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GC-MS法分析黑鳞耳蕨叶的脂溶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姬志强  石磊  王金梅  康文艺 《中国药师》2013,(11):1670-1672
目的:研究黑鳞耳蕨叶的脂溶性成分。方法:用索氏提取法提取黑鳞耳蕨叶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其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黑鳞耳蕨叶的主要脂溶性成分是油酸(22.88%),棕榈酸(15.11%),10,13-十八碳二烯酸(9.11%)和植物醇(8.46%)。结论:黑鳞耳蕨叶有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GC-MS分析不同品种桃仁的脂溶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品种桃仁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和热榨法提取,运用GC-MS法分析桃仁的脂溶性成分,并对不同品种的桃仁进行相似度和聚类分析。结果共鉴定出21种化合物,峰面积百分率达90%以上,其中主要化合物8种;聚类分析结果与桃仁的品种分类一致。结论 3种桃仁的脂溶性成分存在明显种间差异,采用热榨法大规模提取桃仁中的脂溶性成分可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18):2544-2546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马蹄蕨的化学成分提供参考。方法:对马蹄蕨中脂溶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将分离得到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与结论:共检出52个成分,并鉴定出了其中的43个成分,以有机酸类和甾醇类化合物为主要物质。这43个成分均为首次在马蹄蕨中被鉴定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浅裂鳞毛蕨的脂肪酸成分。方法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脂肪酸成分,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甩技术首次对浅裂鳞毛蕨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从浅裂鳞毛蕨根中鉴定了21个化舍物,占根中成分的90.31%;从叶中鉴定了21个化舍物,占叶中成分的89.24%。结论(Z)-9-十八碳烯酸是浅裂鳞毛蕨脂肪酸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不同产地葶苈子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比较各产地葶苈子之间脂溶性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提取不同产地葶苈子的脂溶性成分,利用GC-MS对脂溶性成分中的化合物组成进行鉴定,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从三个不同产地的葶苈子脂溶性成分中共鉴定...  相似文献   

6.
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的优选及HPLC法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实验中采用超声提取技术对白花丹参根进行处理,以正交实验法来考察不同因素对超声提取液中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的含量测定为考察指标优选出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最佳提取工艺为:A1B2C3D1即10倍量75%的无水乙醇浸泡6h,超声30min,抽滤,超声1次。丹参酮ⅡA在7.5~5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超声技术操作简便快速,试验重复性好,结果满意,在丹参酮的提取中可适当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莱菔子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超声法提取莱菔子油,KOH甲醇溶液甲酯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莱菔子中脂溶性成分。结果从莱菔子油中共分离鉴定出27中脂溶性成分,15种脂肪酸成分,其相对含量占总成分的50.47%;另有12种成分未见文献报道。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分离效果好,适用于莱菔子脂溶性成分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复叶耳蕨根中微量元素Zn、Fe、Cu、Mn的含量。 方法 利用微波消解法处理样品,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结果 复叶耳蕨根中Zn、Fe、Cu 、Mn含量分别为 44.09,630.91,17.08,67.45 µg·g-1,试验各元素的加标回收率为95.4%~107.5%,RSD为0.1%~1.1%。结论 复叶耳蕨根中含有丰富的Zn、Fe、Cu、Mn,该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要求,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复叶耳蕨根中微量元素Zn、Fe、Cu、Mn的含量。方法利用微波消解法处理样品,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复叶耳蕨根中Zn、Fe、Cu、Mn含量分别为44.09,630.91,17.08,67.45μg·g^-1,试验各元素的加标回收率为95.4%~107.5%,RSD为0.1%~1.1%。结论复叶耳蕨根中含有丰富的Zn、Fe、Cu、Mn,该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要求,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青叶药材的脂溶性成分.方法: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大青叶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大青叶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从大青叶中鉴定了34个化合物,占大青叶脂溶性成分的73.98%,大青叶主要的脂溶性成分是α-亚麻酸(12.02%),γ-谷甾醇(5.93%),棕榈酸(5.6%),7,10,13-二十碳三烯酸(4.82%)和油酸(3.78%).结论:亚麻酸、棕榈酸和油酸是大青叶药材中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1.
莱菔子脂肪酸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洁  王雪娜  刘萍 《中国药业》2009,18(4):26-27
目的研究中药莱菔子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莱菔子种子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脂肪酸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从莱菔子中共分离鉴定出7种脂肪酸成分,占总量的99.80%。结论分离鉴定出的7种脂肪酸成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油酸(34.84%)、亚麻酸(26.16%)、芥酸(20.33%)、棕榈酸(11.23%)等脂肪酸。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鉴定宝华玉兰(Magnolia zenii.)树皮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气相色谱共分离出85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50种化合物,占该挥发性成分总量的75.26%。结论宝华玉兰树皮的挥发性成分以3,3α,4,7,8,8α-6氢-7-甲基-3-亚甲基-6-(3-氧代丁基)-2氢-环庚[b]呋喃-2-酮(26.33%)、9,12-蓖麻醇酸乙酯(14.93%)、1,2-双[1-(2-羟乙基)-3,6-二氮杂高金刚烷型-烯-9]肼(12.37%)为主,此外,还有棕榈酸及其衍生物(7.55%)、其他各种烯、不饱和醇、不饱和酸、不饱和酮、不饱和酯类等成分。通过对宝华玉兰树皮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鉴定,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其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酸藤子脂肪酸类成分的GC-M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酸藤子的脂肪酸类成分。方法:酸藤子根部以95%乙醇提取,用石油醚对提取物进行萃取,所得萃取部位经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酸藤子枝叶用石油醚提取,所得提取物也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再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酸藤子根部共分离出67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28个,占流出峰总面积的73.48%,主要脂肪酸成分为8,11-亚油酸(19.10%)、8-油酸(13.01%)与棕榈酸(12.29%)。酸藤子枝叶共分离出30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12个,占流出峰总面积的91.60%,主要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52.16%)。结论:酸藤子根部和枝叶的脂肪酸类成分有差异。本试验结果可为酸藤子的深入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电位滴定方法测定感冒安颗粒中总有机酸含量。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对感冒安颗粒进行加热回流提取2 h。采用TLC法和MS法对提取液中的没食子酸进行鉴别。用电位滴定法测定感冒安颗粒中总有机酸的含量。结果:感冒安颗粒的乙醇提取液中含有没食子酸。以没食子酸计,感冒安中总有机酸测定的加样回收率为(98.96±3.31)%,RSD为3.34%(n=9)。3个批号感冒安颗粒总有机酸的含量分别为(3.72±0.08)(、6.82±0.40)和(5.22±0.22)mg/g。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电位滴定方法适合于感冒安颗粒中总有机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李兴德 《中国药业》2010,19(24):25-26
目的分析长鬃蓼的脂肪酸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方法以索氏提取法提取长鬃蓼的脂肪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鉴定脂肪酸成分。结果鉴定了长鬃蓼的18个脂肪酸成分、2个甾类化合物和植醇,占色谱总出峰面积的82.39%;脂肪酸组成以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0.79%。结论长鬃蓼脂肪酸成分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所含脂肪酸具有很好的药理活性,为开发利用长鬃蓼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叶豆丹  王化宇  李星  张炜煜 《中国药房》2012,(47):4419-4422
目的:研究哈蟆油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衰老/免疫低下模型与哈蟆油高、中、低剂量(0.4、0.2、0.1g·kg-1)组。采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复制小鼠衰老模型,测定肾脏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活性;采用深部X射线照射复制小鼠免疫低下模型,以气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液中脂肪酸的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衰老模型组小鼠肾脏MDA含量显著上升,XOD活性显著升高,NO、GSH含量显著下降,MPO活性显著下降(P〈0.01或P〈0.05);与衰老模型组比较,哈蟆油高、中、低剂量组小鼠MDA含量显著降低,XOD活性显著减弱,MPO活性显著增强(P〈0.01或P〈0.05),哈蟆油低剂量组NO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免疫低下模型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碳四烯酸(AA)、EPA、脂肪酸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免疫低下模型组比较,哈蟆油高、中、低剂量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EPA、脂肪酸总量、n-3系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哈蟆油中、低剂量组EPA/AA显著降低(P〈0.01),蛤蟆油低剂量组DHA/AA、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减少(P〈0.05或P〈0.01)。结论:哈蟆油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增加免疫力低下小鼠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这些可能是其延缓衰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武尉杰  谭睿  卢琼  谢彬 《中国药业》2013,22(17):11-13
目的 促进藏药木橘的开发利用.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 共分离和鉴定了3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1.82%,其中脂肪酸类相对百分含量为51.97%.藏药木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40.04%),β-石竹烯(10.04%),油酸(7.83%),香叶烯B(5.33%),α-葎草烯(3.53%),γ-姜黄烯(2.61%)和α-桉叶烯(2.30%)等.结论 藏药木橘具有较好的药物开发潜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周威  何颖  张连学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2):141-143
目的:分析全叶千里光中挥发油的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全叶千里光中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51个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为90.406%。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2.000%的成分有12个.占全叶千里光挥发油总量的65.661%;此外含量在10.000%以上的有3个分别为:1,7,7-三甲基二环[2.2.1]2-庚醇10.703%、石竹烯氧化物12.087%、n-棕榈酸13.521%。结论:全叶千里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其中以n-棕榈酸(13.521%)为代表的脂肪酸类占挥发油总量的1/4以上,即25.3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