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原藏族酒精性肝病患者肝脏病变的超微病理学改变及其发生机制;方法:经临床确定的2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肝穿标本电镜观察;结果:(1)肝细胞主要为大泡性脂变,肝细胞坏死灶形成伴中性粒细胞浸润;(2)窦周隙贮脂细胞活化形成胶原纤维,肝细胞间纤维化致星芒状和条索状纤维间隔 形成;(3)肝细胞内滑面内质网增生,偶见巨大线粒体;结论:酒精性肝病纤维化形成的主要细胞是贮脂细胞,其次是肝细胞,一旦纤维化形成发展致肝硬变,很难恢复。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讨高原世居藏族居民重症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特点。作者对西藏军区总医院1956年6月—2005年6月共收治3184例次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病例,其中高原世居藏族重症急性高原病24例进行分析,24例中男17例,女7例,年龄0.5岁~68.0岁,西藏藏族15例,四川藏族7例,甘肃藏族1例,云南藏族1例;居住高度海拔1500m1例,2200m8例,3658m12例,3800m3例;发病海拔高度为3658m~5320m,24例患者既往均无心、肺及高血压等疾病史。主要采用吸氧和氨茶碱、地塞米松、呋塞米、甘露醇、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结果在检出的24例高原世居藏族重症急性高原病病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为了探讨超声检查对酒精性肝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超声图象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酒精性脂肪肝79例、酒精性肝炎7例、酒精性肝硬化14例.结论:通过分析,确定超声检查酒精性肝病最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 ,高原地区晚期肝硬化临床多见 ,且病死率高。我院自 2 0 0 1年 2月— 2 0 0 3年 6月共收治肝硬化患者 43例 ,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护理观察 ,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43例均为我院 (海拔3 570m)确诊为肝硬化[1] 的住院患者。男 3 9例 ,女 4例 ,年龄 3 5岁~ 65岁 (平均 41 .7岁± 8.2岁 ) ;藏族 3 7例 ,汉族 7例。临床分型 :酒精性肝硬化 1 7例 ,肝炎后肝硬化 1 9例 ,心源性肝硬化 2例 ,其他 3例。2 临床特征 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征为本病主… 相似文献
6.
高原地区藏族肺结核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型医院 ,常年收治肺结核患者 ,自 1 985年以来共收治来自青海、西藏及甘肃高海拔地区 ( 1 51 7m~ 3 92 5m)藏族肺结核患者 76例 ,本文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 ,以便对高海拔地区藏族人群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有全面的了解。资料和方法1 一般情况 76例住院患者均系高海拔地区藏民 ,职业多为牧民、半农半牧者、军人侣僧及地方干部。本组患者军人占相当比例 ,主要是与我院担负西部驻军结核病的收治有关。本组患者中 ,男 65例 ,女 1 1例 ,男女之比为 5.9 1 ,年龄 1 8岁~ 78岁 ,平均年龄 48岁。从出现症状到确诊不足 2周… 相似文献
7.
高原藏族酒精性肝病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与方法:本文对150例酒精性肝病、21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标本的病理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在酒精性肝病中常见肝细胞的脂变、小叶肝细胞和窦周纤维化以及中性白细胞浸润,在乙型肝炎中均少见。而乙型肝炎中常见的是汇管区及其周围炎、碎屑状坏死和桥接坏死以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酒精性肝病少见,且程度轻。结论:这对鉴别酒精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炎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Wernicke脑病(WE)病人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0例非酒精性WE病人临床特点及MRI表现。结果胃肠道疾病所致反复呕吐、急性胰腺炎及妊娠剧烈呕吐为主要发病诱因。精神或意识改变为最常见临床表现。10例病人中仅1例为单发病灶,余9例均为多部位受累,病变部位包括双侧丘脑内侧及三脑室周围区(8例)、中脑导水管周围区(7例)、中脑顶盖(6例)、乳头体(4例)、四脑室底(4例)、小脑蚓部(1例)。所有病灶均于T2WI或T2FLAIR上呈对称性高信号。8例行DWI扫描,病灶呈高或稍高信号。1例行MRI增强检查,病灶呈轻度强化。4例于治疗后复查颅脑MRI,均见病灶缩小或消失。结论非酒精性WE的颅脑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助于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世居藏族青少年运动负荷下心、肺功能,以探讨其高原低氧的适应机制。方法:对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4200m的世居藏族和同龄移居的汉族青少年静息和运动负荷心、肺功能指标进行测定,指标包括CI(心指数)、VO2(氧耗量)、VCO2(CO2排出量)、DO2(氧供给量)、ERO2(氧摄取率)、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结果:两组比较,静息状态下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别(P>0.05);但在最大运动负荷状态下,除ERO2外,世居藏族的各项指标均明显大于移居汉族;两组各项指标从静息—运动的变化幅度,世居藏族的CI、VO2、VCO2、DO2明显大于移居汉族(P<0.01,而SO2变化幅度却明显小于移居组(P<0.01)。结论:世居藏族青少年以CI、VO2、DO2为代表的强大的心肺储备功能是他们取得最佳高原适应的基础和保障,这可能是该民族世代生活在高原低氧环境中不断自然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了微量指血法测定了青海天峻地区(海拔3460m)的世居藏族、移居汉族和西宁地区(海拔2260m)以及苏州市(海拔5.8m)共359健康人的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RBC—SOD)结果表明:①世居藏族成人RBC—SOD较移居汉族低,其中青壮年组差异显著(P<0.01),中老年组差异不明显(P>0.05)②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中、老年人体内RBC—SOD活性降低(P<0.01)。③随增龄RBC—SOD活性下降(P<0.01)。本文对上述改变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世居藏族对快速低氧的适应机制,观察长期移居低海拔地区的世居藏族乘飞机进入海拔3600m高原后ERPN、WBC的变化,及同海拔移居适应者和世居者的上述指标;方法:ERPN采用花环法,WBC采用常规法;结果:观察组进入高原后最初3天ERPN均升高(P〈0.05和P〈0.01),第2天升高尤为明显,较平原值升高30%;第7天下降接近平原值和移、世成两组(P〉0.05);结论:世居藏族快速进入高原后极少发生急性高原病,红细胞促细胞吞噬作用的增强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低氧的适应机制与细胞水平的早期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各型成人高原心脏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303例各型成人高原心脏病的临床分析结果。成人高原心脏病单纯型比混合型具有发病急、心脏传导系统损害重、病变累及全心及治疗反应较好的特点。混合型系继发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高原高血压的慢性心脏损害。其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损害重。心高型以左心损害为主,左室扩大、左室肥厚、主动脉增宽弯曲及心律失常率分别高于心红型(P<0.05~0.01);心红型以右心损害为主,右室扩大、右室肥厚、肺动脉段与圆锥隆突率分别高于心高型(P<0.05~0.01);心红高型全心损害常见而且严重。根据各型成人高原心脏病的病理机制而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作者通过对西藏地区8所驻不同海拔高度医院收治的22334例高原病病例的调查分析和对3000余名(1990~1991年)乘机进藏人员的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系统观察,提出高原病的命名是:指进入或居住在高原(≥3000m)的人群因受低压缺氧为主要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疾病;并建议将其分为八型,即:①急性高原反应;②高原肺水肿;③高原性脑病;④高原高血压;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⑥高原性心脏病;⑦高原适应衰退;⑧慢性高原病混合型(即Monge氏病)。 相似文献
17.
18.
青藏高原急性高原肺水肿就地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青藏高原地区急性高原肺水肿1532例病例临床资料的分析与现场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就地治疗具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治轻防重,防治结合,治愈率高等特点与优越性并有良好的可行性;其治疗应着重解决缺氧,调整血流动力学紊乱,抗自由基肺损伤与抗渗出,营养支持4个主要环节。提出在发病现场实施有效救治者为就地治疗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和慢性高原反应的相互关系,作者回顾了按1982年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拟定试行稿的诊断标准诊断的高原心脏病27例,慢性高原反应45例。高原心脏病组Hct为0.652±0.14L/L,Hct≥0.65L儿者56.5L/L,慢性高原反应Hct为0.595±0.1L/L,Hct≥0.65L/L者37.1L/L。Hct≥0.65L/L者亦可诊断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慢性高原反应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间存在互相诊断性覆盖情况。据此,作者建议慢性高山病分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慢性高原反应和混合型慢性高山病,并提出各自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