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IA)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 1 月—2018 年6 月绍兴市人民医院113 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破裂IA 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nkin 量 表(mRs)评价预后,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评分0 ~ 1 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评分2 ~ 6 分)。 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113 例患者中,83 例(73%)预后 良好,30 例(27%)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unt-Hess 分级、Fisher 分级、手术时机及脑积 水对预后有影响(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l ^ R=1.065(95% CI :1.012,1.121)]、 Hunt-Hess 分级[Ol ^ R=9.497(95% CI :2.034,44.345)]、手术时机[Ol ^ R=3.957(95% CI :1.242,12.604)] 及 脑积水[Ol ^ R=8.005(95% CI :1.552,41.278)] 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Hunt-Hess 分级、 手术时机及脑积水能够影响行介入治疗的破裂IA 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性期及非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共收集2012年5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76例,将患者按照治疗的不同时间分为两组,急性期手术组91例,手术治疗时间为发病后0~3 d内,非急性期手术组85例,手术治疗时间为发病3 d后。两组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术。比较两组术前再出血率、术中完全夹闭率、术后常见并发症情况、预后情况。结果 (1)急性期手术组患者的术前再出血率(1.10%)与非急性期手术组(9.41%)比较明显较低,术中完全夹闭率(92.31%)与非急性期手术组(81.18%)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期手术组术后脑梗死发生率(13.19%)、术后脑积水发生率(8.79%)较非急性期手术组(5.88%、4.71%)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期手术组预后良好率(73.63%)与非急性期手术组(69.41%)比较较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可明显降低术前再出血率,提高术中完全夹闭率,明显降低患者由于再出血导致的死亡致残率,有利于疾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急性期和非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急性期手术组33例,非急性期手术组29例。给予两组患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再出血率以及术中完全夹闭率和预后情况。结果急性期手术组和非急性期手术组患者的术前再出血率分别为3.03%和24.14%,完全夹闭率分别为87.88%和65.52%,两组术前再出血率和完全夹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手术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与非急性期手术组预后情况相近,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对降低患者术前再出血率有积极作用,增加完全夹闭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有利于疾病的康复,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的急性期手术治疗意义。方法对1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患者在48h内行手术治疗,术后1年以哥拉斯哥结果分级(GOS)标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结果16例患者显微手术夹闭成功。预后按GOS(哥拉斯哥结果分级)评价恢复良好7例,生活自理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患者应积极行急性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琦玮 《当代医学》2016,(21):67-68
目的:分析急性期及非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20例,按照手术时间分为2组,观察组72例经急性期手术治疗,对照组48例经非急性期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预后恢复总有效率84.7%,对照组预后恢复总有效率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前再出血率(1.4%)较对照组低(10.4%),术中完全夹闭率98.6%高于对照组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急性期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急性期显微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12例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A或DSA确诊为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hunt分级Ⅰ~Ⅲ级10例,Ⅳ级2例。在发病3d内行显微手术夹闭,其中6例手术经额锁孔入路完成。术后随访半年。结果 12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8例术后复查头部CTA显示夹闭满意,所有患者随访均无再出血。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重要方式,急性期手术及个体化选择锁孔手术对减少再出血几率、减小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发中 《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51-151,155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1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15例患者达到完全闭塞,4例患者95%以上闭塞,2例患者90%~95%闭塞,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载瘤动脉均显影正常,无死亡、异位栓塞及永久并发症发生。随访1~24个月,未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生活均正常。结论:电解脱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1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100%栓塞11例,95%栓塞2例,90%栓塞3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采取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破裂33例急性期栓塞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明确诊断及恰当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早期介入手术治疗是指在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血肿后72h内进行。现将治疗情况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56例颅内动脉瘤均采取直接夹闭术。结果 术后1~10天头部CT扫描见脑池内血块基本消失,出院后3个月内,病人恢复良好30例占53.6%,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能自理16例占28.6%,生活不能自理5例占9%,死亡5例占9%。结论 急性期动脉瘤行夹闭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脑动脉瘤在脑血管病中,发病率紧次于脑血栓,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全球性的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该研究对脑动脉瘤治疗手段尤其是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及相关器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戚益群  赵华  蒋和娣  思源  蒋涛 《华夏医学》2004,17(2):259-260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病因,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所致病残率高达67%。现就我科1998年1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2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观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3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11例患者达到完全闭塞,3例患者95%以上闭塞,1例患者90%~95%闭塞,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载瘤动脉均显影正常,无异位栓塞及永久并发症发生.随访6~24个月,未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生活均正常.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2004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1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开颅夹闭52例共52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62例共66个动脉瘤.结果 显微外科手术组恢复良好44例、功能障碍6例、死亡2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术后恢复良好56例、功能障碍4例、死亡2例.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临床分级、单发或多发以及医生经验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6例,其中28例患者采用传统保守治疗,设为对照组;28例患者给予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2%,对照组为14.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能够有效防止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思路。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50例,将血管内治疗距发病时间不足3天的30例患者作为早期介入治疗组,即观察组,将时间超过3天的20例患者作为晚期介入治疗组,即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栓塞程度及预后情况。结果:在栓塞情况对比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后预后情况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内压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最佳时机应该为早期介入,这样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栓塞情况,而且还能提高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思路。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50例,将血管内治疗距发病时间不足3天的30例患者作为早期介入治疗组,即观察组,将时间超过3天的20例患者作为晚期介入治疗组,即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栓塞程度及预后情况。结果:在栓塞情况对比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预后情况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最佳时机应该为早期介入,这样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栓塞情况,而且还能提高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19.
2009年1月~2010年5月,我科开展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40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58岁.所有病例中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35例,脑出血5例.病例分类:前交通动脉瘤14例,后交通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多发性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动脉瘤2例.Hunt-Hess分级:I级18例,Ⅱ级10例,III级7例,Ⅳ级3例,V级2例.临床表现均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经头颅CTA或/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颅内动脉瘤,均择期行动脉瘤栓塞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