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及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及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有效地防止、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1977年至2003年经治的32例颈动脉体瘤和10例颈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诊疗体会。结果 手术治疗42例,共43侧。经过充分准备和正确围手术期处理,虽然术中有18例修补、结扎甚至切除颈总动脉和/或颈内动脉,除1例死亡外术后均未发生脑缺血、偏瘫等严重颅脑并发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3月-20年,愈后良好。结论 正确的困手术期处理:术前精确诊断,必要时行颈动脉压迫训练建立确实的大脑血管侧枝循环;术中妥善处理颈总、颈内动脉;术后严密观察,正确及时可靠的处理,能够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用手术方法治疗的5例巨大颅内动脉瘤。3例位于颈内动脉,2例在大脑后动脉。除1例外均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史。3例颈内动脉瘤行颈动脉结扎,2例大脑后动脉瘤成功地进行切除。手术效果良好,所有病人都恢复原有工作。  相似文献   

3.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牙龈瘤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伟  肖燕  何巍  赵红宇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12):36-36,38
目的 对比观察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牙龈瘤的临床效果 ,评价凿骨式及再植式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为尽可能保留受累牙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三种方法即瘤体切除 +拔牙术、瘤体切除 +凿骨手术法及瘤体切除 +拔牙即刻再植术治疗 36例牙龈瘤 ,对三种术式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经 0 5到 2年不等随访 ,瘤体切除 +拔牙术治疗 8例 ,术后无一例复发 ,瘤体切除 +凿骨手术法治疗 1 9例 ,术后复发 4例 ,瘤体切除 +拔牙即刻再植术 9例 ,术后有 2例复发。结论 凿骨式及再植式手术的术后复发率与传统的拔牙式治疗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 ,但保留了患者牙齿 ,具有优于拔牙式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4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青钦颈动脉体瘤属比较少见的化学感受器瘤,瘤体生长缓慢,病程长,多在数年以上,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症状,颈动脉体瘤的有效方法为手术切除。我院1992~1996年有4例颈动脉体瘤均手术将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表神经纤维瘤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4例神经纤维瘤,根据病灶部位和面积的大小、形状选择手术方法,其中采用瘤体切除后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覆盖8例,瘤体切除后取自体中厚或全厚皮片移植25例,瘤体切除同时反鼓切取瘤体表面皮片回植8例,瘤体切除扩张后皮瓣带毛发移植修复3例。结果本组一次手术治愈31例,多次手术治愈13例。全部病例均恢复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外观和功能均明显恢复。随访6个月—2年,均未见反鼓切取皮片和病灶切除区复发。结论神经纤维瘤小而不影响功能者一般不需手术治疗,但对于巨大肿瘤采用手术分期切除或瘤体部分切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对颈内动脉狭窄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重度颈内动脉狭窄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为治疗组,40例无手术治疗意向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3个月的MMSE、MoCA评分比治疗前提高(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MMSE、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3个月治疗组MMSE、MoCA评分均比同时期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能力的提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4月对临床拟诊CBT的5例行颈部双源CT检查,根据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其与颈总、颈内、颈外动脉的关系,评估手术的风险及可行性。结果 5例DSCT检查结果均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处界线清晰的软组织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呈明显强化,瘤体血供丰富。4例单侧瘤体较小CBT呈现典型的"高脚杯"征。1例双侧瘤体较大,虽未见到颈总动脉分叉处典型"高脚杯"征,但表现为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外生性的肿瘤,动脉管腔无明显狭窄。5例均可做出CBT的诊断,均在保留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基础上完整切除瘤体。结论 DSCT具有检查方便,迅速无创的优点,对CBT的诊断、分型、判断手术难易情况及评估风险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及麻醉方式的选择.方法 20004年1月~2007年3月我科收治的局限于鼻腔及鼻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患者采用局麻加控制性降压麻醉、鼻内镜下手术切除.结果 8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均彻底切除肿瘤.鼻内镜随访1~3.5年,1例(12.5%)术后复发,鼻内镜再次切除随访1年以上未再复发,余7例未见复发.结论 控制性降压配合局麻、鼻内镜下切除局限鼻腔及鼻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达到有效、安全的治疗目的 ,同时能减低和控制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宣然  曹先东 《安徽医药》2018,22(7):1339-1341
目的 探讨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腰背部疼痛等.术前影像学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21例(72.4%),其他来源肿瘤8例(27.6%).2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时间为(128.91±20.40) min,开腹手术时间为(161.17±38.47)min,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7).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日为(6.00 ±0.63)d,开腹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日为(11.17±6.00)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7).良性随访均未见复发,恶性中1例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 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多样,术前不易诊断,影像学检查对其术前诊断具有较大价值,手术切除为最有效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术后住院时间短,适用于瘤体较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体瘤系化学感受器瘤,属副神经节瘤,临床较少见[1-3]。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时由于解剖关系,易碰破动脉,造成大出血,甚至死亡,故手术难度大,对手术护士的配合要求高。因此,术前明确诊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从2010—2012年手术室配合2例较大的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现总结如下。1病例简介例1,女,42岁。左耳后下肿物缓慢性增大10年,以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 选择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合理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 男10例, 女8例, 年龄20~64岁, 平均44岁, 根据术前CT和(或)MRI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特征接受不同径路的手术治疗。结果经颈侧径路14例, 经腮腺径路2例, 经口径路1例, 经口联合颈侧径路1例。术后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8例, 神经鞘膜瘤8例, 腺淋巴瘤和腮腺导管癌各1例。术后并发声嘶3例。17例良性肿瘤术后随访4个月到10年均无复发, 1例腮腺导管癌术后加放疗、随访26个月无复发。结论颈侧径路是咽旁间隙肿瘤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良性肿瘤主体凸向口咽, 位于颈内动脉内侧可选择经口径路手术, 来源于腮腺深叶的巨大多形性腺瘤选择腮腺联合经口径路显然优于单纯颈外进路。神经鞘瘤囊外切除容易损伤迷走神经而出现声嘶。  相似文献   

12.
慈云胜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587-3589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子胃底15例,胃体9例,胃窦5例.所有患者均行开腹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其中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9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9例,胃底部分切除术3例,胃体部分切除术2例,胃窦部分切除2例,全胃切除术4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20例均获随访,6例术后复发,其中2例出现肝脏转移.结论 内镜超声和CT是早期发现胃间质瘤的最主要检查方法.手术切除是胃间质瘤治疗的首选,建议术中采用快速冰冻检测,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收治的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4例中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行胰体尾加脾脏切除,1例行单纯肿瘤切除,手术切除率为100%,术后疗效满意.结论 本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确诊须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本病治疗的最佳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体瘤为颈部少见乃至罕见肿瘤 〔1〕,以往较少报道 ,颈动脉造影可对此肿瘤诊断。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 ,彩超为此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就我院 1994年以来彩超诊断的 8例颈动脉体瘤情况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8例颈动脉体瘤均为我院住院手术病人 ,女性 5例 ,男性 3例 ,年龄 2 5岁~ 5 8岁 ,年龄中位数为 3 5岁。右侧肿瘤3例 ,左侧者 5例 ,瘤体 2 5 cm~ 70 cm。采用 Dornier AI- 5 2 0 0型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7.5MHz探头 ,患者取仰卧位 ,适度垫高颈肩部 ,二维图像观察肿瘤位置、形态、大小、包膜及内部回声 ,热敏图片及彩…  相似文献   

15.
王磊  陈江浩  王岭  凌瑞  张聚良  王廷  王辉  樊菁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403-2405
目的 探讨不同外周血管假性血管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患者45例.32例植入覆膜支架(髂动脉6例、股动脉13例、腋动脉3例、颈动脉2例、腘动脉3例、肱动脉1例、胫前动脉3例、桡动脉1例);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4例(股深动脉1例、肱动脉远心端1例、股动脉2例);手术治疗9例(其中1例为支架介入失败);1例股深假性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结果 该组45例患者经各种方法治疗后假性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植入覆膜支架32例,31例肢体主干型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后假性动脉瘤均被完全隔绝,远端动脉搏动完全正常;1例髂动脉植入支架后出现支架移位,改行手术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支架植入后随访8个月发现血栓形成.4例凝血酶注射后瘤体内血栓形成,无复发.9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血流通畅.1例股深假性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效果良好.结论 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应根据发生部位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方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切除的术前、术后护理要点。方法 通过对2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颈总动脉压迫训练,术后病情观察,保持正确的体位及呼吸道通畅、做好伤口护理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25例患者全部痊愈,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偏头痛及左侧面部麻木感1例,出现声嘶、吞咽困难、呛咳1例,经综合治疗及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准确的诊断,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例1,男性,39岁。右颈部近下颌骨角搏动性肿块8个月,4×4 cm大小,质硬,略可横向推动。手术见肿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侧。因血供丰富,极易出血而中止手术。切取小块组织作病理检查,证实为颈动脉体瘤。例2,女性,42岁。右颈上部搏动性肿块5年,5×7 cm大小,质硬,可横向推动,并闻及血管杂音。颈动脉造影显示:颈总动脉分叉扩大,其间有密度不匀的肿块阴影。在低温30℃麻醉下手术,瘤体将颈外动脉推至后内侧,颈内动脉被顶向表面。分离瘤体,结扎并切断颈外动脉;阻断颈总动脉后自动脉外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4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结果 24例患者成功置入27枚自膨支架、26个颈动脉保护伞,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于双侧颈内动脉各置入1枚支架.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87.2%(70%~99%)降低到4.3(0%~15%).回收的过滤伞中12个发现组织碎片(4602%).8例患者(33.3%)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出现迷走兴奋引发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其中2例患者持续3~5天,经对症处理全部缓解.1~31个月临床中短期随访21例,平均随访22个月,2例失访.1例患者手术后26小时死于急性心梗;1例患者手术后36小时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1小时,经对症处理缓解;1例患者出现小卒中;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1例患者中19例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占90.5%,2例部分缓解.随访21例支架全部开通良好,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保护伞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发生于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瘤,较少见,易误诊误治。结合本组4例,对本病的解剖特点与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与预后进行了讨论。指出,该肿瘤多位于颈动脉三角区,有搏动,常伴有压迫症状,病因尚不明;颈动脉造影对诊断有较大帮助;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早期手术切除肿瘤,预后良好。本组4例随访1.5~6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20.
周志宏  徐建国 《江苏医药》2002,28(10):790-791
颈动脉体瘤 (CBT)又称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手术切除迄今仍为公认的最佳治疗手段。 1999~ 2 0 0 1年 ,我院实施CBT手术 2例。由于CBT的解剖位置和生理、病理特点 ,在麻醉处理上有一定的特殊性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2例男女各 1,年龄分别为 4 9岁和 6 1岁。 1例左颈部包块 10年 ,逐年增大 ,曾在外院全麻下手术未切除 ,后行血管硬化剂注射治疗效果不佳 ,临床症状头晕、头痛、有时昏厥 ,视物模糊逐渐加重 ;我院行CT、磁共振检查 ,诊断为左CBT (8cm× 7 5cm×6 5cm大小 )。另 1例右颈部肿块 10年 ,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