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血培养使用BacT ALERT 3D血培养检测仪,其他各种临床标本用沙堡氏培养基培养,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鉴定念珠菌.对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间的2891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进行总结,从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IFI的发病率为4.12%,患者年龄7~96岁,以男性老年患者为多,均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最多;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念珠菌属为主,其中白念珠菌占67.29%,霉菌占6.20%.4年间细菌、真菌检出率及真菌检出率占细菌和真菌检出率的构成比、标本来源、菌种以及科室分布的构成比、抗真菌药物和抗细菌药物的使用率均有所不同,采用χ2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 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标本来源、菌种和科室分布的构成比在不断发生改变,IFI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改变.念珠菌仍是主要的致病真菌,但各种念珠菌的菌种构成比有所变化,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2.
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种分类及临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菌种分类、标本种类、疾病种类、科室分布等。结果 4年间共检出侵袭性真菌1 945株,总的检出率为17.0%,2006-2009年真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6%、15.7%、16.8%和21.2%。真菌种类以念珠菌属为主,占92.4%,以白色念珠菌居多,占60.5%;丝状菌占7.6%。检出的1 945株真菌主要分离自痰、尿和大便标本。真菌感染患者主要来自呼吸科、心血管内科、传染科、神经内科和ICU等科室。结论侵袭性真菌的检出率逐年升高,白色念珠菌仍是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非白色念珠菌和毛霉菌属引起的感染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通辽市医院真菌感染状况。方法对收集的住院患者痰液、尿液、粪便及其他标本粗筛阳性标本进行再培养,鉴定。结果本次调查真菌检出率占全部细菌的23%。各种标本中痰液检出率最高;而白色念珠菌检出率最高(64.3%);不同科室的住院病人中呼吸内科的检出率最高(41.3%)。结论真菌感染是目前院内感染最常见类型之一,控制、杜绝使用抗生素是每个医院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菌种鉴定和真菌药敏试验。结果 2 305份痰标本共检出真菌415株(18.0%),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占68.0%(282/415)。体外药敏试验显示真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率最低(4.6%)。分离出的真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住院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的病原菌,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3年间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目的了解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菌种分布特点,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3年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了分析,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4.32%,患者年龄在7~96岁,以男性老年患者最多,均患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其次为泌尿道、消化道;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约占93.38%;且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占66.19%,丝状真菌占6.62%。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正在发生改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正在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泌尿系真菌感染的菌株分布及耐药率,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泌尿系感染住院患者尿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菌种鉴定和真菌药敏试验.结果 1 560例标本中共检出真菌164株,检出率为10.5%,前3位菌株分别是白色念珠菌(41.5%)、光滑念珠菌(23.2%)、热带念珠菌(21.3%).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对两性霉素耐药率最低(4.9%).对益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的耐药率最高,分别是36.0%、33.5%、32.9%.结论 住院患者泌尿系真菌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的病原菌,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院内侵袭性泌尿系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2010年可疑泌尿系统真菌感染住院患者的尿液进行培养鉴定,分析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情况,同时对60例病例完整的泌尿道IFI患者和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6年共检测出240例尿液侵袭性真菌感染,仍以白念珠菌最多,占35.4%,科室分布以内分泌科发病率最高,占22.0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病原菌检出时间和体温是发生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院内泌尿系真菌感染仍以白念珠菌为著。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病死率高,因此早期发现泌尿系真菌感染,早期干预,以减少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真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目的探讨真菌感染的特点,常见的菌种及各种真菌对氟康唑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培养、分离真菌,采用chromG A显色培养基及用VITEK自动化细菌生化分析仪YBC卡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真菌的科室血液肿瘤科占27.3%,干部病房占18.1%,呼吸科占16.2%,重症监护室占15.9%;白色念珠菌最常见,占分离菌的66.7%,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占19.6%,克柔念珠菌3.2%;各种真菌对氟康唑的体外抗菌活性,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为91.0%,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为89.3%,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为57.1%,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仅为18.2%.结论医院患者真菌的感染主要多发生于肿瘤、血液病患者以及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危重和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真菌的感染逐渐增加;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360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29,自引:13,他引:29  
目的探讨院内真菌感染情况及预防措施,控制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方法查阅2002年1月-2004年12月近3年临床资料,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数据用WHONET5软件统计。结果共检出深部真菌360株。年龄分布在14-94岁之间;疾病分布于20种疾病,以呼吸道疾病为主,占30.3%;标本来源9种,以痰液、尿液、阴道分泌物、肺胞灌洗液、咽拭子、脓液为主,分别为42.2%、21.1%、13.9%、8.4%、5.8%、3.6%;菌种分布于15种菌,以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为主,分别占61.1%、17.2%;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ICU、泌尿外科为主。结论预防深部真菌感染应抓好对医院环境、病室患者、医护人员的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开展深部真菌感染调查,探讨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培养真菌阳性标本,寻找深部真菌感染特点。方法 血培养使用Bact/Alert血培养仪,分离使用沙保弱培基,真菌和细菌鉴定使用VITEKAMS-60自动微生物分析仪,HCMV检验使用PCR和RT-PCR方法。结果 血培养阳性57株,以念珠菌属为主92.08%;阳性结果时间平均35.06h,72h内获得结果者53株占92.98%;65%患者从血以外的其他标本获得真菌阳性结果,真菌感染多见于免疫低下者,本组40例患者中各种肿瘤占33例(82.5%)。结论 真菌血培养阳性是患者真菌感染的确证依据,多系统真菌感染为临床致死原因;部分患者还可在标本中同时检出其他疫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11.
连续6年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真菌感染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通过对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持续真菌感染发病率的监测,探讨预防及控制S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措施.方法 对2003-2008年收住SICU患者的血、尿、痰、引流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结果 共入选患者3699例,其中检出真菌培养阳性并且确定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75例,6年真菌感染发病率1.05%~2.63%,其中下呼吸道感染0.65%~2.01%、泌尿系感染0.3%~1.3%、血行感染0~0.8%;共检出86株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分别占46.51%、22.09%、13.95%.结论 6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未见明显增加,假丝酵母菌属为SICU主要侵袭性真菌感染菌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变迁.方法 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4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2003-2010年共分离出病原菌6684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0.5%、20.9%、18.6%;医院感染的高发部位为下呼吸道;8年间病原菌总排名前7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不动杆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糖非发酵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在总病原菌的构成比例及种类均呈上升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占70.82%,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生殖道、血液、痰,分别占27.85%、24.48%、24.24%;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呈逐年升高趋势.结论 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高发部位为下呼吸道,条件致病菌(非发酵菌、真菌)成为主要病原菌,应加强监测,预防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观察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分析1980~2000年收治的42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一般资料、复发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分级变化及手术疗效。结果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大多在手术后2年内复发;膝关节是复发的好发部位;大多数复发病例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影像学上有膨胀性、皂泡样改变。长期随访证实经治疗的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再复发1次2例,再复发4次1例。结论骨巨细胞瘤术后2年内应加强随访观察;骨巨细胞瘤术后再次出现局部疼痛,影像学检查有膨胀性、皂泡样改变提示肿瘤复发;就病理而言,复发并不意味着恶变;手术应以彻底性为原则,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考虑到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复发部位、侵袭范围、肢体功能的保留和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重症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医院EICU的10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6例真菌感染患者中分离菌株117株,白色假丝酵母菌72株占61.5%,非白色假丝酵母菌45株占38.5%,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道及血液为主,其主要诱因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激素、中心静脉置管、人工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管等,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与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ICU重症患者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激素、中心静脉置管、人工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管为高危因素,真菌感染死亡患者多为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  相似文献   

15.
1062株酵母样真菌的分布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医院内酵母样真菌感染的常见菌种、标本来源、临床病区分布及药敏性分析。方法血培养用血培养瓶抽血后在Bact/A lert3D血培养仪中培养,阳性后转种沙保罗培养基,其它标本直接接种于沙保罗培养基,分离纯菌,用V itek2 compact酵母菌鉴定卡进行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 062株酵母样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588株),热带假丝酵母菌次之(258株),光滑假丝酵母菌位居第三(125株);标本来源中,痰占首位(422株),分离出白假丝酵母菌最多,热带假丝酵母菌次之;在分离的菌株中,标本来自ICU的占据比率较大(33.8%),并且感染白假丝酵母菌最多,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6种抗真菌药物均具有较高敏感性,其中两性霉素B及制霉菌素敏感率达99%。结论真菌感染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真菌感染率明显升高,应合理应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ICU易发医院感染的类型和主要病原学特征,指导ICU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方法 监测2009年11月-2011年1月ICU医院感染患者,记录患者使用人工呼吸机、泌尿道插管、中心静脉插管、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等易感因素;且采集相应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90例,其中67例送检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74.44%,共培养出病原菌188株,其中下呼吸道、泌尿道、血液系统分别占78.19%、5.85%、14.36%;分离出的病原菌中下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占96.60%,泌尿道中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分别占27.27%、36.36%、36.36%,而血液系统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分别占48.15%、29.63%、22.22%,且它们对于多数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结论 ICU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它们对于抗菌药物具有多药耐药性,临床加强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的管理,是避免ICU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antimicrobial drug resistance in bacterial pathogens caus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 data on nosocomial infections documented from 1981 to 1999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were analyzed. During this period, 35,580 bacterial pathogens caus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were identified. Candida species increased considerably, ranking first by 1999 in the incidence of pathogens causing all nosocomial infections, follow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andida species also increased in importance as bloodstream infection isolates, from 1.0% in 1981-1986 to 16.2% in 1999. The most frequent isolates from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were Candida species (23.6%), followed by Escherichia coli (18.6%) and P. aeruginosa (11.0%). P. aeruginosa remained the most frequent isolates for respiratory tract and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the past 13 years.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incidence was found in 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 (from 4.3% in 1981-1986 to 58.9% in 1993-1998), cefotaxime-resistant E. coli (from 0% in 1981-1986 to 6.1% in 1993-1998), and cefotaxime-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from 4.0% in 1981-1986 to 25.8% in 1993-1998). Etiologic shifts in nosocomial infections and an upsurg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 these pathogens, particularly those isolated from intensive care units, are impressive and alarming.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7-2010年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菌种和耐药性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占57.9%,真菌感染占22.6%,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占19.5%;检出病原菌前5位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20.4%、白色假丝酵母菌占16.0%、铜绿假单胞菌占14.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0.6%、大肠埃希菌占10.0%;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 应加强对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监测与控制,严防耐药菌株在医院内援散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