光状态,描述弱视儿童散光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以及与年龄、弱视类型的关系。结果:①1 843只散光眼中,散光度以0.50~2.00 D为主(66.9%),散光类型以远视性散光为主(62.6%),散光轴向以顺规散光为主(88.8%);不同散光性质的散光度和散光轴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不同年龄的散光类型、散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的散光轴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长,复合性远视散光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单纯性远视散光呈减少趋势。③屈光不正性弱视占70.0%,屈光参差性弱视占24.2%,斜视性弱视占5.8%。不同类型弱视的弱视眼的散光度、散光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散光轴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性散光、低中度散光、顺规散光是学龄期弱视儿童散光的主要类型,年龄、弱视类型与散光关系密切,应及时矫正学龄期儿童眼散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各类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大连市幼儿园及小学生通过散瞳验光确诊的520例976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包括远视性弱视857眼、近视性弱视39眼,以及混合散光性弱视80眼,并将各类弱视分为轻、中、重3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远视性弱视组治愈686眼(80%),混合散光性弱视组治愈66眼(82%),两组疗效较好且相近,近视性弱视组治愈26眼(66%),疗效较差(P<0.05).结论儿童屈光性弱视的疗效与屈光不正性质有关,其中以远视性和混合散光性弱视的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0.
林峰  林翔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2):4548-4549
目的:了解儿童眼散光的主要类型、分布规律、视力矫正情况及影响弱视程度的因素。方法:对983例3~7岁视力低常儿童1767眼散瞳验光所得散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复性远视散光占64.35%,混合散光占15.90%,复性近视散光占9.39%,单纯远视散光占9.05%,单纯近视散光占1.30%。散光程度在0.5~1.00DC者占43.41%,1.25~2.00DC者占34.35%,2.25~3.00DC者占14.88%,3.00DC以上者占7.36%。双眼散光占79.76%,单眼散光占20.24%。矫正视力≥0.9者占44.93%,矫正视力(0.9者占55.07%,确诊弱视649眼,占36.73%。结论:儿童屈光不正以散瞳状态为主,复性远视散光是儿童眼散光的主要类型,散光程度以轻度为主,中、重度散光是弱视形成的主要原因,应早期筛查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合理矫治儿童眼散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江苏省仪征市3~6岁托幼机构儿童视力发育状况,为制定该市儿童眼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仪征市全部42家托幼机构的8767例3~6岁儿童为对象,使用美国伟伦公司的Sure Sight自动筛查验光仪,快速检查双眼屈光状态,参照美国伟伦公司提供的各年龄组眼屈光筛查转诊常模标准进行结果判定。结果筛查儿童中视力异常率4.85%、可疑率6.27%,不同性别间分布无差异。视力异常中散光所占比例最高(46.30%),其次是远视(28.41%)。散光、远视+散光、远视、近视+散光、近视5个异常类型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加异常、可疑检出率有上升趋势,各年龄组儿童的视力筛查结果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省优质园异常率5.15%,高于市优质园(4.20%),更高于合格园(3.78%)。三类托幼机构视力筛查结果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散光、远视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屈光异常类型,对学龄前儿童应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实施眼保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5~6岁儿童视力与屈光状态的关系,为儿童视力不良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对本科门诊5~6岁验光者中100例视力正常(≥1.0)儿童119眼散瞳验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视力检查正常(≥1.0)5~6岁儿童中进行屈光状态检查,在119眼中,轻度散光所占比例最多为44.54%,右、左眼分别为15.97%和28.57%;其次为轻度远视所占比例为35.30%,右眼左眼分别为19.33%和15.97%;中度远视和显著散光占有一定比例为13.44%,中度远视为4.20%,右眼左眼分别为1.68%和2.52%,显著散光为9.24%,右眼左眼分别为5.04%和4.20%;近视也有一定发生趋势所占比例为4.20%右眼左眼分别为0.84%和3.36%。正视眼(3/119)与屈光不正眼(116/119)比较,屈光不正眼明显高于正视眼(χ2= 210.824,P=0.000)。 【结论】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远视力正常不等于屈光正常。  相似文献   

13.
王斌  顾东英  黄彩霞 《中国校医》2012,26(9):668-669,671
目的调查分析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其屈光状态,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6岁学龄前儿童2 650名进行调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结果男、女童弱视检出率分别为85.3%和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05),且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5)。屈光状态类型以混合散光、单纯远视和复性远视散光为主,分别占66.7%、18.6%、12.9%。随着年龄增加,混合散光人数逐渐减少,而单纯远视人数逐渐增加。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是儿童眼保健的重要指标,了解各年龄视力及屈光状况很有必要,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视力低常中小学生1354例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6~18岁视力低常中小学生屈光状态,为防治近视提供依据.方法 对1 354例视力低常中小学生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视力低常眼2 708只,近视占76.39%,正视占5.21%,远视占18.40%;各年龄组不同性别、眼别平均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散光检出率为72.27%,远视散光占20.08%,近视散光占75.47%,混合散光占4.45%,<7岁年龄组以远视散光居多,≥8岁各年龄组均以近视散光为主;所有类型散光眼轴向均以顺规散光为主,散光程度以0.50~1.00 DC多见.结论 中小学生眼保健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强视力保护工作,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14岁屈光不正儿童屈光状态的分布规律,以便及早发现及治疗屈光不正.[方法]对本院门诊就诊的3~14岁1 075例(2 150眼)屈光不正息儿予以散瞳检影验光检查,得出准确的屈光度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以远视眼为主,特别是复性远视散光最为多见,学龄期儿童近视眼明显增多,其中复性近视散光最多.3~6岁组无论近视还是远视均无性别差异,7~14岁组轻度近视儿童中男童近视率明显多于女童,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中高度近视及远视眼无性别差异(P>0.05).随年龄的增长散光眼逐渐减少,散光中以顺规散光最为多见.[结论]儿童的屈光状态随年龄在不断的变化,故需追踪观察,眼镜定期更换.学龄期屈光不正儿童中近视所占的比例最多,应加大眼保健知识方面的宣传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治疗,降低近视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杭州市6 ~15岁儿童散光的患病情况,为防治儿童散光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杭州市某区5所小学及2所中学在校学生6 643名,在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用自动验光仪测量双眼屈光状况.结果 6 643名儿童检出散光≤-0.50 D者4 809名,检出率为72.39%;散光≤-0.75 D者2 175名,检出率为32.74%;散光≤-1.00 D者1 773名,检出率为17.66%.散光度≤2.00 D者占绝大多数,构成比为90.39%,各年龄组散光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062,P=0.358).顺规散光是6~15岁儿童散光的主要类型,占82.87%;逆规散光和斜轴散光各占13.26%和3.88%,各年龄组轴向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420,P=0.701).6~15岁儿童以复合近视散光为主(77.83%),单纯近视性散光、单纯远视性散光、复合远视性散光及混合散光的构成比分别为5.74%,1.86%,4.11%,10.47%.随着散光程度的加深,顺规散光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逆规散光逐渐减少;复合近视性散光所占比例越低,混合散光越高.结论 6~15岁儿童散光检出率较高;顺规散光和复合近视散光是主要类型;散光程度越高,顺规散光越高.应加强儿童散光的早期屈光筛查及矫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4~8岁儿童≥1.00DC散光与子午线弱视形成的关系。 方法 收集在本院眼科门诊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散光度绝对值≥1.00DC的儿童顺规散光共1 005例(1 910眼)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1)4~6岁各类型散光共1 636眼(85.7%)。7~8岁散光274眼(14.3%)。2)1 910眼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53.2%)和混合性散光(29.4%)为主,不同类型散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52,P<0.05)。3)≥1.00DC散光所致弱视1 769眼(占92.4%),轻度弱视眼占69.3%,中度弱视眼占23.1%,重度弱视仅3眼。4)不同矫正视力与散光度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732,P<0.05)。 结论≥1.00DC散光眼极易发生弱视,该散光所致弱视以轻、中度为主;其散光类型分布以复性远视散光为主,其次为混合散光;随散光度增高,矫正视力有下降的趋势;儿童散光筛查和光学矫正的重点应放在学龄前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散光的分布特征、主要类型及与矫正视力的关系.方法 对人群中4~7岁学龄前儿童986例(1 972眼)行1%阿托品眼膏常规散瞳后行屈光状态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986例儿童中,散光(≥0.5D)者435例(737眼),占44.12%;近视及远视散光组中,>2.0D比例分别为25.00%、26.19%,低于混合散光组(45.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74,P<0.01);散光轴向分布以顺规散光为主(91.45%),其中散光程度0.50 ~ 1.00D占46.81%;在737只散光眼中,矫正视力≥0.9者516眼(70.01%),矫正视力≤0.8者221眼(29.99%);随着散光程度的增加,弱视发生率越大(x2=17.09,P<0.01).结论 散光在4~7岁学龄前儿童中普遍存在,以顺规散光最多,散光程度以低中度散光多见.高度散光是合并弱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昌都市卡若区4岁儿童屈光状态。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昌都市卡若区432例儿童为调查对象,接受视力表检查422例,接受屈光筛查仪检查屈光状态428例。收集儿童一般资料,评估调查对象裸眼视力(视力表视力、屈光状态),比较不同性别儿童屈光和视力情况,散居儿童和在园儿童屈光情况,评估视力表视力和屈光筛查的一致性。结果视力表检查显示:422例儿童中,检出视力异常39例,异常率为9.24%。屈光筛查显示:428例儿童中,检出屈光异常41例,异常率为9.58%,其中散光4例,远视32例,近视5例。不同性别儿童视力表检查异常率和屈光筛查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P=0.798;χ~2=0.290,P=0.590)。在园儿童屈光异常总发生率和远视率分别为11.31%和8.93%,均显著高于散居儿童(3.26%和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02,P=0.020;χ~2=4.764,P=0.029)。视力表检查视力异常、屈光筛查正常者1例,占视力表筛查异常儿童的2.56%;屈光筛查异常、视力表检查视力正常4例,占屈光筛查异常儿童的9.76%。结论昌都市卡若区4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在园儿童屈光不正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黄彩霞  顾东英  张翔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551-5553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0所幼儿园2 754例3~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结果:调查对象男、女童弱视检出率均为13.9%,男、女童弱视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屈光状态类型以单纯远视、混合散光和复性远视散光为主,分别占36.5%、30.1%、27.6%,随着年龄增加复性远视散光人数逐渐减少,而单纯远视人数逐渐增加。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是儿童眼保健的重要指标,了解各年龄视力及屈光状况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弱视及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