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五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5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55株铜绿假单胞菌、49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结果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以美洛培南和比阿培南显示最佳,亚胺培南次之,帕尼培南逊于亚胺培南,厄他培南明显逊于其他四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厄他培南的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几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而其他几种活性基本相当。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五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均较高,而五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均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与其产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关系.方法 收集并鉴定PA临床分离株,采用头孢西丁敏感试验对产AmpC酶的菌株进行初筛.运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检测头孢菌素类与碳素霉烯类抗生素对PA筛选菌株的抗菌活性.采用三维确认试验检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产生AmpC酶的情况.结果 PA筛选菌株对头孢呋肟钠(CXM)、头孢噻甲羧肟(CAZ)、头孢噻肟钠(CTX)、头孢哌酮钠(CFP)及盐酸头孢吡肟(FEP)的耐药率分别为100%、36.3%、63.6%、54.5%、22.7%;对亚胺培南(IPM)、帕尼培南(ETP)、美罗培南(MEM)的耐药率分别为40.9%、45.0%、18.1%,部分菌株对所有试验用药均耐药.IPM、ETP、MEM对PA筛选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19 μg/ml,且各试药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值与MIC值相差较大,约36.0%菌株的MBC是MIC的16~32倍.约22.6%菌株检测出产生AmpC酶.结论 我市医院近半年来收集的PA对第4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FEP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临床用碳青毒烯类抗生素MEM的敏感性明显高于IPM与ETP,但有较大比例的耐药菌株出现;部分菌株耐药性形成可能与其产生AmpC酶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铜绿假单胞菌因其固有与获得性耐药,使抗菌药物的选择成为困惑医师的一大难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于其独特的抗菌优势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但随着使用的日益广泛,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也日益增多。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耐药机理:①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碳青霉烯酶、AmpC酶和ESBLs);②外膜通透性下降(OprD2突变或缺失);③主动外排机制;④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且不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之间耐药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王敏 《抗感染药学》2007,4(2):84-85
目的: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在2003年~2004年两年中的药敏及耐药变化,以期合理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及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以美国DADE BHRING公司Microscan Walk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实验方法,并对两年耐药结果予以统计学处理。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总体敏感率较高的是亚胺培南,丁胺卡那等,两年间耐药性变化显著的为环丙沙星。大肠埃希菌较敏感的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头孢他啶等,耐药性显著变化的有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结论:临床应重视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在2003和20042年中的耐药变化,以期合理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并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以美国DADE BHRING公司Microscan Walk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实验方法(微量MIC板),并对2年耐药结果予以统计学处理。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总体敏感率较高的是亚胺培南、丁胺卡那等,2年间耐药性变化显著的为环丙沙星。大肠埃希菌较敏感的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头孢他啶等,耐药性显著变化的有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结论临床应重视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目前,碳青霉烯类是临床上治疗PA感染的最佳选择.然而,临床上对该类药物滥用现象较严重,造成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迅猛上升.目前国内外对该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非常迫切.PA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外膜蛋白表达降低;外排泵的过表达;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金属β-内酰胺酶和头孢菌素酶);青霉素结合蛋白靶位点的改变以及生物被膜的形成.本文从这五个方面分别阐述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碳青霉烯类药物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抗菌行为差异,包括体外抗菌活性以及细菌形态学改变.方法:采用纸片法和标准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和头孢他啶的敏感性;电镜观察铜绿假单胞菌在不同浓度的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和头孢他啶中不同时间细菌形态变化.结果:14%的铜绿假单胞菌在美洛培南纸片周围呈"双环"抑菌形态;在MH培基中,帕尼培南的MIC值明显高于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但在MM培养基中,帕尼培南的MIC值是原来的1/8~1/2;亚胺培南和帕尼培南使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呈圆球形改变,头孢他啶使细菌伸长如丝状,低浓度美洛培南的细菌呈纺锤形改变.结论:帕尼培南体外抗菌作用受培养基种类影响大,MH培养基测定结果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其抗菌活性;美洛培南杀菌作用不完全且诱导细菌呈纺垂体样改变,可能导致内毒素释放增加,影响临床严重感染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及其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集2001-2005年病房临床分离PA共2 629株,测定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敏。结果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5 a总耐药率分别是49.54%和55.57%。2001年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是47.86%,2005年上升到60.59%(P<0.01)。2003年对美洛培南的耐药率是36.63%,2.005年上升到75.23%(P<0.01)。结论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已十分突出,对于PA的感染,应在药敏指导下用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应该适当控制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100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表型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厄他培南和多利培南)对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MPC并计算MPC/MIC比值。采用WHONET 5.6及SPASS 13.0进行分析。结果: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MPC/MIC比值为2~4,铜绿假单胞菌为4-≥16。β-内酰胺酶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MPC/MIC比值高于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4至 > 16 μg·mL-1)。结论:基于MPC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以通过MPC/MIC比值调整给药剂量,降低耐药菌株的总体数量和感染负荷,抑制耐药菌突变体的选择性富集扩增。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标本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以及2种细菌的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相关性,认识细菌耐药性变化与抗菌药物使用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某医院2009年至2013年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2种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相关性。结果:细菌耐药率与多种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关系较为复杂,但存在相关性。结论:所研究医院的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并与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有一定关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严谨的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抗菌药物的用量,从而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多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数量和耐药率不断上升[1],其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临床治疗十分棘手。PA对抗菌药物存在多种耐药机制[2],其主要机制是各种β-内酰胺酶的产生。本文就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三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ICU分离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评价亚胺培南、帕尼培南与美罗培南的体外抗菌作用,用琼脂双倍稀释法测定从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的230株革兰氏阴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采用抑制剂增强的纸片扩散法测定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50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和17株大肠埃希氏菌中的ESBLs阳性率为61.2%。三种碳青霉烯类对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不动杆菌等都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且对产ESBLs菌株保持高度的抗菌活性。对嗜麦芽黄单胞菌高度耐药。提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重症监护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2012~2015年住院患者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15年的临床标本按常规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仪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3 210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1 916株,占59.69%,主要来源于尿液(45.95%),感染科室主要分布于普外科(30.21%)和重症医学科(26.54%)。铜绿假单胞菌2 585株,其中多药耐药菌株311株,占12.03%,主要来源于痰液84.09%,感染科室主要分布于呼吸内科(44.56%)和重症医学科(23.07%);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较低(≤5%),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较高(≥5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吡肟耐药率较低(≤10%)。结论我院住院患者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较广,对常见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医院加强对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减缓多药耐药菌株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致病菌,其耐药性强,耐药谱广。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疗效较好的药物,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等产生了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有β-内酰胺酶的水解、外膜通透性降低和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等,这些耐药机制之间相互协同作用而产生高度耐药。针对这些耐药机制,开发活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抗铜绿假单胞菌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昊天  王远亮 《中国药房》2007,18(22):1745-1747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在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检测中检出率最高。该菌耐药性强,耐药谱广,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为天然或获得性耐药,故其所致感染可选择的有效抗菌药物甚少。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PA较为有效的药物。但近年来随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PA对其耐药率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08-2009年温州不同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方法 采集2008年-2009年病房临床分离PA共2851株,选择对亚胺培南(IMP)和美罗培南(MEM)进行药敏实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对IMP和MEM的2年总耐药率分别是39.71%...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为假单胞菌属,是医院感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新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抗菌谱广,是临床控制感染最强效的抗菌药物之一.然而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PA对其耐药率逐渐升高,泛耐药PA在国内已有报道[1].因此,了解PA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院内铜绿假单胞菌(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以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采集2004至2008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房临床分离PA共3532株,选择亚胺培南(IMP)和美罗培南(MEM)对PA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对IMP和MEM的总耐药率分别是48.44%和46.75%。2005年对IMP的耐药率是60.59%,而2008年的下降到36.79%(P〈0.01)。2005年MEM的耐药率是75.23%,而2008年下降到25.95%(P〈0.01)。结论PA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情况严重,对于PA的感染,应在药敏指导下用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已得到明显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临床上医院感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被认为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药物滥用导致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广泛流行,其治疗面临更大的挑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各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呈现显著差异.结合近期研究成果,本文阐释了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的主要机制,包括碳青霉烯水解酶、通道蛋白的失活、外排泵的过表达.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往往由多种机制介导,各耐药机制间还存在复杂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环丙沙星(CIP)分别与头孢哌酮/舒巴坦(CFS)、哌拉西林/三唑巴坦(TZP)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获得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38株临床分离的CR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抑菌指数(FIC指数)判断联合抑菌效应。结果 CIP与CFS联用后,5.3%为协同作用,81.5%为相加作用,13.2%为无关作用,没有拮抗作用;CIP与TZP联用后,7.9%为协同作用,73.7%为相加作用,18.4%为无关作用,没有拮抗作用。上述药物联用后,各药MIC50均明显降低,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均表现为左移。结论 CIP分别与CFS、TZP联用对CRPA体外联合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