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探讨松果体分泌物在细胞外转运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本研究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大鼠松果体浅部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大鼠松果体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孔径50nm),借基膜与宽阔的血管周隙分隔;(2)松果体细胞借基膜与结缔组织间隙分隔,松果体细胞之间形成与松果体囊结缔组织间隙及血管周隙相通的细胞间小管;(3)松果体囊表面为扁平上皮,上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其内可见松果体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囊上皮细胞间存在瓣膜样连接(叶瓣间宽处可达1μm)和囊上皮孔(2.5μm)。以上结果提示,松果体细胞表面可分为结缔组织间隙面、连接面和细胞间小管面三个功能面,松果体分泌物可能通过血管周隙-细胞间小管-松果体囊结缔组织间隙-囊上皮瓣膜样连接或囊上皮孔,释放入蛛网膜下隙脑脊液中转运。  相似文献   

2.
猴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入脑脊液主要途径的结构基础电镜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松果体分泌物直接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开矿学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及NaOH 消蚀法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对成年日本猴松果体及其补囊进行了扫描和航向电镜观察。结果松果体囊同一层扁平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在面对蛛网膜下隙的囊上皮细胞和细胞间存在许多上皮孔;上上结缔组织什入要体形成小叶间隔,浆松果体分隔为许多实质小叶。松果体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实质小叶由大量松果体细胞和少数胶质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和在细胞外正常转运途径的结构基础。方法对大鼠神经垂体进行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神经垂体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垂体细胞及富含毛细血管的结缔组织组成。毛细血管内皮为有孔型(50nm),外有基膜与血管周隙分隔。完整的大型膜包分泌颗粒(100~300nm)不仅大量存在于无髓神经纤维内,而且也见于血管周隙内。垂体囊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囊上皮细胞间存在许多不规则的囊上皮孔(2~5μm),上皮孔附近经常可见分泌颗粒。结论这些结构特征提示,神经垂体多肽激素或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存在一种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释放入血管周隙内的多肽激素或分泌颗粒,更易经组织间隙、囊上皮孔进入脑脊液发挥旁分泌作用,而非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相似文献   

4.
大鼠松果体囊上皮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松果体激素释放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方法 对1.5月龄和12月龄大鼠松果体浅部,进行松果体囊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在大鼠松果体囊表面发现存在筛状囊上皮孔和喇叭口状囊上皮孔.筛状囊上皮孔主要存在于1.5月龄大鼠的松果体囊上皮,是由许多密集排列的囊上皮细胞周边部细胞膜凹陷形成的圆形孔洞,筛孔直径200~500 nm;喇叭口状囊上皮孔见于1.5月龄和12月龄大鼠的松果体囊表面,由相邻上皮细胞向松果体内部凹陷,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开口,孔径1~4 μm.在两组动物的松果体囊表面,可见到直径800~1 000 nm的球形分泌颗粒样结构.结论 松果体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可能存在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松果体激素或分泌颗粒,可能会通过松果体囊上皮孔,直接进入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  相似文献   

5.
大鼠松果体组织结构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松果体组织结构的增龄变化。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幼年,青年和老年大鼠松果体。结果:随着年龄增加,大鼠松果体的体积依次增大,每个视野内松果体实质面积和实质细胞数减少,间质增生,衰退的松果体暗细胞在各年龄组大鼠松果体中均非常少见,实质细胞间存在与血管周隙和神经胶质细胞周隙相通的细胞间小管。结论:随着年龄增加,大鼠松果体的实质细胞总数和松果体细胞总数下降或衰退的暗细胞总灵敏增加,从而导致松果体分泌功能下降的观点,值得商榷,大鼠松果体分泌物可能通过细胞间小管-血管周隙和神经胶质细胞周隙-囊上皮孔而直接释放到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中,结缔组织增生可阻碍其释放。  相似文献   

6.
人松果体结缔组织纤维的构筑——消蚀法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保芝  王建钦  刘峰 《解剖学报》1998,29(3):326-328
为证明人松果体结缔组织纤维的排列,用消蚀扫描电镜法对该器官做了观察。松果体囊由胶原纤维束构成,囊表而可观察到大量由胶原纤维编织成的孔隙。起自囊的胶原纤维构成小叶间隔,分隔松果体实质为直径200-400μmj的小叶。囊和隔由疏松排列的胶原细纤维构成。  相似文献   

7.
申新华  王保芝 《解剖科学进展》2005,11(3):231-233,236
目的探讨神经垂体分泌物直接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方法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大鼠神经垂体。结果神经垂体无髓神经纤维终止于毛细血管或垂体细胞周围,垂体细胞突起与神经纤维膨体及终末之间形成细胞间池。有孔型毛细血管内皮外有基膜与血管周隙分隔,血管周隙内可见到完整的膜包分泌颗粒(100~300 nm)。神经垂体表面的囊上皮孔(2~5μm)附近经常可见分泌颗粒。结论细胞间池-血管周隙-囊上皮孔,构成了神经垂体分泌物释放入脑脊液主渠道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8.
囊-腺性膀胱炎的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囊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泌尿上皮 (移行上皮 )的一种增生和化生性病变。某些不典型的囊 腺性膀胱炎可过诊断为膀胱癌 ,部分膀胱癌 (具有假良性的形态 )亦可低诊断为囊 腺性膀胱炎。我们主要讨论囊 腺性膀胱炎的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关问题。一、囊 腺性膀胱炎形态学特点囊 腺性膀胱炎有 4种组织学类型[1 3 ] :(1)经典型 (泌尿上皮型 ) :腺性 泌尿上皮巢呈圆形或卵圆形 ,形状比较规整 ,腺腔大小不等 ,腔缘整齐 ,囊状扩大的腺腔内常有浓缩性嗜酸性分泌物和 (或 )尿酸盐结晶。腺上皮核位于基底部 ,胞质嗜酸性 ,缺乏粘液细胞 ,腺上皮下有层…  相似文献   

9.
瘤样钙质沉着症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瘤样钙质沉着症(Tumoral calcinosis)是一种独特的异位钙化综合征。常表现为关节附近皮下软组织的钙化肿块;部分病例伴高磷血症和家族性倾向。血钙不增高。本病少见,文献中仅约200例报道。自1979年以来,我们遇见7例,特予报道,并复习文献。1 临床病理资料(见附表)肿块切面呈多囊性,内含乳状、糊状、凝块状或白垩状物(图1),刀切有砂砾感。例1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用体视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在46例成人脑标本上观察并测量了松果体的动脉,在10例标本上观察了松果体的静脉。松果体的动脉依数目可分为单支、双支、三支和多支四种类型。其中单支型占54.55%,双支型占34.09%。动脉的主要来源为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占69.72%;其次为四叠体动脉,占28.87%。仅有一个动脉来源者占76.14%,有上述双重动脉来源者占23.86%。松果体动脉起点部位多在上丘与松果体间隐窝内(占46.67%),少数在上丘外侧或胼胝体压部下方等处。其行程长度为0.2~38.4 mm,向前或向内走行,多数在松果体体部侧方入腺体。然后在松果体囊上、囊外或囊内实质表面分支,分布于腺体。按其分支形式可分四种类型、10种亚型。动脉管的外径平均0.30±0.08 mm,内径平均0.21±0.07 mm。松果体的静脉有一对主干——脉络膜松果体静脉。它起自第三脑室脉络丛,向后经松果体腹外侧,收集同侧的松果体背侧和腹侧静脉,末端在松果体顶部两侧会合成松果体奇静脉或分别注入大脑大静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松果体摘除及褪黑素对大鼠胸腺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7(IL-7)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1.培养大鼠胸腺上皮细胞,应用广谱角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显色鉴定;MTT法观察褪黑素(1×10-3~10-9mol/L)干预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细胞分空白对照组、褪黑素10-8mol/L处理组和褪黑素10-6mol/L处理组,RT-PCR法观察细胞IL-7 mRNA的表达;2.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11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松果体摘除组、松果体摘除+褪黑素7.5ms/(kg·d)腹腔注射组和松果体摘除+褪黑素15mg/(kg·d)腹腔注射组.术后4周和8周取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 观察胸腺上皮细胞IL-7表达的变化. 结果 褪黑素干预对大鼠胸腺上皮细胞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能使IL-7 mRNA的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升高;松果体摘除对大鼠胸腺上皮细胞表达IL-7无显著影响,补充褪黑素15mg/(kg·d)4周后IL-7表达显著增高,8周后均下降至正常水平. 结论 松果体及褪黑素可能通过影响大鼠胸腺上皮细胞IL-7的表达,从而调节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皮脂腺淋巴腺瘤( nonsebaceous lymphadenoma, NS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NS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NSL均为成年女性。镜检:肿瘤主要由上皮成分及间质增生的淋巴组织混合形成,与周围腮腺组织界限清楚,由纤维结缔组织分隔,间质内可见增生的淋巴滤泡。上皮成分可由囊腔、实性岛状、梁状或腺管样结构组成,其中囊腔及腺管样结构由两种细胞成分构成,腔面细胞及外层细胞,囊腔内含伊红不定形物及偶见的泡沫细胞,上皮细胞无皮脂腺分化,形态温和,无非典型性,未见核分裂象。其中1例见完整的纤维被膜包绕整个肿瘤,被膜下见窦结构。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AE1/AE3)和CK7阳性,囊腔、腺管样结构的外层细胞p63、CK34βE12和CK5/6阳性。结论 NSL是一种罕见的涎腺良性肿瘤,位于淋巴结内的病变报道较少,组织学结构的多样性使其易与一些涎腺病变相混淆,与一些恶性肿瘤的鉴别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电镜观察18只正常大白鼠和8只切除双侧颈上节8周后大白鼠的深部松果体。在非手术大鼠的深部松果体中可见交感神经无髓纤维终末,它含有小颗粒泡,多位于血管周隙,也见于松果体细胞间。具有大颗粒泡的无髓神经纤维终末见于深部松果体,且与含清亮泡的神经末梢有突触性联系。深部松果体中存在大量来自缰核和后连合的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切除双侧颈上节后,大鼠深部松果体发生变化,松果体细胞核明显增大,胞浆中有不同形态空泡形成。细胞膜出现大量皱褶,细胞体积变小。交感神经终末呈清亮型溃变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人松果体的细微和超微结构,探讨松果体内脑砂的形态特点、大小、多少及分布规律.方法:取人尸体的松果体,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结构特征.结果:松果体主要由实质和间质两种成分构成;松果体实质由松果体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间质为结缔组织和穿行其中的神经和血管.脑砂多分布于松果体的中央部,常聚集形成较大的斑块.脑砂的大小、多少个体差异较大.变化趋势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松果体内脑砂增多、增大,并伴有间质成分的结缔组织增生;然而,松果体实质成分减少;而且,在大量的松果体细胞内,可观察到颗粒空泡样变性.结论:松果体组织结构出现的退行性变化,可造成松果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进行性减退.  相似文献   

15.
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了正常和摘除双侧颈上神经节后的大鼠松果体浅部内含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多肽及P物质纤维.结果显示:(1)对照组松果体浅部内含5-羟色胺纤维非常丰富.且松果体细胞也呈阳性反应.实验组含5-羟色胺纤维显著减少,细胞的免疫反应强度也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2)含血管活性肠多肽纤维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间隙,数量较少.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纤维数量无明显差异.(3)含P物质纤维数量很少,呈典型的串珠状,主要分布在腺细胞之间.摘除双侧颈上神经节后对P物质纤维数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松果体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8例松果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变化,按WHO(2007)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结果患者年龄30~54岁,平均42.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视力下降。组织学以肿瘤组织被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状为特征。肿瘤细胞中等密度,小至中等大小,质嗜伊红染,核圆或椭圆,染色质细,并见松果体细胞瘤性菊形团结构。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Syn和NSE,而GFAP呈灶性表达或阴性。Ki-67增殖细胞指数为1%~2%。结论松果体细胞瘤极少见,病理诊断主要依据于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但需要与松果体母细胞瘤、中分化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区乳头状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三种结缔组织体外诱导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胎儿肠黏膜下层、肠系膜与羊膜的结缔组织体外诱导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上皮细胞作用的差异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制备去上皮的3种结缔组织块,检测其中有无EGF和IGF-1表达.将4,6-联脒-2联苯基吲哚(DAPI)标记的P3-BMSCs滴加于3种结缔组织上培养,设结缔组织诱导组、结缔组织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联合组、EGF、IGF-1诱导对照组.于培养第8、10和12 d收集组织块,比较各组诱导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的差异.结果 经3种结缔组织和生长因子诱导后的BMSCs均表达CK和EMA;联合诱导组作用强于单用结缔组织组(P<0.05);3种结缔组织中以羊膜的作用最强(P<0.05).3种组织均表达EGF,肠黏膜下层及肠系膜还表达IGF-1.结论 胎儿肠黏膜下层、肠系膜与羊膜的结缔组织以及EGF、IGF-1在体外均有诱导BMSCs分化为上皮的作用;EGF和IGF-1可协同增强3种结缔组织的诱导作用;结缔组织中的EGF或IGF-1可能是其诱导作用的内源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用 Na OH消蚀法扫描电镜观察了 11例人松果体的钙化及其与胶原纤维的关系。研究表明 ,人松果体脑砂成群分布 ,位于松果体小叶和纤维隔内。松果体隔内的脑砂被胶原纤维包围 ,部分胶原纤维缠绕在脑砂表面 ,有少数胶原细纤维甚至被埋入脑砂之中。脑砂大小不等 ,主要为球形和桑椹状 ,球形脑砂和构成桑椹状脑砂的卵圆形钙化球则由更小的钙化微粒构成。脑砂的主要成分为钙、磷和银 ,分别占 5 4.82 %、2 5 .83%和 16 .0 1% ,还有少量的铁 (3.34% )。钙磷比值约为 2 .12。研究结果提示 ,胶原纤维与人松果体结缔组织的钙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镉暴露条件下紫贻贝成体消化盲囊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紫贻贝消化盲囊组织的显微及亚显微的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以进一步探索紫贻贝镉中毒的机理。方法 以组织学和电镜方法观察盲囊管腔及上皮细胞膜系统的损伤情况。结果 镉诱导大量吞噬细胞出现导致盲囊管腔堵塞 ,上皮细胞的膜系统及间质结缔组织随着镉浓度增加受损的程度增大。结论 镉可致紫贻贝成体消化盲囊形态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Ehlers-Danlos综合征(简称为EDS),又称Cheraoguboy氏综合征、皮肤结缔组织发育不良综合征,为橡皮性皮肤。它是一组全身性的结缔组织异常的遗传性疾病,许多器官可以同时受累,临床上以皮肤脆弱并过度伸展、关节活动度过大及易形成皮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