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OCM)在评价血液透析充分性中的价值.方法36例在本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衰患者,采用OCM仪检测尿素清除指数(Kt/V),同时在透前、透后抽血,应用尿素动力学--室可变容积模型检测Kt/V计算值,对OCM检测值和Kt/V计算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其中15例透析器复用前后的Kt/V比较,探讨OCM在评价血液透析充分性中的作用.结果透析器首次使用时,患者OCM检测值与Kt/V计算值相比有显著差异(1.27±0.23 vs1.53±0.30,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存在显著的直线相关性(P<0.001);透析器首次使用和复用时,患者的OCM检测值和Kt/V计算值相比,亦具有显著差异(1.31±0.22 vs 1.55±0.30,P<0.001).透析器复用的15例患者中,首次使用与复用第3次和第5次相比,OCM检测值及Kt/V计算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透析每周2次与3次患者的单次血透OCM检测值及Kt/V计算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OCM检测值低于应用尿素动力学--室可变容积模型计算的Kt/v值,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液透析充分性的一项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刘璠娜  尹良红 《广东医学》2007,28(11):1756-1758
目的 通过在线尿素氮骨除率(OCM)来分析影响透析充分性的因素.方法 采用Fresenius 4008S透析机和OCM观察2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动态Kt/V测量,并与透析前后抽血测量的Kt/V值比较.观察不同体表面积,不同透析器复用次数及不同超滤量等因素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结果 体表面积≥1.73 m2组及<1.73 m2组的患者OCM测定Kt/V值和抽血计算Kt/V有显著性差异,两者URR值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超滤量及透析器复用次数Kt/V值无显著性差异.血流速、身高、体重在透析充分组和不充分组有差异,而年龄、白蛋白、血细胞压积无显著差异.结论 利用OCM在线测定Kt/V值可作为临床判断透析充分性及提高患者透析质量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血流量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增加血流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例,设定血液透析开始后血流量在200ml/min、260ml/min各透析4周,分别在第3周和第4周透析时选取1次计算各组尿素清除指数(Kt/V)及尿素下降率(uRR),取两次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患者该血流量的Kt/v及URR,采用成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增加血流量对Kt/V及URR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每例患者构成自身对照,研究前后一般情况一致。血流量为260ml/min时Kt/V及URR均较血流量在200ml/min时增加,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血流量从200ml/min增加至260ml/min,可增加Kt/V及URR,提高透析充分性,进一步明确血流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强酸性电解水复用透析器对透析膜透析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惠芳  刘子栋 《海南医学》2007,18(1):103-104
目的 观察强酸性电解水消毒复用三醋酸纤维透析器对小分子溶质尿素清除指数(KT/V)利尿素清除率(urea removal ratio,URR)的影响,以及扫描电镜下不同复用次数透析膜内纤维蛋白假膜的形成和变化,探讨强酸性电解水复用透析器对尿素清除效率的影响.方法 14例规律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7例,A组为强酸性电解水复用实验组,B组为过氧乙酸复用对照组.两组分别于复用的0、1、3、5次观察各指标.结果 两组间不同复用次数的KT/V、URR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扫描电镜下过氧乙酸复用第4次可见少量纤维蛋白沉积,两种消毒剂复用第5次透析膜内均见纤维蛋白假膜形成,强酸性电解水复用者纤维蛋白假膜沉积累及的纤维束数量明显少于过氧乙酸复用者,且假膜的厚度薄得多.结论 强酸性电解水消毒复用5次透析器对尿素的透析效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9,(9):1220-1222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4%枸橼酸钠与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对透析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1例给予4%枸橼酸钠抗凝;对照组19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抗凝。观察两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出血情况,对比两组透析前后血常规、凝血、肝肾功电解质,Kt/V及URR值。结果:两组间透析器凝血发生率进行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出血倾向,透析前后肝肾功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透析3个月后血磷、血红蛋白、Kt/V值、URR值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4%枸橼酸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凝方式,但长期应用导致透析质量略低于低分子肝素钠。  相似文献   

6.
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OCM)在评价血液透析充分性中的价值。方法36例在本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衰患者,采用OCM仪检测尿素清除指数(K t/V),同时在透前、透后抽血,应用尿素动力学———室可变容积模型检测K t/V计算值,对OCM检测值和K t/V计算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其中15例透析器复用前后的K t/V比较,探讨OCM在评价血液透析充分性中的作用。结果透析器首次使用时,患者OCM检测值与K t/V计算值相比有显著差异(1.27±0.23vs1.53±0.30,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存在显著的直线相关性(P<0.001);透析器首次使用和复用时,患者的OCM检测值和K t/V计算值相比,亦具有显著差异(1.31±0.22vs1.55±0.30,P<0.001)。透析器复用的15例患者中,首次使用与复用第3次和第5次相比,OCM检测值及K t/V计算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透析每周2次与3次患者的单次血透OCM检测值及K t/V计算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OCM检测值低于应用尿素动力学———室可变容积模型计算的K t/v值,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液透析充分性的一项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半永久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透析时血流量、通路再循环及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半永久颈内静脉置管组(置管组)和动静脉内瘘组(内瘘组),每组30例。透析时设定同样的血泵速度(250 ml/min)、使用相同型号规格的透析器、透析时间相同,观察6、12个月时有效血流量(Qb)、尿素清除指数(Kt/V)、通路再循环率(Ret%),并计算尿素下降率(URR)。同时记录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有效血流量均可达到220~235ml/min,使用6、12个月时的Qb、Ret%、Kt/V、URR 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t/V均达到或超过1.2,URR高于65%,达到小分子清除充分性的要求。结论半永久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血管通路,能较长时间使用且能提供足够的有效血流量,从而满足单次透析达到透析充分性的血流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常规血液透析(HD)8周中进行2次血液透析滤过(HDF),分取常规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中Kt/V、URR及β2-MG下降率2次算平均值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HDF时Kt/V、URR均较HD时稍有升高,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清除β2-MG比较中,HDF明显优于HD,且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DF与HD比较两者对小分子尿毒症毒素清除无显著差别,但HDF较HD能有效清除β2-M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密闭式循环预冲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5例患者上机前透析管路的预冲交替采用密闭式循环预冲方法与传统的预冲方法.每例患者各预冲6次,透析期间监测在线尿素清除指数Kt/V值,观察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发生率、肝素用量、“首次使用综合征”的发生率、Kt/V值.结果两种预冲方法在使用相同肝素用量时,密闭式循环预冲方法对透析器凝血状况达到0级的100%,采取传统式预冲方法对透析器凝血状况达到0级的92%.在肝素总量减少10%时,密闭式循环预冲方法透析器凝血状况达到0级的97%,采取传统式预冲方法透析器凝血状况达到0级的86%,凝血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线尿素清除指数Kt/V和“首次使用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密闭式循环预冲法能减少了透析器凝血的发生率,减少肝素用量;避免透析膜的有效面积减少,保持Kt/V值的稳定,能有效地提高血透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同时降低了污染的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4):98-100,103
目的通过观察中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维持性透析患者尿素清除率(URR)及Kt/v值的变化,有效评估患者透析充分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6年3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4例,观察组(n=114):中通量透析组(B-16P聚砜膜),对照组(n=50):低通量透析组(F7HPS聚砜膜),每周血液透析3次,每次4 h,疗程1年,随访6个月。监测患者每季度单次透析前后的肾功能变化,监测URR、Kt/v值,观察中通量透析与低通量透析方式对患者尿素氮、尿酸、肌酐清除效果。结果两组透析前尿素氮、尿酸、尿素氮、肌酐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尿素氮、尿酸、肌酐值及尿素清除率URR、尿素氮Kt/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频次相同、成本相同的前提下,中通量血液透析对尿素、肌酐等小分子毒素清除效果优于低通量透析,透析充分性更佳,患者受益更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路径中心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按照置管路径分为两组:颈内静脉入路组42例,股静脉入路组4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氮下降率(URR)、尿素清除指数(Kt/V),与导管相关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颈内静脉入路组的透析充分性指标URR及Kt/V均高于股静脉入路组(P<0.05),而与导管相关的远期并发症血栓形成率及感染率均低于股静脉入路组(P<0.05),与导管相关的近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临时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2.
韦杏  张泽进 《广西医学》2012,34(1):81-83
目的 观察高通量透析器(F60S)复用对尿毒症毒素清除的影响.方法 维持性常规血液透析患者25例,检测F60S使用第1次、第4次、第6次、第7次、第10次及第13次时患者血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EA)、β2-微球蛋白(β2-MG)的清除率、下降率及尿素清除指数(KT/V),并分别比较F60S第4次、第6次、第7次、第10次及第13次透析时UA、BUN、CREA、β2-MG的清除率、下降率及KT/V与第1次透析有无区别.结果 F60S使用第4次、第6次、第7次、第10次及第13次时对UA、BUN、CREA及KT/V与第1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60S使用第7次、第10次、第13次时β2-MG的清除率及下降率比第1次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60S复用对小分子尿毒症毒素清除影响不大,但复用第7次后对中、大分子尿毒症毒素清除影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血液透析建立血管通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置管建立血管通路应用于临床血液透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总结198例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检测其透析前后血清尿素氮(BUN),计算尿素下降率(URR)及尿素清除指数(Kt/V),以50例同期应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病例为对照,比较其透析效果。 结果:静脉置管一次性成功194例,成功率为97.9%。与置管相关的主要并发症为血肿6例(3.0%),感染11例(5.6%),血栓栓塞23例(11.6%)。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血流量充分(>190 mL•min-1),透析后BUN均下降45%以上,透析前后的BUN、URR、Kt/V等检测值与动静脉内瘘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静脉穿刺置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血透结束时使用液体回血法与液体—空气回血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持性血液透析结束时 ,使用液体回血法与使用液体 -空气回血法 ,两者到底哪个进入患者体内的液体量少些 ;哪个透析器与管路的凝血发生率少些 ?为此 ,我们对 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结束时采用不同回血法的观察分析。结果认为 :使用液体回血法优于液体 -空气回血法。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取我院血透室 1999年 9月~ 1999年 10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72例 ,其中女性 30例 ,男性 42例 ,年龄为 2 6岁~76岁 ,平均年龄 5 6岁。管路均为复用 ,透析器复用 1~ 5次 ,平均复用 3次 ,均使用全身肝素化的常规肝素量抗凝。1.2 在基本相同的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途径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102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皮颈内静脉置管组50例和经皮股静脉置管组52例.记录两组患者与导管相关的即刻及远期并发症,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减少率(URR)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经皮颈内静脉置管组较经皮股静脉置管组与导管相关的远期并发症感染率(P=0.042)及血栓形成率(P=0.027)均较低,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清除指数(Kt/V)(P=0.046)及尿素减少率(URR)(P=0.041)均较高,与导管相关的即刻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是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临时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定位在尿毒症患者颈内静脉(IJV)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IJV穿刺置管尿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按IJV置管方法不同,分成解剖定位组(n=54)和超声引导组(n=52).比较两组穿刺置管耗时、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首次透析血流速、尿素氮下降率(URR)、整体尿素氮下降率(Kt/V)等指标.结果:超声引导组穿刺置管耗时短于解剖定位组(P<0.05),穿刺成功率、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解剖定位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置管后首次透析血流速、URR、Kt/V均略高于解剖定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定位进行IJV穿刺置管操作可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穿刺并发症发生,保障血液透析的充分性,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联机尿素监测器(OCM)监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使用价值。[方法]采用Fresenius4008S透析机及OCM软件,选取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血液透析患者60例,根据既往的Kt/V值设定本次透析的Kt/V值,利用联机尿素监测器(OCM)监测;并测定透析前、后的肾功能,计算Kt/V值和尿素氮浓度。比较不同体表面积、不同超滤量的Kt/V值。对Kt/V值未达标者,调整透析器面积、血流量和透析时间。[结果]OCM监测的不同体表面积≥1.73 m2及<1.73 m2的两组患者,Kt/V值分别为1.28±0.07、1.67±0.45,二者差别明显,P<0.05;常规计算的Kt/V值分别为1.47±0.15、1.52±0.19,二者无显著差别。而不同超滤量≥3kg和<3 kg两组的患者Kt/V值无显著差别。Kt/V值未达标者,在调整透析器面积、血流量和透析时间后基本能达标。[结论]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单次血透OCM和常规方法所得的Kt/V值相关性较好,而且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能保证患者单次血透的充分性,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强酸性电解水复用透析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惠芳  刘子栋 《海南医学》2006,17(11):63-65
目的 观察强酸性电解水消毒复用三醋酸纤维透析器血液透析过程中病人白细胞(WBC)、血小板(PC)计数、血浆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不同复用次数透析前透析器血室内毒素含量的变化,探讨强酸性电解水消毒复用透析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14例规律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7例,A组为强酸性电解水复用实验组,B组为过氧乙酸复用对照组.两组分别于复用的0、1、3、5次观察透前、透中、透后各指标.结果 两组首用时WBC、PC、IL-1β较透前下降(P<0.05),IL-6无显著差异.随着复用次数增加,两组透析器血室内毒素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但均未超过AAMI标准.结论 强酸性电解水用于透析器的消毒复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带涤纶套透析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以带涤纶套透析导管为血管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内瘘为血管通路的透析患者为对照,对比分析带涤纶套透析导管的相关并发症以及以尿素清除率(Kt/V)为代表的透析充分性的客观评价指标。结果:留置长期带涤纶套导管术102例次,成功101次,成功率99%;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60月2例,48-60月10例,36-48月19例,24-36月28例,6-24月23例,<6个月20例。共21例次退出,退出时间为2-40月。导管功能良好;血流量均在200-250ml/min,导管透析充分性良好,导管组尿素下降率(URR)=70.42±6.59,Kt/V=1.42±3.48;内瘘组URR=68.66±5.52,Kt/V=1.34±0.1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感染、血栓形成。结论:带涤纶套的血液透析导管可保留数月至数年,可以达到充分透析;良好的置管技术及严格的管理,可提高导管的有效使用寿命,预防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随着越来越多终末期肾脏病(ESRD)病人依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血液透析充分与否愈来愈受到重视.大量关于血液透析预后的研究证明,血液透析充分与否,与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有密切相关性.目前,临床上公认的评价透析充分性的指标是尿素清除指数(Kt/V),常规采血法计算Kt/V需要每次透析前后抽血检测尿素后再通过公式计算Kt/V,受操作干扰因素多且病人多次采样失血,不便于临床观察,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便易行且准确率高的方法来评估病人的Kt/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