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急诊绿色通道患儿的病种特点,以提高儿科医师对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儿内科急诊绿色通道患儿的病例记录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 810例患儿,其中普通急诊患儿4 026例(83.7%),危重急诊患儿784例(16.3%).普通急诊患儿以1~3岁幼儿为主,危重急诊患儿以<1岁婴儿为主.儿童绿色急救通道最常见的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 280例,26.6%)、呼吸系统疾病(1 071例,22.3%)、消化系统疾病(694例,14.4%)、中毒(607例,12.6%)和心血管系统疾病(220例,4.6%).普通急诊患儿组常见的疾病包括惊厥(24.0%)、中毒(14.4%)、肺炎(11.3%)、呕吐(6.7%)、哮喘(4.4%).危重急诊患儿组常见的疾病包括休克(21.9%)、肺炎(15.1%)、惊厥持续状态(12.6%)、颅内感染(6.4%)和心肺骤停(6.3%).结论 加强儿科急诊医师诊断思维的开拓、有针对性地对儿科急诊医师进行常见儿科危重症病例救治的培训将是减少危重症发病率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急救绿色通道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 ,探讨最佳的急诊抢救方法。 方法 对我中心 2 0 0 0年 3月—2 0 0 1年 3月经急救绿色通道抢救的 42例危重病例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抢救危重患儿 42例 ,其中 2 8例进行了心肺复苏 ,复苏成功率 97 3 %。 结论 急救绿色通道是一种简便、快捷而有效的急救医学模式 ,可明显提高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急救绿色通道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提高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探讨最佳的急诊抢救方法。方法:对我中心2000年3月-2001年3月经急救绿色通道抢救的42例危重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抢救危重患儿42例,其中28例进行了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97.3%,结论:急救绿色通道是一种简便,快 捷而有效的急救医学模式,可明显提高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诊观察患儿5471例次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一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急诊观察室1年的临床工作的总结来评价儿科急诊观察室在儿科医疗服务中的角色.方法 回顾性研究1年间我院儿科急诊观察室的运转情况.结果 2006年1月至12月,5?471例次收住儿科急诊观察室,占门急诊就诊量的0.78%.70.9%的患儿从观察室直接出院,48?h内从观察室直接出院的占34.6%.儿科急诊观察室就医的患儿中,≤2岁患儿占65.6%.住院时间中位数为95.7?h.平均每天收住患儿15例次.观察室每月就诊量与门、急诊每月就诊量呈正相关(r=0.835,P=0.001).儿科观察室最常见诊断是肺炎、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分别占22.2%、13.3%和10.1%.结论 儿科急诊观察室在为儿科小年龄组各种疾病状态提供评估与治疗、缓解门急诊住院难和缓冲门急诊高流量、有效限制不必要住院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2010年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急诊抢救病种的特点,分析小儿常见抢救疾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为提高重症患儿生存率及急诊抢救工作效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总结和分析急诊抢救处理病例2674例,分类统计主要的抢救病种、病例、年龄和性别等.结果 排序前5位是惊厥、呼吸道疾病、新生儿疾病、意外伤害、传染病.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0 ~3岁是小儿急诊抢救的高发年龄段.结论 急诊医务工作者应熟悉小儿急诊疾病特点、规律及抢救方法,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预防方法,通过健康宣教,提高患儿的抢救质量,预防和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为改善儿科急诊危重患儿的预后及提高其生存率寻找可行途径。方法 对我院急诊创伤中心(EDTC)2000年3月~2007年3月经急救绿色通道抢救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急救绿色通道的运作模式与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80例患儿,剔除来院已死亡者50例,余230例,其中心肺功能衰竭108例,呼吸衰竭79例,休克43例;在急诊室死亡70例(其中放弃抢救18例),急诊复苏成功率76.4%;年龄小于1岁169例(占本组病例数的60.4%),死亡83例(占本组死亡数的70.3%)。疾病谱中意外伤害82例(占本组病例数的29.3%),其中死亡41例(占本组死亡数的34.8%)。在EDTC进行“仿真模拟急救”演习,对演习前后医护人员在急救的基本技能、整体配合、综合能力上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儿科急诊急救绿色通道能为危重病和创伤儿童提供快速、有效的急诊救治;对EDTC人员进行“仿真模拟急救”演习将对急救绿色通道高水平的运行提供质量保证;加强1岁以下年龄组的保健和加强意外伤害的预防是减少儿科危重患儿发病和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目前上海市儿科急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儿科急诊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上海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儿科急诊进行现状调查。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28份,有效问卷28份。28家医院中6家无行政上独立的儿科急诊或者无独立的儿科急诊区域。22家医院中,除了1家二级医院缺少儿科急诊专科医生,其余医... 相似文献
9.
分析儿科急诊发展现状及儿科急诊医疗服务体系;阐述儿科急诊配置和人员、急诊医护人员应该掌握的技术、预检分诊系统、急性疾病和创伤儿童的服务流程及急症与危重症疾病诊治流程;提出对儿科急诊建设发展模式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11.
温州地区402例哮喘患儿特应质现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温州地区15岁以下哮喘患儿特应质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及理论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2例哮喘患儿皮肤过敏原诊断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总IgE、个人过敏史、家族史、过敏原检出率、类型及与年龄关系.结果 哮喘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家族过敏史总阳性率为52.74%.个人过敏史总阳性率为61.69%.过敏原皮肤诊断试验和过敏原血清特异IgE阳性率达83.58%,吸人性过敏原阳性人数占检测患儿的74.13%,其中以粉尘螨(61.44%)、屋尘螨(58.96%)为主;食人性过敏原阳性占24.38%,以小虾(16.67%)、牛奶(8.46%)为主.血清总IgE阳性率87.9%,总IgE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哮喘患儿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户尘螨sIgE(D1)、粉尘螨sIgE(D2),皮肤过敏原诊断试验(pt)、家族过敏史、个人过敏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哮喘患儿3岁前、后过敏原分布不同,3岁以后吸人性过敏原阳性为主.发病诱因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哮喘症状发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临睡、夜晚、清晨.结论 儿童哮喘存在明显特应质现象,对其的正确认识和诊断对哮喘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综合治疗如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患儿教育、过敏原避免、特异性的免疫治疗等具有实用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温州地区慢性咳嗽患儿的常见病因分布,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慢性咳嗽初诊患儿,依据年龄分为~3岁、~6岁和~14岁组,在初诊后2周、1个月和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根据随访治疗效果得出最终诊断结果。分析各病因的构成比,初诊和最终诊断的符合率。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739例慢性咳嗽患儿,年龄8个月至14岁,其中~3岁组174例(23.5%),~6岁组288例(39.0%),~14岁组277例(37.5%)。咳嗽病程4周至5年。1~4季度分别纳入103例(13.9%)、247例(33.4%)、96例(13.0%)和293例(39.7%)。①739例慢性咳嗽患儿中,单病因680例(92.0%),单病因依次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237例(32.1%),咳嗽变异性哮喘219例(29.6%),感染后咳嗽109例(14.8%),变应性咳嗽76例(10.3%),心因性咳嗽25例(3.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9例(1.2%),其他5例(0.7%);双病因45例(6.1%);病因不明 14例(1.9%)。②~3岁组最常见病因为感染后咳嗽(58例,33.3%),~6岁组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114例,39.6%),~14岁组为咳嗽变异性哮喘(103例,37.2%),上述3种主要病因的各年龄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变应性咳嗽、心因性咳嗽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所致慢性咳嗽共675例,其中496例初诊和最终诊断相符,初诊准确率为73.5%。结论:温州地区儿童慢性咳嗽主要病因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和变应性咳嗽;不同年龄组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特点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小儿院外呼吸或心跳停止(或呼吸、心跳停止)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儿科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改善预后寻找可行方法。方法对急诊创伤中心(EDTC)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急诊心肺复苏(CPR)患儿的临床资料、心肺复苏原因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有199例患儿在EDTC进行CPR。就诊时呼吸停止84例(42.21%),出院时存活54例(64.29%);心跳停止115例(57.79%),急诊CPR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38例(33.04%),出院时存活9例(7.83%);呼吸停止与心跳停止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2,P=0.000)。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时157例(78.89%)有现场目击者,其中137例目击者为家长(87.26%),42例(21.11%)无目击者;有目击者予院前CPR20例(12.74%);有目击者与无目击者最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45)。意外伤害性疾病(58例,29.15%)是导致小儿急诊CPR的首要原因,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49例,24.62%)和严重感染性疾病(32例,16.08%)。院前救护车转运52例(26.13%)。结论小儿院外呼吸或心跳停止者病死率高,尤其是院外心跳停止者;意外伤害是儿童期急诊CPR的最常见原因,家长是儿童呼吸或心跳停止最常见的目击者;要提高儿科急诊CPR成功率,需要加强监护人对儿童的监护意识,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同时需要对监护人普及儿科急救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第一时间救护患儿的能力,从而改善院外呼吸或心跳停止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及急诊处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特点、急诊处理方法并总结成功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本院21例新生儿PSVT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心电图表现、转复治疗方法、随访结果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PSVT,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神萎、拒奶、紫绀、心率大于210次/min,经心电图确诊为PSVT,5例合并预激综合征。4例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转复成功,11例药物转复成功,6例经上述方法无效后予食道心房调搏进行超速抑制转复成功。所有病例转复后都予地高辛加心得安维持治疗3~6个月。随访2年治愈20例,仅1例复发。结论新生儿PSVT往往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与年长儿不同,诊断主要依赖体表心电图,部分合并预激综合征。转复治疗中兴奋迷走神经和药物转复均有一定疗效,但食道心房调搏更为迅速有效、安全、可重复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新生儿PSVT预后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特点、急诊处理方法并总结成功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本院21例新生儿PSVT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心电图表现、转复治疗方法、随访结果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PSVT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神萎、拒奶、紫绀、心率大于210次/min,经心电图确诊为PSVT,5例合并预激综合征。4例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转复成功,11例药物转复成功,6例经上述方法无效后予食道心房调搏进行超速抑制转复成功。所有病例转复后都予地高辛加心得安维持治疗3-6个月。随访2年治愈20例,仅1例复发。结论新生儿PSVT往往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与年长儿不同,诊断主要依赖体表心电图,部分合并预激综合征。转复治疗中兴奋迷走神经和药物转复均有一定疗效,但食道心房调搏更为迅速有效、安全、可重复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新生儿PSVT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975例儿科急诊惊厥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惊厥的病因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提高儿科急诊对惊厥的评估、识别、干预及分流的水平,制定预防、管理及健康宣教的对策和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院区)儿科急诊975例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975例惊厥患儿中病因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热性惊厥[588例(60.3%)]、癫痫[163例(16.7%)]、轻度胃肠炎并良性婴幼儿惊厥[111例(11.4%)]。按年龄段划分,其中<1岁惊厥病因以热性惊厥[75例(34.1%)]和癫痫[75例(34.1%)]为主,其次为颅内感染[22例(10.0%)],1~6岁儿童期惊厥病因以热性惊厥为主[487例(70.3%)],其次为轻度胃肠炎并良性婴幼儿惊厥[97例(14.0%)],>6岁儿童期惊厥病因仍以热性惊厥[26例(41.9%)]和癫痫[20例(32.3%)]为主。结论在儿童惊厥中,热性惊厥是所有年龄段的首位病因,对比以往的研究,癫痫和轻度胃肠炎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比重增加,颅内感染的比重下降。快速准确地评估病情及识别病因对管理惊厥患儿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