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Fugl-Meyer评价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针刺疗法如何最大限度恢复脑血管病后遗的肢体运动功能。方法60例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按病历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疗法,软瘫期针刺患者肢体,痉挛期采用上肢阳经、下肢阴经的抗痉挛针法。利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方法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评分(38±26)分,治疗后(61±25)分;对照组治疗前(49±20)分,治疗后(58±2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者性意义,t=2.106,P<0.05。结论①针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疗效显著。②利用现代功能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更真实、确切、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组合针灸法并用自拟中药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方法:选择2001-07/2004-04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风病治疗中心病房及针灸门诊的脑卒中肢体偏瘫痉挛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为组合针灸法(体针+脊背针)并用自拟益气养阴解痉方药综合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针刺组,患者就诊后即行治疗,于入选时及治疗6周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及Ashworth痉挛评级。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治疗6周后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Fugl-Mever运动功能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组:上肢(24.20&;#177;2.12).(13.35&;#177;198)分.下肢(24.80&;#177;2.74).(9.95&;#177;1.23)分;对照组:上肢(19.25&;#177;1.97).(11.65&;#177;1.53)分.下肢(18.65&;#177;1.09),(10.20&;#177;1.76)分,t=14.756~44.54.P&;lt;0.05)②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值比对照组明显提高[上肢(10.85&;#177;1.09),(7.60&;#177;2.30)分;下肢(14.85&;#177;2.72).(8.45&;#177;1.32)分,t=-5.703,-9.472.P&;lt;0.05],③治疗组的Ashworth痉挛评级在治疗后比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Ⅰ,Ⅱ,Ⅲ,Ⅳ级分别为15,15.7.4例,对照绢为8.9+15.8例,t=3.897,P&;lt;0.05]。结论:采用针灸并自拟中药方治疗对脑卒中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改善和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刺阳明经腧穴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2000—09/2003—09丹东市中医院收治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阳明经腧穴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用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Fugl-Meyer和修订Banhel指数评估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82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两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上肢治疗后运动功能得分治疗组为(32.8&;#177;7.5)分,对照组为(28.5&;#177;7.6)分(t=2.57,P&;lt;0.05);下肢治疗后运动功能得分治疗组为(35.2&;#177;7.2)分,对照组为(24.5&;#177;7.5)分(t=6.59,P&;lt;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也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58.8&;#177;10.1)分,远大于对照组(44.6&;#177;9.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46,P&;lt;0.01)。结论两组评分对照说明针刺阳明经腧穴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28  
目的:探讨利用综合的康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后1~3个月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6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上海地区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按神经内科常规进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另给予综合利用Bobath、神经促通技术等的手法训练、作业治疗训练及电刺激疗法等,每例患者进入课题时、1个月后和3个月后分别评价1次Fugl-Meyer(FMA)运动功能和ADL能力(BI值),进行对照研究。结果:FMA:治疗组分别为(21&;#177;16),(47&;#177;22),(70&;#177;23)分,对照组为(20&;#177;19),(28&;#177;21),(36&;#177;23)分。BI值:治疗组分别为(29&;#177;23),(66&;#177;20),(85&;#177;17)分,对照组为(28&;#177;25),(41&;#177;24),(55&;#177;24)分。两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运动功能恢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lt;0.001);ADL能力后一阶段两组恢复程度无差异(P&;gt;0.05),前一阶段治疗组ADL恢复优于对照组(P&;lt;0.001)。结论:早期综合利用各种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伟  马璐璐  李新宇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37-137,190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的早期介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01-01/2003-06神经内科住院的有肢体瘫痪生命体征平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分为运动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并发症治疗,运动组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①评估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②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结果 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73例,运动组36例,对照组37例。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运动组治疗前:(9.018&;#177;1.024)分,治疗后(63.129&;#177;2.571)分;对照组治疗前(9.192&;#177;1.781)分,治疗后(45.913&;#177;2.097)分,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指数评分:运动组治疗前:(14.328&;#177;1.874)分,治疗后(64.862&;#177;1.987)分;对照组治疗前(15.129&;#177;1.714)分,治疗后(40.508&;#177;3.187)分,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能提高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运动疗法干预脑梗死后未用溶栓治疗的偏瘫患者16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偏瘫患者对脑梗死偏瘫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68例脑梗死性偏瘫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78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加以运动疗法,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1,2,3,4周后评定运动功能综合评定(rivermead motor index,RMI)。结果:治疗组5次RMI评定分别为:1.29&;#177;0.23,5.32&;#177;1.22,9.39&;#177;3.12,11.27&;#177;2.07,13.8&;#177;2.15;对照组为1.37&;#177;0.48,2.25&;#177;1.14,4.28&;#177;2.12,5.01&;#177;2.24,6.24&;#177;3.2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t=4.65,P&;lt;0.001),治疗组1个月后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t=4.05,P&;lt;0.001)。结论:早期运动疗法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促进康复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提高患者自信心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陈立典  吴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990-6991
目的 探讨偏瘫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继发性障碍的原因及针灸并功能训练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65例伴有上肢肿胀、感觉麻木和迟钝、肩痛症状的偏瘫相对恢复期患者进行中医针灸并上肢等长运动的恢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上肢肿胀、麻木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和不良反应。同时回顾性调查51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探讨致肢体运动功能第2次障碍的主要因素。结果 VAS评分治疗前为(2.77&;#177;0.89)分,治疗后为(1.04&;#177;1.70)分;上肢肿胀评分:治疗前为(6.06&;#177;2.80)分,治疗后为(2.99&;#177;2.41)分;麻木评分:治疗前为(4.54&;#177;2.19)分,治疗后为(2.95&;#177;2.05)分,3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未明显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中医针灸并上肢等长运动能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肿胀、感觉麻木和迟钝、肩痛症状,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继发性障碍与偏瘫早期患侧肢体的不正确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干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临床用药基本相同,对照组给予康复功能指导,治疗组实施功能性电刺激和康复指导,治疗前和出院前采用Fugl-Mayer和改良Banthel指数评估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得分为(23.17&;#177;7.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3.78&;#177;7.66)分(t=7.86,P<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也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60.86&;#177;10.06)分】远大于对照组【(44.67&;#177;9.98)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26,P<0.01)。结论:功能性刺激的辅助介入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提高上肢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后高痉挛状态肢体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索(botulinum toxin A,BTXA)在脑卒中后高痉挛状态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脑卒中后高痉挛状态肢体的患者82例,抽签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BTXA局部注射痉挛的肌肉,每个患者每次选择3—5块肌肉,每块肌肉总的注射剂量50—100IU,每次患者接受的注射总量≤400IU。治疗前、治疗后40d进行2次评分,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积分法(FMA)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修订的巴氏指数(mocc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肌张力测定采用改良式Ashworth(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经治疗40d后,治疗组FMA、MBI由40&;#177;26,33&;#177;14上升至68&;#177;27,81&;#177;22。神经功能缺损由25&;#177;8降至9&;#177;7;对照组相应为52&;#177;26,61&;#177;23。16&;#177;7和2.07&;#177;0.22,与治疗组比较t=4.16,5.26,6.25,P均&;lt;0.01。MAS治疗组由2.50&;#177;0.83降到0.86&;#177;0.66。对照组由2.79&;#177;0.63降到2.07&;#177;0.22,治疗后两组对比,x^2=13.26,P&;lt;0.01。结论:采用BTXA注射痉挛的肌肉对脑卒中的高痉挛状态肢体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测法自行设计了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观察其对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各指标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02~11/2004-06在解放军第三0六医院理疗科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年龄40-81岁。其中脑梗死患者42例,脑出血患者8例;首次脑卒中患者41例,再次脑卒中患者9例;无糖尿病史者3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8例。接受康复治疗最早为发病后1d,最晚为发病后45d。采用包括头部磁疗(清华德人脑病生理治疗机)、针灸和电针、运动再学习法和偏瘫肢体促通技术等综合康复治疗,1次/d,40~60min/次,治疗10~35次,平均16.7次。治疗前后应用运动功能评价量表(8项总分为48分,分值高为优,低为差)评价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不同年龄段(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为5个组)、接受康复治疗不同开始时间(以10d为1个组分为5组)、康复疗程(分为≤10次,11~20次,≥20次)、合并糖尿病、初发和复发脑梗死和脑出血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康复治疗后平均分显著高于治疗前[(34.76&;#177;9.87),(18.96&;#177;11.29)分,(t=7.45,P&;lt;0.001)]。②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除≥75岁疗效较差外,35-44,45-54,55-64,65-74岁评分相近[(35.5&;#177;6.83,33.5&;#177;10.09,35.8&;#177;9.6l,36.6&;#177;9.45)分,P&;gt;0.05]。③接受康复治疗起始时间不同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0-9d为(31.73&;#177;11.89)分,10-19d为(37.27&;#177;8.00)分,20-29d为(35.66&;#177;12.59)分.30-39d为(28.33&;#177;7.50)分,≥40d为(35.75&;#177;6.75)分,各组之间评分差别无显著性(F=1.05,P=0.3905)。④接受康复疗程不同治疗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25例≤10次,16例11-20次,9例≥20次,经方差分析认为各组之间不全相同[(38.08&;#177;9.16,32.37&;#177;9.57,29.77&;#177;9.98)分(F=3.31,P:0.0452)]。⑤首发或复发脑梗死及脑出血,并发糖尿病时对疗效的影响:均无明显影响(F=0.00,0.22.P&;gt;0.05)。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评估提示,康复开始时间与康复疗程以及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首发和复发脑梗死或脑出血,对康复效果的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影响康复疗效的主要因素需做个体化分析。自行设计的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具体化,操作简便,可同时建立相应的患者康复评价数据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配合作业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1例有颅脑损伤上肢功能障碍的入选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作业组(单纯采用作业疗法)10例、强制性运动组(在强制限制运动的同时加强患侧作业运动)11例,其中女6例、男15例,4例经过脑外科手术治疗,病程为2~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Fugl-Meyer和Bathel指数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Fugl—Mgyer运动障碍评定分与Bathel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主义(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Fugl-Mgyer运动障碍评定总积分均有变化,作业组积分由治疗前的(21.51&;#177;9.24)分增加为(37.44&;#177;6.29)分(P&;lt;0.01);强制性运动组积分由治疗前的(25.79&;#177;6.22)分增加为(51.66&;#177;7.76)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5.04,P&;lt;0.001);日常生活能力评定作业组Bathel指数由治疗前的[36.16&;#177;7.74)分上升为(69.69&;#177;10.58)分(P&;lt;0.01),而强制性作业治疗组Bathel指数由治疗前的(38.04&;#177;9.16)分上升为(86.75&;#177;6.57)分(F=88.13,P&;lt;0.01)。结论:强制性运动下适当地选择作业疗法对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尤其是上肢的精细运动的恢复有明显的效果,为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开辟了一条的新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运动疗法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运动障碍的有效方法,错误的康复方法常常加重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诊断为依据,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康复科。对象:2001-09/2002—08对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偏瘫患者78例进行研究。排除重度颅脑损伤,合并严重的理解能力障碍,严重的心、肺、肾脏疾病者。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运动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药物治疗及高压氧治疗,运动治疗组增加运动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修订的Banhel指数。结果:运动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40&;#177;3)d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40.43&;#177;21.78,68.35&;#177;23.39,修订的Banhel指数评分分别为32.82&;#177;17.40,78.84&;#177;25.31;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41.71&;#177;19.13,51.48&;#177;22.58,修订的Banhel指数评分分别为33.02&;#177;12.48,56.65&;#177;26.53。治疗前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和修订的Ban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和修订的Ban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4,2.21,P&;lt;0.05)。结论:运动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本体促通技术和运动再学习诱发上肢和手运动功能训练,探讨其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1998-06/2003-06辽宁省友谊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形式的本体促通技术康复治疗,但治疗组患者还接受患肢运动再学习训练。偏瘫患者上肢、腕手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积分法;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法。同时对上、下肢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结果 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后上肢、腕手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6.18&;#177;7.01),(16.17&;#177;5.73)分;(15.06&;#177;3.49),(8.17&;#177;2.23)分;76.43&;#177;8.54,51.46&;#177;7.32]。治疗组治疗前肩痛5例,肩关节半脱位6例,肩手综合征3例,上肢屈肌痉挛6例。治疗后分别为1例,2例,0例,2例。对照组治疗前肩痛4例,肩关节半脱位7例,肩手综合征3例,上肢屈肌痉挛6例。治疗后分别为4例,5例,2例,5例。结论 上肢和手运动功能训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的综合能力,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平衡功能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活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平衡功能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47例偏瘫患者,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测平衡功能、用活动分析法(tasks analysis approach,TAA)评测肢体功能活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平衡功能与肢体功能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分析。4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2),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还接受有针对性的平衡训练。比较训练前后平衡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入院时平衡功能、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BBS27.17&;#177;14.47,TAA35.25&;#177;15.22,BI52.06&;#177;22.41,平衡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呈正相关(r=0.519,P=0.008);平衡功能与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相关(r=0.530,P=0.009)。训练前后比较,两组BBS,TAA,BI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1),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lt;0.01.P&;lt;0.05)。结论: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密切相关。在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平衡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向鸣  武继祥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20-442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治疗时间窗对脑出血患者早期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出血量在30—50mL以内的大脑基底核区脑出血86例,按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的时间分为超早期(6h内)、早期(6-12h)和迟早期(13—24h)3组,采用统一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术后康复治疗4周后Fugl-Meyer(FMA)和Barthel(MBI)指数评分变化。结果:超早期术后康复治疗组FMA评分为(53.2&;#177;11.4)分,MBI评分为(56.3&;#177;14.6)分,较早期组[FMA(37.9&;#177;10.4)分,MBI(40.5&;#177;12.9)分]和迟早期手术组[FMA(33.5&;#177;9.6)分,MBI(34.4&;#177;12.1)分]明显提高。相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超早期手术后康复治疗在早期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明显优于早期和迟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开展康复时间不同对患者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开始康复的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发病后10~30d开始康复)和后期康复组(发病后3~6个月开始康复)。两组一般治疗与康复治疗均相同,采用全国残疾人康复办公室制的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档案的训练评估表,在康复治疗的早期(治疗前)、中期(治疗1个月)、末期(治疗2个月)对3个领域13个项目进行整体评估计分。结果:初次评估早期康复组为(7.82&;#177;1.57)分,后期康复组为(7.33&;#177;1.7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1734,P&;gt;0.05),末次评估早期康复组为(20.18&;#177;2.84)分,后期康复组为(14.60&;#177;2.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119,P&;lt;0.01)。结论:早期与后期康复比较,早期康复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杨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99-4599
目的探讨Bobath治疗技术在社区中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天坛社区中偏瘫患者进行对比研究,采用Bobath治疗技术进行下肢功能训练。结果康复组、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前评价Rivermead运动指数(RMI)标准,分别为康复组(3.93&;#177;3.26)分;对照组(5.53&;#177;4.66)分;经过两个月康复训练后,康复组RMI评分为(8.33&;#177;3.02)分,对照组为(7.20&;#177;3.86)分。康复组患者病程小于6个月时,康复效果明显(P&;lt;0.05)。对照组病程小于1个月的患者,研究前、后比较RMI标准,结果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Bobath技术能明显改善社区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而且,越早进行康复训练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抗痉挛治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大运动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和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Ashworth量表(Ashworth s measure,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MAS评分为0.92&;#177;1.08,对照组评分为1.56&;#177;1.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8,P&;lt;0.05)。两组1~5功能区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17~5.32,P&;lt;0.05)。结论: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穴位注射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学忠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98-619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疗法对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ADL及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106例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号随机分为观察组(n=66)和对照组(n=40)。前者采用穴位注射士的宁合剂方法,后者采用持续静脉点滴活血化瘀通络类药物法。两组治疗疗程为10d,均分别治疗4个疗程。50d后对两组肌力,肢体运动功能评分(motor assessmentscale,MAS)和ADL分值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MAS均分为(41.667&;#177;6.828)分,对照组MAS均分为(23.150&;#177;9.15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1.877,P&;lt;0.001)。观察组Barthel指数平均为84.788&;#177;18.222,对照组平均为39.650&;#177;14.78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3.265,P&;lt;0.001)。观察组完全至较少帮助完成ADL占总例数的92.23%,对照组占42.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r=48.645,P&;lt;0.001)。结论:穴位注射疗法可促使脑梗死患者的运动能力较快恢复,有效提高ADL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01/2004-08惠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FNS,分别观察其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ADL的评定情况,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均有提高,治疗组Barthel指数(62.1&;#177;16.1)分,与对照组(39.2&;#177;16.6)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24,P&;lt;0.01)。治疗组Fugl-Meyer上、下肢评分较对对照组明显提高(P&;lt;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无明显改变。结论FNS能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