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3~1997年,笔者用自拟清热利胆汤治疗急性胆道感染8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82例中,男37例,女4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8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3d,最长12年,平均2.6年;单纯性胆道感染29例,合并胆囊结石26...  相似文献   

2.
柏崇新 《光明中医》2021,36(3):326-327
目的 探讨对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采取清热利胆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2月在沈阳市骨科医院承基医院的100例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常规方法干预治疗;试验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清热利胆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包括:上腹部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清热利胆自拟方联合熊去氧胆酸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肝功能、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月在开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肝胆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91例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对照组49例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热利胆自拟...  相似文献   

4.
孙英勋 《河南中医》2010,30(12):1215-1216
目的:观察清胃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胆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确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莫沙比利、奥美拉唑、铝碳酸镁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胃利胆汤,日1剂,水煎服;两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Х^2=10.817,v=1,P=0.001,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胃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胆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消炎利胆片对胆总管探查术后患者T管胆汁细菌数量的影响.方法 将46例进行胆道探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术后两组均用抗生素3天,治疗组在术后第4天始加服消炎利胆片(5片,tid),连续服用5 d.采集两组患者术后0、6、8天的胆汁作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菌谱及带菌时间的变化,观察胆汁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8天胆汁中细菌培养阳性率较手术日明显减少(P<0.05,P<0.01),术后第8天治疗组T管胆汁中细菌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减少更明显(P<0.01);两组胆汁培养的菌谱无改变.结论 消炎利胆片可以明显减少术后T管胆汁中的细菌数量以及缩短胆汁带菌的时间,可能与其利胆及抗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王晓东 《光明中医》2021,36(13):2194-2196
目的 探讨自拟消炎利胆汤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术后肝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91例2019年6月—2020年2月治疗的AOS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6例).2组均行胆道解除术,对照组于术后给予盐酸莫西沙星片、地塞米松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拟消炎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菌陈胆道汤治疗急性胆管炎的作用机制。方法:24急性胆管炎患者和36例胆管结石患者分别随机分为服药组和对照组,均经手术治疗,服药组手术后3天开始服用菌陈胆道汤,连服7天。观察服药前后血浆纤维连结蛋白(FN)和胆汁中血栓素A2(TXA2)及前列腺环素(PGI2)含量的变化。同时将兔制成急性胆管炎模型并设实验对照组,两组兔分别随机分为服药组和对照组,观察服药前后FN和胆汁中TXA2、PGI2含量的变化。结果:胆管炎患者术前FN明显低于胆管结石组(P<0.01),术后服药组则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胆管结石组也有类似变化。胆管炎组患者胆汁中TXA2和PGI2含量均明显高于胆管结石组(P<0.01,P<0.05);服药后均显著下降(P<0.01)。胆管炎兔服药组FN显著升高(P<0.01);胆管炎兔胆汁TXA2和PGI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菌陈胆道汤能升高FN和降低胆汁中TXA2和PGI2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胆管炎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自1975~1985年以来我们采用自拟清热利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250例,疗效尚属满意,兹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250例中男72例,女178例。年龄20岁以下者5例,21~40岁者97例,41~60岁者109例,60岁以上者39例,青壮年发病率占82.4%。所有病例均经查体或 B 超检查,症状体征符合急性胆囊炎。其中复发性急性胆囊炎148例,首发急性胆囊炎102例,胆石症并发急性胆囊炎者108例,胆道蛔虫继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反复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标本细菌分布及主要致病菌种类,以确定细菌L型及复合型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需氧、厌氧菌及L型同步培养法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对检出菌采用K-B法做药敏试验,细菌L型经返祖后鉴定细菌到种。结果 165例标本共分离出132株细菌,需氧菌占50.0%,厌氧菌占4.5%,细菌L型占45.5%;单纯需氧菌感染占24.8%,40.6%为细菌L型、厌氧菌及混合型感染;以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肠球菌。结论反复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呈多元性,同步检测需氧菌、厌氧菌及细菌L型成为防止遗漏、提高阳性检出率的重要措施。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肠球菌感染呈上升趋势,故临床应重视中段尿细菌培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利胆和胃方联合西药疗法对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产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129例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观察组62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西药疗法,观察组在西医的基础上联合予以利胆和胃方联合常规西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总体临床疗效及胃电图指标。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并且试验组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总体临床疗效有效率是95.2%(59/62),对照组总体临床疗效有效率为83.6%(56/67),观察组总体临床疗效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两组胃电图波形平均频率、胃肠电节律紊乱百分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实施利胆和胃方联合西药方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胃肠运动。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复方益气养阴汤口服,对41例胆道术后出现气阴两亏患者的胆汁某些生化指标进行观察。在胆色素结石组19例中,10例服药前后与对照组9例相比,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钙离子浓度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0.01),而胆汁酸明显升高(P<0.05);胆固醇结石的服药组与对照组各11例相比,上述指标除结合胆红素明显降低(P<0.05)、游离胆红素无明显变化(P>0.05)外,其它指标的变化与胆色素结石组相同。另外,两组胆汁四种成分比值显示游离胆红素和胆固醇下降,胆汁酸增高。说明本方对成石性胆汁成分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几组中药对胆管结石术后患者胆汁成分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胆石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0例行胆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或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的胆管结石病、完全自愿的住院病人,术后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服用中药1,中药2,以及中药1+2,取服药前及服药后1,3,5,7天的胆汁,检测胆汁总胆红素(TBIL)、非结合胆红素(UCB)、Ca2+浓度及胆汁中细菌源性和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结果:(1)中药1+2可以增加胆汁中总胆红素(TBIL)的含量,降低细菌性和内源性β-G活性,同时降低非结合胆红素(UCB)和Ca2+的浓度。(2)中药1可降低内源性β-G活性,同时降低非结合胆红素(UCB)和Ca2+的浓度。(3)中药2可以降低细菌性和内源性β-G活性,同时降低非结合胆红素(UCB)的浓度。结论:中药1和中药2联合服用能增加胆管结石术后患者胆汁中总胆红素的排出,降低游离胆红素和Ca2+浓度,降低降低细菌性和内源性β-G活性,从而降低胆汁成石性,适用于胆管结石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金黄益胆颗粒对原发性胆管胆色素结石患者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66例原发性胆管胆色素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未用中药)和服药组(服用金黄益胆颗粒)。留取术中、服药3、10、40天后经T管流出胆汁,检测其中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单结合胆红素、糖蛋白、钙离子、β-葡萄糖醛酸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等成分的含量并进行对比。结果服药组3天后总胆汁酸上升,总胆红素及β-葡萄糖醛酸酶下降,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10天及40天后总胆汁酸上升,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单结合胆红素、钙离子、β-葡萄糖醛酸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糖蛋白下降,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服药40天后各指标与本组术中比较总胆汁酸上升,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单结合胆红素、钙离子、β-葡萄糖醛酸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糖蛋白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金黄益胆颗粒可显著改善胆管结石的病理性胆汁成分,改善胆道内环境,对原发性胆管结石中的胆色素结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且长期坚持服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健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虚患者树突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健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乙肝脾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健脾方和干扰素(赛诺金),对照组给予赛诺金,疗程均为6个月。分离培养外周血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HLA-DR、CD86、CD80、CD40、CD14、CD11c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两组DC的功能。结果治疗组DC表面的CD86、CD80、CD40、CD11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刺激指数、IFN-γ、IL-12、IL-10的变化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健脾方可明显改善DC的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可能是其提高临床疗效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给予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BRG)患者熊去氧胆酸、清肝宁胃汤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收治的PBRG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清肝宁胃汤+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胆囊收缩素(Gastrin)及胃泌素(CCK)水平等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胃脘痞满、嗳气、恶心呕吐、胃痛或痛窜两胁等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astrin为(50. 18±10. 46) n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 36±10. 36) ng/L,CCK为(139. 64±8. 39)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0. 24±8. 35) ng/L(t=11. 660、10. 747,P 0. 05);观察组治疗后Ig A、Ig M、Ig G及补体C3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 2组腹痛、腹泻、心悸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 30%,相比对照组的32. 56%显著更低(P 0. 05),2组均为患者出现血尿常规异常。结论:给予PBRG患者清肝宁胃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Gastrin、CCK水平获得更大程度改善,可使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获得有效调节。  相似文献   

16.
张洁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672-1674
目的观察扶正化痰活血方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代谢途径的影响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二甲双胍加扶正化痰活血方,对照组单纯口服二甲双胍,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适量运动,根据血糖情况调整二甲双胍的剂量;2个月为1疗程。比较两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扶正化痰活血方不仅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FBG及HBA1C,亦可升高IGF-1含量,降低FINS水平,降低血脂,使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结论扶正化痰活血方具有较好的降血糖、升高IGF-1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类风灵验方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炎性相关因子水平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80例RA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40)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n=40)加用类风灵验方辅助治疗,疗程4周,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以及炎性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疼痛、肿胀关节数目以及晨僵时间均明显减少(P 0. 05),10 cm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和28项关节活动度(DSA28)评分明显降低(P 0. 05),两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均明显降低(P 0. 05),IL-4水平明显升高(P 0. 05),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SF-36评分明显升高(P 0. 05),且观察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类风灵验方辅助治疗RA可有效调节患者炎性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减轻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足三里艾炷灸对慢性肾病患者胃肠道症状的作用效果。方法将入选的60例慢性肾脏病伴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试验组辅以足三里艾炷灸,对照组不采用其他特殊辅助治疗。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纳食情况及血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碱剩余(BE)、尿pH值的变化。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恶心呕吐、纳食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CO2-CP、BE、尿pH值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无局部皮肤损伤及全身不适等情况发生。结论足三里艾炷灸有利于改善慢性肾病患者胃肠道症状,且操作简便,无副作用,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五虫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18例,采用五虫方治疗;对照组59例,用尼莫地平治疗.2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48例,显效39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50%;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47.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拟五虫方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倪杰 《中医药导报》2006,12(12):55-55
1狐惑病 刘某,女,21岁,2006年8月15日初诊。前阴溃烂反复发作1年,此次起病2天,溃烂处时有疼痛,伴阴痒,黄带,胃纳不馨,渴不思饮,睡中多梦,舌红、苔黄腻,脉数。诊为狐惑病。方选清热解毒化湿之甘草泻心汤原方内服:生甘草15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0g白参10g大枣12枚法夏10g。另以苦参100g煎水,熏洗,每日两次。3日后患者欣喜来告:服药1剂后即无疼痛,且自觉渍烂处有一层保护膜之感,服药3剂后溃疡即愈合。但因生活不便未用外洗方,仍有阴痒,黄带。处以易黄汤加味,并嘱仍用前方外洗,调治而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