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残余小胆囊的诊治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l2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2例LC术后残余小胆囊的临床资料。结果 3 356例LC术中,12例出现残余小胆囊,发生率为0.36%;均经再次开腹手术而痊愈出院。结论 LC术后残余小胆囊确诊首选MRCP检查;确诊后开腹手术切除小胆囊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LC手术时机选择、胆系的解剖是否异常,以及术者的手术经验,与LC术后残余小胆囊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结石的原因、诊治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残余胆囊结石再次手术的病例。28例中初次手术行经典胆囊切除术18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急诊手术15例,择期手术13例。结果大多数病例术前获得正确的临床诊断,28例均行再次手术治疗,切除残留胆囊及结石后,症状均消失,疗效满意。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该病能获得正确诊断。再次手术是唯一治疗手段。首次手术中认清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三者的解剖关系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的诊治经验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自199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发生率为0.46%(12/2609),均经再次手术证实,其中伴结石者3例;经再次手术切除胆囊管残株、清除残余结石而治愈,效果良好.结论 腹腔镜胆日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首选B超或MRI检查,确诊后再次手术切除残株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强调手术操作规范,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的诊治经验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自199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发生率为0.46%(12/2609),均经再次手术证实,其中伴结石者3例;经再次手术切除胆囊管残株、清除残余结石而治愈,效果良好.结论 腹腔镜胆日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首选B超或MRI检查,确诊后再次手术切除残株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强调手术操作规范,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的诊治经验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自199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发生率为0.46%(12/2609),均经再次手术证实,其中伴结石者3例;经再次手术切除胆囊管残株、清除残余结石而治愈,效果良好.结论 腹腔镜胆日囊切除术后残余小胆囊首选B超或MRI检查,确诊后再次手术切除残株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强调手术操作规范,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6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病例资料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果 采用超声、MRCP和ERCP等影象学方法均可在术前明确诊断残余胆囊。手术切除残余的胆囊和/或其中的结石(18/26)可解除病人的症状。结论 胆囊切除时对预防残余胆囊的发生是关键;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残余胆囊1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残余胆囊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04例残余胆囊的临床资料,行残余胆囊切除76例,残余胆囊切除 胆道探查16例,残余胆囊切除 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10例.残余胆囊癌变的2例,行胆囊癌根治1例,姑息性手术治疗1例.结果:104例治愈102例.癌变的2例,胆囊癌根治的1例,已存活1年4个月,姑息性手术治疗的1例术后8个月肿瘤全身衰竭死亡.结论:解剖变异及病理改变是残余胆囊的主要原因,术中仔细解剖胆囊三角区可预防残余胆囊发生,残余胆囊诊断后均应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原因分析(附1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的熟练开展,胆道损伤发生率有明显下降,但残余胆囊发生率增加。由于残余胆囊内炎性病灶及其并发症,大多数患者需作第二次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已引起临床医生们高度重视[1]。现就17例残余胆囊发生原因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自1990年8月至2003年8月,在施行过胆囊切除后,因仍有胆道系统症状而做剖腹术中发现残余胆囊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32~65岁,平均45.5岁。本组17例患者上次手术的病因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1例,胆囊结石伴…  相似文献   

9.
残余胆囊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残余胆囊的诊治及预防。方法 残余胆囊切除4例,残余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0例,残余胆囊切除、肝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例,EST3例,EST后残余胆囊切除1例。结果 近远期疗效佳19例,欠佳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ERCP是诊断残余胆囊及并存病的最佳检查方法,无结石和胆囊管梗阻的残余胆囊并非一定需切除,重视每一例胆囊切除术、精细解剖、必要时经胆囊管胆道造影检查可以预防残余胆囊及残留结石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病例资料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果采用超声、MRCP和ERCP等影象学方法均可在术前明确诊断残余胆囊。手术切除残余的胆囊和/或其中的结石(18/26)可解除病人的症状。结论胆囊切除时对预防残余胆囊的发生是关键;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治经验,探讨其诊断与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5年6月外科治疗的63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中有69.8%(44/63)患者合并胆囊结石.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黄疸及消瘦.全部63例病人术前均行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8.3%(43/63),有18例病人术前同时行cT或MRCP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3.3%(15/18).早期癌(Nevin Ⅰ,Ⅱ期)10例(15.9%),中晚期癌(NevinⅢ~Ⅴ期)53例(84.1%).10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26例行胆囊癌根治术,4例行扩大胆囊癌根治术,23例行姑息性手术,晚期(Ⅳ~Ⅴ期)病例中有13例行根治术和4例行扩大根治术,根治切除率为42.5%(17/40).术后39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早期胆囊癌的1年生存率(83.3%)明显高于中晚期胆囊癌(27.3%)(83.3% vs 27.3%,P<0.05),晚期胆囊癌中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1年生存率(55.6%)明显高于只行姑息性手术者(55.6% vs 11.8%,P<0.05)(11.8%).结论 提高胆囊癌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B超和CT等结合可提高胆囊癌的诊断率.对有恶变倾向的胆囊结石患者,应行预防性胆囊切除,积极的根治性或扩大根治性手术有助于改善中晚期病例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及胆囊管结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胆囊管结石的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总结我院 1992-2005年间收治的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胆囊管结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病人术前经B超、MRI、 ERCP检查确诊后,均经再次手术治愈。残株胆囊结石2例;残株胆囊管结石6例,其中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2例行残余胆囊切除术,6例行残株胆囊管切除、其中4例附加胆总管切开探查和/或取石、T型管引流。随访1.1-13年,效果良好。结论判断失误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结石的主要原因,过长的炎性及畸形的胆囊管残留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其症状和体征类似于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管结石时可有黄疸;B超、CT、ERCP等检查可确诊;再次手术切除(或取出)残株胆囊/胆囊管(结石)是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娴熟的腹腔镜技术、术中胆道造影、正确掌握中转开腹指征以及丰富的胆道外科经验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胆囊癌误诊原因分析(附1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囊癌误诊发生的原因,寻找预防的方法。方法 对1990年6月 ̄1999年6月26例胆囊癌发生误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误诊19例,高达73.1%。并发胆囊其它疾病为主要原因。其中中结石最常见点73.7%,其次 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瓷样胆囊、胆囊息肉样改变。结论 临床上对于①老年女性有胆囊炎病史多年,胆囊萎缩。②近期出现局部症状加剧或伴消化障碍。③B超或CT影像学检查,胆囊壁不规则隆起或胆囊内单发结节短期内体积增大明显,均应早期进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常规剖开胆囊标本,亦可提高胆囊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围麻醉期管理。方法142例冠心病患者行LC术,选择依托咪酯、芬太尼静脉全麻,根据对血压、心率、心电监测结果,给予硝酸甘油、艾司诺尔等处理以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135例患者停药后5m in清醒,呼吸功能和肌张力恢复,7例患者10m in清醒,恢复呼吸功能和肌张力,142例患者围麻醉期心血管系统平稳,无一例发生心衰,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和麻醉意外等并发症。术毕恢复良好。结论以芬太尼、依托咪酯麻醉药物为主,术中适当降低CO2气腹压力,充分供氧,酌情使用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对保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LC对患者的创伤及刺激均较小,手术时间也较短,维持一定深度的麻醉即可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5.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内瘘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胆囊结石合并胆囊内瘘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内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特殊,其中胆囊十二指肠瘘9例,胆囊结肠瘘5例,胆囊胃瘘4例,胆囊胆总管瘘2例。B超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手段,其中16例提示胆囊呈萎缩状。本组仅有5例术前疑诊为胆囊内瘘(25%),其中1例行钡灌肠诊断为胆囊结肠瘘,2例B超示胆囊内积气,1例行腹部平片示胆管内积气,诊断胆囊结肠、胃瘘,1例行CT检查诊断胆囊十二指肠瘘。治疗均切除胆囊后,行十二指肠瘘修补术5例,十二指肠瘘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4例;横结肠癌根治性切除1例,结肠瘘修补4例,胃瘘修补4例,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1例,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结论胆囊内瘘治疗原则仍然是切除病变的胆囊、切断瘘管、修补瘘口、酌情胆道探查、T管引流、解除消化道梗阻。  相似文献   

16.
胆囊息肉样病变11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病变(PLG)的临床和病理的关系,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对113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据其临床和病理诊断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PLG占同期胆囊切除数据的9.9%,非肿瘤性息肉105例(92.9%),肿瘤性息肉8例(7.1%),肿瘤性息肉多为直径>10mm、单发病灶。8例胆囊腺瘤中有3例癌变。结论 ①胆囊腺瘤癌变倾向明显。②单发且>10mm的病变宜手术切除。③年龄作为肿瘤危除的参考因素。④对症状不重,没有癌变危险者可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因、诊断、恶变倾向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1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术前均行B超检查,2例行CT检查。结果11例胆囊腺肌增生症临床表现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相似,术前B超明确诊断4例,诊断率为36.36%。在我们的病例中,局限型10例,节段型1例,无弥散型。11例均行胆囊切除,全部合并胆囊炎,6例合并胆囊结石,提示其发病与炎症和结石有关。结论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胆囊壁增生性疾病,病因尚未十分清楚,其临床诊断困难,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结合B超、CT及MRI等综合分析可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因其具有恶变的潜在性,特别是60岁以上合并节段型者,故一旦诊断明确,均应手术切除胆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残留胆囊结石的原因及诊治策略.方法 对48例经手术证实的残留胆囊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均经再手术治愈,随访1-7年,无远期并发症.结论 引起残留胆囊结石的原因主要是术中对胆囊管解剖辨认的误差,其症状和体征与初发胆囊结石相似,诊断中应警惕残留胆囊结石的可能性,强调在首次手术中仔细辨认胆囊管十分必要,再次手术是治愈残余胆囊结石的有效手术.  相似文献   

19.
胆囊结石并发胆囊癌4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发病关系。方法 回顾14年我院收治6000例胆囊结石并发43例胆囊癌,此43例,具有结石病史长,结石大并多次发作胆囊炎症,病理见胆囊上皮增生合并癌变。结果 胆囊结石对胆囊长时间刺激是致癌因素之一,结论 为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预防胆囊癌,对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应行有选择的预防性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后胸腔积液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24例行肝癌切除术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肝癌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40.32%(50例),其中右侧胸腔积液82%(41例),肝癌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与手术部位、膈下积液、术后肝功能、第一肝门阻断时间、腹水、手术失血量有关(P0.05);其中手术部位(OR=8.709)、肝门阻断时间(OR=3.924)、术中失血量(OR=2.043)、术后腹水(OR=0.215)、膈下积液(OR=1579.66)是影响胸腔积液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可以通过术前术后积极改善肝功能、改进手术操作方法、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肝门阻断时间、避免腹腔及膈下积液的发生来降低肝癌切除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