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目的在做完胃肠癌手术以后,对肠内营养治疗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2月~2011年7月收治的296例胃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患者在手术以后,采用营养支持的方法,将他们分组为肠内营养支持组148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148例.对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和手术后的9天进行有效的观察,对患者的血红蛋白(g/L)和总蛋白(g/L)以及白蛋白(g/L)的变化进对比并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行有效的比较.结果对这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进行比较,发现有显著差异性,P<0.05.还有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血红蛋白(g/L)、总蛋白(g/L)以及白蛋白(g/L)变化进行比较,发现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患者在进行完手术以后,对患者给予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来进行比较,发现肠内营养更具有合理的生理状态,更利于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并且可操作性强、方便,费用也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胃及大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对病人恢复的影响,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将196例胃肠癌手术治疗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5例施行EN,对照组91例未施行EN.分别对两组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肝肾功能指标,术后营养药费进行分析.结果 196例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24例,其中试验组6例(5.7%),对照组18例(19.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减少胃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胃肠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大多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营养不良为其常见并发症,易对手术效果及预后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风险预测模型的基本概念、胃肠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国内外相关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胃肠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胃及大肠癌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无法手术者考虑综合治疗。手术改变了人体的正常消化道结构,对生理功能损坏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治疗费用较高。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住院费用。本研究对上述三点进行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胃肠癌术后肠内营养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癌术后肠内营养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胃肠癌患者148例,依据术后采取营养支持方法分为肠内营养支持(EN)组75例和肠外营养支持(PN)组73例,观察两组病例手术前和手术后9天,血红蛋白(g/L)、总蛋白(g/L)、白蛋白(g/L)变化并进行比较,观察两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肛门排气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术后进行血红蛋白(g/L)、总蛋白(g/L)、白蛋白(g/L)变化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具有符合生理状态,有利于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以及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7.
16层螺旋CT多层面重建术在创伤性腹膜后血肿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外伤性腹膜后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②方法分析我院30例患者术前行16层螺旋CT检查后经剖腹探查证实有腹膜后血肿的外伤病例,对比分析16层螺旋CT诊断与手术探查结果。③结果30例腹膜后血肿患者术前均由16层螺旋CT明确诊断,25例行手术治疗,诊断符合率100%;5例行手术探查,诊断为盆腔血肿,术中未做任何处置。④结论16层螺旋CT多层面重建术(MPR)有助于外伤性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为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且具有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英国肠癌术后死亡人数要比之前认为的高很多,而且不同医院之间的死亡率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对肠癌术后肠瘘患者非手术治疗时须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肠癌术后肠瘘行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引流管的护理、双套管负压冲洗的护理、营养支持的护理、功能锻炼的指导及基础护理等护理对策。结果:综合护理策略的实施保证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19例患者均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51 d。结论:对非手术治疗的肠瘘患者,辅以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提高肠瘘自愈率,减少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降低病死率及住院时间,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研究16层螺旋CT结肠成像的多种显示方法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2例结直肠肿瘤病例作16层螺旋CT 扫描,将原始横断面图像以及在工作站经后处理技术获得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透明显示(Raysum)、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al colonoscopy, CTVC)、管壁显示(Wall View)和全景平铺显示(virtual dissection, VD)图像,按病变长度、累及肠壁周径和分型3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病变均经结肠镜和/或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结果 对病变长度的显示,Wall View、SSD和Raysum的符合率(分别为97.6%、95.2%、95.2%)都高于CTVC(78.6%)和横断面(73.8%);对病变累及肠壁周径的显示,VD的符合率(100%)高于CTVC、SSD、Raysum和横断面(分别为85.7%、80.9%、80.9%、78.6%);对病变分型的显示,CTVC的符合率(90.5%)高于SSD、Raysum和VD(分别为71.4%、71.4%、61.9%);Wall View的符合率(88.1%)高于VD(61.9%).结论 CT结肠成像的7种不同显示方法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各有优劣,合理的选择成像方法并联合运用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壶腹周围癌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6例壶腹周围癌的CT表现。结果发现胆道梗阻65例,位于胰上段20例,胰腺段18例,壶腹段27例。梗阻面管腔形态分为截断型30例,漏斗型或鸟嘴型20例,鼠尾型15例。"双管征"出现60例,其中胰胆管相交19例,胰胆管分离25例,梗阻近端胰管未扩张16例。CT明确检出肿物63例,CT表现为异常10例,CT未发现病变3例。检出的63例病灶全部有不同程度的强化,根据来源不同,强化方式有所区别。手术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9例。结论 CT可以准确检出壶腹周围癌所致胆道梗阻。沿着梗阻段结合增强扫描,CT可检出肿瘤。多期增强扫描对于鉴别肿瘤起源有帮助。多层螺旋CT在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上有实用价值,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气管支气管树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5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气管支气管ACC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8.9岁。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M SCT表现。结果发生在气管的ACC 18例,发生在支气管的17例,分为腔内外结节型、管壁浸润型、单纯腔内结节型、周围结节型。结论 MSCT有助于早期发现、诊断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树ACC。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al colonoscopy,CTVC)对结直肠占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41例经结肠镜诊断为结肠占位的患者,经肛门注气后行16排螺旋CT腹盆腔连续薄层扫描,应用多排螺旋CT仿真结肠镜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三维仿真结肠镜图像重建,与结肠镜和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结肠镜诊断结肠息肉12例共21枚息肉,仿真结肠镜发现10例共15枚息肉;结肠镜诊断结肠癌29例,仿真结肠镜诊断结肠癌27例,并发现2例肝转移,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CTVC对结肠占位性病变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显示结肠占位的部位、大小,而且还可以显示结肠壁及结肠外的转移情况,对结肠癌的临床分期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71例胸部外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技术及曲面重建技术显示肋骨骨折的部位、数量,并与胸部平片对照分析,判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优缺点。结果 肋骨骨折以4-10肋(82.3%)、腋段(51.0%)常见。胸部平片诊断了59例(83.1%)、165条(86.0%)肋骨骨折。多层螺旋CT发现了胸部平片漏诊的12例(16.9%)27条(14.0%)肋骨骨折。胸部平片漏诊的肋骨骨折多为无移位或靠近肋软骨、胸椎的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了68例(95.8%)、185条(96.4%)肋骨骨折。结论 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及VRT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优于胸部平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底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CT增强检查。分为钡餐组与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病变、胃泡内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胃壁增厚及食管下端变窄的检出率。结果与CT组相比,钡餐组患者的黏膜病变(X^2=21.361,P=0.006)、胃泡内软组织肿块(X^2=11.423,P=0.015)、恶性龛影(x^2=13.217,P=0.012)的检出率均明显增加,而胃壁增厚(X%2=19.124,P=0.008)的检出率减少,食管下端变窄(X^2=5.498,P=0.063)的检出率无差异。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应结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螺旋CT检查,从而提高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与愈合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诊断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nroofed coronary sinus syndrome,UCSS)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或综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确诊的UCSS患者的CT图像资料,通过横断位图像,联合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技术,观察病变冠状静脉窦的形态和血流的变化,测量冠状静脉窦的直径大小,与20例正常个体的冠状静脉窦的测量值进行比较。诊断结果与经胸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诊断UCSS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MSCT明确诊断13例,超声明确诊断5例(40%,5/13)。本组病例CT图像资料中,冠状静脉窦顶壁表现为完全缺如型7例,中上段局部缺如型3例,终末端局部缺如型3例。UCSS的MSCT主要表现为冠状静脉窦扩大,UCSS组的冠状静脉窦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18.7±10) mm vs.(8.7±1.6) mm,P<0.05]。多平面重组图像,尤其是冠状静脉窦轴位图像,可直观显示冠状静脉窦的形态以及顶壁缺损、左心房与冠状静脉窦之间血液异常分流情况。结论 冠状静脉窦位置结构特殊,MSCT能够良好地显示冠状静脉窦的走行,对UCS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颌面骨病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在颌面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颌面骨病变,其中颌面骨骨折34例,肿瘤和肿瘤样病变10例,颌面骨先天畸形16例,术前均行MSCT扫描和三维重建,扫描层厚2mm,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法(MPR)、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法(VR),术后将二维和三维图像与手术所见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和验证。结果34例颌面骨骨折,其中上、下颌骨骨折,颧骨骨折和鼻骨骨折螺旋CT二维和三维图像均能全部显示,但三维图像在显示骨折线行程和骨折块移位上优于二维图像。筛骨、蝶骨和腭骨骨折在二维横断位图像全部显示,而三维图像部分不能显示,效果明显不如二维图像。10例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二维横断位图像能提供病灶详细的病理影像学特征,而在显示病变骨的形态学改变和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上三维图像优于二维图像。16例上、下颌骨先天发育畸形,三维SSD和VR重建图像显示效果明显优于二维图像。结论二维图像仍是诊断颌面骨病变最基本的手段,三维重建图像的优势在于显示颌面骨病变的空间解剖关系,对指导手术设计和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容积数据采集,为无创性影像诊断学开创了一个全新领域,其巨大的优越性已逐渐体现在临床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对多发性肾结石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多发性肾结石病人行CT平扫、肾脏增强动态扫描及尿路造影,将资料传至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重建泌尿系图像。结果35例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可清晰直观地显示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术中根据重建泌尿系图像取石,损伤小,结石残留率低。结论MSCTU对多发性肾结石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更为明确,对手术方式有指导性作用,可明显减少结石残留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