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的检测前采集因素、检测中标本状态和操作因素、治疗中药物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某院住院病人及门诊健康体检病人的标本检测凝血功能,对标本不合格者重新抽血或排查影响因素重新检测。结果:(1)标本量不足2ml者PT结果(14.3±2.0)s、APTT结果(45.2±3.9)s、TT结果(26.3±3.2)s显著高于重抽血后合格标本测定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离心5min测定PT结果(10.2±1.67)s、APTT结果(24.5±1.30)s显著低于离心10min测定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标本PT结果(9.2±1.1)s、APTT结果(26.1±3.5)s、TT结果(23.1±2.2)s与重抽血后的合格标本测定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凝块标本与正常标本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标本的采集、离心、标本状态不合格、标本处理不当以及药物治疗都对凝血功能测定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辽宁省复员军人康宁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健康体检者70例,采集两份血液标本,一份为溶血标本,另一份为未溶血标本,检测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金属离子检测水平。结果非溶血组AST、ALT、TP、ALB、γ-GT、Tbil、Dbil及ALP等肝功能指标及Na~+、Cl~-、Ca~(2+)及K~+等金属离子指标与非溶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溶血标本会影响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朱文英  郑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3):3287-3287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延长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的影响,其对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用贝克曼库尔特ACL-2000血凝仪对术前不同患者血样在采集后2小时、4小时、8小时进行测定,与即刻测定值进行对比观察,从分析放置时间对PT,TT检测结果及临床诊断的影响。结果:标本放置2小时,PT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TT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放置4小时,PT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1),TT进一步缩短(P<0.01);放置8小时,PT延长,TT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集标本后应单独及时送检,争取2小时内检测[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和方式对多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抽取30份血液标本,抽血后即刻进行多项生化指标检测,剩余样本分别置于4管,然后1管放于室温(20℃)存放,1管放于4℃冰箱内存放,1管取血后即刻离心分离出血清存放于4℃冰箱内,最后1管放于-20℃内冻存。然后分别于2h、12h、24h后检测前3种存放方式下的血液标本的生化指标,于一周后取出-20℃内冻存的血标本检测其生化指标。生化指标的检测项目尽可能多,本实验选择了K+、Na+、Cl-、Glu、CO2、ALT、AST、LDH、TP、ALB、CK等生化指标为研究对象。结果与即刻血标本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室温放置2h后,前十项指标均有下降,12h后K+、Na+、TP、AST及LDH增高,24h后Cl-也开始增高;4℃冰箱存放2h后Cl-有明显下降,12h后K+增高,24h后AST、LDH及TP增高;离心4℃冰箱存放2h后K+、Na+、Cl-、ALT、LDH、TP、ALB均有下降,其中Na+、Cl-及K+、TP分别于12h及24h后开始增高。3种存放方式中CO2及Glu均从2h就开始持续降低,以上变化与即刻检测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血标本于-20℃保存1周后,GLU、AST、ALB检测值变化不显著,其余各项指标的检测值与即刻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本实验证明血标本离体后会因不同的放置时间和放置方式而引起血生化检验值发生变化,影响相关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检验医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检测技术、检验质量及检验服务已经成为当前临床检验关注的焦点。研究目的:探寻控制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确保检测报告的准确性。研究方法:对临床中常用的检测技术、临床标本的采集及保存、测定前试剂的准备等诸多可能影响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检测技术、临床标本的采集保存及测定前试剂的准备等因素都会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结论:采取更为先进和广泛的免疫检测技术,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监管和控制,确保获得准确的检测报告。  相似文献   

6.
<正>门诊血液标本采集及检测在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师对患者机体情况的诊断,同时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保证血液标本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血液标本采集及保存结果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如采集体位、采集时间等,而护理人员的操作等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标本的结果。本研究对门诊血液标本采集及保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清标本发生溶血和脂血时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2例健康体检者的正常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常规生化指标,包括Na~+、K~+、总蛋白(TP)、白蛋白(Al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等。对血清标本进行溶血和脂血处理,再次测定上述指标。比较不同血清标本的上述项目检验结果。结果溶血标本和正常血清标本的ALB、TG和HDL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a~+、K~+、TP、LDH、HBDH、CK、CK-MB、AST等检验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脂血标本和正常血清标本的Na~+、K~+、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G、TP、LDH、HBDH、CK、CK-MB、AS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溶血和脂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较为常见的影响和干扰因素,会极大地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中溶血会引起除ALB、TG和HDL以外的测定指标结果变化,而脂血会引起除少数的TG、HDL、Na~+和K~+以外其他项目的检验误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素钠抗凝对总蛋白、白蛋白检测的影响。方法 以1:1、1:5、1:10三种不同浓度的肝素钠抗凝血浆和血清分为四组测定总蛋白(TP,双缩脲法)和白蛋白(ALB,溴甲酚绿法),统计其结果并作t检验。结果 不同浓度肝素钠抗凝血与血清相比,TP,ALB测定结果有较大差异(P<0.01或P<0.05),且不同浓度肝素钠抗凝结果差别不同。结论 提示肝素钠抗凝对TP、ALB测定存在明显干扰,不能直接作为检测标本,建议临床检验中尽量用血清作为检验标本测定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标本采集过程是标本质量保证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同时也是对检验质量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标本采集过程主要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情况、容器要求、标本量、抗凝剂或防凝剂的应用等几个部分[1].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血常规检验前标本采集过程在对最终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对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临床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血常规检验,使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真实性进一步提高.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生化检测各个阶段影响质控结果的因素,为临床提升检测结果准确提供重要指导。方法收集在我所接受血液生化检测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液生化检测各个阶段质控影响因素。结果分析可知,影响血液生化检测各阶段质控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检测仪器、所用试剂等,其中年龄差异(55.71%)明显高于标本采集处理(44.29%)、检测仪器(32.86%)、药物作用(25.71)等指标,受检者给予严格管理后(95.71%),检测结果准确率明显高于管理前(6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确分析各个阶段质控影响因素,对提高血液生化检测分析前、中、后阶段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治疗血液相关疾病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400ml/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试验组经滤除白细胞后FRUC浓度、FHb及CO2增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经MB-P法病毒灭活后FRUC与P3+浓度明显增高,FHb下降较快,与对照组及病毒灭活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它生化指标变化不大。结论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的血浆制作,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均较小或轻,适用于临床输用血(浆)需求。  相似文献   

12.
韩爽  毛齐学  刘文秀  刘微  于婧 《中国当代医药》2013,(14):114-115,117
目的探讨影响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准确性的因素,从而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更合理的实验数据。方法从采血前患者是否服用药物、是否腹泻、是否饮酒以及采血后标本状态、标本量、标本的测定时间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INR的影响程度。结果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前后,腹泻治疗前后,戒酒前后组I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溶血、标本量改变、是否及时检测组的I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INR的检测过程中,注意标本采集前患者状态和采集屙标本因素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以提高凝血活性检验的标准化程度,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健康人45例血液标本,采用全自动生化检验分析仪检测并比较溶血前、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蛋白(TP)、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溶血前、后AST、TP、GLU、TBIL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溶血前、后A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密度脂蛋白(HDL)检验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中的一些结果存在影响,在临床操作时应规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以避免误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脂血对临床生化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对正常澄清标本、中度脂血标本及重度脂血标本进行常规8项临床生化测定,并将生化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当脂血样本410 nm吸光度>0.8时,谷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无法检测出结果;当聚乙二醇(PEG)浓度为6.67 g/dl时,对8项临床生化指标测定不产生影响。中度脂血标本和重度脂血标本经过PEG相关处理后,能够消除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论高脂血能够对临床生化测定结果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但通过相应处理后能够消除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对部分生化测试结果的影响。方法使用罗氏C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于标本采集后1、2、4、8、24h测定11项常规生化指标。结果血液标本放置4h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的项目有GLU(血糖)(P<0.05);血液标本放置8h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的项目有GLU(血糖)、TP(总蛋白)、K+(钾)、AST(天冬氨酸转氨酶)(P<0.05);血液标本放置24h其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的项目有GLU(血糖)、TP(总蛋白)、ALB(白蛋白)、TBIL(总胆红素)、K+(钾)、Na+(钠)、Cl-(氯)、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P<0.05)。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对部分测试项目是有影响的,其测试结果已经不能真实反映该标本的实际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精液标本采集后不同放置时间和温度对精子活动率、存活率及功能等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西班牙SCA计算机辅助精子质量分析系统检测精子活动率,伊红染色法检测精子存活率,采用精子膜功能测定(低渗膨胀试验)与精子-宫颈粘液相互作用(毛细管穿透试验)测定精子功能。结果精液标本采集后放置60min内检测对精子活动率、存活率及低渗膨胀试验结果无影响(p〉0.05),而放置60min后检测对毛细管穿透试验结果有影响(P〈0.05);其中36℃放置时正常精子组活动率及少精组所有检测结果比25℃更好(P〈0.05),而两种放置温度对弱精组检测结果无影响(P〉0.05)。结论精液标本采集后最好放置在36℃水浴箱中待其液化,液化后宜立刻进行检测,标本采集后1h内读出的检测结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分析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7~11月1196例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采用BE-Compact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四项.结果 本组送检标本有质量问题的患者151例(12.63%),其中采血量不符合标准144例(95.36%),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3例(1.99%),从留置针处采集含有肝素混合血4例(2.65%).36例重新送检后标本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均高于重新送检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低于重新送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标本采集不当、标本量过多或过少、药物、待测时间等均可影响凝血四项结果 的准确性.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转运是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引起婴幼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的原因,避免临床误诊。方法 利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和动力学法测定肌酸激酶(CK),计算CK-MB/CK比值,比值>30%的标本测定CK-MB质量。结果 比值>30%的标本测定CK-MB质量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婴幼儿CK-MB结果增高影响因素很多,应该综合分析原因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类不准确的影响因素,找出分类不准确的原因,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采用LH780全自动血液分析对患者和体检者血常规标本在采血后,进行立即、15 min和30 min测定,并进行人工镜检。观察检测结果。结果发现立即检测时存在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分类假性增高的现象。立即检测与15、30 min及人工镜检在分类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和30 min及人工镜检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血液分析仪普遍存在分类不准确的现象,血液样本最好多放置一段时间再进行测定,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且标本采集时注重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必要时应该做涂片染色镜检,避免误报。  相似文献   

20.
文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5-236
目的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对我院检验科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化验的40份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回顾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保存及抗凝剂使用量等方面。结果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的来源、抗凝剂和血量的比例、标本采集后的送检时间和保存条件等都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结论临床检验人员应该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以将最为可靠准确的依据提供给临床医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