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是腹部、盆腔部手术的一种误伤并发症,发生率在0.5%~10%,以往50%的发生率由产科手术所致.近15~20年来,由于腹腔镜及输尿管镜等微创技术应用于泌尿外科,故泌尿外科手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有增多之势,甚至成为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主要原因[1].小儿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报道较少,但其后果严重,因而我们对2007~2009年收治的4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儿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是腹部、盆腔部手术的一种误伤并发症,发生率在0.5%~10%,以往50%的发生率由产科手术所致.近15~20年来,由于腹腔镜及输尿管镜等微创技术应用于泌尿外科,故泌尿外科手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有增多之势,甚至成为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主要原因[1].小儿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报道较少,但其后果严重,因而我们对2007~2009年收治的4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儿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探讨小儿医源性药物中毒,现将我院近5年收治的小儿医源性药物中毒2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小儿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例小儿先天性巨输尿管症的诊断及治疗体会并复习文献。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及B超、泌尿系尿路水成像、肾核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对CM进行诊断;治疗方案为手术,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膀胱输尿管裁剪整复加Lich-Gregoir输尿管膀胱抗反流再植术。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患者症状消失,患肾积水减轻,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结论 CM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儿在住院过程中,由于医疗护理不当所致的腹泻称医源性腹泻。我院1993年1月-1995年10月发生86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86例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4天-5岁.平均12.8月。入院诊断:支气管肺炎61例,病毒性脑炎7例,新生儿缺氯缺血性脑病6例,低钙惊厥4例.癫痫2例,急性肾炎4例,急性白血病、肾病综合征各1例。以上小儿入院时无腹泻,也不处于腹泻的潜伏期.均在治疗过程中.原发病好转之际出现腹  相似文献   

8.
小儿阿托品中毒多发生在基层,常由医源性所致.兹将1985年以来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2例中毒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输尿管残端综合征(the distal ureteric stump,DUS)是半肾或肾输尿管切除术后临床非常罕见的并发症.回顾性分析2000年以来我院行半肾或肾输尿管切除术的患儿,其中5例并发此症.为提高大家对小儿输尿管残端综合征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重复肾双输尿管畸形的诊断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8年8月夺院收治的3例Y形输尿管病例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1例。病变位于左侧2例,右侧1例。结果3例不完全性重复肾双输尿管畸形中,1例为左不完全性重复肾双输尿管畸形,下肾部肾盂和输尿管连接部狭窄,Y形输尿管汇合于近下肾部肾盂和输尿管连接处。行下肾部肾盂与上输尿管端侧吻合术。1例为有不完全性输尿管重复畸形,有膀胱输尿管返流Ⅲ~Ⅳ级,Y形输尿管汇合于输尿管中下段,行有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例为左不完全性重复肾双输尿管畸形,下肾部肾盂和输尿管连接部狭窄,Y形输尿管汇合于输尿管中部,行下肾部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术后随访6,15个月,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不完全性重复肾双输尿管畸形发病率低,术前不容易明确诊断或被误诊。腹部B超、IVP、DR或CTU是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治疗应根据患肾功能、形态等多种因素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12.
小儿肥厚性心肌病二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厚性心肌病(HCM)占心肌病的10%-20%,是儿科少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也是较大儿童及青少年猝死原因之一。为了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现就我院2006年6~11月收治的2例HCM进行总结,并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以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和救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4例早产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术中诊断等。同时在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相关文献并分析。结果①病例资料:本文4例早期均以"腹胀"为首发症状,炎性指标明显升高,予以急诊手术,均术中诊断急性阑尾炎,其中2例为单纯急性阑尾炎,余2例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合并阑尾炎。术后予积极抗感染、补液等治疗,4例均痊愈出院。②文献复习:经过阅读与筛选,中文文献数据库检索出早产儿急性阑尾炎文献8篇,Pub Med检索出10篇。国内外近30年早产儿急性阑尾炎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文献多以病例报道、误诊分析等为主。其中国内8篇文献,共报道早产儿急性阑尾炎35例,男27例,女7例,1例文献未描述性别;症状以腹胀、吐奶为主;32例穿孔,1例未穿孔,1例为早产儿阑尾炎合并肠套叠,另1例为合并腹股沟嵌顿疝;死亡1例(2.9%),其余均积极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国外文献共10篇,早产儿急性阑尾炎共11例,男9例,女2例;穿孔5例,败血症2例,血便1例,腹股沟嵌顿疝3例,无死亡病例。11例中,早期均未诊断急性阑尾炎,均为术后诊断。结论早产儿急性阑尾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术前诊断较难,需结合腹部查体、X线片、B超及剖腹探查术明确。临床怀疑本病时应早手术探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AIH患儿的临床诊治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均是男性,分别为6岁1个月、6个月18天,均以黄疸为首发症状,伴转氨酶升高、自身抗体阳性;其中例1血清Ig G升高,肝脏病理表现为界面性肝炎,均排除其他病因,对激素联合硫唑嘌呤应答良好;例2患儿单用激素效果欠佳。结论儿童AIH临床少见,对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答良好,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小儿输尿管异位开口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6.
<正>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FT)临床少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有报道患儿最小年龄为生后7 d,最大年龄为89岁~([3,4])。平均53.6岁,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该病恶性程度较低,一般不发生转移及复发,我们自2004年~2012年共收治3例,现报道如下:3例患儿中,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岁、3个月、8岁,均为首次就诊,分别位于直肠、右耳后及右侧胸壁。其中1例以大便带血为主诉入院,行手术探查前误诊为直肠息肉,因肿物蒂粗根部不能明示,未能行肠镜切除;2例以无痛性肿块就诊,无明显临床症状,彩超提示肿块呈实性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再发10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川崎病再发的临床特点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总结 1990年 6月至 2 0 0 1年 5月收治的再发川崎病 10例 ,并对同期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收治的初发的 332例川崎病中 ,再发10例 ,再发率为 3 0 %。 10例初次发病年龄平均为 1 4岁 ,再发年龄平均为 3 6岁 ,再发间期 1 6年。再发病例临床病情经过较初发轻 ,但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显著增高。复习近 11年国内散在报告的再发川崎病案例共 11例 ,再发临床病情经过亦较初发为轻。复习日本第 11、12、13次川崎病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再发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男性为初发的 1 71倍 ,女性为初发的 1 6 4倍 ,均显著高于初发病例 ;并发现初次发病即有冠脉损伤者川崎病再发率为 3 4 % (41/12 0 0 ) ,冠状动脉无损伤者再发率为 1 9% (176 /94 19)。结论 再发川崎病多见于 3岁内初次发病即有冠状动脉损伤的婴幼儿。川崎病再发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之一 ,应加强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ANE)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ANE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我院急诊科诊断ANE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共纳入15例患儿(幼儿期8例,学龄前期6例),均以发热、抽搐伴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其中14例冬季发病。所有患儿均有高热,3例为超高热。所有患儿均有抽搐,起病至抽搐发生的中位时间32 h(17 h,62 h);11例(73.3%)抽搐发作≥2次,其中5例抽搐>5次;10例(67.7%)发生惊厥持续状态。意识障碍程度重,入急诊时的Glasgow评分中位数为6分(14例≤8分),8例患儿首次抽搐后即出现意识障碍。6例就诊时存在休克,1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于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予心肺复苏。颅内影像改变进展迅速,所有患儿均有双侧丘脑受累,12例急诊就诊时(发病20~56 h)头颅CT已有典型ANE改变。所有患儿均有转氨酶升高。脑脊液蛋白中位数728 mg/L,但细胞数基本正常。1例不除外家族性ANE。15例中7例于住院期间死亡,2例回当地继续治疗(后期失访),6例稳定后康复治疗并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在冬季(尤其是流感流行季节),对于存在高热尤其是超高热、存在2次或2次以上的惊厥发作、惊厥发作后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并伴转氨酶升高的幼儿和学龄前期患儿,应高度警惕发生ANE的可能,可尽早完善头颅影像学检查以期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总结小儿消化道磁性金属异物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普外科收治的6例误食磁性金属异物患儿临床资料,并检索万方、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中相关儿童误食磁性金属异物的文献进行复习,总结患儿临床特征、治疗方法、转归及预后。结果本院6例患儿发病年龄2~6岁,误食磁性金属异物数目为2~11颗。3例无症状,3例有不同程度腹痛、呕吐不适。1例经肛门自行排出磁性金属异物;5例经手术取出磁性金属异物,其中2例行肠修补或肠吻合根治术;2例先行肠造口术,后行肠造口闭合术;1例术中见消化道无损伤,将异物推至结肠自肛门取出。共检索到1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报道47例患儿,其中4例吞入磁性金属异物1颗(均经肛门自行排出);3例一次性吞入多颗(≥2颗),1例经肛门自行排出,2例经内镜下取出;40例分次吞入多颗,4例经内镜下取出,36例经手术取出;28例详细记录了发病时间,9例发病时间≤2 d者中,合并消化道穿孔2例;19例发病时间>2 d者中,合并消化道穿孔17例;35例就诊时有腹痛、呕吐,12例无症状;腹部体征阴性38例,腹部压痛7例,腹胀2例;合并消化道穿孔34例,其中5例为单部位穿孔,29例为多部位穿孔(≥2个)。36例手术患儿中,2例术中发现消化道未穿孔,均通过切开小肠壁取出异物;合并腹腔感染10例,合并部分肠管坏死1例,肠梗阻2例,单纯消化道瘘25例,合并胃、十二指肠、小肠穿孔共30例(27例行肠修补或肠吻合根治术;3例行肠造口术,后行造口闭合术),合并结肠穿孔4例(4例均行肠穿孔修补或肠吻合根治术)。所有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小儿误食单颗或一次性误食多颗磁性金属异物大多可自行排出或经内镜下取出,分次吞食多颗磁性金属异物经肛门自行排出的可能性非常低,需及时通过内镜或手术将异物取出。发病时间超过2 d将增加合并消化道穿孔的概率。合并胃、十二指肠、小肠及结肠穿孔者可行一期肠穿孔修补或吻合术,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穿孔部位肠壁情况及手术医师经验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